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主义与教育/大教育书系

民主主义与教育/大教育书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约翰·杜威 著
图书标签:
  • 民主主义
  • 教育
  • 教育哲学
  • 杜威
  • 进步主义教育
  • 教育思想
  • 经典教育
  • 大教育书系
  • 社会教育
  • 教育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702002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4388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2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布鲁巴克曾在《教育问题史》一书中对《民主主义与教育》作出了如下的评价:“在20世纪,也许*有影响的教育事件,就是1916年杜威出版了划时代的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无疑是自柏拉图的《理想国》之后,在教育和政治理论或社会理论方面*主要的著作”。
美国学者廸普伊和戈登在《历史视野中的教育哲学》一书中,也明确指出:“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教育史中*重要的著作,它取代了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法律篇》在教育思想中的*高地位。”
“成长的意义只相应于更多的成长,能使教育退居其次的也只有教育。” ——约翰·杜威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一部能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相提并论的教育*著。作者详述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结合民主的理念剖析教育事业所面临的问题。
书中不仅探讨了教育的性质、作用及目的等抽象的内容,同时也涵盖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例如不同学科价值的定位、教材的性质以及劳动、休闲与教育的关系等。
作者被人熟知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教育无目的,成长才是目的;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

作者简介

约翰·杜威(1859—1952)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美国乃至全球的教育思维。《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约翰·杜威的代表作,世界级的教育瑰宝。

目录

目录

*章教育是生活的必需品1
生活通过传递而更新1
教育与沟通3
正规教育的地位6
第二章教育是社会的职能10
环境的本质和意义10
社会环境11
社会环境的教育性16
学校是特殊环境18
第三章教育即指导22
环境的指导作用22
社会指导的模式25
模仿和社会心理学31
教育的应用34
第四章教育即生长38
成长的条件38
习惯是成长的表现42
发展概念中的教育意义46
第五章预备、展开和形式训练50
教育是做好准备50
教育即展开52
教育是功能训练56
第六章保守的教育与进步的教育63
教育是塑造的过程63
教育是重演与回顾65
教育即改造69
第七章教育中的民主概念73
人类共同生活的涵义73
民主的理想78
柏拉图的教育哲学79
十八世纪的“个人主义”理想82
国家教育与社会教育84
第八章教育的目的90
目的的本质90
有益目标的评价标准93
在教育上的应用96
第九章以自然发展和社会效率为教育目的100
自然提供目的100
以社会效率为目标106
以文化为目标109
第十章兴趣和纪律112
兴趣和纪律的意义112
兴趣观念在教育中的重要性117
一些社会方面的问题122
第十一章经验和思考125
经验的本质125
经验中的反思130
第十二章教育中的思考行为137
教育方法的要旨137
第十三章教学法的本质148
教材和教学法的统一148
一般的方法与个人的方法153
个人方法的特性155
第十四章教材的性质162
教师的教材和学生的教材162
学生教材的发展165
科学或合理化的知识169
教材的社会性171
第十五章课程中的游戏与工作174
主动从事作业的重要性174
可运用的作业176
工作与游戏181
第十六章地理和历史的重要性186
扩充基本行为的意义186
历史和地理的互补性188
历史和现在的社会生活192
第十七章科学课程196
逻辑与心理学196
科学与社会进步199
教育之中的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204
第十八章教育的价值207
领会或欣赏的本质207
课程的价值213
价值的划分和组织217
第十九章劳动和休闲224
对立的起源224
现行状况227
第二十章知性科目和实用科目234
经验和真知识的对立234
近代有关经验和知识的理论238
经验即实验242
第二十一章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247
人文科学的历史背景247
近代对自然科学的重视250
现今的教育问题254
第二十二章个人与世界259
纯属个人的思维世界259
个人思维是改造的力量261
教育方面的对应作风267
第二十三章为就业而教育271
职业的意义271
为就业而教育的目标273
目前的机会与危险275
第二十四章教育哲学284
简短的回顾284
哲学的性质286
第二十五章知识论294
连续性与二元论294
各方采用的方法299
第二十六章道德论305
内部和外部305
义务和兴趣的对立309
智能和性格312
社会和道德315

精彩书摘

教育与沟通
社会要继续发展,必须通过不断教导、学习以及传承,才能实现,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似乎过分阐述了这个人人都明白的道理。我们之所以总是在强调这一点,是为了避免过于正规化和学校化的教育观念。学校是传递知识以及传承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学校,我们可以培养未成年人的各种能力。从这个事实来看,确实没错。然而学校知识传承和传递的一种重要方式,与其他的方式比较而言,仍然只是一种非常表面化的手段。只有当我们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持久性和基本性时,我们才会把教育方法摆在恰当的位置上。
社会不仅仅是通过传递、通过沟通得以继续生存,简直可以说,社会就是在传递中、在沟通中才存在的。共同、共同体和沟通这几个词不仅表面上看起来有关系,实际上,人们也是因为有共同的东西,才能生活在一起;而沟通是促使他们共同占有这些东西的方法。为了促成一个共同体或者社会,他们必须具备相同的目的、信仰、期望和知识,这些东西没法像砖头那样,由一个人传给另外一个人,也不能像切蛋糕一样,分一块给别人分享就可以达到,它需要有共同的了解,就像社会学家所说的那样,需要共同体内的人志趣相投才行。
保证人们进行共同了解的沟通,有助于促进人们具有相同的情绪和理智——对期望和要求做出反应的相同方法。
人们住得远或者近并不是构成一个社会的要素,一个人也并不因为和别人相距很远而不在社会方面受其影响。相隔几千里的人,可以因为一本书或者一封信,而建立起比同住在一个屋檐下的人之间更为紧密的联系。就算是为同样目的一起工作的人,也不一定构成一个社会群体。就像一部机器的各个部分一样,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结果*大限度地相互合作运转,但是它们并没有形成一个共同体。但是,如果他们都认识到共同的目的,大家关心这个目的,并且考虑这个目的,调节他们的特殊活动,那么,他们就形成了一个共同体。但这其中必然牵涉到相互的沟通,因为每个人都必须了解别人在干什么,而且必须想办法使别人知道他自己的目标和进展情况,不然意见就很难达成一致,而要使意见达成一致,沟通必不可少。
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即使是在*社会化的群体内部,也有很多关系不是社会化的。在很多社会群体中,有很多人与人的关系仍然处在机器一样的水平,人和人之间相互利用,以便得到各自所希望的结果,却全然不顾他人情绪和理智上的倾向和看法。在这种关系中,他们利用了现实物质上的优势,或者地位、技能、技术能力和运用机械或财政工具的优势。就亲子关系、师生关系、雇主和雇员的关系、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而言,他们仍旧处在这个水平,并不形成真正的社会群体,不管他们各自的活动联系得多么紧密,但是他们仍是用发命令和接受命令来改变行动和结果,本身并不产生目的的共享和兴趣的沟通。
社会生活不仅和沟通完全相同,所有的沟通(因而也就是一切真正的社会生活)都具有教育作用。成为一个沟通的接受者,就能够获得扩大的和改变的经验。一个人分享别人的所想所感,他自己的态度也同时会或多或少有所改变。传递的人也会相应受到影响。你可以做个试验,当你想把某种经验完全地、正确地传递给另一个人时,特别是当这种经验比较复杂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本身对经验的态度也在变化;如果是比较复杂的经验,变化的感觉会更明显。要传授经验,就要说得有条有理,要想说得有条理,就必须跳出自己的立场,从对方的角度来看这个经验,找出能和对方的生活衔接的地方,以便使对方能够理解经验的价值。在进行沟通过程中,除了寒暄的话和某些重点词语不作修改外,其余的都需要发挥想象力吸收别人经验中的一些东西,以便把自己的经验巧妙地告诉别人。一切沟通都像艺术,所以完全可以说,任何社会安排只要能保持他重要的社会性,并能把他的经验非常好地传递给人们,那么对于参加的人来说,都是非常具有教育功用的。只有当它变成固定的形式,因循守旧时,才失去它的教育力量。
所以,说到*后,不仅经久不衰的社会生活本身需要教导和学习,而且共同生活过程本身也具有教育作用。这种共同生活能增广经验,能刺激想象,能引发人们对言论和思想的正确性和生动性担负责任。一个在身体和精神两方面都独自生活的人,很少有机会或者没有机会去反省他过去的经验,并从中吸取什么教训。成熟的人和不成熟的人,彼此的本领差距太大,这不仅使教育年轻人非常有必要,而且成熟的人把自己的经验进行整理,以便能非常方便、顺畅地进行沟通,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民主主义与教育》 深刻探讨了教育在民主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以及民主理念如何塑造和革新教育实践。这本书并非简单地将教育等同于知识的传授,而是将其视为培养公民意识、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它站在历史的视角,审视了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教育与民主政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改革方向。 全书开篇即指出,民主社会并非仅仅建立在政治制度的框架之上,更在于其公民普遍拥有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精神以及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意愿。而这一切,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奠基者角色。作者认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能够自主判断、理性分析、尊重差异、并愿意为共同体福祉贡献力量的个体。这种培养方式,与灌输式的、以服从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截然不同。它强调的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他们认识自我,理解社会,并在实践中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解决问题。 在论述民主理念对教育的影响时,作者深入剖析了“民主”一词在教育语境下的多重含义。它不仅仅意味着教育机会的均等,更代表着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参与性和包容性。学校不再是高高在上、单向输出知识的场所,而是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学生、教师、家长乃至更广泛的社会成员都能在其中平等交流,共同建构知识,共同探讨价值。这种民主式的教育环境,能够有效打破教育壁垒,促进不同背景的学生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从而缩小社会差距,夯实民主社会的基石。 本书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作者指出,许多陈旧的教育观念和实践,往往服务于非民主的社会结构,强调的是服从、等级和权威,而非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究。这种模式不仅压抑了个体的创造力,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因此,拥抱民主主义,就意味着要对教育进行彻底的革新,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公民素养为导向的新型教育体系。 在教育内容的设计上,《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倡超越狭隘的学科知识,将公民教育、伦理道德、历史文化、社会实践等内容有机融合。它强调,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书本,更应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去。通过参与社区服务、模拟社会议题、组织社团活动等方式,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民主的运作,学习民主的原则,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者特别强调了教师在民主教育中的角色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传授者,而是成为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他们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深厚的学识,以及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同时,教师也需要在学校内部构建民主的沟通和决策机制,与学生、家长以及同事共同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发展,成为民主理念的践行者。 《民主主义与教育》也探讨了教育如何成为促进社会变革的强大力量。在一个民主社会中,教育不仅是培养合格的公民,更是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社会公正、应对复杂挑战的关键。通过普及优质教育,提升全民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可以为解决环境问题、贫富差距、社会冲突等各种难题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力量。教育能够帮助人们形成更清晰的价值判断,更理性的决策能力,从而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公正的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书中还深入分析了民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例如如何平衡自由与秩序,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传承和发展本土的教育文化。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难题,而是尝试提出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实现真正的民主教育而奋斗。 总而言之,《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一部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著作,它不仅为我们理解教育的本质和功能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更指明了在民主时代,教育应如何发展,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未来,就是民主的未来;而民主的实现,离不开一场深刻而持久的教育革命。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对教育的深刻思考,并激励我们积极投身于教育的改革与实践,为建设一个更加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贡献力量。它鼓励我们,将教育视为一种解放的力量,一种赋权的过程,一种不断追求真理和完善的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被它的封面和书名吸引,觉得它可能偏向于纯粹的政治哲学探讨。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它的视角其实更为广阔和日常化。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高冷的社会学理论,用非常贴近生活的语言和场景来阐释。比如,他对“集体无意识”的描述,竟然能让人联想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微妙的群体行为和从众心理,这种“理论照进现实”的体验是相当震撼的。书中的行文风格时而如哲人般深沉,时而又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家那样循循善诱,极具感染力。我甚至能想象作者在写下这些文字时的那种状态——冷静、透彻,但又饱含着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深切关怀。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文字中,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和回味无穷的思考空间。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更像是一个可以时不时翻阅、总能从中汲取新意的思想伙伴。

评分

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沉稳而富有力量,它没有贩卖任何廉价的乐观主义,也没有陷入无谓的悲观论调。作者的立场是审慎而建设性的,他清晰地指出了当前社会结构中存在的内在矛盾和潜在危机,但同时,他也从未放弃对通过理性讨论和审慎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的信念。这种平衡感非常难得。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追求短期的刺激效果,而是追求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读完之后,我没有那种“读完了一本快餐书”的空虚感,反而是一种“完成了一次思想上的长途跋涉”的充实感。作者在收尾时对未来趋势的预判,虽然没有给出确切答案,但却提供了一套极具洞察力的分析工具,让我们能够以更清醒的头脑去面对和参与未来的变革,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馈赠。

评分

这本书的逻辑推进非常精妙,简直像是一部结构严谨的交响乐。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宏大叙事,而是从最基础的个体认知入手,逐步构建起一个庞大的理论框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议题时所展现出的耐心,他从不急于下定论,而是先将问题拆解成若干个互相关联的侧面进行细致的剖析。尤其是在论述“共识的达成”这一部分时,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案例作为支撑,这些案例的选择非常巧妙,既有地域上的多样性,也有时间跨度上的延展性,使得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扎根于人类社会实践之中。读完整本书,你会发现,你对很多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视角。这种观点的重塑,才是阅读一本好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是思维方式的重构,让人读罢之后,看待世界的方式都有了微妙的转变,感到豁然开朗。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老派的字体和厚实的纸张触感,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了那个思想激荡的年代。我喜欢它在文字处理上的那种严谨和克制,没有过多花哨的修饰,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砖石,稳稳地垒起了作者的论证结构。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吸收信息,不如说更像是在进行一场缓慢而深刻的对话。它迫使我放慢语速,去咀嚼那些关于社会结构与个体自由之间微妙张力的描述。尤其是在探讨某些关键概念时,作者那种近乎偏执的定义清晰度,让原本模糊不清的理论边界一下子清晰起来。这本实体书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感,每次翻开,都能感受到知识沉甸甸的分量,而不是那种电子屏幕上轻飘飘的浏览感。书页间散发出的那种淡淡的墨香,也为这场阅读体验增添了许多沉静的力量,让人更容易沉浸其中,与书中的思想进行深度共鸣。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密度非常高,初读时,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查阅一些背景知识,但这绝不是缺点,反而体现了作者的深厚底蕴和对读者的尊重。他假定读者具备一定的学术素养,从而避免了冗长和重复的解释,使得整体节奏紧凑有力。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关键转折点上所使用的那些排比和设问,它们像是一道道强光,瞬间照亮了之前所有铺垫的内容,使得整个论证的脉络在瞬间清晰起来。这种阅读体验,挑战了我的认知边界,迫使我不断地去寻找和建立新的知识连接点。这本书无疑更适合那些愿意投入时间、进行深度阅读的读者。它要求你全身心投入,去理解作者精心编织的每一个概念网络,一旦突破了最初的门槛,后续的阅读体验将是极为丰厚的,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理解世界的大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