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大多数心脏病的病因展开讨论,根据一般系统论的主要原则阐明了包括冠心病、高血
压病等在内的现代心血管病的逻辑病因,对心脏功能研究提出了符合系统理论和完全性归纳推理的研
究方法,并得出了心血管病的缺血性病因和共同的心理学病因,提出了功能医学的新思维和论证原
则,尝试建立统一的功能医学临床模型,为充分预防心血管病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耿世钊,首都医学大学安贞医院主任医师,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从事医务工作40年,发表论文多篇。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结构医学的局限性
............................................................................................................1
第二节 功能医学的对策
.................................................................................................................4
第三节 建立功能医学理论的可能性
..........................................................................................5
第四节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构想
.......................................................................6
第二章 心室的收缩与舒张功能不可分割
..........................................................................................8
摘要
...........................................................................................................................................................8
第一节 临床医生的思维误区
........................................................................................................8
一、舒张功能基本概念中的逻辑错误
...........................................................................................9
二、对舒张功能的孤立性分析
..................................................................................................... 11
第二节 针对性的逻辑分析
..........................................................................................................12
一、收缩功能与舒张功能之间的容量关系
.................................................................................12
二、收缩功能与舒张功能之间的解剖统一性和能量统一性
.....................................................15
三、收缩功能与舒张功能之间的力学关系
.................................................................................16
四、收缩功能与舒张功能之间的时间关系
.................................................................................17
五、不能用正常动物模型讨论异常的心脏舒张功能
.................................................................17
六、尝试建立舒张功能的新概念
.................................................................................................19
七、舒张功能新概念衍生的医学逻辑
.........................................................................................21
第三节 医学理论再认识
...............................................................................................................24
一、在临床实践中讨论舒张功能异常
.........................................................................................24
二、
EF值对心室收缩功能的高估
................................................................................................27
第四节 系统理论探讨
....................................................................................................................29
一、逻辑分析方法(一)
.............................................................................................................29
二、功能主义原则(一)
.............................................................................................................33
第三章 冠状动脉受压迫缺血是冠心病形成的基本原因
............................................................38
摘要
.........................................................................................................................................................38
第一节 临床医生的思维误区
......................................................................................................38
第二节 逻辑分析
.............................................................................................................................41
一、心肌缺血的本质是冠状动脉受压迫
.....................................................................................41
二、心肌缺血伴随即刻的功能代偿
.............................................................................................44
三、心肌缺血与代偿的共同表现
.................................................................................................47
·
第三节 医学理论再认识
...............................................................................................................48
一、用超声技术整体评价心功能
.................................................................................................49
二、尝试建立心肌缺血的概念
.....................................................................................................50
三、从临床症状到超声诊断
.........................................................................................................51
第四节 系统理论探讨
....................................................................................................................54
一、逻辑分析方法(二)
.............................................................................................................54
二、功能主义原则(二)
.............................................................................................................57
第四章 高血压病是慢性心肌缺血的代偿形式
..............................................................................61
摘要
.........................................................................................................................................................61
第一节 临床医生的思维误区
......................................................................................................61
一、患者的困惑,医生的无奈
.....................................................................................................61
二、从对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的质疑开始,寻找高血压病病因
.................................................64
第二节 逻辑分析
.............................................................................................................................67
一、血压升高是急性心肌缺血的压力代偿形式
.........................................................................67
二、高血压病是慢性心肌缺血的代偿形式
.................................................................................72
第三节 医学理论再认识
...............................................................................................................77
一、对比两大动脉血流速度的临床意义
.....................................................................................77
二、心肌代偿功能的消失
.............................................................................................................79
三、高血压病和冠心病不可分割
.................................................................................................81
四、高血压病和冠心病是各种心脏病的基础疾病
.....................................................................83
第四节 系统理论探讨
....................................................................................................................85
一、定性研究与量化(一)
.........................................................................................................85
二、生物的整体观念
.....................................................................................................................88
第五章 建立统一的心血管病功能模型
............................................................................................93
摘要
.........................................................................................................................................................93
第一节 临床医生的思维误区
......................................................................................................94
一、万变不离其宗的医学逻辑
.....................................................................................................94
二、建立科学的理论需占有全面的信息
.....................................................................................95
三、用整体观念解决心脏病的局部问题
.....................................................................................97
四、根据心脏病的整体病因理解女性心脏病的根源
.................................................................98
第二节 逻辑分析
...........................................................................................................................100
一、心肌的基础运动特性
...........................................................................................................100
二、心脏病的生物学模型将促进各学科知识的融合
...............................................................104
第三节 医学理论再认识
.............................................................................................................105
一、临床实践中已知的医学模型
...............................................................................................105
二、冠心病和高血压病可以预防
...............................................................................................108
第一章 绪 论
结构医学有一个铁律:结构变化是功能改变的基础。只有人体器官的结构发生了病理变化,才能够确诊疾病,结构的异常才导致了功能的异常。以冠心病诊断为例,只有确认了冠状动脉的狭窄,才可以确诊冠心病。在未明确冠状动脉狭窄时,对病情的任何推测都不足为据。所以,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就成了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几乎所有心脏病患者都在关心自己的冠状动脉是否狭窄了。再以癌症诊断为例,确诊仍然要以确认癌细胞为依据,所以,显微镜下的病理细胞学检查就成了癌症诊断的决定性技术。
功能医学是针对目前的结构医学而言的,功能医学强调的是生物功能主导着生物种群的进化,因而也主导着个体的生长发育,甚至主导着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它的研究策略也是功能主义的。功能主义的概念目前已经出现在哲学、认识论和心理学领域。有人或许会问,结构医学的成就有目共睹,为什么还要在临床工作中建立功能医学?
第一节 结构医学的局限性
我们目前所拥有的医学成果都应该归属于结构医学,它使我们理解了人体的解剖结构及其生理功能,使我们初步理解了生老病死的过程,破除了许多迷信的认识,使我们初步了解了各种疾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了解了一系列心脏病的特点,也了解了癌症、遗传疾病,代谢性疾病、传染病等,特别是帮助我们根治了绝大部分的一类烈性传染病,为人类造了福。然而,它给我们遗留的问题也不少,结构医学在心血管病领域也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它没有告诉我们绝大多数心脏疾病的病因。
在人体疾病的病理结构出现变化之前,有漫长的功能恶化的过程,不了解功能的变化,就很难了解它们的病因。不了解真正病因,心血管病就不可能得到根治。如果说狭窄的冠状动脉是冠心病的病因,那么,狭窄的冠状动脉进行内科支架或外科搭桥手术之后,解决了一时的狭窄,可是冠状动脉在一年内发生再狭窄的可能性
高达 30%,这是临床的共识。造成冠状动脉狭窄、再狭窄的原因才是冠心病的真
正病因。根治和预防冠心病需要了解其病因,冠状动脉狭窄只是加重心肌缺血的环
节。再如心肌病,更是被看作不知原因的不治之症,其自然病程被认为只有 3~ 5
年。我们也不知道高血压病、心源性猝死等的病因,这些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
和生命的无形的杀手。预防心脏病,必须了解它们的病因。
第二,结构医学的诊断标准忽略了疾病早期的功能性改变,不能实现早期诊断。
众所周知,疾病的诊断标准是区分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界线,它反映了医学理
论对疾病的基本认识。
临床普遍应用的心脏病的诊断标准强调了病理性结构变化的必要性。大多数初
诊为冠心病的患者都被要求做冠状动脉造影的检查。如果患者冠状动脉没有狭窄,
医生就要求患者回家观察,而这样的观察常常让患者等到的是危及生命的急性心脏
事件,随后就是急诊抢救,抢救成功,是患者的幸运,抢救不成功,患者就失去了
生命。相信任何人都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命运考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因为诊断标
准的滞后,心脏科医生主要忙于放支架和手术搭桥,实施治疗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
解除病理改变,所以心脏病的急诊患者越来越多,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
纵观高血压病的全过程,它没有专属的病理解剖的改变,于是高血压病就成了
病因不明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治疗方法只有降压,所有的患者都被要求终生服药和“规范”用药。心源性猝死更是因不能发现其专有的病理解剖的变化而成为永远无解的难题,连诊断标准都没有。而现实的临床情况是高血压病、冠心病的患者越来
越多,发病年龄也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现有的诊断标准大多忽略了疾病早期的功能性改变,所以不能实现早期诊断。
现在已经具备了解决心血管病难题的条件
看到这本书的题目,要解决心血管病难题,可能会有人质疑:你有什么资格来
讨论这么大的问题?
最初,笔者绝对没有这样的考虑,但是在退休之后,比较自由,有时间、有
精力充分思考心中酝酿已久的专业问题,不是为了什么具体、特别的目的,至少几
十年混迹于临床超声领域,总要给自己一个清楚的总结吧。特别是能够在首都医科
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这样的知名三甲医院从事心脏超声的检查工作,总要明白这
项技术在诊断心脏病方面到底有多大价值。虽然说心脏的超声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技
术,可是比起冠状动脉造影在临床的应用,它总是给人以某种可有可无的感觉。眼
看着这么多的心脏病患者苦苦挣扎在病痛的折磨当中,我时时在想:超声心动图技
术可以为心脏病患者的诊治再多做些什么吗?各种心脏病信息已经通过荧光屏展现
在我们的面前,为什么我们找不到更好的对策解决这些难题呢?为什么现代医学拥
有如此多的辉煌成果,却说不清楚许多心脏病的病因呢?例如,大部分高血压病都
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病因不清楚。心肌病、心力衰竭、猝死的病因也一直是学
术界的悬案。我们一直把冠状动脉的狭窄看作是冠心病的病因,并把冠状动脉造影
看作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冠心病真是冠状动脉狭窄造成的吗?那冠状动脉狭窄
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除了高血压病以外,高血脂、糖尿病的病因又是什么呢?
这些疾病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吗?冠心病可以恢复正常吗?临床医学为什么总要
依赖统计学的方法进行论证呢?循证医学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人体科学到底
应该如何研究更好呢?……
多年以来,冠心病和高血压病的患者人数在国内外都是有增无减,患者低龄
化趋势明显。要想更好地预防和诊治这些疾病,我们就必须了解各种心血管病的病
因。解决心血管病的问题始终离不开病因的讨论,可是现实中我们却很少讨论心血
管病的病因。
对心血管病病因的模糊认识可能反映了现有医学研究方法学的不足,或反映了
诊断标准的逻辑混乱。例如,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虽然每个人的血压在一定条件下
随时可以发生变化,可它却拥有一个似乎永远不变的诊断标准。该诊断标准长久地
指导着临床高血压病的诊疗工作,医生用统一的标准评价全世界人的血压。其实血
压是带有强烈个性化色彩的生理指标,使用这样的固定标准评价不同人的血压似乎
是不合情理的。我就这个问题请教了许多研究高血压病的专业医生,他们都表示血
压标准应该因人而异。
对心血管病病因和方法学的模糊认识,以及对某些心脏病诊断标准的模糊认
识,一直阻碍着心血管疾病研究,以至于不可能对患者进行彻底治疗,预防也无从
下手。于是,患者只能“终生服药”。但高血压病、冠心病有日益严重的发展趋势,
心力衰竭仍然猖獗,猝死事件频频发生,医生却无能为力!
我是超声影像专业的医生,每天看着各种不同的心脏(包括健康的和病态的心
脏)不停地在眼前跳动,内心有很多疑惑和想法。后来,我梳理出
60个原则性问
题(既涉及基础医学,也涉及临床医学),对比分析,深入思考。超声专业在诊断
先天性心脏病方面有些优势,但在诊断冠心病时确实不如冠状动脉造影,因为冠状
动脉造影可以提供决定性的诊断资料,所以超声专业得不到临床的高度重视。在诊
断高血压病的时候,甚至还不如血压计的诊断有用。超声心动图仪提供的最重要的
指标就是左心室的射血分数,它代表了心室收缩功能水平的高低,但是其测量过程
却包含了操作者太多的主观因素。即使测量同一个人的心功能,不同的操作者也会
得到不同的结果,有时差别还很大,况且它还不能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和
程度。
但超声心动图是我以及我的同行们的终生职业。我一边观察着患者的痛苦表
现,心中回顾着患者的病情,一边努力思考着心肌受损的可能的机理。
在多年从业过程中,我阅读了许多科学哲学书籍,特别是有关系统论的著作,
系统论著作讲到的许多原理与中医理论殊途同归,证明了中医理论的科学性。这与
国内不少人批判中医理论的情况大相径庭。莫非中医理论能成为突破心血管病医学
难题的一个新思路?
超声心动图仪的荧光屏是心脏病信息汇聚的平台。超声心动图仪测量出来的所
有数据可以将荧光屏上的图像信息整合起来,所有的心脏信息都可以和患者的痛苦
产生联系。
结合临床解剖学知识考虑,冠心病的病因应该是心肌受压迫,这样形成的心肌
缺血也应该是其他心脏病共同的病因,而且都是在正常的心脏搏动过程中逐渐形成
的。我把这样的想法告诉了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陈英淳教授,他是安贞医院第一
位博士后导师,他给了我极大的支持,鼓励我把研究成果写出来。
我随后产生了一系列的想法,如果这样的逻辑推理可以确定冠心病的病因,那
么其他心脏病的病因是否也可以参照这样的方式进行探索呢?如果逻辑推理的研究
方式有助于病因的确认,依赖统计学方法的研究为什么就不行呢?如果现有心血管
医学理论始终无法确认任何心脏病的病因,那么,为什么不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呢?
十五年前,我就把对统计学的某些质疑告知多位心血管病专业的教授们,他们
竟然都没有提出否定的意见。从那时起,我意识到逻辑分析和逻辑思维可能有助于
我们解决心血管病医学难题。至少在寻求心血管病的病因方面,应该引入逻辑学的
方法,而不能单纯依靠统计学。
我一直潜心学习医学方法学、医学哲学,并使之与临床医学难题、心脏病形成
的各种因素、患者的表现联系起来,思考有关疾病的可能病因及其论证过程。退休
以后,我更有时间和精力深度思考。
既然从理论上接受了逻辑学的方法,我在实践中马上着手验证它。因为大量的
冠心病和心肌缺血的就诊者都在等待一种确切的解释:他们急切地想知道他们身体
的不适和症状是心脏病的表现吗?但心血管病专著和教科书都没有讲解如何利用超
声心动图诊断心肌缺血和冠心病。可临床研究工作离不开这项技术,测量心脏的收
缩功能还要依靠它,因为没有更好的指标可用。超声心动图技术可以提供许多有关
心脏的数据,它可提供最全面、最生动的信息,很少受干扰。超声心动图技术的临
床应用绝不仅仅局限于测量心脏运动的数据。
2003年,我看到了香港中文大学 J. E.桑德森( J. E. Sanderson)教授在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文章《舒张功能性心力衰竭是事实,还是虚构》。文中对舒张性心力衰竭提出了根本的质疑,感到很有道理。文章提出了问题,可是我感到没有说透,
该文只有质疑,没有解决问题,但这篇文章说明在心脏功能研究方面存在着不同认
识,潜在地支持了我从心功能入手剖析心脏病问题的设想。一直以来,关于舒张功
能的一系列临床研究都是独立于收缩功能的概念进行的,这不但没有解决临床难题,
还给临床带来了一些新的难题。作为自己的专业,我希望从超声心动图技术中得到
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能够更多地帮助临床医生,帮助患者。我更努力、更积极
地思考相关问题,记录相关信息,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工作中,我的工作得到
了许多患者的鼓励。
此外,英国哲学家罗素关于系统论的一篇文章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如果应
用系统论的观点解决心血管病问题,就必须改造目前医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
法。为此,我特别学习了钱学森教授关于人体科学的系统论解释和山东中医药大学
祝世讷教授关于系统医学的论著,认识到医学研究应该从统计学方向转向系统医学
和逻辑医学的方向上来,同时也理解了中西医长期争论的症结在于他们对人体的基
本认识不同,在于是否承认人体是个开放的活系统。解决医学难题的关键,可能主
要在于纠正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的偏颇,而不在于某些具体的医学难点尚未解决。
如果中医、西医能够在系统论的基础上携手工作,那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真正
的学术和谐吗?如果能够在这些方面做些工作,如果可以减少猝死的发生,可以有
效地预防心脏病,这是每个心脏病专业医生分内的责任,也是件令人高兴的事!但
在高兴之余,我也不免担心,脱离大家熟悉的研究方式,经过单纯的思考就能发现
真理吗?没有费工、费时的动物实验,没有严格的数据支持也能算医学研究吗?通
过严密的逻辑推理,结合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超声医学、临床心血管病学等
知识,真能得出心血管病的逻辑病因吗?
我尝试写了几篇文章,但是按照一般医学论文的格式很难撰写成文,写了也很
难发表。因为在现实中,一篇医学论文如果没有统计学的数据是很难发表的。医学
杂志一般只接受统计学、循证医学的研究成果,更强调所谓的证据。
后来,国外一家医学杂志的一位审稿人给了我一个建议:学术专著更便于表达
系统深入的思想。因为引入了系统论的观念,我的研究取得了本质性的突破:人体
是一个有机体,结构是一个整体,功能也是一个整体,自身的各种功能也应该是通
过某种逻辑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各种复杂的生物现象、复杂的规律,都是逻辑性地
相互依赖着,都是多因素共同存在,互为因果关系的。各种疾病的病因也有其内在
的逻辑一致性。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割裂了所有疾病病因的内在联系,在逻辑上是说
不过去的。我怀着探索之心,开始着手把临床的所见、所思记录下来,这初步确定
了本书的架构。以探索病因为主,目的是预防疾病,从根本上解决医学难题。由于
人体系统和所有疾病的整体性,心脏缺血和代偿是各种心脏病的共同病因,因此解
决各种心脏病不宜分步走,不宜各个击破,应该整体解决。
我是从超声医师角度对心脏病理论提出自己的看法的。第一章主要阐述结构医
学的局限性和功能医学的思路。第二章从收缩与舒张功能的关系入手,展开了一系
列的关于心脏功能的逻辑性的思考。有趣的是,在荧光屏上所观察到的关于舒张功
能的现象没有变,只是认识方法不同了,其结论竟然与那些已知的心脏舒张功能理
论有了很大分歧,所得结论虽然不是主流观点,可是它指明了一个系统性的研究方
向,提出了一套解释各种心脏病病因的逻辑方法,提出了一种认识心功能的思路。
第三章讨论了冠心病,第四章讨论了高血压病,这两部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
分开的。因为冠心病的本质是心肌缺血,而高血压病的本质涉及对缺血心肌的代偿
作用。心肌的缺血和代偿是形影不离的两个方面,它们构成了心脏最基本的功能单
位,并参与了所有心脏病的功能恶化、代偿和恢复的过程。在这样的讨论中,并没
有涉及医学研究的大数据问题,虽然目前各种医学研究似乎都喜欢用大数据来证明
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结论的可靠性,我的研究也缺少动物实验、统计学方法等医学
研究的标志性因素,可是我对自己所得出的结论有一种逻辑上的满足感和信心,提
出了每一种疾病的逻辑病因,其概念和理论也很有说服力。理顺了收缩性心力衰竭
和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关系,这对于统一理解心脏功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解释
更多的临床症状,使临床工作更接地气了。
可是这样的研究还是医学研究吗?这不能只用传统的研究方法来评价,只要通
过这种方法所得到的结论能够指导更多的医学实践,就应该算是医学研究的进步。
医学的研究方法不能无视被研究对象的系统性质和特征。
医学研究对象的性质是什么?这个问题本身是个典型的哲学问题。医学研究也
不能脱离哲学的思考。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因而医学研究也必须遵
守开放系统的所有规律。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教授早在
20
世纪
80年代初就反复提倡人体科学的系统思维,他特别肯定了中医理论的科学性,
并认为今后的医学研究应该走系统研究之路,而中西医之间的理论冲突恰恰是由于
二者对人体的基本认识不同,二者对医学研究所应遵循的策略和选择的方法的认识
不同。奥地利生物学家、哲学家贝塔朗菲( Ludwig von Bertalanffy,1901—1972)已
经为我们奉献了《一般系统论》的著作。把这些现代科学哲学的重大成果应用到医
学中来,将会推动现代医学更快地发展。我现在终于理解了,中医学早在两千多年
以前就拥有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各项系统理论的要素,因此,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
不可低估中医理论的样板作用。在中医是否是科学的争论中,中医理论已经受到了
极大的误解。中医理论早就指出心血管病是可以预防和治愈的。
第五章介绍了系统医学的整体原则,建立了逻辑统一的理论模型,为随后的各
章奠定了共同的理论基础。本章主要强调了什么是理想的科学理论的标准,追求科
学的大统一是学者的最高境界。“在黑格尔看来,对真理的认识和反映,绝不是几
个分析性结论或结果的教条所能穷尽的。只有从认识的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整体的、
有机统一的历史中,才能构成真理的整体的生命。”关于人体的整体性,贝塔朗菲
还对还原论思维把人体割裂开来进行研究的基本策略进行了批判,要求从整个有机
环节、整个全局的发展中认识有机环节的具体存在,研究运动状态的变化和统一过
程中的各个环节。按照一般系统论的观点,最终科学都要走向统一。
整体统一性的研究策略已经深入到科学哲学界和某些生物医学学科的研究中。
前面四章的内容已经显示了心肌缺血和代偿的整体的功能变化过程。高血压病不能
和冠心病分开研究,收缩与舒张功能也不能分离。第五章从系统论的高度总结了整
体观念的重要性,并说明各个局部功能环节的来龙去脉,这是系统论的基本原则之
一。当我们能够从人体的生理学自然而然地走进临床医学的时候,也就等于从人体
的整体功能的统一性当中来考察各个疾病的病因和机理了。所以,疾病的病因不是
在一次又一次对每个医学命题单独论证以后,根据许多的分析累加得到的,而是根
据大量的现象,努力发现它们的共性,合理设定假说,在此基础上努力构建逻辑统
一的理论系统之后得到的。因为客观事物的规律并不是通过直接观察得到的,直觉
和认识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认识事物还需要反复深入的思考过程。最终目的是建
立起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本书探讨的是一种理论,经过实践证实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理论。在实践中要
按照生理逻辑关系进行论证,这样的医学论证才可以称为统一性论证,它将拥有最
大的理论说服力(详见第八章)。
20世纪
40年代以来,以系统科学和复杂性探索为主要代表的新兴学科的诞
生,标志着人类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科学发展正经历一场历史的转
变。和以往几次重大科学革命一样,这次科学变革也将改变世界的科学远景,革新
传统的科学认识和方法,引起科学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
完成了第五章的写作,尝试建立统一的心血管病功能模型,我对本书有了信
心:既然一些并不怎么靠谱的观点可以写入教科书,那么,我也可以用一本书来澄
清一些混乱的认识,还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本来面目,努力寻找疾病的可能病因。
在目前各种医学专业相对独立、相互难以沟通的医学研究体制中,几乎很难整体解
决心血管病问题。事实上也不存在“最后一个医学问题”,与其毫无希望地等待那
个不存在的一天,不如实际做起来,就像讨论舒张功能那样,把各个心脏病之间的
相互关系罗列出来,探索其内在规律。
当然,解决医学难题远不是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把这些思考公之于众,也只
是希望引发深入的讨论。医学理论是受惠于全民的理论。医生们是专职研究和维护
大众健康的专业团队。好的医学理论必须努力尝试解决医学难题,并能够唤起医生
和患者双方的积极性,为大众所接受。只有高举解决问题的大旗,才能把有限的人
力、物力和财力汇聚到一起,少走很多弯路。解决大问题,才能证明系统医学有充
分的临床价值。参照前面四章的理论推演,加上第五章的理论铺垫,形成了统一的
医学逻辑思维,第六章论述了心肌病,第七章论述心源性猝死,这都是顺理成章之
事,剖析了这些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我们能从这几章的内容中看到有效预防心
脏病的希望。猝死是一种特殊的心脏事件,它不同于心力衰竭,也不同于一般的死
亡,它兼有二者的某些共性。它已经成为直接危害人体生命的最严重的心脏事件。
其中不仅涉及了猝死的可能机制,也提及了一种捶击胸前区更有效的抢救方法。
本书无心专门论证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但使用中医的术语和逻辑来说明中医是
科学的并不会让更多的人接受它,就像每个母亲都夸自己的孩子好,而别的母亲却
不同意一样。但是,如果在设法应用系统理论解决医学难题时,发现它的各项原则
总是与中医的各项理论原则相一致,那么我们也不能埋没中医的科学价值。在写作
的关键点简单提及相关的中医理论,用楷书的形式列于其后,作为参考,读者可以
自行评价,看看中医理论是科学,还是伪科学?在写作中,我尽力避免直接讲述中
医学的阴阳五行的概念,这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讲中医的理论原则还是可以
的,因为这不是对中医的学术探讨,只是提出个人见解,算是对与医学学术密切相
关的科学哲学的探讨。
在写作过程中,竟然无意间发现我所应用的系统理论原则与中医学中已经十
分成熟的观点很吻合。在恰当的逻辑点上适时地点明中医是怎么说的,不也是对
中医理论科学性的证明吗!另一方面,中医的原则可能也有助于我们拓宽解决难题
的思路。钱学森院士早在 1984年就反复告诉我们:“随着系统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本质性特征是系统论性质的。 ”
如果按照此种系统认识,中西医理论自然能够进入相互融合的境界,那么,解决医
学难题的坦途也就摆在眼前了。记录每一天的思考心得,再对照现代医学的内容,
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问题就是一种成功,问题没有提出,就不可能解决。爱因斯
坦认为,科学定律不是从直接经验得来的,而是人类头脑用其自由发明出来的观念
和概念所做的创造。奥地利物理学家恩斯特 ?马赫( Ernst March,1838—1916)认
为科学研究应尽量用简明的思维,对事实做出尽可能完善的陈述。在整体条件下讲
清楚人体的各种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用尽量少的假说,尽量概括多的生物学现
象,这是建立好的医学理论的重要途径。
可是,如何证明通过假设的方法形成的新理论呢?从根本上讲,既需要实践和
哲学的论证,也需要逻辑学、认识论方面的论证。什么是医学的科学论证?这是医
学研究的核心课题。把这个题目专门放在第八章讨论,主要探讨新的医学论证途径
和方法(非统计学论证方法)。所有的医学论证都是为了说明命题的科学性,但是,
值得注意
正是因为当前医学理论本身的
耿世钊
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