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典碑帖善本》是一套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的书法丛帖,精选上自商周金文、下至清末名家墨迹的古代经典碑帖七十余种,辅之以后期精工印制,读者可以借此直入书法堂奥,抉其精华。此外,丛帖在编辑方面亦是颇具匠心,兼顾了法帖的艺术审美功能与学术功能,在印章考略、释文疏解、碑帖赏评等方面均贯穿了全新的理念,并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全新的尝试。
首先,将历代隐于碑帖之中的历代鉴藏印章挖掘出来,经过精心比对,筛选出具有审美价值和临摹价值的印章进行注释,既方便读者欣赏临习,又便于读者通过印章这个桥梁,对历代碑帖的传拓、收藏、鉴赏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堪称本套丛帖的一大亮点。其次,每册法帖除常规的碑帖简介之外,又增编了全篇简体释文(并附释文注解),便于读者通览碑帖内容,并通过古今字体对照,对碑帖中大量繁体、异体字进行释读。此外,每册法帖还增加了碑刻拓片、墨迹的完整图片与书史集评,便于读者从视觉图像与文字赏析两个方面丰富对碑帖的整体认知。此套丛帖得力于诸位编辑与顾问的辛勤劳动,如有讹误与疏漏之处,恳请读者与方家指正。
刘天琪,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获书法史与书法文献学硕士学位,师从书法博士生导师丛文俊先生。
紧随其后的是《城隍庙碑》,这块碑石的年代虽然稍晚于《三坟记》,但其书法艺术的价值同样不可小觑。我尤其欣赏其行书的飘逸洒脱,笔势连绵,转折自然,如行云流水,又如疾风骤雨,展现出一种极强的动感和生命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书写者的情感,似乎能够穿透时空,直接触动观者的心灵。更令我着迷的是,通过《城隍庙碑》的笔画,我能窥见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碑文的内容,可能记录着城隍庙的修建、祭祀的盛况,或是地方官员的政绩,这些文字,不仅仅是书法艺术的载体,更是历史的见证。我喜欢在揣摩字迹的同时,去联想碑文所处的那个年代,去想象书写者当时的心境,去感受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这种跨越时空的联想,让每一次阅读都充满了新鲜感和探索的乐趣。
评分而《谦卦碑》则是我在这本古籍中发现的一大惊喜。虽然“谦卦”作为《易经》中的一卦,其哲学内涵深厚,但以碑刻形式呈现,并配以精湛的书法,这本身就极具意义。我惊叹于书写者将如此抽象的哲学思想,通过具象的笔墨语言得以生动地诠释。字体的结构,或沉静内敛,或舒展大气,似乎都在默默地呼应着“谦”卦所蕴含的“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在品读《谦卦碑》时,我不仅仅是在欣赏书法,更是在进行一次深刻的哲学思考。那些方方正正的汉字,仿佛凝结了先哲的智慧,引导我反思自身的行为,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让我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安宁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颇具匠心,古朴典雅的封面,搭配精选的古籍用纸,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每一次触摸,都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闻到淡淡的油墨香,这些细微之处,都彰显出编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我喜欢将这本书置于书架的显眼位置,它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在忙碌的生活中,偶尔抬眼瞥见它,便能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回到宁静的古韵之中,让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一处可以安放心灵的净土。
评分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对原碑拓片的精细程度尤为关注。在这本《古代经典碑帖善本》中,我欣喜地看到,每一幅拓片的影印都极其清晰,那些细微的笔画、飞白的运用,甚至连纸张的纹理都得到了忠实的还原。这对于临摹者来说,无疑是莫大的福音。我可以通过这些高品质的拓片,最大程度地接近原碑的真实面貌,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书写者的运笔轨迹和用墨技巧。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在学习过程中受益匪浅,也更加坚定了继续钻研书法艺术的决心。
评分我曾尝试过一些其他的碑帖资料,但相比之下,《古代经典碑帖善本》系列在选材的权威性和影印的质量上都显得更为出众。李阳冰、以及《城隍庙碑》、《谦卦碑》这些都是经过历史沉淀的经典之作,其艺术价值早已得到公认。而能够将这些珍贵的善本以如此精美的形式呈现出来,无疑是对书法艺术的一次重要推广。每当我向朋友推荐这本书时,我都会强调其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双重优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通往中华书法艺术殿堂的窗口。
评分阅读此书,最大的收获之一便是拓宽了我对书法历史的认知。不同碑帖所处的年代、地域、书写者,都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社会文化、艺术风格的独特视角。例如,《城隍庙碑》的行书风格,可能就反映了当时文人雅士的书写风尚,而《李阳冰三坟记》的严谨隶书,则展现了唐代书法承前启后的发展脉络。我开始意识到,书法不仅仅是线条的组合,更是历史的载体,是文化的符号。通过解读这些碑帖,我仿佛与历史人物对话,感受他们所处的时代氛围,也更加理解了中华文明的深邃与博大。
评分总而言之,《李阳冰三坟记 城隍庙碑 谦卦碑》这本书,对于任何热爱书法、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它不仅仅是一本临摹的范本,更是一部流动的历史,一本哲思的启迪之书。我常常在反复翻阅中,体会到一种宁静致远的治学乐趣,也为能够接触到如此珍贵的艺术瑰宝而感到幸运。这本书,已经成为我书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静静地在那里,等待着我随时与古人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
评分《李阳冰三坟记 城隍庙碑 谦卦碑》这本古籍,初见时,便被其沉甸甸的分量和泛黄的纸页所吸引,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捧在手中,指尖触碰到那古朴的纹理,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便悄然展开。我一直对书法艺术怀揣着浓厚的好奇,而碑帖,尤其是那些历经千年风霜却依旧清晰可辨的善本,更是如同无声的史书,记载着文字的演变、书法的精髓,以及时代的印记。 翻开此书,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李阳冰的《三坟记》。李阳冰,作为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其隶书造诣极高,用笔雄浑,结构严谨,字字珠玑,堪称楷书的典范。通过细细研读,我仿佛看到了李阳冰在创作此碑时的心境:笔墨飞扬,一气呵成,每一个字的撇捺、点画都饱含着深厚的功力与艺术追求。他的隶书,既有古朴的韵味,又不失时代的创新,特别是对横画的处理,或粗壮如椽,或轻盈如羽,变化多端,却又浑然一体,令人叹为观止。观摩此碑,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对中国书法审美意境的一次深刻体验。那些古老的文字,在我的眼前跳跃、舒展,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被遗忘的故事。我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点上一盏孤灯,静静地临摹,试图捕捉那些微妙的笔触,感受古人的神韵。每一次临摹,都是一次与古人的对话,一次对自我的挑战。
评分在临摹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对碑帖中“用笔”和“结体”的体会。李阳冰的隶书,其用笔的起承转合,变化多端,尤其是“蚕头燕尾”的经典特征,在《三坟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城隍庙碑》的行书,则在笔画的连接处,展现出极强的流动性和韵律感。我常常对着拓片,用毛笔反复练习,试图捕捉那种“藏锋”与“露锋”的微妙变化,以及笔画在纸上的“顿挫”感。我深知,要真正领会这些碑帖的精髓,需要长年累月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也值得称赞。在每一篇碑帖之前,通常会有对碑帖的背景介绍、作者生平、书法特点的简要说明,这对于初学者来说,能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帮助更好地理解碑帖内容。而详细的拓片展示,则为深入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素材。这种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的编排,使得阅读过程既有条理,又富有趣味,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我常常在阅读完介绍后,再仔细揣摩拓片,这种学习方式让我觉得既高效又充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