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植物工具书,也是一本植物字典,它是国内记录观赏植物较多的大众图书。按照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进行分类,共收录了200科、2300属、近4000种植物。为了将这4000余种植物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历经20余年的研究和辛勤积累,足迹踏遍大江南北,数十次深入山区、林区等人迹罕至而植物种类奇特的区域,拍摄了数十万张植物图片,又经过数年的鉴定甄选、仔细考证后定稿。希望本书的出版能给观赏植物爱好者和研究者带来帮助。
本书是一本植物工具书,又是一本植物字典,它是国内记录观赏植物较多的大众图书。本书按照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分类,共收录了200科、2300属、近4000种植物,每种植物配有拉丁名、图片、科属、别名、产地等信息。
徐晔春,吉林公主岭市人,男。1990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先后在吉林省公主岭农业局、广东省惠州农业学校、广东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工作,目前主要从事花卉文化研究等工作。主持及参加了二十余个项目的研发工作,主编、参编《养花热线》《解毒花草家养宝典》《大自然珍藏系列——观赏花卉》《新编养花宝典》《唐诗花园》《果蔬营养健康宝典》等。朱根发,男,博士、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园林花卉种质创新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花卉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主攻方向为花卉资源、育种、生物技术与产业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以及花卉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第一章 苔藓植物
葫芦藓科
葫芦藓
钱苔科
浮苔
地钱科
地钱
第二章 蕨类植物
莲座蕨科
福建观音座莲
铁线蕨科
荷叶铁线蕨
铁线蕨
蚌壳蕨科
金毛狗
槲蕨科
栎叶槲蕨
里白科
芒萁
骨碎补科
肾蕨
长叶肾蕨
骨碎补
鳞始蕨科
乌蕨
叉蕨科
虹鳞肋毛蕨
铁角蕨科
大羽铁角蕨
长生铁角蕨
乌毛蕨科
乌毛蕨
苏铁蕨
珠芽狗脊
桫椤科
桫椤
笔筒树
鳞毛蕨科
贯众
石杉科
藤石松
四角石松
覆叶石松
杉叶石松
垂枝石松
鳞叶石松
石松科
杉叶蔓石松
灯笼石松
水蕨科
水蕨
鹿角蕨科
二岐鹿角蕨
鹿角蕨
水龙骨科
伏石蕨
钱币石韦
松叶蕨科
松叶蕨
凤尾蕨科
巢蕨
银脉凤尾蕨
傅氏凤尾蕨
半边旗
苹科
苹
卷柏科
小翠云
翠云草
深绿卷柏
第三章 裸子植物
南洋杉科
大叶南洋杉
南洋杉
异叶南洋杉
柏科
翠柏
圆柏
日本扁柏
龙柏
西藏柏木
叉子圆柏
福建柏
第四章 被子植物
拼音索引
学名索引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真的做得太棒了!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图鉴,不仅要有丰富的内容,还要有清晰易懂的呈现方式。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每一页的布局都井井有条,信息密度适中,不会让人感到眼花缭乱。文字和图片的搭配恰到好处,图片清晰,色彩真实,能够准确地展现植物的形态和特征。我经常会花很多时间去欣赏那些精美的图片,它们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有时候,我会在午后,泡上一杯茶,静静地坐在窗边,随意翻阅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植物园,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这种静谧而充实的时光,是现代生活节奏中难得的奢侈。而且,我特别喜欢它的索引设计,非常便捷,当我想要查找某一种特定的植物时,能够快速地定位到,大大节省了我的时间。这种用户友好的设计,让我在使用过程中感到非常愉悦,也促使我更频繁地去翻阅它。
评分收到,我将以一名普通读者的口吻,为您的图书《观赏植物原色图鉴(4000种权威版)》撰写10段不包含具体书籍内容的详细评价。每段评价都将力求风格、内容和语句结构各异,并尽可能写得自然生动,不显露AI痕迹。 --- 这本书我真是爱不释手!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封面设计所吸引。打开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专业感和严谨性,仿佛每一页都经过了精心打磨。我一直对园艺和花卉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常常因为记不住各种植物的名字,或者对它们的详细特征感到模糊而有些力不从心。市面上也看过不少花卉相关的书籍,但总觉得要么过于浅显,要么信息不够系统,很难满足我深入了解的需求。然而,《观赏植物原色图鉴》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的编排方式非常直观,我即便不是专业人士,也能很快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知识,感觉就像是在与一位知识渊博的园艺大师对话。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植物的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让我更有信心去尝试种植和打理各种心仪的植物。它的存在,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我在植物世界里的一次精神漫游,每次都能带给我惊喜和满足。我甚至开始留意身边的小区绿化、公园里的花坛,试图将书中的知识与现实中的植物一一对应,这种学习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
评分我尝试过好几本关于植物的图鉴,但很多都存在图片质量不高,或者描述过于简略的问题。而《观赏植物原色图鉴》在这方面做得尤为突出。它所呈现的图片,色彩饱满,细节清晰,能够非常准确地还原植物的真实样貌。有时候,我甚至能从图片中感受到植物的质感,仿佛触手可及。这种高质量的图片,对于辨识植物至关重要。很多时候,通过一张高清的图片,就能让我对植物有一个初步的判断。更重要的是,书中的文字描述与图片相辅相成,既有概括性的介绍,也有关键特征的描绘,能够帮助我更准确地识别和区分相似的植物。这种图文并茂、严谨细致的呈现方式,让我对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4000种”这个数字感到有些夸张,心想真的能收录这么多吗?但当我真正开始翻阅这本书,我才发现,它所呈现的内容远超我的想象。它涵盖了非常广泛的植物种类,从我们常见的花卉,到一些比较稀有的观赏植物,几乎无所不包。我总是能在其中找到一些让我惊喜的新发现。有时候,我甚至会花上几个小时,只是随意地翻看,然后惊叹于植物世界的浩瀚与神秘。这种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而且,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也非常清晰,方便我按照不同的分类或者特征来查找,这大大提高了我的检索效率。我不再需要大海捞针,而是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我的植物知识探索。
评分我一直觉得,学习一门新知识,最怕的就是起点太高或者太低。太高了,容易让人望而却步;太低了,又显得单薄无趣。《观赏植物原色图鉴》在这方面拿捏得非常到位。它既有非常扎实的学术根基,展现了植物学上的严谨性,但同时又用一种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读,让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我之前尝试过一些更加专业的植物学书籍,但常常被复杂的术语和理论所困扰,读起来很费劲。这本书则不同,它就像一位耐心细致的老师,循序渐进地引导我认识各种植物。我能够从中学习到很多基础的植物学知识,比如叶子的形态、花朵的结构、果实的类型等等,并且能够将这些知识与具体的观赏植物联系起来。这种“由表及里”的学习方式,让我对植物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发现了很多之前从未留意过的植物之美。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我对于“图鉴”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图鉴就是简单地罗列图片和名称,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一本植物的“名录”,更是一本植物的“百科全书”。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种植物的分类、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园林用途,甚至还包含了一些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介绍。这些丰富的信息,让我能够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和欣赏这些植物。我不再只是看到它们的外表,而是能够了解到它们背后的故事,这让我对植物的情感也更加深厚。它让我明白,每一个植物都有它独特的生命轨迹和生存智慧,而我们能够认识它们,了解它们,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每一次翻阅,都仿佛是一次对大自然的探索之旅。它让我看到了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也让我感受到了生命力的顽强与多样。我开始更加留意身边的植物,观察它们的细微之处,感受它们在不同季节的变换。以前只是匆匆走过,现在则会驻足欣赏,甚至会尝试去了解它们的名字和故事。这种慢下来的生活态度,也让我从这本书中获得了一种心灵的慰藉。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能够有这样一个窗口,让我与自然连接,让我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这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宝贵的体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植物的书,它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启迪,让我学会去感受、去发现、去热爱身边的一切。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是我最看重的一点。作为一名业余的植物爱好者,我最希望我的书能够在我日常的养护中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这本书简直就是我的“养护宝典”。当我看到一种不认识的植物,或者在照料家里的植物时遇到困惑,我总会第一时间翻开它。我能够从中找到关于植物生长环境、繁殖方法、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详细信息,这些信息非常具体,操作性很强。我不再是凭空猜测,而是能够根据书中的指导来调整我的养护策略。我的植物存活率因此大大提高,而且长势也越来越好,看着它们健康地生长,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它不仅给了我知识,更给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能够更自信、更愉快地享受园艺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的触感和纸张质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实在感,翻页时也非常顺滑,不像有些劣质书籍那样容易损坏。而且,纸张的质感非常适合印刷图片,色彩还原度很高,观感十分舒适。我喜欢那种用手去触摸书本的感觉,它让阅读变成了一种更具仪式感的事情。这本书让我觉得,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内容本身,还在于它所带来的整体阅读体验。我经常会把它放在我的书架上,它不仅是一本知识的宝库,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每一次看到它,我都会回想起我与植物世界的连接,以及通过这本书所获得的那些美好时光。
评分说实话,当初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权威版”和“4000种”这两个标签所吸引。我一直觉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找到一本真正权威、内容翔实的书籍是多么宝贵。这本书的厚度已经说明了它的分量,而翻阅之后,我更是对其内容之丰富感到由衷的赞叹。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视角,让我对各种观赏植物有了系统性的了解。我曾经因为不了解某种植物的生长习性,而导致它在我家“英年早逝”,那种挫败感至今难忘。有了这本书,我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到每一种植物的“脾气”——它们喜欢什么样的光照、土壤,需要怎样的水分和养分,以及在不同季节的生长变化。这对于我这样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不再是盲目地去尝试,而是有理论有依据地去实践,这种自信心的提升是巨大的。而且,这本书的细节之处也做得非常到位,我能感受到编者在信息搜集和整理上的用心良苦,那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它产生了一种深深的信赖感,相信它所呈现的信息是值得信赖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