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温病学说传承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浙江籍医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章楠、王士雄、雷丰更是其中佼佼者,尤其是王士雄,后世将其与温病学说代表人物叶桂、薛生白、吴瑭相提并论,誉称为“温病学派四大家”。其他如吴坤安、娄杰、金有恒、陈士楷、何廉臣、胡安邦、曹炳章等,贡献亦很突出。现代浙江籍医家如叶熙春,融古冶今,对温病学说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不同凡响的发挥。
《温病学说传承与创新/浙江温病学家经验集萃》收选浙江著名温病学家12位,分为生平简介、学术观点与诊治经验、原文选释、方剂选录和医案选按等对浙江籍医家在温病学说传承与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做深入的研究整理,既有理论阐发,也有临床经验介绍,颇为实用。
目录
吴坤安
章楠
张千里
王士雄
雷丰
娄杰
金有恒
陈士楷
何廉臣
胡安邦
曹炳章
叶熙春
精彩书摘
《温病学说传承与创新/浙江温病学家经验集萃》:
(二)临床诊治经验
吴坤安辨治外感病于伤寒温病学说兼收并蓄,立论宗伤寒,施治遵叶薛,辨证倡六经与卫气营血、三焦相结合,在辨斑疹、察舌目方面颇有心得,立法用药也多有发挥。
1.立论归宗伤寒,施治遵循叶薛
吴氏对外感病的辨治,归宗于《伤寒论》六经,以“六经述古”和“六经新法”统括伤寒、温病的诊治,有机融汇了伤寒和温病的辨证论治体系。
“六经述古”系《伤寒论》六经病证治。太阳述古主要论述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五苓散、葛根汤等诸凡风寒在表证治;阳明述古则主要论述栀子豉汤、白虎汤、猪苓汤、三承气汤、茵陈蒿汤等诸凡里热证治。少阳述古、太阴述古、少阴述古、厥阴述古,亦全系《伤寒论》六经辨证。
“六经新法”多系温病的辨治。太阳兼经新法中,吴氏认为如风寒初感有表寒见症,复兼舌苔白而燥,或兼微黄,口渴便赤,脉来浮滑者,此为太阳感寒、阳明有火,治以羌、防、葛根、连翘、黄芩、栀子之类,一以外散表寒,一以清解里热;如初期恶寒,即发热不已,目赤多眵,舌苔焦刺,口渴多饮,唇皴齿燥,脉来洪滑,此内有伏火、外感新邪而发,当以阳明为主治,宜凉解之,如犀角、连翘、黄芩、薄荷、栀子、豆豉、竹叶之类。可见吴氏对表寒里热证,并不拘于《伤寒论》先表后里治则,而是解表清里同治且尤以清里为主;病初虽有表证而里热为重者,则以清解里热为主,这较之《伤寒论》表里同病解表必用麻黄、桂枝等辛温之品,有明显突破。
阳明新法,吴氏认为热人阳明当分辨气血而治以清解、攻下、养阴、清疏等。凡遇发热、身痛、口渴、唇燥,或初起微寒,即发热不已,舌苔中黄边白,或黄燥如刺,脉来洪滑,此阳明内热为外感新邪引动而发,治宜清解,犀角、连翘、牛蒡子、薄荷、黄芩、葛根、防风、木通之类。对于阳明以胃实为病,大便不通者,因其热邪外出无路,下迫大肠,故下黄黑黏稠之粪,便下时肛门有热气,对此吴氏主张勿止之,只用清火解毒,其利自止。
少阳新法,吴氏认为其症初起,或见微寒,即发热不已,口苦目赤,胁痛胁满,渴而欲呕,脉来弦滑而数,舌苔白兼边红,或淡红色,初发于少阳,宜柴胡、茯苓、栀子、丹皮、连翘、薄荷之类清解之。如少阳兼营热而神昏谵语,或斑疹外透者,吴氏主张以生地黄、犀角、连翘、黄芩、薄荷、丹皮、黑栀、钩藤、银花等清胆府之热,兼解营分之邪。
而三阴新法中,邪在手太阴气分者,吴氏主张用辛凉轻剂,栀子、豆豉、橘红、桑叶、杏仁、连翘、薄荷、枳壳、桔梗、黄芩之类,若咳嗽则加前胡、苏子、象贝、羚羊角等。邪在手少阴营分者,用犀角、生地黄、竹叶、麦冬、连翘、石菖蒲、石斛、丹皮之类,若兼有痰,则加川贝、天竺黄等。邪在手厥阴,内闭心包者,用犀角、连翘、川贝、天竺黄、郁金、石菖蒲、金银花、钩藤之类治之。吴氏认为三阴无窍,俱须借阳明为出路。大便通者只宜清里解毒,大便不通者兼导之、清之,清里解毒。由此可见吴氏三阴新法与《伤寒论》相关证治法有本质区别。
……
前言/序言
温病学说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传承和发展伤寒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体系,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医学诊治外感病的内容,影响极其深远。
在温病学说传承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少浙江籍医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章楠、王士雄、雷丰更是其中佼佼者,尤其是王士雄,后世将其与温病学说代表人物叶桂、薛生白、吴瑭相提并论,誉称为“温病学派四大家”。其他如吴坤安、娄杰、金有恒、陈士楷、何廉臣、胡安邦、曹炳章等,贡献亦很突出。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浙江籍医家叶熙春融古冶今,对温病学说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不同凡响的发挥。凡此,均为温病学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厥功甚伟。
有鉴于此,我们特将上述浙江籍医家对温病学说传承与创新所取得的成就,做深入的整理探讨,希冀为今天学习和研究温病学说提供珍贵的文献资料,使之进一步得到推广应用,更好地发挥其指导临床实践的作用。
温病学说传承与创新/浙江温病学家经验集萃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