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分省系列地图册:重庆(2018年版)

中国分省系列地图册:重庆(2018年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地图出版社 著
图书标签:
  • 地图册
  • 重庆
  • 分省地图
  • 中国地图
  • 地理
  • 2018年版
  • 地方志
  • 地图
  • 城市地图
  • 西南地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
ISBN:978750318945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3796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审图号:GS(2015)125号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分省系列地图册·重庆》是中国地图出版社编制出版的“中国分省系列地图册”之一,表示了重庆市行政区划、标准地名、交通、旅游及水系、地貌等内容,旨在直观、科学、全面地反映重庆市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社会经济现状的面貌,是一本集自然资源图、社会经济图、普通地理图为一体的综合性地图册。
  《中国分省系列地图册·重庆》具有广泛的读者对象,是宏观了解、认识重庆市情、县情的窗口。
  《中国分省系列地图册·重庆》内容丰富、现势性强、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精彩书评

一本地图册全面读懂重庆市

全新升级版“中国分省系列地图册”

美丽中国·魅力家乡

全新的行政区划;翔实的交通信息;丰富的旅游景点;简明的解读文字;适合随身携带。

目录

序 图
2-3  重庆政区
4-5  重庆概况
6-7  重庆地形
8-9  重庆地理
10-11  重庆水系
12-13  重庆水资源、成渝地区交通
14-15  成渝地区交通
16-17  重庆交通
18-19 重庆交通概况
20-21 重庆旅游
22-23 重庆旅游资源
24-25 长江三峡库区名胜古迹
26-27 长江三峡
28-29 重庆世界遗产之旅(大足石刻 武隆 金佛山)
30-31 重庆国家级风景名胜之旅(四面山 天坑地缝 芙蓉江 潭獐峡 缙云山)
区县图
32-33 重庆市辖区
34-35 重庆市城区
36-37 沙坪坝区 九龙坡区 大渡口区 大渡口城区
38-39 九龙坡城区 沙坪坝城区
40-41 江北区 渝中区 南岸区 巴南区
42-43 渝中城区
44-45 南岸城区
46-47 江北城区 巴南城区
48-49 北碚区 渝北区
50-51 北碚城区 渝北城区
52-53 涪陵区
54-55 涪陵城区
56-57 南川区
58-59 南川城区 江津城区
60-61 江津区
62-63 永川区
64-65 永川城区 合川城区
66-67 合川区
68-69 长寿区 长寿城区
70-71 綦江区 綦江城区
72-73 万州区
74-75 万州城区
76-77 黔江区 黔江城区
78-79 铜梁区 璧山区
80-81 铜梁城区 璧山城区
82-83 荣昌区 大足区
84-85 荣昌城区 大足城区
86-87 潼南区 潼南城区
88-89 丰都县 武隆县
90-91 丰都城区 武隆城区
92-93 梁平县 垫江县
94-95 梁平城区 垫江城区
96-97 忠县 巫山县
98-99 忠县城区 巫山城区
100-101 开县
102-103 开县城区 城口城区
104-105 城口县
106-107 巫溪县
108-109 巫溪城区 奉节城区
110-111 奉节县
112-113 云阳县
114-115 石柱城区 云阳城区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116-117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秀山城区
118-119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120-121 酉阳城区 彭水城区
122-123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精彩书摘

【历史沿革】重庆是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以重庆为中心的古巴渝地区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这片土地孕育了重庆悠久的历史。距今2万~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已有人类生活在重庆地区。重庆古称江州,周代为巴国国都,秦置巴郡,隋为渝州,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改渝州为恭州。南宋淳熙16年(1189年)正月,孝宗之子赵惇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为光宗皇帝,称为“双重喜庆”,遂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而得名。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1937年至1946年,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国民政府移驻重庆,重庆成为中华民国战时陪都,是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挥部,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重庆又有“三都之地”之称。重庆同华盛顿、伦敦、莫斯科一道被列为世界反法西斯四大指挥中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负责领导国统区、港澳及海外地区的党组织和统一战线工作,形成的“红岩精神”,是激励重庆人民的巨大精神动力,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为中央直辖市,是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和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后改为四川省辖市。1983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实行计划单列。1992年辟为沿江开放城市。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庆代管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6月18日正式挂牌。目前是我国面积最大、行政辖区最广、人口最多的中央直辖市。
【巴渝文化】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彪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著称。深厚的文化底蕴,铸就了重庆男儿热情似火而又坚韧豪迈,女儿柔情似水而又英气勃勃。巴渝文化代表:川剧、川菜、袍哥文化、码头文化、川江号子、蜀绣、龙门阵、重庆方言等。
【陪都文化】“陪都”是我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上的重大创举,又叫“两京制度”,它始于西周。重庆,在抗战期间,是中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是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舞台,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线远东指挥中心,具有“双都”的身份,即“战时首都”和“永久陪都”。抗战期间,大批有志于民族复兴、抗日救亡的青年学子纷至沓来,一大批著名的教育家、学者来渝执教,众多文化艺术界名流也来渝工作定居,留下诸多遗迹、轶事,使陪都遗迹成为重庆今天独特的人文景观。


洞察山城脉络,绘就发展蓝图 《中国分省系列地图册:重庆(2018年版)》并非仅仅是一本静态的地图集,它是一份关于山城重庆的立体档案,一次深入肌理的地理探索,更是一幅描绘区域发展潜力的时代画卷。本书以2018年为时间节点,精细刻画了重庆直辖市的行政区划、地理格局、交通脉络、经济布局以及社会人文等方方面面,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准确、鲜活的重庆全景式认知。 地理空间的精细描摹,理解重庆的“山水之城” 重庆,这座被长江与嘉陵江环抱的“山水之城”,其地理特质是理解其发展的基石。本书在地理篇章中,以多层次、多视角的地图语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重庆独特的山地地貌。层峦叠嶂的秦岭余脉、大巴山脉,奔腾不息的长江、嘉陵江,以及纵横交错的支流,共同塑造了重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独特地貌特征。本书中的地形图、地貌图,通过精密的等高线、晕滃线以及色彩的运用,将起伏的山峦、深邃的峡谷、蜿蜒的河流一一呈现,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切身感受重庆地势的险峻与壮阔。 更重要的是,本书对重庆的水系进行了详尽的标注,这不仅是地理常识的展示,更是对重庆城市发展历史与现代布局的解读。长江、嘉陵江这两条母亲河,不仅孕育了巴渝文化,更是重庆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重镇的天然动脉。本书的河流图,清晰标示了主要河流的流向、长度、流量等关键信息,以及众多大小支流,这些水系构成了重庆重要的交通通道、水源地以及农业灌溉网络,其对城市规划、防洪排涝、水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影响,在地图上得到了直观的体现。 除了宏观的地形地貌,本书还深入到重庆的土壤、气候、植被等微观地理要素。土壤分布图揭示了不同区域的土壤类型及其对农业生产的潜在影响;气候图则展现了重庆地区复杂多变的气候特征,如盆地内的湿热气候、山区的凉爽气候等,这些气候条件直接影响着当地的农业结构、旅游资源以及居民的生活习惯;植被分布图则勾勒出重庆丰富的自然生态,从常绿阔叶林到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再到高山灌丛,展现了山城多样的生态系统。这些地理信息的叠加与解读,为理解重庆的自然禀赋、资源潜力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行政区划的精准呈现,把握重庆的城市格局 作为中国重要的直辖市,重庆的行政区划是理解其管理体系、区域划分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依据。本书在行政区划篇章中,以最新、最准确的2018年数据为准,精细绘制了重庆市的行政区划图。从全市范围的整体布局,到各个区县的详细边界,再到乡镇、街道的划分,本书都力求做到一丝不苟。 行政区划图不仅标示了各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边界,更重要的是,它清晰地勾勒出了重庆市的“1+1+2+12+13”的区划格局,即1个中央城区(渝中区)、1个都市核心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2个城市副中心(北部新区、两江新区)、12个区以及13个县。这种层级分明的行政划分,直接关系到区域的经济发展侧重、资源分配、公共服务供给以及交通规划。 本书中的行政区划图,还突出了重庆市作为超大城市的特点,即中心城区的高度集聚与广阔的区县腹地。它展现了市辖区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以及中心城区向外辐射的带动作用。同时,通过对比不同区县的面积、人口密度等数据(虽然地图册本身不直接列出数据,但清晰的地图划分能够引发读者对这些数据的联想和探索),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区域发展的差异性,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此外,本书还可能包含一些特定的行政区划专题图,例如,展示渝东北、渝东南、渝西北、渝西南等不同地理区域的行政归属,以及一些重点开发区域、生态功能区的行政边界。这些专题图的呈现,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重庆市的区域发展战略与空间规划。 交通网络的详细勾勒,洞悉重庆的“大动脉” 重庆的交通发展,是其经济腾飞和对外开放的关键。本书在交通篇章中,以详尽的地图语言,描绘了重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勾勒出这座山城的“大动脉”。 铁路网方面,本书展示了重庆作为全国性铁路枢纽的地位。贯穿东西的沪汉蓉铁路、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通道,连接南北的渝贵铁路、渝万铁路,以及连接川渝地区的成渝铁路等,都在地图上得到了清晰的标注。这些线路的交织,不仅连接了重庆与全国各大城市,也使其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本书的铁路图,通过不同的线条颜色和粗细,区分了国铁、城际铁路、货运专线等,并标注了重要的客运和货运站点,为读者理解重庆的铁路运输能力和发展潜力提供了直观的依据。 公路网方面,本书同样展现了重庆的立体交通格局。高速公路如“一环十射”的骨架网络,国道、省道以及县乡道路的密集铺设,共同构成了连接重庆与周边省市、辐射市域各县区的交通动脉。本书的公路图,通过不同的道路等级和颜色区分,以及重要收费站、服务区、互通立交的标注,详细展示了公路网络的密度和通达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复杂的地形对公路建设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本书的地图能够直观地展现出那些依山而建、跨江而过的宏伟桥梁和隧道,这些工程奇迹正是重庆交通建设实力的体现。 航空和水运方面,本书也进行了全面的展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作为重要的航空枢纽,其航线网络和吞吐能力在地图上有所体现。长江、嘉陵江两大黄金水道,以及涪陵、万州、长寿等重要港口,构成了重庆重要的水运体系。本书的水运图,清晰标示了航道等级、主要港口、泊位数量等信息,展现了重庆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对重庆交通网络的描绘,不仅仅是简单的线路叠加,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不同交通方式的衔接与融合,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支撑起重庆的经济社会发展。例如,铁路枢纽与港口的协同,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连接,这些都反映了重庆打造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战略思路。 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透视重庆的产业脉动 经济是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本书在经济篇章中,通过一系列专题地图,深入透视了重庆市的产业发展脉动及其空间布局。 工业布局方面,本书可能展示了重庆市的重点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以及优势产业的分布。例如,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在地图上将清晰地呈现其集聚区域。读者可以通过这些地图,直观地了解重庆在不同区域的工业发展侧重,以及各个产业集群的联动效应。例如,两江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涪陵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带,以及长寿的化工产业基地等,都在地图上得以体现。 商业流通与服务业布局方面,本书也可能有所展现。大型商圈、物流配送中心、专业市场等商业设施的分布,能够反映出重庆市作为西部经济中心的商业活力。同时,旅游资源分布图也将为读者展现重庆丰富的旅游景点,如长江三峡、武隆喀斯特、解放碑等,以及不同区域的旅游开发潜力。 农业生产方面,本书的农业地图可能标示出重庆市的粮食产区、特色农产品基地以及现代农业示范区。例如,渝东南的柑橘产业带,渝东北的粮食主产区,以及近郊的都市农业区等。这些地图不仅展现了重庆的农业生产概况,也为理解其农产品供应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依据。 本书通过对经济要素的空间化呈现,帮助读者理解重庆市的经济发展逻辑,即如何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政策优势,构建多元化的产业体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社会人文的深度挖掘,感受重庆的城市温度 一座城市,不仅有地理的骨架和经济的血肉,更有文化的灵魂和人文的温度。本书在社会人文篇章中,挖掘了重庆市在这些方面的丰富内涵。 人口分布方面,本书的人口密度图能够直观地展现重庆市人口集聚的区域,如中心城区的人口高度密集,以及区县人口的差异性。这为理解重庆的社会结构、资源承载能力以及公共服务需求提供了基础。 教育、医疗、文化设施布局方面,本书可能会标注出重庆市主要的大学、医院、博物馆、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这些设施的分布,反映了重庆市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情况,以及其在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方面的努力。 历史文化遗迹方面,本书可能会标注出重庆市重要的历史文化景点,如大足石刻、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山城老街等,以及与巴渝文化相关的历史遗迹。这些地图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也是对重庆独特文化底蕴的展示。 宗教信仰、民族分布方面,虽然在地图册中可能不会过于详尽,但一些重要的宗教场所或少数民族聚居区可能会被提及。 本书的社会人文篇章,通过地图的语言,将重庆这座城市的“软实力”呈现出来,让读者在了解其物质层面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充满活力的社会生活。 专题地图的深度探索,揭示发展新视角 除了上述基础性的地理、行政、交通、经济、社会人文地图,《中国分省系列地图册:重庆(2018年版)》可能还包含一系列更具深度和前瞻性的专题地图。 例如,环境保护地图,可能展示重庆市的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以及环境污染重点区域。这些地图对于理解重庆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的紧迫性至关重要。 城市规划与发展潜力地图,可能会展示重庆市的城市总体规划、重点发展区域、新区规划以及潜在的开发区域。这些地图为理解重庆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城市扩张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应急管理与灾害风险地图,例如,洪水风险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地震风险区等,能够直观地展现重庆市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并为应急管理和灾害预警提供地图依据。 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地图,可能会展示重庆市与周边省市的合作项目、交通联系、经济走廊等,体现重庆在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中的作用。 这些专题地图的加入,使得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视角更加多元,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无论是地理学者、城市规划者、经济研究者,还是普通市民,都能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启发。 结语:不止于地图,更是洞察 《中国分省系列地图册:重庆(2018年版)》是一本集大成之作,它不仅仅是一堆纸上的线条和色彩,更是对重庆市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次全面、系统、深入的解读。通过本书,读者可以: 精准认知重庆的地理肌理: 理解山城的地理优势与挑战,洞悉其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把握重庆的行政脉络: 清晰了解其行政区划、管理体系以及区域划分。 洞悉重庆的交通格局: 掌握其立体交通网络的现状与发展。 透视重庆的经济布局: 分析其产业发展方向与空间优势。 感受重庆的城市温度: 了解其社会结构、文化底蕴与生活气息。 发现重庆的发展潜力: 通过专题地图,预见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挑战。 这是一本值得所有关心重庆发展、关注中国区域经济的读者深入研究的地图集,它将帮助您以更宏观、更精细的视角,去理解和欣赏这座充满活力与潜力的山城。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地方志和历史文化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全面展示重庆历史人文风貌的书籍。这本《中国分省系列地图册:重庆(2018年版)》虽然表面上是一本地图册,但它所蕴含的信息量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在翻阅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信息堆叠,而是巧妙地将历史遗迹、文化景点、著名地标等信息融入其中。例如,在描绘某个区域时,地图上不仅标注了行政边界,还会用小图标或文字简要说明该地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或者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曾在此留下足迹。这种将地理与人文巧妙结合的方式,让我能够通过地图这一载体,穿越时空,感受重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古镇和历史街区的标注,这些地方往往承载着一个城市的记忆,能够通过地图找到它们,并了解到它们背后的故事,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阅读体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为我探索重庆的历史脉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评分

说实话,在购买之前,我对一本“地图册”的期望值并不算很高,可能就是提供一些基础的地理信息,方便查阅。然而,这本《中国分省系列地图册:重庆(2018年版)》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在内容的深度和实用性上都做得非常出色。比如,在交通方面,它不仅标注了国道、省道、高速公路,甚至连一些县道和乡道都清晰可见,对于自驾游或者需要进行精细路线规划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福音。而且,它还标注了主要的火车站、机场、港口等交通枢纽,以及重要的旅游景点,并且会用不同的符号区分,非常直观。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在地图的角落里还附带了一些关于重庆的概况性介绍,比如气候特征、人口分布、经济概况等,这些附加信息让整本书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地图,而更像是一本关于重庆的百科全书,既有宏观的地理框架,又有微观的细节描绘。我试着查找了一些平时比较陌生的区域,发现它的信息覆盖面非常广,几乎能够满足我所有的查询需求。

评分

这本《中国分省系列地图册:重庆(2018年版)》给我的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地图册,更像是一个精心打造的重庆缩影。从地图的绘制风格来看,它既保留了传统地图的严谨性,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的理念,使得地图在清晰易读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美感。我特别欣赏它对于城市内部细节的描绘,比如街道的走向、建筑的分布,甚至是公园绿地的范围,都能够被准确地呈现出来。这对于在城市中行走、熟悉城市脉络的读者来说,非常有帮助。而且,地图上还标注了一些重要的公共设施,比如医院、学校、图书馆等,这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实用。它让我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重庆的城市结构,规划出行路线,甚至是在迷路的时候,也能迅速找到方向。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力求为读者提供最全面、最准确的信息,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敬意。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重庆的地形地貌感到好奇,尤其是它那复杂的山城地貌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这本《中国分省系列地图册:重庆(2018年版)》在这方面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地图上对于山脉、丘陵、盆地、河谷等地形的描绘非常精细,等高线清晰可见,让我能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重庆地势的起伏变化。特别是它对长江、嘉陵江等主要河流的描绘,不仅标注了它们的流向,还详细展示了沿岸的地形地貌,以及一些重要的河口和渡口。我甚至可以通过地图,想象出这些河流是如何切割山体,塑造出重庆独特的山水画卷的。而且,书中对一些著名的山峰、峡谷等自然景观的标注也十分准确,这对于喜欢户外探险和自然风光的读者来说,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它不仅仅是一份地理图,更是一部关于重庆自然之美的视觉呈现,让我对这座城市的地理特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评分

这本书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原本以为只是一本普通的地图册,但翻开后才发现它的深度和广度。首先,它的装帧设计就十分考究,封面采用了重庆标志性的山水元素,配色沉稳而不失活力,给人一种专业且有质感的感觉。展开来看,每一页的地图都清晰得令人赞叹,地名标注、行政区划、交通线路,甚至是山脉河流的走向,都细致入微。我特别留意到它在细节方面的处理,比如一些隐藏在山间的乡镇,或者一些较小的河流,都能被准确地绘制出来。这不仅仅是一份地理信息,更像是一部关于重庆的视觉史书。它让我对重庆的地理格局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以前只是知道重庆很大,但具体有多大,山脉是如何分布的,河流又从哪里穿过,这些都模糊不清。看了这本书,我仿佛能站在高处俯瞰整个重庆,感受到它的辽阔和壮美。而且,地图的色彩运用也非常恰当,不同类型的区域,比如城市建成区、林地、农田等,都用不同的颜色区分,使得地图的层次感和可读性大大增强。对于想要深入了解重庆地理概况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提供的不仅仅是路线指引,更是对这片土地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