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重组-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新解(中)

时空重组-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新解(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晓生 著
图书标签:
  • 巴赫
  • 平均律键盘曲集
  • 音乐理论
  • 音乐分析
  • 时空音乐
  • 音乐哲学
  • 古典音乐
  • 键盘音乐
  • 音乐史
  • 音乐解读
  • 和声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ISBN:978780751286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850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巴赫的音乐体现了人类知性与天性的一致。数百年来的音乐家,无不从巴赫的天性与知性中汲取营养,获得启发。这也是巴赫音乐的永恒性所在,是他的思想在很长历史阶段中不断为后来者提供思想启示的根本原因。本书写作要旨,乃力图通过对《平均律键盘曲集》这部巨著的观察、分析、体验,谛听巴赫音中心灵之性情.观察巴赫乐内神灵之智慧,从而揭示巴赫之音之乐所深藏内蕴的感知灵性与宇宙构造的历史性基因奥秘。
本书研究《平均律键盘曲集》的核心思想可以归结为“时空重组”四字,音乐的组织构造,在于时间维与空间维的结合。从时间维衡量,音乐是个过程,在时间中展开,依存于时间的进行之中。无论古典的现代的,民间的专业的,音乐的时间维是不可避免的。所有与过程有关的参数,线条、节奏、过程,组织,延伸为复调的过程,音色的过程,和声的过程,调性的过程,都与时间维度相关;而纵向同时出现的音程、和弦、音色、音响、音集(即音高组织),则均与空间维度相关。

目录

谛乐观音时空重组
——《约·塞·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新解》前言
升F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第一卷第13首)(WTC Ⅰ/13,BWV858)
前奏曲
赋格
升F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第二卷第13首)(WTC Ⅱ/13,BWV882)
前奏曲
赋格
升F小调前奏曲与赋格(第一卷第14首)(WTC Ⅰ/14,BWV859)
前奏曲
赋格
升F小调前奏曲与赋格(第二卷第14首)(WTC Ⅱ/14,BWV883)
前奏曲
赋格
G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第一卷第15首)(WTC Ⅰ/15,BWV860)
前奏曲
赋格
G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第二卷第15首)(WTC Ⅱ/15,BWV884)
前奏曲
赋格
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第一卷第16首)(WTC Ⅰ/16,BWV861)
前奏曲
赋格
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第二卷第16首)(WTC Ⅱ/16,BWV885)
前奏曲
赋格
降A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第一卷第17首)(WTC Ⅰ/17,BWV862)
前奏曲
赋格
降A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第二卷第17首)(WTC Ⅱ/17,BWV886)
前奏曲
赋格
升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第一卷第18首)(WTC Ⅰ/18,BWV863)
前奏曲
赋格
升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第二卷第18首)(WTC Ⅱ/18,BWV887)
前奏曲
赋格

精彩书摘

升F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第一卷第13首)(WTC Ⅰ/13,BWV858)
这首《升F大调赋格》十分普遍被演奏,但其组织结构精巧严密,充满智慧,玄机无穷。这首赋格曲性格高贵,音响和谐,织体平衡,表面简单而内涵深远。
材料
从表象看,这首赋格主要有三个材料:①主题,②第一对题,③第一间插段材料,从第12小节起演变为第二对题组成。首先,这三个材料本身具有深刻的同构关系:
1.主题(T)内部暗藏着一个八度范围的下行音阶骨架,而间插段材料——第二对题(C2)则暗藏着一个八度范围的上行音阶骨架,二者为反向(倒影或日倒转的一种形式):
……


音乐的结构与情感的深度: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研究的崭新视角 ——一部跨越时空的音乐学著作 本书聚焦于巴赫的《平均律键盘曲集》(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以精深的研究方法和独到的洞察力,重新审视这部被誉为西方音乐“旧约”的伟大作品。本书并非对已有的研究成果的简单重复,而是致力于在结构分析、历史语境、演奏实践与美学价值等多个维度上,为读者提供一个充满活力和启发性的全新解读框架。 一、 重构“平均律”的时代背景与理论基石 本书开篇深入考察了巴赫创作《平均律键盘曲集》的时代——18世纪初期的音乐理论变革时期。我们不仅仅停留在对“平均律”这一术语的字面解释,而是细致剖析了当时欧洲音乐界围绕调律体系(如中庸全音、良律等)展开的激烈争论与技术探索。 1. 调律的物理学与哲学: 探讨了当时键盘乐器制造者和音乐家如何试图在纯律的谐振美感与不同调性之间的转换实用性之间寻求平衡。书中详尽梳理了巴赫可能接触到的各种调律系统,并基于严谨的乐理分析,推演出《平均律键盘曲集》所隐含的“平均”程度——这种平均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十二平均律,而是更具微妙差异的“良律化”调律法。 2. 键盘乐器的演变: 分析了羽管键琴(Cembalo)和早期钢琴(Fortepiano)的构造特性,以及这些乐器对巴赫在和声设计、触键力度和音色层次处理上的具体要求。例如,针对羽管键琴的特性,如何理解巴赫在某些赋格声部中对快速音型的处理手法,以及这如何反过来指导现代演奏者进行“历史知情”的演绎。 二、 结构主义的深度透视:赋格与前奏的内在逻辑 《平均律键盘曲集》共包含两卷,每卷皆是24个大调和小调的对曲。本书摒弃了传统分类法的局限,采用一种更具系统性的结构主义方法,深入挖掘了前奏(Präludium)与赋格(Fuge)之间的辩证关系。 1. 前奏:从即兴到形式的炼金术: 传统观点常将前奏视为赋格的“序幕”或“自由练习”。本书则将其提升到独立的美学高度。我们通过对每个前奏的织体密度、和声进行式、以及节奏动机的分析,揭示了它们如何作为一种高度凝练的音乐“宣言”,预示或映照了紧随其后的赋格的核心理念。例如,C大调前奏的琶音流动性与C大调赋格的严谨线性,并非对立,而是同一母题在不同维度的展开。 2. 赋格:多声部的空间构建: 赋格是巴赫复调艺术的顶峰。本书重点剖析了“主题”(Subject)的内在潜能及其在不同声部间的转化。我们引入了现代音乐分析中的拓扑学概念,将赋格声部的进入、展衍视为在特定音乐空间中的“路径规划”。特别关注了罕见调性(如升F小调、降E小调)中,巴赫如何巧妙地处理音域的限制与转调的逻辑,以保证多声部的清晰与连贯。 3. 对位法的语言学: 深入探讨了巴赫在对位法中使用的各种技巧——反向、镜像、增值、减值等——并将其视为一种精确的“音乐语法”。这种语法不仅服务于结构美感,更服务于情感的表达。我们探究了巴赫如何通过对位法的复杂性来描绘“挣扎”、“沉思”或“狂喜”等内在状态。 三、 性能与诠释的张力:从历史演奏到当代反思 音乐的生命力存在于演奏之中。本书的另一核心面向,便是对《平均律键盘曲集》历代演奏实践的梳理与批判性反思。 1. 演奏史的星群: 本书细致考察了从布索尼(Busoni)的宏大浪漫主义诠释,到兰多夫斯卡(Landowska)对羽管键琴的复兴,再到古尔德(Glenn Gould)的极简主义触键,以及后来的“历史演奏运动”的实践。我们分析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演奏美学如何影响了对速度、触键(Articulation)和踏板使用的选择。 2. 速度与呼吸:时间感的重建: 针对巴赫音乐中常常引发争议的速度问题,本书结合当时记谱法的惯例和对巴赫个人传记资料的分析,提出了关于“巴赫速度”的新的论点。我们认为,速度的选择必须服务于复调线条的“可听性”和“逻辑性”,而非仅仅基于情感的冲动或纯粹的技术炫耀。 3. 踏板使用的历史迷思: 针对早期钢琴和现代钢琴在延音效果上的根本差异,本书对踏板在巴赫作品中的使用提出了审慎的建议。它探讨了何时应允许和声的自然融合,何时则必须保持声部的清晰独立,以避免“和声的泥沼”。 四、 美学意义与超越性:巴赫的“永恒之声” 《平均律键盘曲集》之所以能够超越其特定的历史语境,成为跨越时代的经典,在于其所蕴含的深邃哲学思考。 1. 数学与神性的交织: 本书探讨了巴赫作为虔诚的路德宗信徒,如何将音乐视为对上帝秩序和宇宙和谐的模仿。每一个和弦的解决,每一个声部的回归,都被视为对“神圣秩序”的肯定与赞美。我们分析了数字命理学在巴赫音乐结构中可能扮演的角色,但强调,这些结构是为了服务于音乐的感染力,而非成为僵硬的数学公式。 2. 情感的普适性: 尽管巴赫的音乐深受其时代规范的约束,但其内在的情感张力——从最深沉的哀恸(如升c小调赋格)到最纯粹的喜悦(如降B大调赋格)——具有跨越文化的普适性。本书致力于揭示这种普适性是如何通过精确的音乐语言,而非直白的感伤主义来实现的。 总结: 本书旨在为音乐学者、演奏家以及所有热爱巴赫的听众提供一把开启《平均律键盘曲集》深层结构与情感世界的钥匙。它既是对音乐史的严谨梳理,也是对未来演奏实践的有力指引。通过对这部巨著的细致解剖,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巴赫如何用有限的十二个调性,构建出一个无限广阔、结构精密而又情感饱满的音乐宇宙。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逛书店时,偶然瞥见了这本书,书名就让我眼前一亮:“时空重组”。这个词语本身就充满了想象力,尤其当它与巴赫的《平均律》联系在一起时,更是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巴赫的音乐不仅仅是音符的堆砌,而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智慧结晶,它蕴含着宇宙的秩序和人性的深度。这本书的副标题“《平均律键盘曲集》新解”更是点明了其核心内容,让我猜测作者一定是对《平均律》有着独到而深刻的理解。我设想,作者或许会从时间与空间的维度去剖析巴赫的音乐,探究那些看似严谨的对位法和赋格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时空观念。是巴赫预见到了未来的音乐发展,还是他从古典的秩序中提炼出了某种永恒的时空哲学?这些疑问驱使着我去进一步了解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带来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感受巴赫的伟大。

评分

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我深知巴赫的《平均律》在音乐史上的重要性,它不仅是键盘音乐的基石,更是无数后世作曲家学习的典范。然而,对于普通听众而言,要真正深入理解其精妙之处,却并非易事。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帮助我“听懂”《平均律》的书,而这本书的书名“时空重组”以及“新解”的字眼,让我看到了希望。我猜测,作者或许会采用一种非传统的叙述方式,避免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将复杂的音乐结构和深刻的哲学思想娓娓道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巴赫的音乐世界,感受那严谨的逻辑背后蕴藏的澎湃情感,理解巴赫是如何在有限的音符中构建出无限的宇宙。这种“新解”的承诺,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感悟。

评分

一直以来,巴赫的《平均律》都是我音乐探索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所蕴含的深邃思想和精妙结构,总让我心生敬畏。然而,我总觉得对于这部伟大作品的理解,自己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面。当我在书架上看到这本《时空重组-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新解(中)》时,立刻被它独特的书名吸引住了。“时空重组”这个词汇,似乎预示着一种全新的解读方式,一种超越传统音乐理论的视角。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运用“时空重组”的概念来剖析《平均律》?是关于时间维度上的变化与发展,还是空间维度上的结构与布局?又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试图揭示巴赫音乐中隐藏的某种宇宙秩序?这种“新解”的吸引力在于它打破了常规,让我对如何理解和欣赏《平均律》有了新的期待。

评分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脑海中便涌现出无数的联想。 “时空重组”——这个词汇本身就带着一种科幻的色彩,而当它与巴赫这位古典音乐巨匠的《平均律》相结合时,便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这让我不禁猜测,作者是不是试图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部被誉为“音乐圣经”的作品?或许,作者会探讨巴赫的音乐是如何跨越时空的界限,影响着后世的音乐发展,甚至是人类的思维方式? 又或许,作者会从音乐的结构中挖掘出隐藏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揭示巴赫是如何在有限的乐谱中构建出无限的音乐维度。我渴望了解这种“新解”究竟会带来怎样的惊喜,是否能够让我在聆听《平均律》时,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艺术感,淡雅的色彩搭配上沉稳的字体,散发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同时又不失现代的审美品味。拿到手中,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有分量,翻阅时沙沙的声响带着一种仪式感,仿佛预示着即将开启一段深刻的智识之旅。包装也十分细致,没有丝毫的破损,可见出版社在细节上颇为用心。我一直对巴赫的《平均律》充满好奇,但苦于自己音乐理论的功底不足,很多时候只能望而却步。这次看到这本以“新解”为卖点的书籍,我抱持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这位音乐巨匠内心世界的窗户。从书名来看,它似乎不仅仅是枯燥的乐理分析,而是试图从一个更宏观、更具哲学性的视角去解读《平均律》,这一点着实吸引了我。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前所未有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结构、情感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