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音乐体现了人类知性与天性的一致。数百年来的音乐家,无不从巴赫的天性与知性中汲取营养,获得启发。这也是巴赫音乐的永恒性所在,是他的思想在很长历史阶段中不断为后来者提供思想启示的根本原因。本书写作要旨,乃力图通过对《平均律键盘曲集》这部巨著的观察、分析、体验,谛听巴赫音中心灵之性情.观察巴赫乐内神灵之智慧,从而揭示巴赫之音之乐所深藏内蕴的感知灵性与宇宙构造的历史性基因奥秘。
本书研究《平均律键盘曲集》的核心思想可以归结为“时空重组”四字,音乐的组织构造,在于时间维与空间维的结合。从时间维衡量,音乐是个过程,在时间中展开,依存于时间的进行之中。无论古典的现代的,民间的专业的,音乐的时间维是不可避免的。所有与过程有关的参数,线条、节奏、过程,组织,延伸为复调的过程,音色的过程,和声的过程,调性的过程,都与时间维度相关;而纵向同时出现的音程、和弦、音色、音响、音集(即音高组织),则均与空间维度相关。
谛乐观音时空重组
——《约·塞·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新解》前言
升F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第一卷第13首)(WTC Ⅰ/13,BWV858)
前奏曲
赋格
升F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第二卷第13首)(WTC Ⅱ/13,BWV882)
前奏曲
赋格
升F小调前奏曲与赋格(第一卷第14首)(WTC Ⅰ/14,BWV859)
前奏曲
赋格
升F小调前奏曲与赋格(第二卷第14首)(WTC Ⅱ/14,BWV883)
前奏曲
赋格
G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第一卷第15首)(WTC Ⅰ/15,BWV860)
前奏曲
赋格
G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第二卷第15首)(WTC Ⅱ/15,BWV884)
前奏曲
赋格
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第一卷第16首)(WTC Ⅰ/16,BWV861)
前奏曲
赋格
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第二卷第16首)(WTC Ⅱ/16,BWV885)
前奏曲
赋格
降A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第一卷第17首)(WTC Ⅰ/17,BWV862)
前奏曲
赋格
降A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第二卷第17首)(WTC Ⅱ/17,BWV886)
前奏曲
赋格
升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第一卷第18首)(WTC Ⅰ/18,BWV863)
前奏曲
赋格
升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第二卷第18首)(WTC Ⅱ/18,BWV887)
前奏曲
赋格
升F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第一卷第13首)(WTC Ⅰ/13,BWV858)
这首《升F大调赋格》十分普遍被演奏,但其组织结构精巧严密,充满智慧,玄机无穷。这首赋格曲性格高贵,音响和谐,织体平衡,表面简单而内涵深远。
材料
从表象看,这首赋格主要有三个材料:①主题,②第一对题,③第一间插段材料,从第12小节起演变为第二对题组成。首先,这三个材料本身具有深刻的同构关系:
1.主题(T)内部暗藏着一个八度范围的下行音阶骨架,而间插段材料——第二对题(C2)则暗藏着一个八度范围的上行音阶骨架,二者为反向(倒影或日倒转的一种形式):
……
最近在逛书店时,偶然瞥见了这本书,书名就让我眼前一亮:“时空重组”。这个词语本身就充满了想象力,尤其当它与巴赫的《平均律》联系在一起时,更是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巴赫的音乐不仅仅是音符的堆砌,而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智慧结晶,它蕴含着宇宙的秩序和人性的深度。这本书的副标题“《平均律键盘曲集》新解”更是点明了其核心内容,让我猜测作者一定是对《平均律》有着独到而深刻的理解。我设想,作者或许会从时间与空间的维度去剖析巴赫的音乐,探究那些看似严谨的对位法和赋格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时空观念。是巴赫预见到了未来的音乐发展,还是他从古典的秩序中提炼出了某种永恒的时空哲学?这些疑问驱使着我去进一步了解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带来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感受巴赫的伟大。
评分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我深知巴赫的《平均律》在音乐史上的重要性,它不仅是键盘音乐的基石,更是无数后世作曲家学习的典范。然而,对于普通听众而言,要真正深入理解其精妙之处,却并非易事。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帮助我“听懂”《平均律》的书,而这本书的书名“时空重组”以及“新解”的字眼,让我看到了希望。我猜测,作者或许会采用一种非传统的叙述方式,避免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将复杂的音乐结构和深刻的哲学思想娓娓道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巴赫的音乐世界,感受那严谨的逻辑背后蕴藏的澎湃情感,理解巴赫是如何在有限的音符中构建出无限的宇宙。这种“新解”的承诺,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感悟。
评分一直以来,巴赫的《平均律》都是我音乐探索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所蕴含的深邃思想和精妙结构,总让我心生敬畏。然而,我总觉得对于这部伟大作品的理解,自己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面。当我在书架上看到这本《时空重组-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新解(中)》时,立刻被它独特的书名吸引住了。“时空重组”这个词汇,似乎预示着一种全新的解读方式,一种超越传统音乐理论的视角。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运用“时空重组”的概念来剖析《平均律》?是关于时间维度上的变化与发展,还是空间维度上的结构与布局?又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试图揭示巴赫音乐中隐藏的某种宇宙秩序?这种“新解”的吸引力在于它打破了常规,让我对如何理解和欣赏《平均律》有了新的期待。
评分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脑海中便涌现出无数的联想。 “时空重组”——这个词汇本身就带着一种科幻的色彩,而当它与巴赫这位古典音乐巨匠的《平均律》相结合时,便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这让我不禁猜测,作者是不是试图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部被誉为“音乐圣经”的作品?或许,作者会探讨巴赫的音乐是如何跨越时空的界限,影响着后世的音乐发展,甚至是人类的思维方式? 又或许,作者会从音乐的结构中挖掘出隐藏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揭示巴赫是如何在有限的乐谱中构建出无限的音乐维度。我渴望了解这种“新解”究竟会带来怎样的惊喜,是否能够让我在聆听《平均律》时,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艺术感,淡雅的色彩搭配上沉稳的字体,散发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同时又不失现代的审美品味。拿到手中,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有分量,翻阅时沙沙的声响带着一种仪式感,仿佛预示着即将开启一段深刻的智识之旅。包装也十分细致,没有丝毫的破损,可见出版社在细节上颇为用心。我一直对巴赫的《平均律》充满好奇,但苦于自己音乐理论的功底不足,很多时候只能望而却步。这次看到这本以“新解”为卖点的书籍,我抱持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这位音乐巨匠内心世界的窗户。从书名来看,它似乎不仅仅是枯燥的乐理分析,而是试图从一个更宏观、更具哲学性的视角去解读《平均律》,这一点着实吸引了我。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前所未有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结构、情感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