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抑非论画笔录

陆抑非论画笔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赏竹,记 著,陆抑非 口述
图书标签:
  • 绘画理论
  • 中国绘画
  • 陆抑非
  • 画论
  • 明代绘画
  • 绘画史
  • 艺术史
  • 笔墨
  • 绘画技法
  • 文人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6477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3837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176
字数: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书画好者、学习者、研究者

本书是花鸟画大家陆抑非先生的弟子赏竹在三十年间所记陆老论书画艺术的笔录,书中对陆老作画的具体过程、评画改画的细节、论述书画名家的逸闻趣事等,都做了如实记载。读此书,犹如面对陆老亲自授课、倾心交谈,真切生动、深入浅出,是学习中国花鸟画、研究老一辈艺术家艺术思想和书画实践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对渴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朋友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书内百余幅附图,大多是首次面世。


内容简介

本书是陆抑非先生弟子赏竹记录整理的陆老论画笔录。20世纪70年代,赏竹成为陆抑非先生的入室弟子,陆老倾心言传身教、口授笔示,从选具、立意、执笔、线条、构图、造型、透视、设色、题款,到写生、学养、气势、情趣、做人等,传授得具体仔细、精到准确。赏竹每次都将先生的言谈和作画过程细心记录,便于温故知新。而今整理出来的书稿,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充满真知灼见,且书中配有百余幅陆老课徒画稿和相关作品(大部分为首次面世),图文互鉴,赏心悦目,相信读者能够从中获得极大的启迪和教益。


作者简介

陆抑非(1908—1997),杰出的中国花鸟画大家和卓越的美术教育家。江苏常熟人。名翀,初字一飞。1937 年后,改字抑非。画甲后自号非翁。古稀之年沉疴获痊,又号甦叟。曾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西泠书画院副院长,常熟书画院名誉院长,西泠印社顾问,并曾任浙江省第四、第五届政协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浙江省委顾问。

赏竹,浙派花鸟画家,1948年生,20岁时拜花鸟画大家陆抑非先生为师,研习书画,是陆抑非先生的得意门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敦煌创作中心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客座教授。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这是一本艺坛《论语》,虽无鸿篇巨论,却处处闪烁着艺术和智慧之光;这是一本书画教科书,无论是对初学者还是对已有成就者,皆可为范;这是一本可以流传久远的书,它将与陆抑非先生的书画作品一样,代代相传。

——傅通先(原美术报社社长)


目录

目录

序3

前 言7

先生谈作画要领 197214

画粉红牡丹 197281714

画双鸽、月季 197212916

画红荷花扇面 1972121219

书画金箔长卷 1972123120

画粉红荷花、水草册页 19731221

画深红荷花、慈姑竖幅

画红梅、绿石竖幅

画红荷、菊花的要点

画粉红月季册页

画深红玫瑰册页

画墨叶水仙册页

画山茶、设色水仙横披

画鹡鸰、芙蓉册页

画墨荷、小鱼

谈画鸟、水仙、山茶、荷花

改我画的双燕图、葡萄图

补野八哥图中的铁骨红梅

画翠鸟、芙蓉花

画宿墨小鸡

改黄鹂、杨柳、墨石

为我补红叶,画绿牡丹

谈吴茀之的菊花图

为我画八哥、八哥讲话

改我画的粉红荷花、红蜻蜓

画唐山鹊、绿牡丹、深红牡丹

给我画粉红荷花、墨蜻蜓扇面

谈潘天寿等老先生的用笔

做学问不可马虎

画红蜀葵

给我画胭脂牡丹

看先生画迎春花、小鸡

教我画四季海棠

论风格和书法

画红薇花、灰八哥

画丝瓜小鸡图

画红荷蜻蜓册页

评点、指导我的画

谈赵少昂、李苦禅的画

论书画

书法是画好国画的关键

艺坛前辈轶事

为我画的雏鸡图题诗

看画

画牡丹、水仙

为我改画

谈草书,论人品

说钱瘦铁

听先生长谈艺术

指正我画的四季花卉长卷

点评我的作品

寄给我的贺信

点评《赏竹花鸟画集》

书画贵悟

同观《陆抑非》大画册

拜访先生

写意应从严谨来

执笔与线条

合作端阳景色图

论机遇和谦虚

应养成良好的习惯

论写生的重要性

谈笔力

研习书画如登山

恩师陆抑非先生艺术刍议

后 记



精彩书摘

先生说:用笔根作画,有别趣,变化多,一味用笔尖作画太单调。

形成风格不容易,风格是在长期的努力中自然形成的,由别人看出来的,而不是靠“做”出来的。有的青年靠“做”,想成风格,这不可能。如果有所谓风格的话,也是浅薄的、不耐看的,最后是立不住脚的。要有深厚的功力,风格才立得住。

基本功重要,而作中国画关键在于书法,书法根底十分重要。你要在书法上多下功夫,要学某一家,学得很像,而且离帖仍能默出某家帖上的字来,这样的功夫才好。书法好,线条才老辣。

我问先生:我想学画家们的书法,您看选哪几家较恰当?

先生说:《古诗四帖》《怀素自叙帖》很好。学文徵明、赵孟頫好,他们是画家字,功夫好。文徵明字比赵孟頫有骨力。画家中,徐文长的字好。他学米芾,米芾也是画家。所以学画家的字对画画的人来说,可能较直接、用得着些。

吴昌硕完全从王铎中来。要学吴昌硕的字,必须学王铎的字。王铎也是画家,他字很好。学书画要寻根源。不可急,慢慢来。我像你现在三十岁的年龄时,还画得很嫩。我从十多岁开始画到现在,画了四十多年花鸟,山水画得很少。我现在仍不断变方法,想将画画好。

我年轻时生活无着,给人画过扇子,每把一角五分,艰苦可想而知。六十岁之前也曾做些家务,老了才有保姆,生活才安定,但身体已差了。

先生说:你的小鸡只按写生的真实形象画出来,所以虽然生动,但没有浓淡、枯湿的笔墨变化。对笔墨一定要探索、研究、练苦功,要在书法、诗词方面多下功夫。

各人画小鸡不同。齐白石的小鸡有一种风味,有稚拙味道。唐云的小鸡又是另一种味道。我画小鸡采用自己的方法。笔前端蘸墨,下笔后这么一旋,然后再提起笔。这一旋使笔锋下揿,产生飞白、浓淡、枯湿的变化,使人莫测其如何画成。而笔墨效果明显,笔触约略可见,既不烂又不单调。这一方法十分重要,若能做到这样的话,你的小鸡就不会画得平了。然后以笔根拖出胸腹部和臀部,再回笔向左回扫,一只小鸡就画成了。因为笔画到腹、臀部时墨色已淡,分量已轻,所以整只小鸡就有了浓淡、重轻的变化。我常以浓墨点画小鸡的头和背部,以提神醒目,再以淡墨画胸部、臀部。这来与回的旋、拖,实际上类似于在打太极拳、舞剑、练气功。所以最好会打太极拳、会舞剑。拉小提琴、拉二胡的一推一拉,实际上也就是运笔的进与拖。要稳,要有长拖、短拖、顿折。

先生边讲授边运笔,在四尺四开的宣纸上画成了一幅雏鸡图,并题字:“画小鸡用笔要重按轻提,要知笔根能转,见飞白乃妙。八十翁抑非悟得此理,以示赏竹。”

学画的人,往往是眼高手低的。“取法乎上”,首先要眼界高,要看名人作品的实质,看他画内的真功夫,不可被名气所迷惑。眼界高了,才会有分辨好差的能力,向真正好的、高的东西学习,然后经过长期的孜孜不倦的研究、练习,手底的功力也会慢慢高上去的。

写字要有变化。书法家的字讲功力,严谨、老实。而书家最好能懂画,会画画,那么字才灵活多变。书家可以不会画画,但画家必须会写字。有的人甚至有的名家只会作画。我们美院有一位老师不会写字,题字常请人家代笔,不好。

书法功夫深厚,能使画的线条耐看,有虚实、起收,富有变化。画家的字往往变化多,讲斜正、虚实、聚散、松紧、收放,富有音乐的节奏。当然参差变化不能有意地做作,而是自然流露、自然形成的,写出来的。

序言

赏竹先生携书稿《陆抑非论画笔录》来报社要我写序,当即爽快答应。这不仅因为赏竹是我十分钦佩的尊师好学、德艺双馨的朋友,更因为其恩师陆抑非教授是我交往二十多年的极为敬重的书画大师。

陆抑非先生纵横教坛、画坛数十年,与江寒汀、唐云、张大壮并称为上海花鸟画“四大才子”,是蜚声海内外的“陆牡丹”,教出过潘韵、赵延年、程十发、何水法等许多成就卓著的画界大腕。其书法学文徵明,而又熔铸百家,雄劲豪放,老辣灵动,功力极其精深。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即与先生交往,晤谈书画,纵论诗词,回首往事,指点习作,深感先生眼界开阔,学识渊博,健谈豁达,平易近人。一日持吴山明教授所赠四尺对开人物画顺道拜谒先生。先生见画后主动说:“我给你题个诗堂。”铺纸挥毫间,一幅引用古诗句“晓汲清香”的大字横披劲拔而成。先生颇为高兴:“啊!平时写三四遍不一定满意,这幅一遍成功!”

吴尧民任浙江日报社总编辑后,整修美化报社大院,广种花草树木,建亭于西南角,命我取名撰联。我以迎来报社、报人的春天为旨,取名“报春亭”,请沙孟海先生题写亭名;又撰联“墨海润健笔,挥洒年年春色;笺山倚雄风,造就代代报人”,请陆抑非先生赐墨。落成后,这里成了浙江日报社一道难得的文化风景线。多少年来,每日午饭后绕亭观赏两位大师墨宝,睹物思人,不胜感慨。

如今,见到赏竹记录整理的《陆抑非论画笔录》书稿,心头立即升腾起一股亲切、挚爱的情感,读完书稿之后更是肃然起敬。

我敬佩先生襟怀坦荡,毫无保留地把毕生学识、书画技巧和经验倾囊相授的高贵品质。自从接纳赏竹为入室弟子后,先生就倾心言传身教、口授笔示,从选具、立意、执笔、线条、构图、造型、透视、设色、题款,到写生、读书、学养、气势、情趣、做人,传授得具体仔细、精到准确。循循善诱处,见孤诣苦心;指点细微中,如细雨润物。读完8万字的书稿,一位呕心沥血、无私传艺、爱徒如子的大师形象巍然浮现眼前。

作为一名画者,我感到内中的许多点拨,就像是在教我一般。我爱画鸟,先生说:“鸟不可太肥。”“任何鸟的色彩,腹部总是淡于背部。”“画鸟要注意透视。”“画黄鹂必须先打淡墨底。”“画小鸡用笔要重按轻提,使笔根能转,见飞白乃妙。”这些教诲,可奉为我画鸟之宝典。他的许多经验之谈,如“题字平头不平足”“笔头应时时旋转,点擦自如”“书法是画好国画的关键”“书法好,线条才老辣”“线条要转换,要用拖压笔法”“画画到后来主要是画气,气要畅,不可阻”,这些对于亟待更上一层楼的画家来说,是难得的要诀。

我敬佩陆抑非先生主张“和谐共处”、崇尚“文人相亲”信条的宽广胸怀和人格魅力。在八万多字的书稿中,先生谈及书画界先贤、同仁、晚辈数十人,俱以赞佩、嘉许、宽容的言词论述评判,没有一丝“文人相轻”的意味。“吴(茀之)先生的画,不论是否精品,线条皆有力度,有飞动感,功夫是很深的。”“唐云梅花画得好,是近代画梅突出的人,秀逸。”“张大壮的静物、鱼、虾、菜画得真好,有一种说不出的特殊情趣。”“大壮的竹箩画得好极了,用笔爽快,多以压笔,透视很准,质感很足。”“周昌谷死得真可惜!人物画家又兼画花卉的,数周昌谷最好!”此类中肯之语,耿耿情愫,准确评述,令人动容。世无完人,能摒弃门户之见,宽容待人,取人之长,正是大师成功的关键。

与此相关的一段往事,特别值得一提。20世纪60年代,潘天寿院长让陆抑非推荐山水画教师,陆抑非当即推荐上海画院的陆俨少。陆俨少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生活相当拮据,来杭后深得优礼器重,浙江美院出现了“双陆同辉”的气象。后来,陆抑非的“伯乐”之举终于被陆俨少知晓,感激之余,陆俨少作《岩居嘉会图》相赠,图中两个人物表达的正是“陆抑非举杯展眉喜迎客,陆俨少策杖作揖谢恩人”的情景。陆俨少仙逝后,我造访陆抑非先生,说起悬挂于其客厅的这幅佳作。陆先生如实介绍了这段鲜为人知的艺坛佳话,我当即整理成文,发表在我担任总编辑的《美术报》上,一时广为传颂,成为美谈。

在这里,我要特别称赞和感谢赏竹先生尊师、敬学的可贵精神。是他,忠实、细致、及时地记录了恩师授业、论画、示范、改画的言语和过程,让我们又一次真实、具体地看到一位花鸟画宗师的博学、涵养、艺德和慈爱之心,看到一位老师对学生毫无保留、倾心授艺又体贴入微的可敬形象。同时也映照出了一位学生刻苦认真、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

赏竹是陆抑非先生众多弟子中品学兼优又最为认真刻苦的得意门生,受到恩师的格外垂青。由于认真刻苦,所以能够及时记录下恩师的心语、警句、论述和种种教诲;由于格外垂青,所以能多“开小灶”,得到更多的学习、观摩机会,以至能功力日进,境界渐高,赢得恩师的数度夸赞:“你的画很好,造型好,题材丰富,同我一样,花鸟虫鱼都能画。”“你画得很好,布局、趣味都很好,个人面目已很明显。”

拜读本书的样稿,让我受益匪浅。我觉得,这是一本艺坛《论语》,虽无鸿篇巨论,却处处闪烁着艺术和智慧之光;这是一本书画教科书,无论是对初学者还是对已有成就者,皆可为范;这是一本可以流传久远的书,它将与陆抑非先生的书画作品一样,代代相传。


前言/序言

白驹过隙,转眼间今年已经是恩师、著名花鸟画大师陆抑非先生诞辰一百十周年,也是先生仙逝二十周年纪念。

先生画艺超群,世人皆敬仰。最近十数年陆续出版了先生诸多的画集和书法集,给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习研究的机会。然而关于先生绘画理论和技巧方面的专题书——《陆抑非崇兰草堂文集》,在先生一百周年纪念时仅印一千册,随即售罄,洛阳纸贵而供不应求。这便是此书的缘起。《陆抑非论画笔录》是笔者三十年间跟随先生习画讨论所记录归纳的内容。一方面是觉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要想更深入地研究先生留给后世的艺术文化遗产,传承浙派书画精华并加以发扬光大,需要把先生的言论记录发表,类似于孔子的弟子门人在孔子去世后,以其各有所记而编撰成《论语》。另一方面也觉得好东西不能独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所以拿出来让大家也能够在字里行间与先生神交。

我着手整理这几十年来向先生请教和探讨花鸟画理论、思路、技法的笔记,从头至尾、仔仔细细地重新体会了数遍,每次都颇有收获,所谓温故而知新。现在重读这些文字,往事历历在目,恍若先生在世,躬身指导我们习画。

将先生的画论作非常系统的归纳整理,需要花许多工夫。现大致按时间顺序分条排列,后面未署日期的那几篇,是我综合了平时随手记录于各种笔记本、速写本和画稿上的内容。希望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学习吸收先生的艺术精髓,也期望能够通过文字管窥先生在本笔录中所涵盖的二三十年间绘画理论的沿革。

原稿主要记录在许多小本子上。书中文字,以学习绘画技巧为主要目的,所以现在看来,有的记得过于简单。先生极为健谈,传授传统书画知识毫无保留,古今中外,谈笑风生。当时笔者年轻,对书画创作的要领和先生的宝贵经验还领会不深,限于当时的阅历,对有的内容还参不透,而没多加注意,现在想来非常可惜。如果当时能够用口述历史的方法,比如有声录音,更多地记录下来就好了。这样,不光对于书画,甚至对于广义上的传统中国文化,窃以为都会有很大的价值。

1989年5月7日,先生谆谆叮嘱:“我很喜欢回忆、谈谈,若能将与你的这些谈话汇成集子,很有些意义。”自此以后,我更加留意,静心记录先生作画的诀窍,体会先生画论的精髓。在聆听记录、体验感悟的这几十年中,由于几度举家搬迁,一部分内容不幸遗失。光阴荏苒,最近这次在筹备唐云纪念馆举办的“赏竹花鸟画展”过程中,翻找笔者往年的速写本、照片和资料,又意外地发现了早年的几本笔记,其中有先生的谈话记录,特别是较详细地观察、记录了先生执笔、调色、挥毫作画的全过程,共三十多篇,真是喜出望外,如获至宝。这次出版时,随即相应作了增补。先生健在时,这近八万字内容中的大部分,我曾两次抄寄给他过目,得到了他的肯定。行家认为,这是陆老学生中记录最多、内容最全的,是十分难得的研究陆老艺术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了解陆老同时代书画家的参考资料,弥足珍贵。

先生是位天资过人、书画皆精,记忆力极强的人。幼时在教会学校学的英语,到了晚年居然还能辅导小孙子陆子坚的学习。他又是典型的老一辈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遵循温良恭俭让的道德标准,也要求我们这些门生要坚守“谦受益,满招损”“不贪为宝”的道理。所以先生不光在艺术上,在做人上也是恩师。对我的作品,先生经常加以肯定和誉扬,鼓励晚辈在艺术上敢于探索,提供前进的动力。在本书内先生的言谈记录中,我觉得应该秉承先生的谦逊,就把先生表扬肯定笔者的不少内容删除了。

我有幸认识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维钊、沙孟海、余任天、周昌谷、卢坤峰、朱颖人、舒传曦、阮性山、田宿宇等诸多前辈名师,得到了他们的许多教导提携,这是我人生之大幸。但在艺术上,受影响最大的还是陆先生。我能在花鸟画方面取得一些成就,离不开先生的言传身教,进而耳濡目染。试想吴昌硕、齐白石,弟子无数,而下得苦功、修得真经的只有少数几个。如果我能够用自己的笔头,以某种形式延伸先生的艺术生命和艺术传统,那也不枉先生的一片苦心。另一方面,先生一生有教无类,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奖掖后进,致力于中国花鸟画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于是我在最近十年重视花鸟画创作、教学之余,也应五家美术出版社之邀,撰写编绘了四十多本花鸟画技法书,成为美术技法类畅销书,向年轻人传播书画知识,薪火相传,尽己所能地继承弘扬先生的艺术传统。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恩师的公子陆公望和陆公让先生、美术报社老社长傅通先先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社长管慧勇先生和责任编辑郭哲渊先生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赏竹时年七十又一

2018年岁次戊戌初春于杭州



《笔尖流韵: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与意境探微》 引言 中国传统绘画,以其独特的东方美学,承载着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思想。它不仅仅是色彩与线条的组合,更是情思的寄托,意境的营造,以及与自然的深刻对话。从工笔的细腻入微,到写意的挥洒自如,每一笔触都凝聚着画家的心血与智慧。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传统绘画的核心技法,探寻其背后蕴含的艺术精神与哲学理念,为读者开启一扇通往中华艺术殿堂的窗户,感受笔墨间的生命力与无限可能。 第一章:笔墨的哲学——线条的生命力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并非仅仅是勾勒轮廓的工具,更是具有独立生命力和情感表达的载体。“笔墨”二字,合二为一,道出了绘画最根本的语言。 线条的种类与特性: 中锋用笔: 笔毫中锋,力求圆劲、均匀、流畅。如同书法中的“永字八法”,中锋线条稳健而充满力量,适合表现事物的骨骼、结构,如古树的盘根错节、山峦的巍峨耸立。它所传达的是一种内敛、沉静的力量感。 侧锋用笔: 笔锋侧卧,线条显得苍劲、粗犷,甚至带有飞白。侧锋常用于表现事物的质感、肌理,如岩石的嶙峋、老者的皱纹、枯木的槎牙。它所赋予的画面一种古朴、沧桑的韵味。 枯笔与涨墨: 枯笔,笔墨干涩,留白处显露出纸的本色,营造出一种萧瑟、寂寥或肃穆的意境。涨墨,则笔墨饱满,浓重欲滴,表现出淋漓尽致的生命力,如雨后的山林、饱满的果实。 衄、挫、顿、挫、提、按: 这些是中国画论中对手部动作精妙的描述。衄,指笔画的逆势而行,使线条更具韧性;挫,指笔画的顿挫,增加线条的节奏感;提、按,则是控制笔墨浓淡、虚实与力量的关键。这些细微的动作,共同构成了线条丰富多变的表现力。 线条的哲学意涵: 道法自然: 线条的运用,并非 arbitrary 的涂抹,而是对自然界形态的提炼与升华。顺应自然之势,线条自然流淌,如同山涧的溪流,风中的柳枝。 气韵生动: 线条的最高境界是“气韵生动”。这是一种超越形似的神韵,是画家内在精神的流露。通过线条的疏密、缓急、虚实,艺术家将天地万物的生命气息赋予笔端。 阴阳相济: 线条的粗细、轻重、刚柔,体现了阴阳相济的哲学思想。刚劲的线条如同阳,沉静的线条如同阴,二者相互作用,构成和谐的画面。 第二章:墨韵的变幻——浓淡干湿的诗意 水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灵魂。它以其简练而丰富的表现力,创造出无数意境悠远的作品。墨的浓淡干湿,不仅仅是色彩的变化,更是情绪的起伏,意境的深浅。 墨的五彩: 焦墨: 最浓的墨,颜色极深,几乎是漆黑。焦墨用于表现事物的实体感、力量感,如古松的苍劲、山石的坚硬。 浓墨: 仅次于焦墨,色泽沉郁。浓墨用于表现事物的厚重、立体感,如厚重的云层、茂密的枝叶。 淡墨: 色泽浅淡,甚至近乎透明。淡墨用于营造空间的纵深感,表现朦胧、飘渺的意境,如远山、薄雾。 清水: 纯粹的水,用于提亮、冲淡,形成水墨的晕染效果。清水在墨中,可以产生出“宿墨”的效果,即墨在水中沉淀一段时间后,颜色更加丰富,层次更加分明。 “浓淡干湿”的运用: 浓淡层次: 通过墨的浓淡变化,艺术家能够表现物体的体积、光影和质感。浓墨处为实体,淡墨处为虚影,光影层次由此分明。 干湿对比: 运用湿墨表现湿润、生机勃勃的事物,如雨后的花朵、荷叶上的露珠。运用干墨表现枯槁、古朴的事物,如秋日的落叶、干裂的土地。干湿的结合,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对比效果。 水墨晕染: 水墨的晕染是中国画独有的技法。通过控制水的用量和墨的浓度,水墨在纸上自然晕开,形成微妙的过渡和丰富的层次。这种技法常用于表现云、水、雾等流动性强的景物,以及花卉的柔美质感。 “墨分五色”: 历代画家总结出“墨分五色”的说法,即通过墨的浓淡干湿变化,可以在黑白之间产生出近似于色彩的丰富变化。这种变化并非真正的颜色,而是观者在视觉和心理上所感受到的色彩效果。 墨韵的情感表达: 沉郁顿挫: 浓重的墨色,配合顿挫的笔法,能够表现出沉重、悲伤或庄严的情绪。 轻灵飘逸: 淡墨与流畅的线条结合,则能营造出轻盈、飘逸的意境,如仙境、梦境。 生机勃勃: 湿墨和饱满的笔触,能够充分展现事物的生命力,如春日的嫩芽、盛开的花朵。 第三章:皴法的演变——形质的刻画与意境的营造 “皴法”,是表现山石、树木等硬质物体质感与形态的关键技法。不同的皴法,不仅刻画了物体的具体形态,更传递着画家对自然山水的理解与情感。 经典的皴法解析: 披麻皴: 模仿麻布的丝缕状,用笔或直或曲,自上而下,表现山峦平缓、层叠的状态。有“直披麻”和“横披麻”之分。 斧劈皴: 笔法简练有力,如同用斧头劈砍一样,表现山石的刚硬、峭拔。有“大斧劈”和“小斧劈”之分。 雨点皴: 笔触密集,如同雨点落下,表现山石的坚实、圆浑。 豆瓣皴: 笔触形似豆瓣,多用于表现岩石的凸凹起伏,质感强烈。 解索皴: 笔触盘曲缠绕,形如解开的绳索,表现山石的盘根错节、古老沧桑。 牛毛皴: 笔法细腻,如同牛毛般密集,表现山石的细密纹理,常用于表现松树的松针。 皴法的哲学与艺术: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皴法的形成,离不开对自然山水的细致观察与体悟。画家通过大量的写生,将自然的形态内化于心,再通过笔墨的转化,赋予笔下的山石以生命。 写意与写实: 皴法既要写实地表现物体的形态与质感,又要写意地传达画家对景物的感受与情感。一个好的皴法,能够让观者在看到山石的同时,感受到山石的磅礴气势或静谧之美。 笔墨的统一: 皴法的使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线条、墨色紧密结合。笔法的变化决定了皴法的风格,墨色的深浅则影响了皴法的质感。 第四章:色彩的哲学——淡彩与重彩的和谐 中国传统绘画并非只有水墨,色彩在其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淡彩的清雅,重彩的华丽,都以其独特的方式,丰富着画面的表现力。 色彩的运用原则: “随类赋彩”: 色彩的运用要符合物体的自然属性,但并非完全写实。例如,描绘秋叶,可以使用红、黄等暖色调,但要根据画家想要表达的情绪,对其饱和度、明度进行调整。 “以墨为主,以色为辅”: 在很多中国画中,水墨是画面的骨架,色彩是点缀与升华。色彩的加入,是为了增强画面的表现力,而不是喧宾夺主。 留白之妙: 色彩的留白,与墨的留白一样重要。留出的空白,能够让画面透气,也能够引导观者的视线,产生联想。 淡彩的意境: 清雅脱俗: 淡彩,色彩饱和度低,明度适中,给人一种清淡、雅致的感觉。常用于描绘仕女、花鸟、山水,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 微妙变化: 在淡彩中,色彩的微妙变化尤为重要。少量的色彩晕染,能够让画面更具立体感和层次感。 重彩的张力: 富丽堂皇: 重彩,色彩浓烈、饱和度高,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常用于描绘宫殿、人物、吉祥题材,表现喜庆、庄严、宏大的场面。 情感表达: 鲜艳的色彩,能够直接表达强烈的情感。例如,红色象征热情与喜悦,金色象征尊贵与辉煌。 色彩与墨的融合: 墨染彩意: 有时,色彩会与墨色相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例如,在墨染的底子上,轻轻点染色彩,既有墨的苍劲,又有色的灵动。 第五章:意境的升华——虚实相生与情景交融 中国传统绘画的最高追求,在于“意境”。意境,是通过画面所传达出的超越具体物象的精神内涵和艺术感染力,是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虚实相生: 有形与无形: 画面中的具体物象是“实”,而留白、笔墨的淡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空间则是“虚”。虚实相生,方能使画面生动而富有神韵。 “画中意”: 虚的部分,是画家有意留给观者想象的空间。观者通过对“实”的体悟,进入“虚”的意境,与画家共同完成作品的解读。 情景交融: “景语即情语”: 画家笔下的山水、花鸟,并非简单的客观描摹,而是寄托着画家的情感。山水的高远,可以是画家志向的高远;孤寂的寒梅,可以是画家不屈的品格。 “移情于物”: 将个人的情感投射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上,使景物具有了人的情感属性。例如,风雨中的竹子,象征着不屈的意志;月下的孤舟,寄托着思乡的情怀。 诗、书、画、印的融合: 四绝之美: 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诗可以点题、抒情,书法可以增强画面的线条美和节奏感,印章则起到了点睛、落款的作用。四者的融合,共同构建了画面的整体意境。 结语 《笔尖流韵: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与意境探微》一书,旨在带领读者走进中国传统绘画的宏妙世界。从笔墨的哲学,到墨韵的变幻,再到皴法的演变、色彩的运用,以及最终意境的升华,我们希望每一位热爱艺术的朋友,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悟与启迪。中国画的魅力,在于其博大精深,在于其永恒的生命力。愿本书能成为您探索这片艺术海洋的指南,让您在笔尖流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与无尽的艺术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开《陆抑非论画笔录》,我便被其深邃的艺术洞见深深吸引。书中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法论述,更是对中国画精神内核的深刻挖掘。陆抑非先生以其数十年的笔墨生涯,将他对绘画的理解、感悟,化作文字,娓娓道来。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位智者的大师课中,每一次落笔,每一次运墨,都蕴含着他独特的哲学思考。他对于“气韵生动”的阐释,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结合具体的绘画实践,从笔墨的干湿浓淡、线条的刚柔曲直,到章法的疏密虚实,都一一剖析。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写意”的探讨,他强调写意并非随意涂抹,而是“以少胜多,以形写神”的境界,是对物象内在生命力的捕捉与提炼。书中还穿插着许多他对历代名家的品评,见解独到,发人深省,让人对中国画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绘画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艺术与生活,体悟笔墨的无穷魅力。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常读常新的艺术瑰宝。

评分

《陆抑非论画笔录》所呈现的,远不止是一本关于绘画技巧的书籍。它更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艺术大师,向后辈们敞开心扉,分享他对笔墨、对线条、对色彩、对构图的至臻理解。书中的语言朴实而充满力量,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句句见功力。我尤其欣赏陆抑非先生在论述过程中,那种严谨而不失灵动的态度。他对于传统笔墨的精髓有着深刻的把握,但又不拘泥于陈规,而是积极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可能性。书中关于如何“用墨”的论述,让我受益匪浅。他细致地讲解了浓、淡、干、湿、焦等各种墨法的运用,以及如何在画面中创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这对于我这样在水墨创作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的人来说,无疑是及时雨。更重要的是,陆先生在谈论技法时,始终不忘强调“意境”的营造。他认为,笔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现作者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感悟,离开了“神”的笔墨,即使技法再精湛,也难免落入“匠气”。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国画的魅力,不仅在于“形”,更在于“神”,在于那份难以言喻的东方韵味。

评分

初次翻阅《陆抑非论画笔录》,就被其中深沉的艺术力量所震撼。陆先生的笔触,不仅是描绘山川草木,更是对生命、对自然、对宇宙的深刻感悟。他对“笔墨之道”的阐述,字字珠玑,句句含金。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破墨法”的讲解印象深刻,他细致地分析了破墨法的不同运用方式,以及它如何能丰富画面的层次和韵味。这让我明白了,水墨的变化无穷,远非我过去所能想象。书中的“写意精神”的探讨,更是让我茅塞顿开。陆先生认为,写意并非随心所欲,而是“以形写神”,是对物象内在精神的捕捉与提炼。他强调,画家应该在掌握基本功的同时,保持内心的自由和创造力。这对我而言,是极大的鼓舞。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的道路,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而陆先生,无疑是这场探索中最杰出的引路人之一。

评分

《陆抑非论画笔录》是一本让我沉醉其中的艺术指南。陆先生以其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哲学思考,为我们开启了中国画的智慧之门。我特别喜欢他关于“笔墨的生命力”的阐述,他认为笔墨不仅是工具,更是情感的载体。他详细地讲解了各种笔墨技法的运用,以及它们在画面中能产生的丰富效果。这让我对水墨的运用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构图的意境”的探讨,也让我深受启发。陆先生认为,构图是中国画的骨骼,是画面灵魂的展现。他强调,构图应该讲究“虚实相生,疏密有致”,能够引导观者的视线,营造画面的意境。这让我对构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国画的魅力,在于其简洁的笔触背后,所蕴含的无限意趣和深邃的情感。

评分

读罢《陆抑非论画笔录》,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陆先生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涤荡着我浮躁的心灵。他对于中国画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绘画范畴,而上升到了哲学和人生的高度。我特别喜欢他关于“笔法”的论述,他认为笔法是绘画的骨骼,是情感的载体。他详细地剖析了各种笔法的特点,如中锋、侧锋、逆锋等,以及它们在画面中能产生的不同效果。这些细致的讲解,让我对笔墨的运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强调“线条的生命力”,指出每一根线条都应该是有情感、有灵魂的。这让我反思自己过去在绘画中对线条的忽视。此外,书中对“用色”的见解也十分独到。陆先生认为,中国画用色并非简单的色彩堆砌,而是要讲究“墨分五色”,通过墨的浓淡变化来烘托色彩,使画面既有色彩的绚丽,又不失水墨的韵味。这种将色彩与墨法巧妙结合的理念,对我启发很大。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艺术,是需要用心去感受、用情去表达的。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画情有独钟,但总觉得难以深入其境。直到我读到《陆抑非论画笔录》,才豁然开朗。陆先生的文字,如同他笔下的山水,既有雄浑的气魄,又不失细腻的柔情。他对于“笔墨”的论述,让我明白了笔墨不仅仅是工具,更是情感的传递者。他详细地讲解了笔墨的各种形态,如飞白、枯笔、涨墨等,以及它们在画面中能产生的丰富效果。这让我对水墨的运用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的“用笔”部分,尤其令我印象深刻。陆先生强调“笔力千钧,意在笔先”,指出每一笔都应该饱含力量和情感。他通过对不同线条的解析,让我明白了线条不仅是轮廓,更是生命的律动。此外,他对“画面节奏”的把握也颇有见解。他认为,好的画面应该有起伏、有变化,如同音乐一般,能够引起观者的共鸣。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中国画的魅力,在于其简洁的笔触背后,所蕴含的无限意趣和深厚的情感。

评分

《陆抑非论画笔录》是一部让我爱不释手的艺术经典。陆先生以其宏厚的艺术功底和深邃的思想,为我们展现了中国画的魅力所在。我特别欣赏他关于“笔的韵律”的论述,他认为笔的运用,不仅是线条的勾勒,更是情感的表达。他详细地剖析了各种笔法的特点,以及它们在画面中能产生的不同效果。这让我对“笔”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对“墨的层次”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陆先生认为,墨的运用,是中国画的灵魂,是画面生命力的体现。他通过对不同墨法的讲解,让我明白了如何在画面中创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这让我对水墨的运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国画的魅力,在于其简练的笔触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邃意境。

评分

《陆抑非论画笔录》是一部充满智慧的艺术著作,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画精神殿堂的大门。陆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为我们解读了中国画的奥秘。我特别欣赏他关于“构图”的论述,他强调“虚实相生,疏密有致”,认为构图是画面灵魂的展现。他详细地分析了各种构图方式的特点,以及它们在画面中能起到的不同作用。这让我明白了,一张好的画作,不仅仅是元素的堆砌,更是对空间的巧妙运用和对视觉的引导。书中还对“意境”的营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陆先生认为,意境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是作者情与景的交融,是画面留白的魅力。他通过对历代名家作品的赏析,生动地展现了如何通过笔墨的运用,营造出深远、宁静、悠远的意境。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画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精湛的技法,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

评分

《陆抑非论画笔录》是一本让我相见恨晚的书。陆先生以其深邃的艺术造诣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揭示了中国画的真谛。我尤其喜欢他关于“写神”的论述,他认为写神是中国画的灵魂,是绘画的最高境界。他通过对历代名家作品的赏析,生动地展现了如何通过笔墨的运用,捕捉物象的神韵,赋予画面生命力。书中对“意象”的解读也十分到位。陆先生认为,意象是中国画的精髓,是作者对自然万物的感悟和升华。他强调,画家应该在观察自然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的意象。这让我明白了,好的画作,不仅仅是对现实的模仿,更是对心灵的写照。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画的魅力,在于其对“神”的追求,在于其对“意”的表达,在于其对“气”的营造。

评分

阅读《陆抑非论画笔录》,如同与一位博学而温和的师长对话,他娓娓道来,循循善诱,将中国画的博大精深展现在我眼前。书中对“笔墨的精髓”的阐述,让我仿佛看到了陆先生手中那支画笔的生命力。他不仅仅讲解了技法,更是阐述了笔墨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与哲学。我尤其被他对“线条的性格”的描述所吸引,他指出每一条线条都有其独特的“性格”,或刚劲有力,或婉转缠绵,而画家需要做的,就是捕捉并展现这种性格。这让我对线条的理解上升到了新的维度。书中关于“留白的艺术”的讨论,也让我耳目一新。陆先生认为,留白并非空无一物,而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引导观者的视线,营造画面的意境,赋予画面无限的想象空间。这让我明白了,中国画的简洁,背后蕴含的是极大的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