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阅读征文大赛首奖获得者作品,这里没有名家评述,只有网友良心推荐:我觉得“出轨”这件事儿,没有比苏方老师写得更好的了。
以非常规的方式,写非常规的爱情。独幕剧式的场景,性感凌厉的语言,无法延展的故事,面目模糊的人物。苏方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形式,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描述那些非主流的爱情形式:“失乐园”式的危险纠葛、“革命之路”式的苍白破碎、“消失的爱人”式的机关算尽……
透过爱的背面,呈现命运的错位与人性的弱点。那些看似平常的一颦一蹙、举手投足中,藏匿着男女之间不可言喻的情感暗涌。出轨、欺骗、猜忌、报复行为里的不忠实、不坚守、不信任、不勇敢,实则是人与人之间总是错失、永远遗憾、终究破碎的关系,是人性深处那些利己的、贪婪的、懦弱的本质。
看似轻松的沉重之作,折射现代人的爱情困境。在我们飞速运转的生活与高效更迭的情感中,错失、逃避、遗憾,似乎变得无足轻重,苏方的小说让我们重新认识到现代人所处的情感困境,和其中那些不可回避的丑陋。但在每个故事的最后,我们不仅看到自己,也理解自己,甚至原谅自己。
小说由十九个短故事组成,这十九个故事彼此独立也彼此联系,关于恋情与婚姻中的欲望、背叛、欺骗与软弱。
故事的主线是男女主人公陈年与王麦的情感纠葛。小说创造性地描绘了这对主人公在“平行时空”里,发生的不同故事、做出的不同选择,最终却导向相似的命运。他们像是为自己的人生按下“撤销键”,重新设定每一次开始,在暧昧中试探、较量、纠缠、挣扎,却一次次在绝望中走向永恒的“毁灭之路”。
苏方,1984年生于沈阳,200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临床医学系,正在成为作家。
2016年中篇小说《毁灭之路》从几万部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豆瓣阅读征文大赛首奖。曾在“一个”app、《小说界》杂志等文学媒体发表小说、散文。
003 _ 李白白
021 _ 第四乐章
037 _ 一些时刻
045 _ 鱼 鳍
059 _ 盲
069 _ 自 由
083 _ 新 婚
091 _ 像春天一样
101 _ 若无其事
109 _ 如 戏
131 _ 下 午
147 _ 亡 魂
159 _ 重 逢
183 _ 四 季
195 _ 最后一次分手
201 _ 礼 物
211 _ 生日快乐
217 _ 同归于尽
223 _ 毁灭之路
自 由
“能不能不要哭了。”
陈年垂下眼皮,咧着嘴唇,作势要笑似的,压制住嫌弃。
王麦已经哭了半晌了。先前两个人讲好的,都要自控。陈年来了,拉她坐在小沙发上,侧面对着小小的方框窗户,喉咙里含着消音器一般。下午的天光消得急,眼见着一层一层暗下去。本来就是谈分手,王麦用力控制自己不哭:讲好的,都愿意的,不要哭。谈话间意识到这控制,情绪就厚起来。又盯着那小窗户,想起陈年从前讲:不要催,我有空就会去找你。探监一样的,这些年。终于绷不住,哭起来。
“不哭不哭。” 陈年先是安慰的,抚她手臂,露出可怜
王麦从中得到同意,小心又放心地哭。越是哭,眼前的陈年越是不见了。心里一浪一浪生出积攒的念头。一个念头一包泪,都是哭自己。
“你哭!” 陈年把烟按死在小碟子里,高高地站起来,拉开门走了。
王麦的念头瞬间散掉,哭气一下子跑光,发不出来,愣在那里。
走廊上陈年的脚步声远到没有了。王麦看时间,心里木木地想:也正合适,该吃饭了。
很快就再见了。快要过年,饭局层峦叠嶂,相逢实在是难免。所幸没带太太来——王麦见到陈年,心又是一停。陈年见到她,只觉日子真短,面孔都还没变。
王麦不久就醉了,换场一进酒吧,就斜倚在沙发上。她新有了醉的资格,从前是不许沾的。众人如何她已经没能力参加,听觉丧失了,只知道鼓点敲在心脏上,越来越狠。躁乱间感觉到一只温热的手,抚在腰上,关怀似的。她以为是陈年,张开一点眼角,看见一件青黑衬衫。是周游。
她和陈年,周游是知道的。又闭上眼睛,心里没有报警。手从腰里进了衣服,游上胸,温热就没有了,变了冰凉的。王麦的牙齿开始打颤。她明白这只手,这手认为她既然从了陈年,显见得人人有权利。王麦石头一样动不了,心里是对陈年惊涛骇浪的恨。这辱是为陈年受的——朋友妻才不可欺,她不是。
别睡了!
陈年来吼她。王麦再睁眼,周游已经不见了。
撑不住就回家。陈年厉色拉起她。
王麦在身后跟着,一跌一跌软着脚跑上街边。陈年拦了车,把她搡进去,给师傅扔了钱。
你不走吗?她扒着车门,这时候才问。
我送不了你。陈年看也不看,转身回去了。
囚窗在这房子的北方,卧室里另有一扇南窗。那一晚回了家,王麦日日只和这窗户相互守着,当个人一样望着它。有时候从亮到暗,有时候从漆到青。饿起来也吃饭,吃好就咕咚睡过去。把一个昼夜匀着摊开,睡几段,醒几段,醒来也不必关心窗外明暗,每次睁眼都不是新的一天。
到一个下午,王麦坐在那南窗边,盯着屋角。白光射进来,投下一小片虹影。她看见了,忽然笑,决定洗一洗衣服,走出门去。
从前她总以为自己是迟了,以为陈年为此多么抱憾,不能迎接她进入自己的生活去。这一下忽然回神,知道这段情在陈年那里正是时候。即便再早有相逢,不会显出她来。
她是他午后的虹影。
王麦的冬天就此过完。走出门去才看见,已经春天了。
……
毁灭之路
……
两人走到一小摊儿前站下:一个简陋的木架子上孤零零一条挂毯,毯边蹲坐一瘦老头儿,骨峰嶙峋,目光直滞奇厉,盯狠了陈木和王麦,仿佛没见过活人。
陈木觉得这老人有故事,但不打探,站定了细细观察那幅挂毯。
没留神老人忽然起身,蛇一样滑到王麦肩侧,摘了布包几大步蹿远。
跑掉了。
两人完全愣住。
这不是杀鸡取卵吗?
为了一个游客随身携带的价值不明财产,就毅然弃掉合法生意走上犯罪道路吗?
这是一个瞬间做出的决定吗?
我们俩看上去那么有钱吗?
可怜的陈木和王麦,他们早被和平体面、总有余地的生活宠坏,面对偏离逻辑的意外他们毫无准备,面面相觑,目瞪口呆。
王麦张着嘴朝老头儿逃跑方向看了一眼,回过头疑惑地说:“啊?”
陈木想不通地:“就是啊。”
“是不是和我们换的意思?”王麦走近那条挂毯,伸手摸。
街边店里走出个大姐:“哎这是我们晾的,不卖的哦。”
陈木和王麦同时爆发出一场大笑,无法止住。他们惊魂未定地反复品味这天大的滑稽,笑得腹肌跳痛,泪眼模糊。
大姐淡漠地瞧了两人一眼,转身进店了。
“那这就是抢劫?”王麦收住气,试探地问,话没说干净又憋不住开始另一轮大笑。
他们笑得太厉害了。陈木两手合成一拳,戳在胸骨底下抵住越来越激烈的颤抖。他的肌肉已经相当疲惫,要抽搐了。
他们不知道笑了多久。
陈木擦净眼泪,看着面前的王麦,忽然之间明白。一股顺理成章的冲动,他向王麦伸出手:走吧咱们回去吧。
王麦所有的笑意瞬间止住。她把手给了陈木。此后的日子里,再浓烈的情绪都被这只手轻轻握住,再不可说。谁能知道呢,这是她最后一次好好地笑一笑。
两人牵着手,并没能走得更稳当。心跳太凶了,被一路跑到指尖的脉搏透露出来。两只手紧紧交叉住,裹着汗水摩擦,很疼。
陈木越攥越紧,像要告诉王麦什么。
王麦在心里点头:我知道,我知道。
他们一秒钟都没有享受到放心的喜悦,随即进入了忧虑。
怎么办呢?怎么行呢?怎么能够呢?陈木望着王麦,王麦带着相同的神情望着陈木。
我很难过。陈木的眼睛说。
我也是。
回到酒店在前台叫了一辆小电车,两人无话。手紧紧牵着。
到了陈木的房子,陈木侧了半身,下去一条腿,拉着王麦的手看她。
王麦还没动,服务员回头问:“您住哪一栋?”
陈木松了手。
王麦心一凉:“晚安,陈老师。”
“晚安。”陈木失魂落魄。
总之是睡不成了。
夜里一点,王麦在房间接到陈木的电话。
“我没事儿,”陈木说,“我打电话,就是怕你睡不着。”
“嗯。”王麦放了一半心:他知道。
“因为我就睡不着。”
“嗯。”另一半也放下了:他也是。
可是两半一合上,整个儿的又悬了起来。怎么办?怎么办啊。
“你知道我……”陈木不知道怎么表述“我有家但是……”。
“我知道。”王麦接住了他。“知道。”
陈木定了定:“那咱们就都睡,不想它,好吗?”
“好。”王麦要哭了。陈木的声音像温暖的潮水,把她漾在大洋里。她忽然觉得困。她睡着了。
陈木一夜未眠。
……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这本书,我感到了一种强烈的对“存在性焦虑”的温和回应。它没有给出任何宏大的生命意义的答案,也避开了对未来或过去的过多追溯,而是将焦点牢牢钉在了“此时此刻”这个稍纵即逝的维度上。作者仿佛是一个极端的观察者,他记录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发生时,我们内心深处那道难以名状的微澜。那些被记录的“时刻”,很多都极其平凡,比如在拥挤的咖啡馆里,听到邻桌陌生人讲述的一句未完的电话内容,或者雨后街道上积水反射出的扭曲霓虹。但作者通过精妙的捕捉和重构,让这些瞬间具有了某种普遍性,让你读完后会忍不住停下来,审视自己刚刚经历的五分钟,思考其中是否有被自己忽略的、同样具有质感的内容。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告诉你“应该”怎么生活,而在于它能敏锐地提醒你,“你”正在以何种方式度过你的生命,它促使你重新校准对“时间价值”的衡量标准。
评分我尝试着去理解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发现它完全拒绝了传统小说那种强烈的因果链条和明确的冲突解决模式。作者似乎更热衷于捕捉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间隙”——比如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窗帘缝隙时的光斑、地铁到站前乘客们集体屏息的瞬间、或者在某个不经意的对视中,两个人之间瞬间建立又瞬间消解的默契。它的语言风格极其克制,不堆砌华丽的辞藻,反而偏爱使用那些短促、精准、甚至有些破碎的句子,像是散落在地上的珍珠,需要读者自己用耐心和想象力去串联起它们彼此间的微弱磁力。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考验了读者的主动性,它不是在“讲述”故事,更像是在提供一系列高分辨率的“场景快照”,让你在脑海中自行填补背景噪音和气味。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种略显疏离的距离感,但一旦进入状态,便能体会到那种独特的、近乎冥想的沉浸感,仿佛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被拉伸,每一个细微的感知都被放大了无数倍。
评分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这本书最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其对“情绪重量”的量化处理。作者似乎有一套独门的心理解剖学,能够精准地标定出每一个情感片段的密度和体积。比如,他不会直接说“我很悲伤”,而是会描述“那份失落感像一块被浸透了海水的海绵,沉甸甸地悬挂在胸腔的某处,每一次心跳都只是让它更紧地贴合肋骨”。这种具象化和物理化的表达,极大地增强了情绪的冲击力,它让那些原本抽象的、流动的内心感受,获得了可被辨识的实体形态。对于那些习惯于直白表达情感的读者来说,一开始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或刻意,但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共情方式——它不再是简单地共享情绪,而是共享了情绪运作的“机制”。这本书最终提供给我的,不是一个安慰的拥抱,而是一套精密的、关于如何理解自身复杂情感构造的工具手册,尽管这本手册是用优美的散文写成的。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听觉艺术展。虽然它完全是文字构成的,但其文字的组织方式却让我联想到了极简主义的音乐作品。乐章之间有着大量的休止符,这些休止符不是空白,而是充满张力的“未言之声”。作者对声音的描摹尤其到位,我能清晰地“听见”那些细微的声响:旧木地板吱呀的变形声、遥远汽笛的哀鸣、乃至空气中灰尘颗粒移动时发出的几乎听不见的摩擦声。这种对声音细节的关注,使得整本书的氛围感极强,仿佛置身于一个空旷的、对声波极其敏感的密室中。在阅读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不自觉地屏住呼吸,生怕自己的任何呼吸声会打断作者所营造的微妙声场。这种对听觉体验的文字化处理,远超出了简单的场景描绘,它深入到了物理学层面,探讨了振动和感知之间的关系,极具实验性和探索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之下,便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静谧感,仿佛能让人瞬间抽离出现世的喧嚣。装帧的材质选择了偏向亚麻质感的纸张,手感温润而朴实,与书名所暗示的“时刻”概念形成了微妙的呼应。内页的排版极为考究,字号大小适中,行距与页边距的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阅读过程无比舒畅,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度的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并非采用生硬的空行或分隔线,而是通过细微的符号变化或留白的艺术,营造出一种时空缓缓流淌的韵律感。我特别喜欢其中几处采用的微小插图,它们并非具象的描绘,更像是光影的捕捉或某种情绪的速写,虽然稀疏,却精准地捕捉了特定情境下那种稍纵即逝的氛围。装帧细节上,甚至连书脊的缝合线都透露出一种匠心独运的考量,它既保证了书籍的耐用性,又在视觉上维持了整体的简洁和高级感。这本书的实体感,本身就是阅读体验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让你感觉自己捧着的不是一个信息载体,而是一段可以触摸和留存的时光切片。整个阅读体验,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且精致的仪式,让人倍加珍惜每一次翻页的动作。
评分竟然就一个快递袋,这,京东自营诶
评分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评分苏方老师写的就是好,可以反复推敲。文字特别棒
评分拿到书的时候很开心,但是开没有开始看 不知道内容怎么样
评分京东的客服系统也太弱了吧,还是去+
评分好书。感谢!!!!!!!!!!!!!!
评分很不错的书,内容丰富,很好看,喜欢的类型书,值得一看,推荐购买。
评分感觉不错,价格也很公道,值的购买!
评分京东送货很快,书的内容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