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第一部分:此卷收录古传拳谱4篇。其中“岳武穆九要论”与“岳武穆形意拳术要论”系同一拳论之不同版本,读者可互参互证,以求有得。另外3篇为古传《心意六合拳祖谱》《五行拳谱》《内功四经》真本全书,均独立成篇。
第二部分:此谱为手抄本传谱,乃古传心意六合拳之精髓,亦是心意古拳法之总纲,同时也是历代心意拳、形意拳习练者辗转传抄研习之祖本。其内容皆提纲挈领、直指心要,乃历代心意拳大成就者,经数代研究实践和深刻体认,总结提炼后的精论结晶,其间凝聚着他们集体的智慧和体悟,具有非常高的历史资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古传心意拳传授历来均非常隐秘,早期仅在很小的范围内传承,很少行于纸笔,多为师徒间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递相授受,外人则很难得知其拳之内涵精要。而此谱之特殊价值,则在于其将历代口传心授之心意拳拳理阐述为有系统的文字精论,从而使此谱具备了纲领性的指导作用。因此,《心意六合拳祖谱》一直以来都被历代心意门人作为保持其拳法精髓不失、维护其传承血脉纯正之指导性经典著作。
第三部分:《五行拳》为手抄拳械传谱,是一本较为罕见的拳谱珍本,即民间藏本亦极为稀少。此本抄写工整严谨,其中错讹也相对较少,版本亦不繁杂。其内容言简意赅,精辟显明,所
作者简介
何欣委,字奋强,号逍遥散人,居京师,业传媒。
达摩易筋洗髓经嫡派传人,武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
长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秉前贤“为往圣继绝学”之宏旨,工作之余,勤于笔耕,成果斐然,已出版有多部学术专著,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卷 古传形意拳经秘谱
第1部分 岳武穆拳论
一、岳武穆九要论
二、岳武穆形意拳术要论
第2部分 古传心意六合拳祖谱
一、心意六合拳序——戴龙邦
二、意拳目录
三、心意六合拳论(原根式)
四、游艺引——枪棍诀十二首
五、杂技歌十四首
六、五行相生
七、五行相克
八、心肝脾肺肾
九、手中诀窍十六把气功
十、用气诀法
十一、引气法
十二、周天法
十三、得真法
十四、十八般兵器
十五、马战枪法
十六、张飞闯帐
十七、六枪对练法
十八、五枪对练法
十九、八卦刀对练法
二十、十三刀对练法
第3部分 五行拳谱
一、五行拳谱序
二、五行拳法四梢各序
三、五行拳序——五行一站,浑身俱是法,奥妙无穷
四、五行拳谱——劈拳起势像图及落势像图
五、攒拳像图——攒拳起势像图及落势像图
六、崩拳像图——崩拳起势像图及回身像图
七、炮拳像图——炮拳起势像图及落势像图
八、横拳像图——横拳起势像图及落势像图
九、生克由赞
十、五行相生
十一、五行相克
第4部分 五行六合枪谱
一、劈枪像图——劈枪起势像图及落势像图
二、攒枪像图-一攒枪起势及落势像图
三、崩枪像图一崩枪起势及落势像图
四、炮枪像图——炮枪起势及落势像图
……
第二卷 形意拳历代宗师拳法精论
第三卷 形意拳之历史源流
第四卷 形意拳名家序跋文献
第五卷 形意拳代表性典籍撮要
前言/序言
中华文化,远大广博,源远流长,而技击一道,实为吾国固有之国粹,文化之精髓。前辈先贤妙合自然,契于天道,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化而为拳,以为技击之用;虽为武技,亦为道功。大用可疆场杀敌,尽忠报国,小用亦可强身自卫,长生永年。
上溯远古,下接千载,历代先贤无不于此道孜孜以求,参天地之理,揽造化之功,转乾坤之机,合阴阳之道,皓首穷经,苦心孤诣,以期臻于至真至善之域。
稽之于史,《庄子》有心斋炼气之学,《札记》载射御角力之文,《艺文志》录手搏剑道诸篇,管子重拳勇、齐人隆技击,此皆史载武技之斑斑可考者。
惟是古之传斯术者,大多武人不通文,文人不习艺,对外更轻易不露端倪。即便传习,亦多以口传身教之法私相授受,很少形诸于文字;且素有保守秘诀之陋习,传者又多秘其法,授艺而不授意,言术而不言理,致使习者多不能尽其术,以至无数绝技妙诀随时间而湮灭不彰,诚可惜也!
迨明代唐荆川之《武编》,始涉拳械理法,戚南唐之《纪效新书》,方有“拳经”传世;清初黄百家之《内家拳法》,微示武技奥妙,于是莘莘学子才得以稍有观摩之资、入门之径矣!
《中庸》云:“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传统国术,最贵得真,最贵师传;攻斯术者,若无明师指授,又无专书以考,必茫然如在云雾而不知所途,空怀向道之心,而难窥真实之蕴,良可慨也!
无奈去古弥远,后世又多失其真,纵得一鳞半爪,亦不足为参研之资。而吾辈生当晚近,不及私淑古人,欲求武学之真谛,实为难事也。
历代先贤有鉴于斯,本慈悲度世之宏愿,嘉掖后学之慈心,为使后进不迷失本宗,对武技之精微巧妙,均有精辟论述;抑扬玄理,阐发奥义,论之务详,言之务尽,所阐之拳术精论,解说多立足实用,立论亦本乎至理,句句皆从身体力行中体悟而出,对后世习斯技者,实具引路司南之用,按图索骥之功,足堪为习拳悟道之圭旨、入门进阶之梯航。
谚云“本固则枝荣”,儒谓“本立而道生”,一门武技之精微巧妙,须知其本而明其源,印其心而证其法,方不至流于枝叶而失其根本,而拳论则是其承上启下之机枢,不失本宗之圭臬。是以各门各派之大成就者,均多有拳论传世,为阐发其技之精微,可谓殚精竭虑,功莫大焉,而形意门之拳论则尤为宏富。
《中国传统武术源流考》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武术源流考》是一部旨在系统梳理与深入探究中国传统武术漫长发展历程的学术专著。本书跳脱出具体拳种或门派的狭隘视角,致力于从宏观层面剖析武术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孕育、演变、传播、融合及其社会文化功能的演变轨迹。全书内容详实,考据严谨,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武术发展全景图。 第一章:武术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本章将追溯中国武术的萌芽。从原始社会狩猎、采集活动中的搏斗技巧,到早期氏族部落间的军事训练,再到商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甲骨文中零星记载的武事活动,本书将探讨武术在早期社会形态中的初步发展。重点关注先秦时期军事技术与个体技击的初步分离,以及早期武术形式(如“舞”)的军事和社会功能。将结合考古发现、古代文献(如《诗经》、《尚书》等)以及古人的生活习俗,勾勒出武术在萌芽阶段的模糊轮廓,并分析其与生存、生产、战争之间的紧密联系。 第二章:春秋战国至秦汉:技击术的专业化与理论的雏形 本章聚焦于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也为武术的理论化和体系化奠定了基础。本书将深入研究各国列强在战争实践中对兵法、阵法及个体技击术的高度重视,探讨“六艺”中“射”与“御”对武术发展的直接影响。重点分析孙子兵法等军事著作中蕴含的战略战术思想如何渗透到技击观念之中。同时,也将关注道家、儒家等哲学思想对武术伦理、精神层面的影响,如“养生”、“内圣外王”等观念如何与武术实践相结合。对当时已出现的关于“气”、“力”、“形”等早期技击理论的萌芽进行梳理与辨析,并结合汉代画像石、墓葬壁画等出土文物,形象地展示当时武术训练与实战的场景。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武术与文化的互动与发展 进入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与民族融合带来了文化的多元化,武术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本章将探讨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射、搏击技艺与中原汉族传统武术的交流融合,分析佛教传入中国后,少林寺等寺院武僧的崛起及其对武术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考察佛教禅宗的“禅武合一”思想,探讨其如何塑造了特定武术门派的精神内涵。同时,也将分析士族阶层在乱世中对养生、导引、武术的兴趣,以及相关文献(如《抱朴子》等)中记载的方术、养生术与武术的相互借鉴。探讨这一时期武术在军事、民间防身、娱乐等多个层面的发展与演变。 第四章:隋唐五代:武术的军事化与制度化 隋唐时期,统一的帝国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武术的军事化与制度化进程得到显著加强。本章将深入研究唐代军队的武备训练,包括弓马、刀剑、格斗等训练科目,以及“武举”制度的设立及其对武术传播和发展的影响。我们将分析唐代武官的选拔标准,以及当时的军事著作(如《太白阴经》等)中对各种技击术的记载。同时,也将考察唐代社会民间武术的活跃,包括民间艺人的技击表演、江湖人士的较技活动等。重点梳理唐代武术文献的特点,如其军事性、实用性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五章:宋元时期:武术的普及与理论的深化 宋元时期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本章将探讨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武术普及产生的促进作用。我们将重点关注宋代武术著作的涌现,如《武经总要》等官修兵书,以及民间出现的众多武术谱籍。分析宋代武术理论的深化,特别是关于内外功、桩功、身法、步法等方面的论述。同时,也将探讨宋代民间武术社团的兴起,如“武林”概念的初步形成,以及武术在宋代市民生活中的地位。元代,蒙古族统治带来了新的军事文化,本书将分析其对中国武术的影响,特别是对骑射、摔跤等技艺的传播与发展。 第六章:明代:武术门派的形成与传承 明代是中国传统武术门派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本章将深入研究明代武术文献的丰富性,如《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军事著作,以及各地方志、家谱、个人笔记中记载的众多拳种、器械。我们将重点分析明代武术理论的成熟,包括对内外兼修、形神合一、刚柔相济等武术哲学理念的阐释。探讨明代武术在军事、民间自卫、健身等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本书还将梳理明代各地涌现出的知名武术流派,如少林、武当(以道家养生和剑术为主)、以及各种地方拳种的形成与发展脉络,并分析其各自的技击特点、训练方法和传承方式。 第七章:清代:武术的江湖化与现代化转型 清代是中国武术在保持传统的同时,开始面临现代化冲击的时期。本章将探讨清代武术的“江湖化”现象,包括各种武术团体、江湖艺人的活动,以及武术在民间社会的广泛传播。我们将分析清代武术著作的特点,特别是其更加注重实战技法和个人经验的积累。同时,也将关注清末民初,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方武术、体育的传入,中国武术所经历的挑战与转型。探讨有识之士如何试图将传统武术与现代体育理念相结合,进行改革与创新,为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 第八章: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意蕴与精神价值 本章将超越具体的技击术,从更宏观的文化视角审视中国传统武术。本书将深入剖析武术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如道家的“柔克刚”、“以静制动”,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伦理观念如何融入武术精神。探讨武术的“精、气、神”理论,以及“内外兼修”、“身心合一”的养生健身理念。分析武术作为一种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其在道德教育、人格塑造、民族精神传承方面的独特作用。本书还将探讨武术在文学、艺术、电影等领域的表现,以及其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第九章:中国传统武术的当代发展与未来展望 本章将对中国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包括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武术在体育、教育、文化产业等领域的应用。探讨中国武术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发展,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最后,本书将展望中国传统武术的未来,分析其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持独特魅力,并为当代社会贡献其独特的价值。 结语: 《中国传统武术源流考》并非一本简单的武术技法指南,而是一部致力于从历史、文化、哲学等多维度、深层次解读中国传统武术的学术著作。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大量的史料考证与理论分析,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中国武术发展认知框架,以期唤起人们对中华武术深厚历史底蕴的认识,并对其当代价值与未来发展进行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