篳路藍縷:《辛亥革命史》編著初始手記

篳路藍縷:《辛亥革命史》編著初始手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章開沅 著
圖書標籤:
  • 辛亥革命
  • 曆史研究
  • 民國史
  • 史學
  • 編著
  • 手記
  • 曆史文獻
  • 革命史
  • 近代史
  • 藍縷篳路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湖北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6088992
版次:1
商品編碼:12325951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5
字數:34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辛亥革命史》是有名學者章開沅先生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主編的、在海內外享有盛譽的三捲本圖書。《<辛亥革命史>編寫組個人筆記》所載,是主編此書的開始階段,編寫組在武漢、長沙、貴陽等地開會時,章先生對與會者發言所作的記錄,以及作為主編對於編書的設想、會議發言的提綱等等。
  《篳路藍縷:<辛亥革命史>編著初始手記》即將該筆記以影印加上錄排的形式加以整理,有助於讀者瞭解名傢們的治學精神、學術成就,啓迪後學。

作者簡介

  章開沅,祖籍浙江吳興(今湖州),1926年7月生於安徽蕪湖。有名曆史學傢、教育傢,美國奧古斯坦那學院(Augustana College)榮譽法學博士、曰本創價大學與關西大學榮譽博士,中國辛亥革命史研究會、華中師範大學曆史研究所(現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國教會大學史研究中心創辦人。章開沅先生於1951年到華中師範學院(今華中師範大學)曆史係任教,1984-1990年任華中師範大學校長,1983-1990年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曆史學科靠前、二屆評議組成員、召集人,培養和影響瞭一批活躍於靠前外社會各界、特彆是學術界的中青年知名人士。曾榮獲“重量有突齣貢獻的中青年專傢”“全國優選教育工作者”“湖北省勞動模範”“荊楚社科名傢”等榮譽稱號,先後承擔“教會大學與中西文化”“清史幕修工程(通紀、宗教誌)”“東北亞基督教運動比較研究”等多項重大科研項目。在辛亥革命史、中國資産階級及中國商會史、近代化道路比較研究、南京大屠殺曆史文獻研究及中國教會大學史等領域都有開創性的學術貢獻,其辛玄革命史研究和貝德士文獻研究,先後有一百多個國傢或地區給予報道和評論,其深厚的學術修養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受到靠前學術界的高度評價。

目錄

自序
前言
《辛亥革命史》編寫組個人筆記本
附:張趙密函箋證(節錄)
《荊棘與榮耀: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社會轉型研究》 作者:[此處留空,作者身份可根據具體情況填寫,例如:曆史學研究所研究員] 齣版信息:[此處留空,例如:中華書局/2024年] --- 內容簡介 《荊棘與榮耀: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社會轉型研究》並非一部簡單的政治史或軍事史的梳理,而是一部深入肌理、聚焦社會結構、文化思潮與普通民眾生活變遷的宏大敘事。本書立足於1900年至1949年間,旨在剖析一個古老帝國在內憂外患中如何艱難地邁嚮現代國傢形態的復雜過程。全書以“轉型”為主綫,涵蓋瞭從傳統權威的瓦解、新興階層的崛起、城市化的加速,到思想文化的劇烈碰撞與重塑等多個維度。 第一部分:舊秩序的崩塌與現代性的萌芽(1900-1916) 本書的開篇,聚焦於清末新政及其帶來的深刻變革。我們不滿足於停留在官方詔令和立憲派的辯論層麵,而是深入探究這些變革如何滲透到縣級乃至鄉鎮的社會結構之中。 士紳階層的再定位: 分析科舉廢除後,傳統士紳如何從文化精英轉變為地方自治的實踐者,以及他們與新式知識分子之間的權力競逐。關注他們如何在地方教育、水利、保甲製度中試圖維護自身的社會地位,以及這種努力在麵對中央權力真空時的脆弱性。 教育與新群體的誕生: 詳細考察新式學堂,特彆是留學生迴國後的群體效應。這批人不僅帶來瞭西方的知識體係,更帶來瞭關於國傢、民族和現代性的激進觀念。他們如何重塑傢庭結構、婚姻觀念乃至日常的語言習慣,是本部分著重探討的焦點。 城市空間的重構: 以天津、上海、武漢等通商口岸為例,展現租界與華界邊界模糊地帶誕生的“混血文化”。分析現代商業模式(如股份製、銀行體係)對傳統農業經濟基礎的衝擊,以及由此引發的新的社會階層——産業工人和都市小市民的形成。 第二部分:戰火中的國傢構建與民間韌性(1916-1928) 軍閥混戰時期,常被視為國傢權力的斷裂期。然而,本書認為,恰恰在這一“無政府”的狀態下,民間社會力量和地方自主性達到瞭一個高點,為後續的中央集權奠定瞭基礎。 地方性勢力的興起與整閤: 細緻梳理瞭不同軍閥的閤法性來源——他們是基於血緣、地緣還是現代軍事組織?重點分析瞭他們如何通過“徵收”、“藉款”等手段,對農村經濟進行掠奪性動員,並在此過程中,無意中加速瞭傳統地權的分化。 五四運動的社會迴響: 運動不僅是知識分子的呐喊,更是城市精英階層對國傢命運集體焦慮的集中體現。我們考察瞭不同行業工會、商會以及女權運動團體在這一時期的組織化努力,及其對政治話語的滲透。 國民革命的社會動員: 深入剖析國民黨在南下過程中,如何利用農民運動、工會組織以及“打倒帝國主義”的口號,在社會底層構建新的政治認同。這一時期的社會動員,是真正意義上將政治權力從傳統精英手中延伸至廣闊鄉村的第一步,其方法論對後世影響深遠。 第三部分:革命前夜的社會實驗與文化衝突(1928-1937) 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中國進入瞭一個相對穩定的“建設期”。這一時期,國傢力量開始係統性地滲透社會肌理,試圖建立統一的現代性框架。 法製與治理的現代化嘗試: 考察瞭南京國民政府在土地法、公司法、戶籍製度等方麵的立法努力。這些現代法律的推行,與根深蒂固的宗族習慣、地方慣例之間産生的摩擦與妥協,構成瞭這一時期治理藝術的核心。 文化領域的“新生活”運動的滲透: 分析“新生活運動”的實際效果,它如何試圖通過禮儀、衛生習慣等微觀層麵,重塑國民的道德觀與行為模式。這種自上而下的文化重塑,在城市中取得瞭一定成效,但在廣闊的農村地區則錶現齣顯著的斷裂性。 鄉村的現代化睏境: 研究瞭以晏陽初、梁漱溟等為代錶的鄉村建設運動,以及官方推行的“地方自治”實踐。這些實驗反映瞭當時知識分子群體在“救亡”與“啓濛”之間徘徊的睏境——如何既要引入現代效率,又不失本土的社會溫情。 第四部分:戰時體製下的社會重組與觀念重塑(1937-1949) 抗日戰爭不僅是一場軍事對抗,更是一場全民族動員的社會實驗。戰爭的極端壓力,極大地加速瞭原有的社會結構嚮新的形態轉化。 後方社會的動員與供給: 考察瞭西南大後方(如重慶、成都)的人口大遷徙、資源調配以及通貨膨脹對普通傢庭的影響。分析瞭戰時配給製、公營企業擴張等措施,如何重塑瞭城市工商業格局,並培養瞭龐大的國傢官僚階層。 思想的極化與意識形態的戰場: 戰爭使得意識形態鬥爭白熱化。本書探討瞭在統一抗日戰綫背後,不同政治群體如何利用文學、戲劇、新聞等媒介,爭奪對“民族”、“愛國”、“未來”的定義權。 解放區與國統區的對比研究: 並非簡單地對立,而是將解放區視為一種激進的社會重組模型,重點分析其在土地改革、減租減息政策下,如何迅速瓦解傳統鄉村權力結構,建立起新型的群眾動員體係。而國統區則體現瞭在長期戰爭壓力下,社會精英與官僚體係的腐化與失能。 結論:未竟的現代性 本書最終將探討1949年的政權更迭,並非一個曆史的終點,而是一個社會轉型階段的劇烈中斷與新的定嚮。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中國社會,在外部衝擊下,完成瞭從前現代到現代的艱難起步,形成瞭多重並存的社會現實和極度衝突的價值體係。這種“荊棘叢生”的轉型經驗,為理解當代中國社會的深層結構提供瞭不可或缺的曆史參照。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力求擺脫單一政治敘事的束縛,將宏大的曆史事件置於廣闊的社會網絡之中考察,展現齣那個時代中國人在麵對劇變時所展現齣的復雜人性、驚人韌性與深刻的探索精神。

用戶評價

評分

編著一部鴻篇巨製,尤其是像辛亥革命這樣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復雜事件,其背後的“難”是常人難以想象的。我深信,作者在動筆之前所做的案頭工作,光是資料的收集與甄彆,就足以令人望而卻步。因此,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初始”階段的——是時間軸上的某個節點,還是是在研究方法論上的某種根本性轉變?這本書,與其說是關於辛亥革命本身,不如說是關於“如何去書寫辛亥革命”的一份方法論探討。我期待看到作者在處理那些敏感、爭議性強的話題時所采取的立場選擇和論據側重。曆史寫作的難度,往往不在於知道“發生瞭什麼”,而在於如何解釋“為什麼會這樣發生”,以及如何平衡不同派係、不同地域的貢獻與缺失。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坦誠地展示瞭作者在麵對這些宏大敘事壓力時,是如何在“求全”與“求真”之間進行艱難的平衡和取捨,這種對治學精神的展示,遠比單純的史實羅列來得更為動人。

評分

從文學性角度來看,“篳路藍縷”這個詞匯的運用,暗示瞭一種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交織的基調。辛亥革命是一場承載瞭無數知識分子救國理想的宏大敘事,其浪漫色彩濃厚;但其背後,是無數底層民眾和軍事力量在現實睏境中的掙紮,又充滿瞭殘酷的現實性。我猜測,作者在記錄編著過程時,必然會穿插著對那個時代精神風貌的深刻體悟。也許是作者在閱讀某位先烈傢書時,感受到的那種超越時空的傢國情懷;也許是在比對不同口述史資料時,對底層士兵動機的重新理解。這種對情感的捕捉和對時代精神的代入,是衡量一部優秀曆史著作的關鍵要素。它需要作者不僅是史實的搬運工,更要是曆史氛圍的再現者。我期望在這本“手記”中,能看到那些被冰冷日期和事件掩蓋住的,鮮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的掙紮與奉獻,讓讀者能夠真正“觸摸”到曆史的溫度。

評分

這本《篳路藍縷:《辛亥革命史》編著初始手記》的標題本身就充滿瞭力量感,讓人不禁聯想到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無數仁人誌士為瞭推翻帝製、建立共和所付齣的艱辛與犧牲。“篳路藍縷”四個字,精妙地概括瞭辛亥革命從萌芽到爆發,再到最終實現初步勝利的艱難曆程。從作者選擇這個標題來看,我預感這本書絕不僅僅是一部簡單的史實陳述,而更像是一場深刻的“尋根”之旅,試圖去探究那些早期革命者在麵對巨大阻力時,內心深處的掙紮、信仰的建立以及策略的演變過程。我尤其期待看到那些在正史中常被一筆帶過的細節,那些關於籌款、聯絡、秘密會議的瑣碎記載,因為恰恰是這些“藍縷”之處,纔更能展現齣革命的真實麵貌。一個好的曆史著作,需要有史料的紮實支撐,更要有對曆史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膩洞察,希望作者的“初始手記”能夠為我們打開一扇觀察曆史深處的獨特視角,去體會那份沉甸甸的時代責任感。它預示著我們將要跟隨作者一起,走過那條荊棘叢生的道路,去理解“革命”二字背後的巨大成本與不朽價值。

評分

這本書的齣版,本身似乎就是對“堅持”和“耐心”的一種緻敬。撰寫一部嚴肅的曆史著作,尤其是麵對已經被研究瞭百年的辛亥革命,意味著作者必須找到一個全新的切入點,纔能避免落入前人窠臼。這本“初始手記”的齣現,正是一種對自身研究動力的溯源和確認。它或許記錄瞭作者在麵對自身能力極限、資料瓶頸,甚至外部質疑時,是如何一步步調整方嚮、穩住心神,最終將一個龐大的構想落地成形的。這種“從無到有”的創造過程,對於任何從事知識創造的人來說,都具有極強的啓發意義。它告訴我們,再宏偉的目標,也需要從最基礎的、最枯燥的、最需要毅力的“初始”工作開始積纍。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描述那種從“模糊概念”到“清晰提綱”的質變過程,這種關於研究方法論與個人意誌力結閤的記錄,纔是它最寶貴的財富。

評分

初讀其名,我立刻被其散發齣的那種“親曆者”或“深度參與者”的口吻所吸引。這並非是那種高屋建瓴、總結陳詞的宏大敘事,而更像是作者在整理浩如煙海的原始資料時,那些剛剛浮現、尚未完全定型的思考和發現的記錄。這種“初始手記”的定位,本身就帶有一種強烈的“工作日誌”的魅力,它允許我們窺見史學研究的“原材料”階段,理解曆史學傢是如何從紛亂的史料中抽絲剝繭,構建齣清晰的敘事框架的。我設想,其中或許會記載著作者在研讀某份塵封電報或某個革命黨人日記時,突然湧現齣的那種“啊哈!”的頓悟時刻,或者在麵對相互矛盾的史料時所感到的睏惑與權衡。這種透明化的編撰過程,無疑極大地增強瞭作品的信服力和代入感。它讓我們意識到,曆史不是憑空齣現的結論,而是需要一代代研究者用汗水和智慧去拼湊、去辯證的復雜過程。對於任何對曆史構建本身感興趣的讀者而言,這本“手記”的價值,或許絲毫不亞於它最終呈現的“史書”本身。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