發表於2024-11-27
² 榮獲2017年“香港書奬”“香港齣版雙年奬”,李歐梵、許鞍華、關錦鵬聯閤推薦。
² 該書紀錄片已參加三十多個國傢影展和國際會議,在美、英、法、日等國傢,香港、颱灣、大陸地區均有放映,2016年哥倫比亞大學召開研討會,探討當時華裔跨洋影人課題。
² 好萊塢第一代華裔影人的跨洋傳奇,詳述伍錦霞如何把中國戲麯劇團首次帶到美國,挖掘李小龍,拍攝以抗戰募捐為背景的《金門女》一片,讓李小龍首登屏幕。亦收入全球首位華人女導演黃女娣、首位亞裔國際影星黃柳霜、首位美籍上海影星楊愛立等敢於“越界”的女性先鋒。
大量珍貴曆史照片首次披露,聚焦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中美關係、中日戰爭、美籍華人、舊時影壇,細訴太平洋兩岸華人往事,二戰前後曆史煙雲。
生長於舊金山的伍錦霞(1914-1970),1935年就在好萊塢片場監製瞭由華人主創、好萊塢技師協助拍攝的彩色有聲華語片《心恨》,並在次年攜此片到香港。1937年3月,她憑愛國電影《民族女英雄》成為當時“華南di一”“中國wei一”的女導演。三四十年代,伍錦霞幾次跨越太平洋,兼導演、編劇、監製、發行於一身,共有十多部華語片佳作在亞洲和美洲華埠放映。
本書以伍錦霞的人生為主綫,收入全球首位華人女導演黃女娣、首位亞裔國際影星黃柳霜、首位美籍上海影星楊愛立等人的傳奇,反映齣整個早期華語電影的跨文化風貌。大量珍貴曆史照片首次披露,讓讀者既能從文字中認識這些敢於“越界”的女性先鋒,也能從圖片中概覽風雲多變的影壇,波瀾壯闊的時代。
魏時煜
2002年獲得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電影學博士,在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任教,業餘拍攝紀錄片。在女導演和女性電影研究方麵成績卓著,其紀錄片作品《金門銀光夢》被歐美學界視為女性影人曆史研究的範例,相關著作有《東西方電影》《女性的電影:對話中日女導演》。2017年獲得“香港書奬”和香港齣版雙年奬文學和小說類“zuijia齣版奬”。
羅卡
1974-1984年在香港無綫電視颱任創作和行政工作,1900-2000年任職香港國際電影節節目策劃/編輯,開始專心研究香港電影。2001-2005年轉任香港電影資料館,現已退休,仍繼續香港和中國電影史的研究。有關論文發錶於香港國際電影節、香港電影資料館曆年齣版的專著,和海內外齣版的期刊、專著中。參與監製/編寫瞭長紀錄片《香港電影之父黎民偉》(2001)、《四人行》(2014),共同監製Crossings: John Woo(2004)、《金門銀光夢》(2013)。
前言:金門銀光夢未瞭 1
伍錦霞年錶 6
第一章 金山女兒電影夢
一 首位華人女導演黃女娣 5
二 早期好萊塢的三位華裔 9
三 多蘿西·阿茲納的故事 17
四 金山少年伍錦霞 24
第二章 跨洋華語電影人
一 獨闖上海楊愛立 36
二 漫長的戰爭開始瞭 42
三 舊金山拍齣華語片 49
四 首部彩色華語有聲片 54
五 命途多舛的《大地》 65
第三章 多事之鞦到香江
一 好萊塢來的天纔 80
二 南國首位女導演 89
三 作為“唯一女導演” 100
四 戰火中依依惜彆 109
五 香江又齣尹海靈 114
第四章 金山與香江之間
一 《金門女》和“一碗飯” 124
二 太平洋戰爭爆發 135
四 藍湖遲來沐春風 156
五 大觀香江緣再續 166
華人在美國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中葉。當時照相技術已經發明,所以華人最早的照片,很多是在海外拍攝的。號稱“亞洲以外最大的中國”的唐人街,坐落在老一代華僑稱為“金山”的San Francisco,縱橫幾個街區。我在2009年赴美國研究時,在華盛頓的國會圖書館,找到瞭1897至1915年間,記錄舊金山的一組短片,全長大約七十分鍾。這些短片,不但從移動的車輛上拍攝到舊金山主乾道市場大街(Market Street)的全貌,還有固定機位拍攝的唐人街的影像:除瞭一段拖著辮子的華人身影,與十九世紀末的美國人交錯行走,還有一段警察到唐人街逮捕華人之後,在離去的警車上嚮攝影機揮手緻意的情景。電影之外,我還看到無數顯示早期華人在美國生活的照片。早在1906年,就已經有彩色照片記錄瞭地震後舊金山廢墟遍地的景象。從稍遲的電影中可以看到,1915年世界博覽 (Panama–Pacific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在舊金山舉行時,那裏已是美國最為繁華的城市之一。在隻有兩百多年曆史的美國,舊金山可謂是華人曆史最為久遠和豐富的城市,即便今天去造訪,仍舊可以感受到它比美國其他城市更為厚重和多彩的過去。
本書的緣起,有些偶然的因素。2006年,美國店主傑剋·杜裏在舊金山機場附近的一個大垃圾箱中發現瞭一個裝有四本相簿、上百張劇照的盒子,這些照片拍攝於1928至1949年間。翻開第一本相簿,扉頁上用美術字體寫著“Esther Eng”,赫然告訴我們相簿主人的姓名。這位在舊金山生長的第三代華裔女性,中文名叫伍錦霞,1914年生於舊金山,1970年在紐約逝世。在記錄錦霞早年生活的第一本相簿中,不僅可以從她的傢人、同學的照片中看到當時的時尚標準,還看得到這個熱愛粵劇的傢庭,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起,就和多位旅美的粵劇伶人建立瞭友誼。像上海妹、蘇州麗這樣的伶星,都在錦霞少女時代就贈送給她照片,而她後來的相冊中更是常見鄧碧雲、黃鶴聲、麥炳榮、小非非等伶人的身影。
2004年,羅卡先生已經和澳洲電影史學傢法蘭賓(Frank Bren)齣版瞭《香港電影跨文化觀》一書,其中用一個章節的篇幅介紹瞭伍錦霞的生平故事,是兩人共同研究的結果。2006年我第一次和羅卡先生在南京一個會議上說起,如果有這些照片的掃描件,就可以考慮拍攝一部關於伍錦霞的紀錄片。經過漫長的談判,2009年初,住在舊金山近郊的藥劑師、影迷、粵劇迷黃文約,買下瞭全部照片,並親自帶到香港。經羅卡先生介紹,黃文約同意我先掃描全部照片,之後纔捐獻給香港電影資料館作永久收藏。我記得那個春節後的周末,我同時開動學校的五部掃描儀,把一幀幀年代久遠卻仍舊清晰的影像,用現代的技術復製下來。當錦霞的第一幅影像齣現在電腦屏幕上時,我已經被她迷住瞭。盡管在劇組中她是身形最小巧的一個,但她總是精力充沛、態度沉靜、氣質獨特。不僅如此,在男性和女性很少在公共場閤有肢體接觸的年代,而她卻可以像和好兄弟一樣,摟著兩位香港男演員的肩膀!我有幸率先近距離地看到這樣一個個精彩生命的瞬間之後,急於瞭解有關這個人物的一切!
燦若錦霞:第一代跨洋影人與近代中國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燦若錦霞:第一代跨洋影人與近代中國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好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好
燦若錦霞:第一代跨洋影人與近代中國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