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大,他是少年成名的武林骄子;
身世神秘,体弱多病,并没有阻挡他傲视天下的脚步。
庙堂之高,他是纵横商海的皇后嫡子;
一生痴情,聪慧过人,却不能带给他如愿以偿的人生。
妙手仁心,她是医术精湛的世家小姐;
年少心愿,终得完满,兜兜转转的前半生,原来那个人一直都在。
逍遥天下也好,帷幄朝堂也罢,没有你,浮生又有何意义?
唐家小主,热衷中国古典文化,自学生时代就开始进行文学创作,至今已创作多部作品,字数累积300万字。
代表作品:《七夜歌》《十年红妆》《剜初心》等,其中《十年红妆》已成功卖出影视版权。
腹黑女、病娇男*有爱了,嘿嘿,武侠奇缘,让我一起快意江湖!——醉莫夭
没有你,悬壶济世又如何?有了你,武林纷争有何惧?这句话简直写出了男女主间的爱恋,好喜欢~——土拨鼠
目录
楔子 ……
第一章落花时节又逢君
第二章等闲识得东风面
第三章紫陌红尘拂面来
第四章一剑霜寒十四州
第五章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六章任他明月下西楼
第七章应是凉生玉枕时
第八章一片冰心在玉壶
第九章别有幽愁暗恨生
黄金白璧买歌笑
临安城内,俞府。
此时已近酉时,大宅东侧的院子里弥漫着一股刺鼻的药味。自从俞家公子出生以来,这股药味就从来没有消失过。俞家公子先天不足,是江湖上众人皆知的秘密,可是偏偏他天纵英才,三年前更是带领八大门派前往西域剿灭魔教重光教,救回了此前一直被关押在魔教总坛的中原武林人士。
但却很少有人知道,每年春季,俞家这位病弱的公子都要在鬼门关上走一遭。
“慕姑娘来了。”来人正是把俞凛之从小带到大的奶娘米氏,她打起俞凛之卧室的门帘,侧身将慕灵素迎进去,“少爷两炷香之前又吐了一痰盂的血,这会儿昏迷不醒,老身伺候少爷吃了参片,就等慕姑娘来救命。”
慕灵素到了俞凛之的床前,望闻问切一番后断定是之前咳嗽太猛震伤了肺,所以导致肺部瘀血,从而吐血。她速速开好方子,让米氏去煎药,自己则留在俞凛之身边,为他施针化除瘀血。足足半个时辰,俞凛之才醒过来。
“俞公子,你可见到黑白无常牛头马面了?”慕灵素在整理脉案的空档瞥见俞凛之睁眼,忍不住跟他开玩笑,“也不知道阴曹地府你去过几回了。”
俞凛之虽然醒了,可是身体依旧虚弱得很,说话的力气都没多少,简直气若游丝:“我命硬得很,等闲小神仙还不敢收我。”想到慕灵素大老远从苏州家里连夜赶过来,他有些过意不去,“连着好几天赶路,怕是没休息好吧。”
慕灵素把写好的脉案仔细叠好,装到随身的牛皮袋子里,便走到床边给俞凛之号脉:“现在好多了,脉象的力气回来了一些。”
“好些了那就麻烦你去请宜阳王殿下进来,我有事情要托付给他。”俞凛之一听自己暂时死不了,马上就想起了最重要的正事。
“歇一会儿吧,你才醒,别折腾了。”慕灵素拿了一片参片塞到他嘴里,“再耗费心神,你会死得很快的。到时候什么正事儿你都办不成了,还是先养精蓄锐,从长计议。”去年有一回,俞凛之刚刚好一点就出门谈事情,还没走多远就倒下了。高烧不止半个月,差点救不回来了。慕灵素至今对这件事心有余悸,生怕他重蹈覆辙。
“死了也不差你诊金,慕大小姐放一百二十个心。”俞凛之看她不合作,摇响床头的铃铛把奶娘叫来,让她去请宜阳王。
慕灵素正要开口说他,俞凛之赶紧抢先:“我是真有正事,我的身子骨等得,我爹可等不得。人命关天,慕大小姐饶了我这一次吧。”说着,俞凛之做了个求饶的手势。
一听事关武林盟主俞见武,慕灵素就知道这件事情不是小事,再联想到能帮这个忙的人是宜阳王,她越发觉得这个事情应该不是等闲之事。朝廷和江湖,说是没有联系,却又息息相关。想来想去,她心里只有一个猜测:“你要劫法场?”
俞见武虽说被判了斩首,可是行刑日期还没有宣布。只要一天没有得到消息,他就有一天的生机。身为他的儿子,俞凛之有绝对的义务去营救他。
俞凛之双手撑床想起身靠在床柱上,结果手腕一软整个人差点又倒了下去。慕灵素眼疾手快,立马把他扶住,在他背后加了一个软垫。俞凛之说了一句“多谢”,接着又喘了几口大气:“谁说要劫法场了,聪明人一般都是劫狱的。”
慕灵素被他嘲讽,心里是不痛快的。但是她一直都不太喜欢江湖人之间的纷争,也不想打听太多,转头看见沈清渝进来了就想退出去。
“出去干吗呀,你也听一听。”俞凛之一看慕灵素要躲出去,马上让她站住,“到时候去京城,你得跟着我,听一听也没有关系。”
慕灵素这才知道原来俞凛之在这里挖了个坑等着她,大概从一开始就想着先斩后奏逼她同意一路随行。慕灵素既郁闷又气愤:“为何现在才告诉我?”
“因为我知道你肯定不会同意,还不如直接拉你上船。”俞凛之神情怡然自得,虽然病气犹在,可是精神已经好了很多,想必是参片起了作用。他豪气万丈地伸出手比了个数字,“再给你加三百两诊金,你看行不行?”
其实,慕灵素是想拒绝的。她一直自认自己不是一个会在金钱面前轻易低头的人,但是三百两对于把一家生计扛在肩上的她而言,可谓是数额不小,能供慕家老小吃喝很久了。在现实面前,她也不得不低头。
慕灵素坐在离床边远远的窗口,道:“你们说吧,说到需要我听的地方我就记下来。”
沈清渝在一边看了一会儿戏,笑道:“俞公子真是一掷千金。”然后从袖中抽出一张图纸,“这是天牢的地形图,我们来研究一下吧。”
听完了沈清渝的计划,慕灵素才知道他们的打算冒了多大的风险。抗旨不遵、冒犯牢狱,这些都不重要,最要命的是,沈清渝一个皇子,居然要为了江湖义气背叛他的君父。她放下手中的笔:“这不是在拉王爷下水吗?”
“有何所谓?”宜阳王和俞凛之相视一笑,一副坦然而无所谓的样子,“我跟陛下多年没有见面了,要不是我是皇后的儿子,恐怕他早就忘了我了。”沈清渝自从成年以来,一直在各地奔波经商,全国各地都有他的商铺,从衣食住行到铁器金银,官营买卖、私人商店品类都相当齐全。
他笑道:“本朝重农抑商,以商人为贱,陛下肯定不愿意承认他有一个从事低贱行当的儿子。”
多年没有联系,慕灵素根本就不知道沈清渝的这些事。她还以为他已经入朝为官,此番是偷偷来的。在慕灵素的记忆里,皇帝最喜欢的就是皇后所生的两个儿子,一个是她的妹夫太子殿下,还有一个就是沈清渝了。想不到这几年过去,二人的父子情分竟然淡漠到这个地步。
俞凛之靠在床上,视线在两人之间来回移动,于是大胆地猜测他们在认识以前就有过什么故事。他想了想,打算把沈清渝支开:“王爷还请先去沐浴歇息。舟车劳顿数日,肯定很累了。今天还是让您先放松一下,以后还有很多事要麻烦王爷。”
沈清渝确实也累了,跟俞凛之客气了几句就出去了。
等人一走,俞凛之虽然面部表情没有什么变化,眼神倒是一副极其不正经的样子,他看着慕灵素说:“我居然给你创造了一个和旧爱久别重逢的机会,你还不赶紧把那一笔诊金还给我做酬谢。”
提起沈清渝,慕灵素就会想起在宫里的那几年。说起那一段如履薄冰的日子她就后怕,心情顿时就不好了,拿起脉枕就往俞凛之脑袋上砸:“谢你个大头鬼。”
“你不喜欢他?”俞凛之听她这么说,心里突然特别高兴,简直想站起来拍手称快,“可是你在他面前跟换了一个人一样,规规矩矩的,特别像一个老宫女。”
他其实是想说,她在沈清渝面前文文静静的,一点都不像在他面前行事大方随意。但是他们两个人相识数年以来,从来就没有好好说过话,总是在互相嘲讽,他也不习惯直接把自己的心思说出来。
慕灵素听到俞凛之把自己描述成一个老宫女,更生气了:“你根本就不懂,我现在一看到他就想起他爹和他娘,下意识就对他客客气气了。”她想了想心里还是生气,又把脉枕拿过来重新砸了他一次,“你这个老太监。”
……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情节逻辑要求很高的人,很多小说常常在关键时刻因为作者的“强行推动”而崩塌。但这本书,直到最后一页,我都没有找到明显的逻辑漏洞。作者似乎对故事的走向有着绝对的掌控力,即便是那些看似偶然的事件,回溯去看时,都能发现其早有伏笔。这种对细节的偏执和对整体布局的宏观把握,是很少见到的。此外,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时而如诗歌般华美,时而又带着一种近乎纪实的冷峻,这种语言上的弹性,成功地捕捉了故事多变的基调。它成功地避开了许多同类作品中常见的俗套,提供了一种既古典又具有现代意识的反思深度,值得反复研读,去挖掘那些被初读时忽略的深层意涵。
评分我向来不太喜欢太注重“大道理”的作品,但这一本处理得非常高明。它用极其生活化、甚至有些琐碎的日常细节,慢慢渗透出宏大的主题。那些关于时间和记忆的探讨,没有用那些高悬的哲学词汇,而是通过一个老物件、一首旧歌谣,或者一次无意的重逢来体现。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事手法,让读者在不自觉中就被带入了作者构建的情感泥沼。更让我佩服的是,尽管故事背景设定得那样遥远或特殊,但其中展现的情感——爱、失落、坚守——却是如此的普世和贴近人心。这本书的结构像是一部精妙的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在精确地咬合,驱动着故事走向它必然的、却又令人唏嘘的终点。
评分这部作品的笔触细腻入微,人物的内心挣扎和情感纠葛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能感受到主角们在命运的洪流中,那种身不由己的无奈与抗争。尤其是一些关键情节的转折,处理得极其巧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作者对于环境和氛围的渲染,更是功不可没,每一处景物的描写都仿佛带着温度和气息,让人身临其境。读到某些段落时,我不禁停下来,细细回味那些蕴含深意的对话,那些看似平淡却暗藏汹涌的文字游戏,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它不是那种快节奏、强冲突的作品,更像是一坛需要时间慢慢品味的陈酿,初尝或许平淡,但后劲十足,每次重读都有新的感悟。那种关于选择、关于错过的惆怅,在字里行间萦绕不去,久久不能散去。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的,那种古典又带着一丝宿命感的味道,让人忍不住想探究故事的全貌。然而,当我真正沉浸进去后,发现这书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的叙事结构非常庞大,但丝毫不显混乱,时间线和人物关系的处理得当,像一张精密的网,将所有线索收拢得恰到好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人性”的剖析,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物都有其复杂性和多面性,他们的动机和行为,都建立在真实可信的逻辑之上。这种深刻的洞察力,让整本书的思想深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面映照我们自身欲望与局限的镜子。读完之后,我的脑海中久久回荡的,不是某个高潮迭起的瞬间,而是那些关于“值得”与“代价”的无声叩问。
评分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画面感,仿佛每一个场景都被打上了高光和阴影,色彩层次分明。我喜欢作者那种不急不躁的叙事节奏,它给了我足够的时间去观察角色脸上的微表情,去体会他们衣着下的心境。故事的张力不是靠不断的戏剧性事件堆砌起来的,而是源自人物之间那种微妙的、尚未挑明的张力。每一次眼神的交汇,每一次欲言又止的停顿,都像是在空气中点燃了引线。而且,作者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非常自然且考究,没有生硬地植入,而是让它们成为了角色性格和环境背景的一部分,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质感和底蕴。对于我这种追求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一场视觉和心灵的盛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