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勋伯格和声学》系本社出版的阿诺德·勋伯格《和声的结构功能》的姊妹篇,程度在前,两者相加便是勋伯格的和声体系。世界三大体系一是欣德米特,二是勋伯格,三是梅西昂。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出版社完整出齐过这三大体系的和声理论,此选题可完善勋伯格体系的中国出版。
《勋伯格和声学》是一本世界名著,如今第1个中译本终于出书,一提起阿诺德·勋伯格,便自然想到“十二音体系”,但这却并非“十二音体系”的论述。《勋伯格和声学》是一本传统的、基础的和声学,勋伯格正是以此培养出阿尔班-贝尔格、安东-韦伯恩大师这样的高徒,勋伯格在这里不是让学生“配和声”而是“写和声”,他的主要目的是给学生打下基本的基础,只要这个基础坚实稳固。在上面盖出的高楼大厦何愁不能烁今震古,如今,我们的主要目的虽然是创作现代音乐,但学习传统却是通往现代音乐的必经之途。
序言
英译者序
勋伯格
第一章 大调音阶的自然音和弦
和弦的排列
音阶的正三和弦和副三和弦的连接
把音阶上的正三和弦和副三和弦连接成短句
Ⅶ级上的三和弦
三和弦的转位
六和弦
平行八度和五度
使用六和弦的三和弦连接
六四和弦
七和弦
七和弦的转位
连续七和弦的连接
第二章 小调调式
小调中的自然音_一和弦
小调中三和弦的转位
小调中的七和弦及其转位
第三章 没有共同音的和弦的连接
第四章 关于获得较好和声进行的一些提示;关于两个外声部旋律的处理;关于结束、终止式、伪终止式以及终止六四和弦
指导规则
结束与终止式
伪终止式
终止式中的六四和弦
第五章 大调和小调中,VII较自由的处理
第六章 转调
第七章 来自教会调式的副属和弦和其他非自然音和弦
指导规则
减七和弦
指导规则
第八章 节奏与和声
第九章 转调,续
向第三和第四个上五度循环调的转调
向第三和第四个下五度循环凋的转调
第十章 小下属关系
指导规则
第十一章 在调性的边缘
增三和弦
增六五、增四三、增二与增六和弦,以及其他一些游移和弦
第十二章 通过连续步骤和中间调向第Ⅱ、第Ⅴ和第Ⅵ循环五度,并到第Ⅶ和第Ⅷ循环五度,以及到关系更近的循环五度调的转调
相隔五个和六个五度的调
第十三章 为圣咏配和声
终止式
第十四章 和声外音
留音,经过音,换音,先现音
第十五章 对九和弦的一些观察
第十六章 扩大这个体系的一些增补的观念
三和弦、七和弦及几和弦的变化
存熟悉的和声进行中省略一些环节的简化进行
三和弦与其他所有三和弦、所有七和弦连接,所有七和弦相互连接
几个其他的问题:七度音上行的可能性;减L和弦的低音;莫扎特和弦;八部和弦
增补几种转调设计
几个附加的细节
第十七章 全音音阶及其五音和六音和弦
第十八章 四度叠置的和弦
索引
译后记(罗忠镕)
第一次阅读《勋伯格和声学》,我便被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独特的解读视角所折服。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看似枯燥的乐理知识,转化为一段段引人入胜的音乐故事。作者在讲解和声原理时,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理论框架,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原理背后的历史渊源和哲学思考。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协和与不协和”关系的探讨,作者并没有将二者简单对立,而是展现了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动态平衡与相互转化。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音乐的美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的乐谱例证极为丰富,从早期格里高利圣咏的朴素,到印象派音乐的色彩斑斓,再到爵士乐的自由探索,作者都选择了极具代表性的音乐片段,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和声分析。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和声变化所带来的音乐效果,也让我对不同音乐风格的形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音乐思维方式的启迪,它引导我用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音乐,去体会音乐的无限可能性。
评分《勋伯格和声学》这本书,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具有启发性的音乐理论著作之一。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部关于音乐如何“思考”的哲学著作。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处理理论问题时所展现出的严谨而又不失灵动的文风。书中对于和声在音乐发展中的“功能性”的探讨,让我对许多过去模糊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作者并没有将和声视为孤立的规则,而是将其置于音乐的整体结构和情感表达之中,去探究它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离调”和“转调”的部分,作者通过大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例子,详细讲解了离调和转调的各种手法,以及它们是如何丰富音乐的色彩,制造戏剧性的张力,并引导听众的情绪的。这些分析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讲解,更是对音乐“叙事”能力的揭示。书中对一些“非主流”的和声现象的讨论,也让我耳目一新,例如,作者并没有回避一些历史上曾被视为“异端”的和声处理,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音乐语境中进行考察,展现了音乐理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这本书让我对音乐的理解,从“听”升级到了“思考”,也让我对未来音乐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自从翻开《勋伯格和声学》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闯入了一个既古老又充满未知的音乐迷宫。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陈列理论,更是在讲述“为什么”。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告诉你“是什么”,而是不断地追问“为什么会这样”。我被书中对和声起源的探讨深深吸引。他是如何从最朴素的音响关系中,一步步构建出我们今天所知的复杂和声体系的?书中对一些早期音乐文献的解读,让我看到了理论发展过程中的反复与探索,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对音乐声音的理解差异。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泛音列”的介绍,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解释了为什么某些音组合在一起听起来和谐,而另一些则不然。这不仅仅是物理学上的解释,更是为理解音乐的“美学”奠定了基础。书中的一些章节,对不同作曲家在和声运用上的风格差异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例如,分析了巴赫在赋格中的严谨逻辑,莫扎特在歌剧中对角色心理的刻画,以及贝多芬在交响曲中对冲突与统一的戏剧性处理。这些分析都让我对这些伟大的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和声的“表现力”有了更深的体会。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让我开始从更深层次去思考音乐的本质。
评分这本《勋伯格和声学》真的是我近期读到的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书。刚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实的体量和精美的装帧吸引了。我是一个对音乐理论一直怀有好奇心,但又常常被枯燥的公式和术语吓退的读者。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就非常吸引人,作者并没有直接进入理论的深水区,而是从音乐史的大背景出发,讲述了和声学在音乐发展中的演变,以及勋伯格本人所处的时代和环境。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一下子就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理论”的书,更是一部关于音乐思想的探索史。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早期和声理论发展的梳理,那些古老的调式、对位法的讲解,配以丰富的乐谱例证,让我仿佛穿越回了巴赫、莫扎特生活的时代,感受他们是如何构建和声的。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场精心准备的音乐故事会。作者的语言非常生动,即便是一些相对复杂的概念,也能被他解释得通俗易懂。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不协和音”的那一部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定义为“错误的音”,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协和音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功能和意义,以及它们是如何逐渐被接受并成为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这种颠覆性的解读,让我对和声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为我后面理解更现代的和声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我一直觉得,学习音乐理论就像是在攀登一座高峰,而《勋伯格和声学》这本书,无疑给了我一条非常清晰且引人入胜的登山路线。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上来就抛出一堆艰涩概念的书,而是循序渐进,将复杂的问题层层剥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每一个和声概念时,都会引用大量的经典音乐片段来作为例证。这些例子不再是抽象的音符组合,而是充满了情感和表现力的音乐乐句,这使得理论的学习变得格外生动有趣。比如,在讲解调性发展时,作者会引用贝多芬交响曲中的精彩片段,详细分析乐句的动机如何发展,和声如何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是如何服务于音乐的整体情绪的。这让我感觉我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参与到音乐创作的思考过程中。书中对于不同时期和声风格的对比分析也做得非常出色,从古希腊的单音音乐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再到巴洛克时期的功能和声,作者都进行了详尽而富有洞察力的阐述。他对于每个时期音乐家在和声运用上的特点和创新,都有非常精辟的总结。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培养一种对音乐细致入微的感知能力。我发现自己开始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音乐中和声的微妙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情感冲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