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出版社 刘赞廷康区36部图志点校(上下)

四川民族出版社 刘赞廷康区36部图志点校(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纂委员会 著,四川省地方志 编,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译
图书标签:
  • 四川
  • 民族
  • 刘赞廷
  • 康区
  • 图志
  • 点校
  • 历史
  • 地方志
  • 民俗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民族出版社
ISBN:978754096200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091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页数:106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刘赞廷康区36部图志点校》此集成包含了四川民族地区(甘孜、阿坝)所有图志21部。其中甘孜州20部,为历边四十年,足迹遍于康藏之境的刘赞廷所编,涉及历史、社会、自然、物产、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阿坝州1部,为民国三十四年(1945)祝世德所著,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简明扼要地反映了汶川的建置沿革、风土人情和边防治安等内容。

目录

上册

凡例001

康定县图志002

九龙县图志050

雅江县图志063

道孚县图志089

丹巴县图志124

泸定县图志142

甘孜县图志156

德格县图志194

邓科县图志241

石渠县图志288

自玉县志323

瞻化县图志337

炉霍县图志383

理化县图志400

巴安县图志453

得荣县志503

定乡县志518

下册

……
《康区36部图志点校(上下)》 著者: 刘赞廷 出版社: 四川民族出版社 内容简介: 《康区36部图志点校(上下)》一书,由四川民族出版社隆重推出,收录了刘赞廷先生关于康巴地区36个部族的详实记录与精妙图志。本书不仅是对西南地区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的一次系统性梳理,更是对历史文献价值的一次深入挖掘与传承。 历史溯源与文献价值: 刘赞廷先生,作为一位在民国时期致力于民族学研究的学者,其笔下的康区36部图志,承载了宝贵的历史信息。书中记录的并非是抽象的理论,而是他对康巴地区各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形态、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服饰装扮、建筑风格乃至于族群分布的细致观察与描绘。这些图志,在当时的条件下,以文字与图像相结合的方式,为后人留下了了解康巴地区传统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本书的“点校”二字,恰恰凸显了其重要的学术价值。点校,意味着对原有的古籍文献进行审订、校勘、注释,使其在形、音、义上更为准确,同时剔除讹误,补充缺失,并对晦涩难懂之处加以阐释。四川民族出版社的此次点校出版,无疑是对刘赞廷先生珍贵史料的一次现代化呈现,它使得这些原本可能因年代久远、文字艰涩而难以触及的研究成果,能够被更广泛的学术界和社会大众所理解和利用。 内容丰富,视角多元: 《康区36部图志》的内容之丰富,体现在其对康巴地区36个不同部族的独立考察与呈现。每一个部族,在刘赞廷先生的笔下,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读者可以通过本书,窥见不同部族在语言、习俗、社会结构上的差异与联系,了解他们如何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发展出各自的生活智慧与文化特色。 书中可能涵盖的内容广泛,例如: 社会组织与政治结构: 对各个部族的部落制度、首领世袭、婚姻习俗、氏族关系、社会等级等进行描述。 经济活动与生产方式: 记录各部族的农牧业、狩猎采集、手工业、商业贸易等经济形态,展现其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和技艺。 生活习俗与文化传承: 详细描绘各部族的衣食住行,包括服饰的款式与象征意义,饮食的特点与烹饪方式,居住的建筑风格与布局,以及日常生活的起居习惯。 宗教信仰与民俗仪式: 深入探讨各部族所信奉的宗教(如藏传佛教、苯教等)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记录祭祀、节日、婚丧嫁娶等重要民俗活动。 艺术与审美: 可能会涉及各部族在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服饰图案等方面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他们独特的审美观念。 历史传说与口述史: 穿插记录各部族流传的创世神话、英雄传说、历史记忆等,为理解其民族心理和文化认同提供线索。 图像的力量: 本书冠以“图志”之名,可见图像在其内容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刘赞廷先生亲笔绘制或收集的插图,往往比文字描述更能直观地展现事物的形态与神韵。这些插图,可能是对人物服饰的细节描摹,对建筑结构的示意图,对生产工具的写实,抑或是对某些宗教仪式的场景复现。它们不仅是对文字内容的补充与印证,本身就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视觉信息。 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 《康区36部图志点校(上下)》的出版,对于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1. 民族学研究: 为研究康巴地区乃至更广泛的西南民族区域的社会史、文化史、经济史、宗教史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原始资料。研究者可以从中发掘、分析、比较不同部族的异同,深化对中国多民族文化的认识。 2. 历史文献整理: 是对民国时期民族学研究成果的一次系统性整理与再版,填补了部分学术资料的空白,方便了学界研究。 3. 文化传承与保护: 通过对濒危或已消失的民族文化习俗的记录,为当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重要依据。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理解。 4. 地方志与区域研究: 对于研究四川、西藏等地的历史地理、民俗风情、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地方史志编纂的重要资料来源。 5. 社会学与人类学视角: 可以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视角,分析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社会组织、群体互动、文化变迁等议题。 结语: 《康区36部图志点校(上下)》是一部集历史文献价值、学术研究价值与文化传承价值于一体的著作。它不仅是刘赞廷先生学术精神的体现,更是四川民族出版社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民族研究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本书的出版,必将吸引广大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者以及对西南地区民族文化感兴趣的读者的目光。

用户评价

评分

人物的魅力,时代的印记 《四川民族出版社 刘赞廷康区36部图志点校(上下)》最让我动容的,除了康区的风貌,还有刘赞廷先生本人身上散发出的独特魅力。从书中字里行间,我能够感受到他对于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和强烈的责任感。他并非一个简单的记录者,而是一个真正走入人群、深入生活的人。书中对于当地居民的描绘,既有客观的记录,又饱含着人文的关怀。我常常会想象,在那个年代,一位知识分子,带着怎样的勇气和决心,踏上如此艰苦的旅程。他的坚持,他的求真,都让我肃然起敬。同时,这套书也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印记。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能够完成如此大规模、高水准的调查和记录,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刘赞廷先生以及参与点校的学者们,都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风骨和担当。阅读这套书,不仅是对康区历史文化的了解,更是一种对人格魅力的感悟,一种对时代精神的体认。

评分

学术的严谨,传承的价值 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或许无法完全理解《四川民族出版社 刘赞廷康区36部图志点校(上下)》在学术研究上的深远意义,但我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严谨态度和传承价值。点校工作本身就是一项极其不易的任务,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去辨识、考证,确保原文的准确性。这套点校本的出现,无疑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可靠、便捷的研究平台。从书中那些详实的注释、引用的文献,我能够感受到点校者们对学术的敬畏和对历史的负责。他们不仅仅是在“校对”文字,更是在“解读”历史,将刘赞廷先生的成果以一种更加系统、科学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严谨的学术精神,让我对这套书的信任度倍增。我知道,在这份厚重的卷帙背后,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而这份传承,对于我们这些对康区文化感兴趣的人来说,是无价的。它不仅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更重要的是,它为后人提供了继续探索和研究的基石,让这段辉煌的历史得以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

评分

细节的力量,宏大的叙事 令人惊叹的是,《四川民族出版社 刘赞廷康区36部图志点校(上下)》能够在宏大的叙事中,将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如此到位。康区,作为一个广阔而复杂的地域,其历史、文化、地理,都足以构成一部厚重的史书。然而,刘赞廷先生却能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元素。从一件服饰上的纹样,到一块石刻的雕塑,从一种药材的功效,到一种食物的制作方法,书中无处不透露着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而正是这些微小的细节,共同构成了康区丰富多彩的整体风貌。点校者们的细致注解,更是将这些细节背后的故事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阐释。这种“由小见大”的叙事方式,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康区的全貌。我常常会反复阅读书中的某个片段,因为我知道,在那些看似平凡的描述中,可能隐藏着一段重要的历史,一个有趣的传说,或者一种鲜为人知的生活智慧。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恰恰是这套书最动人心魄之处。

评分

探索的启迪,视野的拓展 在阅读《四川民族出版社 刘赞廷康区36部图志点校(上下)》之前,我对于康区的认知,可以说是非常有限的。它更像是一个遥远的、模糊的地名,承载着一些浪漫而神秘的想象。然而,这套书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我固有的认知框架。刘赞廷先生的观察视角之独特,记录之详尽,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康区。从地理环境的差异,到人文风俗的多样,再到宗教信仰的复杂,每一个方面都让我感到新奇而着迷。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康区的介绍,更像是一本关于“探索”的教材。它教会我如何去观察,如何去记录,如何去理解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文化。每一次读到书中描绘的某个奇特的习俗,或是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都会激发我更强烈的探索欲望。我开始主动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去了解更多关于这个地域的历史和文化。可以说,这套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认识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研究的起点,灵感的源泉 对于任何一个对康区历史文化感兴趣的人来说,《四川民族出版社 刘赞廷康区36部图志点校(上下)》无疑是一个绝佳的研究起点。书中内容的详实程度和专业性,为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可以想象,无数的研究者会以这套书为蓝本,去展开更深入的田野调查、文献考证,去发掘更多隐藏在历史深处的真相。而对于我这样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更是一个灵感的源泉。它激发了我对这片土地的无限遐想,让我开始主动去思考,去提问,去探索。我可能会因为书中描绘的一个场景,而去寻找相关的影像资料;因为书中提到的一个传说,而去查阅相关的史籍。这套书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本身所包含的内容,更在于它所能够激发和引导的后续探索。它就像一颗种子,一旦播撒在心田,便会生根发芽,引领着读者踏上更为广阔的知识海洋。

评分

历史的碎片,鲜活的记忆 这套《四川民族出版社 刘赞廷康区36部图志点校(上下)》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刘赞廷先生留下的这批宝贵资料,仿佛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串串珍珠,被精心拾起,又在点校本中焕发出新的光彩。我常常会在夜深人静时,点亮一盏台灯,沉浸在那些细致的描述中。从宗教寺庙的布局到民俗节庆的仪式,从手工艺品的制作技艺到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无不展现出康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当地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的描绘,那种尊重和客观的态度,即使放在今天也显得尤为可贵。那些文字,并非冷冰冰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温度和情感,让我感受到每一个个体在那片土地上鲜活的生命力。点校者的辛勤付出,让那些古老的方言、术语得以被解读,也为我们这些后来者提供了深入了解的可能。我常常会一边阅读,一边在脑海中勾勒出当时的场景,仿佛能够听到远古的歌谣,闻到篝火的香气。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一种与历史的深度交流,让我对这片土地生出了更深的敬意和热爱。

评分

初遇康区,惊叹连连 第一次翻开这套《四川民族出版社 刘赞廷康区36部图志点校(上下)》,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说实话,我对康区并非全然陌生,但也仅限于一些模糊的地理概念和零星的历史记载。然而,这套书却以一种极为详实、生动的方式,为我展开了一幅幅鲜活的画卷。刘赞廷先生当年深入康区的脚步,跨越了何止是地理空间,更像是穿越了时光的河流。书中那些精美的插图,虽然历经岁月洗礼,却依然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当地建筑的独特风格、服饰的绚丽色彩,以及人物的神情姿态。我尤其着迷于那些对地形地貌的细致描绘,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高原上凛冽的空气,听到山谷中回荡的溪流声。点校本的出现,更是让这些珍贵的史料得以重见天日,那些古老的文字,在现代的学术注释下,变得易于理解,也让我窥见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百态和精神世界。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知识的学习,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我仿佛与刘赞廷先生一同行走在康区崎岖的山路上,感受着那片土地的神秘与壮美。每一个章节,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打开一个未知的宝藏,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这种被知识和历史所包裹的充实感,是其他许多读物难以给予的。

评分

文化的多样性,民族的瑰宝 《四川民族出版社 刘赞廷康区36部图志点校(上下)》最让我深刻体会到的,是康区深厚的文化多样性,以及这片土地所孕育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多元文化的宝库。书中对于不同民族的服饰、习俗、信仰、语言,都有着细致的描绘和记录。我看到了藏族文化在高原上的独特魅力,也了解到其他少数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印记。这种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呈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康区。它并非单一的文化符号,而是由无数个生动鲜活的个体和社群共同构建而成。这套书,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份民族文化的瑰宝。它让我们有机会去了解那些曾经存在、现在依然存在,但可能不为人熟知的文化现象。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对不同文明的朝拜,让我对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图文并茂,直观的震撼 如果说文字部分已经足够震撼,那么《四川民族出版社 刘赞廷康区36部图志点校(上下)》中的插图,更是将这份震撼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我一直相信,图像的力量是文字难以比拟的,尤其是在描述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域时。刘赞廷先生的画作,并非是程式化的写生,而是饱含了他对所见所闻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无论是巍峨的山川、古朴的村落,还是形态各异的人物、琳琅满目的器物,都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我常常会花上很长的时间,仔细端详每一幅图。那些线条,那些色彩,即使是黑白印刷,也能够传递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细节。我尤其喜欢那些描绘人物的图画,能够从人物的服饰、表情、姿态中,感受到他们的生活状态、性格特点,甚至是一些不易察觉的情感。点校本在附上图画的同时,还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使得图文之间形成了一种完美的互补。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美的呈现,让我深刻体会到康区那独特的视觉语言和艺术魅力。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视觉的盛宴,让我流连忘返。

评分

情感的共鸣,人文的温度 尽管《四川民族出版社 刘赞廷康区36部图志点校(上下)》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但我却从中感受到了浓厚的人文温度,并与书中内容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共鸣。刘赞廷先生的文字,并非冰冷的记录,而是充满了对他所观察到的对象的情感投入。他对于那些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们,展现出了深深的同情和敬意;对于那些传承了古老技艺的匠人,充满了赞赏和好奇。点校者的注释,也常常会补充一些历史的背景和人文的关怀,使得整个阅读体验更加立体和丰满。我常常会在阅读到某些描写人物的段落时,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仿佛能够理解那些人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他们生活的艰辛与快乐。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遥不可及,那些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情感和经历,与我们并无二致。这种情感的共鸣,让我觉得阅读这套书,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进行一次深刻的人性对话,一次触及灵魂的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