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史话》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全面介绍了长城从先秦到明清的历史,长城的用途和构造,长城是怎样修建的,以及长城的几处遗址。本书对宣传和了解长城文化,正确认识长城的地位、历史作用及其现实意义,促进长城的保护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这两句话具体地概括说明了长城的两个方面。一是说它延续修筑时间之长,二是说它工程之宏伟。的确,这两者在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是难以找到的,可称得上是绝无仅有。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中国一代伟人毛泽东诗词中的诗句,已经成了中外人士、专家学者、旅游观光者们认识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的名言。一个中国人要认识自己的历史,如果不了解长城是难以想象的。一个外国人要了解中国,如果不了解长城也是难以想象的。因为长城所记载的中华民族上下2000多年的历史内容太丰富了,所表现的中华儿女的勤劳智慧、坚强勇敢的本色太形象了,所点缀的锦绣山河也太壮丽了。
长城的内容非常丰富,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在理论上将长城作为一门学科的“长城学”正在兴起。在实践上对长城的实地考察测绘尚未完成,需要研究的课题尚多,所做的工作还很不够。但是多少年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工作人员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就50多年来对长城的了解和认识,发表一些个人的意见,请教方家高明。
长城的历史地位
关于长城的历史地位、功过是非,历来众说纷纭,褒之者甚多,贬之者也不乏其人。参加论辩者有帝王将相、公侯贵族、专家学者、黎民百姓等等。他们根据各自的立场、不同的地位,发表各自的观点、意见。真可说是百家争鸣,各抒己见。
关于长城的功过与作用问题,可以说从它开始出现不久,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2000多年来虽然众说纷纭,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主张修长城者,认为它是安定边疆、保卫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之必需,代表人物有汉文帝、桑弘羊、刘向、隋炀帝、唐太宗、杜甫、赵秉文等。主张长城无用、劳民伤财者有武臣、贾山、刘安、陈琳、贯休、郑震、李东阳、康熙、乾隆等等。此外还有主张长城必需,因有功当代,但不施仁政则国仍不保者,有贾谊、司马迁等等。历史上所有的论争大都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统治者更是出于统治的需要、统治的策略,进行评价。如清康熙、乾隆虽然口称“在德不在险”,但实际上仍然在加强武备,采取软硬兼施的两手政策,而且也修缮或增筑了一些长城关隘。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经对长城做过历史的较为客观的评价。他除对工程之宏大给予称赞之外,认为长城主要为当时国防之必需,有功后世,但统治者的暴政是错误的。他说:“中国最有名之陆地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秦始皇虽以一世之雄,并吞六国,统一中原,……为一劳永逸之计,莫善于设长城以御之。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见《孙文学说·知难行易》)
自孙中山以后,又有不少人对长城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功过是非予以评说。褒者有之,贬者亦有之,各持其说,各阐其由,百家争鸣,各抒己见,为长城的研究开创了大好的形势。
今就我个人的认识对长城的历史地位问题谈一点看法。关于长城的历史地位问题,我认为应分作两个问题或问题的两个方面来谈。其一是长城在历史上的作用,其二是长城所反映的历史情况,也就是它所传递的历史信息。至于统治者的暴政当另谈,本文不涉及。
一、长城,安定与和平的保障
关于长城的历史地位问题,我认为应该把它所起的作用与修长城所使用的暴力、奴役、费用等分别开来,否则就没法说清楚。2000多年来的论争,就是把这两个问题混在一起,所以永远也说不清楚。孙中山先生的“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称赞了长城本身;“一世之雄,并吞六国,统一中原”,也称赞了秦始皇的功业。“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这里所说的“始皇虽无道”,就是对秦始皇暴政之批判,而对长城之有功于后世与大禹治水之功相提并论,其评价之高可想而知。
长城是安定与和平的保障这一观点并非新创,也不是过褒,而是长城本身的功能和所起的作用决定的。2000多年来,虽然褒贬不乏其人,但长城是一种防御工程,起保卫和防御的作用这一客观事实是任何人都不可否定的。
人和动物为了自身的安全和生存,防止自然力和敌人的侵袭,都要设防。设防有许多种,而构筑防御工事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方式。如鸟兽要筑巢、挖洞或其他方法。人类最初也是利用山洞或树枝营构以防止野兽、洪水等自然侵袭的。从50万年前北京房山周口店“北京猿人”山洞遗址就可以看出我们祖先利用自然山洞设防的情况。当然在早期,人们还主要是防止自然力的侵袭。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人群与人群之间出现了防御敌对的人与人群侵袭的需要,保卫和防御工事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现存的考古遗址看,挖掘深沟是一种较好的早期防御工程。如现在陕西西安半坡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的四周,就挖掘有宽五六米,深六七米的大壕沟。这种挖沟设防的工事不仅开辟了以后几千年城市城墙、护城河的先河,而且在历代长城的修筑工程中被一些朝代所采用。如汉代和辽、金时期长城的某些段落就采用了壕沟的形式。
在这里要说明一下,城市防御工程中城墙的出现,为长城的修筑提供了经验,但长城与城市的城墙也有不同之处。其一,城市的城墙不管其形状如何、大小如何都是交圈封闭的,而长城则不是交圈封闭的。其二,长城的长度较之一般城市的城墙要长得多,少者数百里,多者数千里、上万里,所以称之为长城或长垣等。其三,长城除了城墙以外,还有各种不同等级、不同大小的关隘、城堡、军营和烽火台(亦称作烽燧、烟墩等)的通信联络系统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
长城这一防御工程,为什么几十个诸侯和王朝2000多年来费了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都要修建?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有用。褒之也好,贬之也好,都未曾影响过统治者为保卫自己国家安定与和平的需要而修筑这久经考验的最好的防御工事。即孙中山先生所说:“其道安在?曰:为需要所迫,不得不行而已。”
我们在这里亦不否定有些论者提出要施仁政,“在德不在险”的主张,因为那同样也是国家安定与和平的必需,但不能因此而否定长城作为防御工程的作用。试想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国防,敌人随时可以入侵,那还有什么安定可言,和平可言?更谈不到其他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了。
曾经有人认为长城是中国“闭关锁国”“封闭自己”的产物,这与事实不符。因为长城并不锁国,也不封闭自己。它所起的作用只是保卫和防御。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时所修的河西长城,其烽燧、亭障远出西域,沿丝绸之路修筑,对保护这条对外开放大道的安全、畅通起了决定性作用,更没有丝毫的封闭可言了。
巍巍长城、绵延烽燧,坚固城防、完整体系,只能使入侵者生畏,而对受保护者则是极大的安慰。
长城作为安定与和平的保障,赫赫丰功,永昭史册。
二、逐鹿中原,金戈铁马,长城伴随着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兴衰行进
长城的历史地位除了它直接所起的“安定与和平的保障”这一功能之外,作为记录中华民族2000多年来的历史丰碑,它所携带的历史信息非常丰富,是其他任何一件珍贵的文物所不及的。
长城所携带的非常丰富的历史信息,深深地铭刻在这块丰碑之上,可以说是读不完的。现就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大事举几例如下: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长城的开始修筑
中华民族有几千年、几万年、上百万年的悠久历史,其中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比以往创造了更加辉煌的历史文化,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长城可以说一直伴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衰前进。数不尽的金戈铁马,诸侯争霸;多少次中原逐鹿,王朝兴灭;许多年寰宇升平,一霎时,狼烟四起;叱咤风云,离愁哀怨,说不完的往事,咏不完的史诗,都在长城身上打上了印迹。
公元前11世纪(前1066年),周武王灭纣,结束了殷商高度发达的奴隶制统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的改革,为封建社会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到了公元前8世纪—前3世纪,春秋战国之际,封建社会初步形成,长城也正是在这时开始修筑的。如《左传》上记载楚长城(方城)的一段故事说:楚成王十六年(前656年)齐国进兵攻打楚国,当齐军进至陉这个地方时,楚成王派屈完去迎敌。到了召陵地方,屈完对齐侯说:您如果真要来攻打的话,楚国有方城以为城防,汉水以为城河,足可以抵抗的。齐侯见楚国的护御工事果然非常坚固,只好收兵了。像这样入侵楚国,打到长城就被挡回去的事例还有不少,足见这时的楚长城对保卫国家安全,起过重大的作用。
以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及一些很小的诸侯也都相继修筑了长城,以为保卫国家安定、图强发展的条件。在长城这块历史丰碑上,刻记下了中国漫长封建社会初期形成的过程,记下了第一桩重要的大事。
(二)第一个中央集权封建制统一国家和第一道万里长城的并肩出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灭了韩、赵、魏、楚、燕、齐6个强大的诸侯,出现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封建制国家。秦始皇为了巩固大帝国的统一和发展生产、安定生活,除了设立郡县和制定“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措施之外,还有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加强国防。否则,国防不固,敌人入侵,一切的事情都谈不上了。而当时最危险的入侵者就是北方的匈奴。匈奴当时正处在奴隶制时期,而且掠夺成性,其飘忽无定之游骑,顷刻而来,飘然而去。所谓:“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聚而不罢,为费甚大。罢之,则胡复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见《汉书·晁错传》)对于这种情况,经过以往数百年经验的证明,修筑长城是最好的防御方法,在当时的情况下,可以说是最佳的选择,这种设防的选择一直继续了2000多年。除此之外别无他策。
秦始皇修筑的长城,为了适应大一统国家的需要,规模也大,超过了万里,被称为万里长城。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国家的出现与第一道万里长城的出现,在长城这块历史丰碑上刻记下了第二桩大事。
(三)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与多民族修筑长城相伴
中国这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曾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其交融结合的形式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但突出形式的出现莫过于统治阶级王朝更替的时期。李白一首诗中写的“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说的是自两晋以后南北朝以来,北方民族相继入主中原,当时的中原汉族和其他民族大量南迁,形成了民族的大交融大结合。其实这种民族的大交融大结合很早就开始了,只是王朝的更替更为突出罢了。自长城出现以后,各民族的诸侯都修长城,连秦始皇本人也非汉族,自称戎狄之人。自秦始皇以后,历代统治中国或中原地区的朝代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大多修筑长城,其中尤以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为多,计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辽、金、元、清各朝,都大小不同地修筑长城,有些朝代修建规模甚大。如金长城其长度近万里,为长城修筑史上重大的一次,而汉族仅有汉、隋、明等朝代,远远少于少数民族修筑长城的朝代。
长城丰碑不仅铭刻了中华民族大交融大结合的历史事实,而且也是各族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上下2000多年的历史丰碑,它身上铭刻的历史事迹太多了,它所携带的历史信息太丰富了,不能一一列举。但其中还有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必须着重提出,即长城是我国古代军事科学史的实物史书。除了这一科学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之外,不知有多少万次战役战例在长城发生。不知有多少英雄、多少杰出的元戎将帅和英明指挥在长城内外演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谱写了一篇篇壮丽的史诗,需要我们从长城身上去认读、去找寻、去追思。
之歌,至今不绝”之语,可见2000年前以长城为题材的诗歌已经不少了。汉末著名女诗人蔡琰(文姬)《胡笳十八拍》中的“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生动地描写了她身临长城时的亲身感受。隋代杨广(炀帝)《饮马长城窟行·示从征群臣》中的“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岂台(音yí,我之意)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如实地描述了修长城的行动和目的。唐代长城诗歌更是异彩纷呈。如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琵琶起舞换新声……高高秋月照长城”,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適的“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春风不度玉门关”,等等。古代的边塞诗人、边塞词人已经成了独树一帜的诗词流派。毛泽东同志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更是把长城与壮丽的河山景色相结合,抒发了雄壮的革命情怀。古往今来,长城诗词、文学作品之多何止千万!孟姜女的故事已成为中国民间传说故事中广泛流传的作品之一,《孟姜女送寒衣》的歌词至今仍在广泛传唱。
历代艺术家们曾为长城绘下了雄伟的形象。近代画家孙芳等许多人,以数年的时间,踏遍长城,实地写生,绘出了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长城长卷。摄影师黄翔、何世尧、成大林等许多人数十年来孜孜不倦地拍下了长城雄奇壮丽的身影。
这里还要特别提出的是长城本身的建筑艺术。过去曾认为长城只是一种防御工程,无多少艺术可言。其实不然,长城除了它雄伟壮观、巧妙布局、因材结构等建筑艺术之外,在装饰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如在墙顶与垛口的交接之处,往往砌出菱角花牙子边饰,在射孔、雷石口处做成壶门或其他雕饰,在吐水槽滴水尖等处,凡是有一隙之地,雕刻家们都不放过,大显身手加以美化装饰,使戍边将士们在巡逻守望之余有一些艺术的享受。在山西代县雁门关、大同得胜口等处敌楼的檐上现在还保存了明代雕刻家们留下的垂花门楼砖雕艺术。其雕刻之精美富丽,足可与一些皇家、王府工程相媲美。
长城所保存的文学、艺术的宝藏,是一笔十分重要的文化艺术瑰宝。它对于我们今天文学、艺术的欣赏,创作的借鉴,都有重大的价值。
三、长城,旅游观光的胜地
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旅游活动不仅是游山玩水而已,它还兼强健身体、增加知识、联系友情,以及进行经贸活动等综合功能。旅游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许多杰出的旅行家本身就是著名的地理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后,十分重视旅游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把发展旅游事业作为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是中国特色旅游的强大支柱。旅游的特点就是要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如果你不到长城,很难体会其雄、厚、壮。英国前首相希思在参观长城时说:“中国的过去与将来,同样具有魅力。……抵达长城时,我觉得比以往从照片上、刺绣上和绘画上见到的长城更为壮观。”这说明了亲自抵达长城的重要性。“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诗句借用得非常贴切。
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接待全国各族人民,接待友好国家的贵宾元首,发展旅游事业,从1952年起就开始维修开放了居庸关、八达岭、山海关等处长城。其后又维修开放了嘉峪关、金山岭、慕田峪、司马台、黄崖关、九门口、玉门关、阳关等数十处地段的长城、关口和卫所、墩台、烽燧、烟墩。在开放地段的长城还增加了相应的旅游设施,为游人提供了方便。
50多年来,到长城来旅游观光的中外游人,数以亿万计。长城不仅对旅游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促进改革开放、对外文化交流和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本书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缓缓地向你诉说着他一生中经历的沧桑。《大家小书·长城史话》(精)最让我动容的,是它并没有刻意去神化长城,而是展现了一个更真实、更具人情味的历史。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长城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它既是抵御外敌的军事防线,也是国内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同时,它也见证了无数次的民族冲突与融合。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具体战役的描述,虽然篇幅不长,但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当时紧张激烈的场面,以及参战将士的英勇无畏。更让我感到触动的是,作者并没有忽略那些在长城修建过程中默默奉献的普通人,他们的辛勤劳作,他们的血汗泪水,都化为了这座巨墙的一部分。书中对长城沿线地理环境的描写也非常到位,无论是巍峨的山峦,还是广袤的草原,都为长城增添了独特的魅力。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了解长城的历史,更是在感受那段历史背后,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以及他们为守护家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评分坦白说,《大家小书·长城史话》(精)这本书,一开始我以为会是很枯燥的学术研究,可能会充斥着大量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考证,但实际阅读下来,却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他并没有把长城的历史变成一串冰冷的数据和事件列表,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富有画面感的方式,将长城的前世今生展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欣赏他对于长城修建背后的人文关怀,那些被征召的民夫,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的心理是怎样的,作者都试图去还原。那些关于长城的故事,不只是关于军事和防御,更多的是关于人,关于他们在那个时代所承受的苦难,以及他们所怀抱的希望。书中对不同朝代的长城特点的阐述,比如秦代的粗犷,汉代的雄浑,明代的精壮,都描述得淋漓尽致,让我能够清晰地想象出它们各自的样子。而且,作者在书中也穿插了一些有趣的民间传说和历史轶事,这些让原本严肃的历史变得鲜活有趣,也让我们看到了长城在普通人心目中的形象。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长城的历史,更是在讲述一段民族的记忆,一段关于坚韧、关于牺牲、关于不屈的精神的历史。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长城不再是历史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存在。《大家小书·长城史话》(精)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勾勒出了长城的千年变迁。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单纯的军事历史,而是将长城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下进行解读。我特别欣赏他对于不同时期长城修建的技术演进的描述,从最初的夯土墙,到后来的砖石结构,每一步都体现了当时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更让我动容的是,书中也描绘了长城在历史上所扮演的多重角色,它既是抵御外敌的军事屏障,也是国内行政管理、经济流通的通道,甚至在某些时期,它也成为了文化交流的纽带。作者在书中也穿插了一些感人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这些细节让长城的历史变得更加立体和生动。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长城的军事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对其所承载的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在于它所展现的长城,远不止是一道物理的屏障,而是一个承载了无数情感和意义的文化载体。作者在《大家小书·长城史话》(精)中,没有回避那些血泪斑斑的修建历史,那些为了筑墙而牺牲的生命,那种强制征发的苦役,以及由此引发的民怨沸腾。但同时,他又非常巧妙地将这些沉重的现实,与边塞诗人的豪情壮志、文人墨客对长城的歌咏、甚至是普通老百姓对和平的渴望结合起来。这种对比,让长城的历史显得更加丰富和立体。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对不同时期长城功能的解读,它不仅仅是为了防御外敌,在很多时候,它也扮演着边境管理、经济交流、文化界限的角色。书中对长城沿线不同民族关系的描绘,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复杂的历史图景,长城不仅仅是中原王朝抵御游牧民族的标志,也是双方长期互动、博弈、甚至融合的见证。读完这本书,我对“长城”二字有了全新的理解,它是一个历史的印记,也是一个文化的符号,更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不断塑造自我、抵御外侮、又在碰撞中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
评分刚翻完《大家小书·长城史话》(精),心里头翻江倒海的,不是被书里那些堆砌的史料压得喘不过气,而是那种宏大叙事下,普通人命运沉浮的共鸣。它不像那些枯燥的学术专著,上来就给你一堆年代、皇帝、制度,让你感觉自己像个冷冰冰的旁观者。这本书更像是打开了一个历史的潘多拉魔盒,里面不仅有金戈铁马、壮士豪情,更多的是在漫长岁月中,那些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无名无姓的劳动者们,他们的汗水、泪水,甚至生命,如何一点点堆砌起了这道绵延千里的巨墙。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些细节的捕捉,比如某段城墙在某个特定季节下雨后,泥土流失的情况,或是某个筑城时节,士兵们吃的粗粮是什么样子,用的工具又是什么。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点,却像一颗颗珍珠,串联起了历史的脉络,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呼吸。读这本书,你不是在看历史,你是在感受历史,感觉那些远去的时光,仿佛就在眼前。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长城”这个符号,不再仅仅是防御工事,而是无数生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痕迹,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对逝去岁月的深情回望。
评分《大家小书·长城史话》(精)这本书,让我对“长城”这个词汇的理解,从单一的军事防御工事,拓展到了一个更广阔、更深刻的维度。作者在叙述时,非常有技巧地将宏大的历史事件,与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特别欣赏他对长城修建过程中,那些普通劳动者们所付出的辛勤努力和牺牲的描写,这些细节让冰冷的史实充满了人情味。书中对不同朝代长城建筑风格和功能的演变,也进行了清晰而生动的解读,让我得以窥见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脉络。而且,作者在书中穿插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民间传说和历史轶事,这些故事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我感受到了长城在中华文化中的深远影响。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长城的历史,更是通过长城,与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和坚韧的精神进行了深度连接,它是一部厚重的史书,也是一首无声的史诗。
评分拿到《大家小书·长城史话》(精),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沉闷的历史读物,但读起来却发现别有一番风味。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灵活,他并没有拘泥于时间顺序,而是根据不同的主题和角度,展开对长城历史的阐释。我特别喜欢他对长城修建背后普通人生活的描绘,那些被征召的民夫,他们的辛劳、他们的艰辛,都通过作者的笔触跃然纸上。书中对不同朝代长城特点的描述也十分到位,比如秦长城的雄浑,明长城的坚固,都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而且,作者在书中也穿插了一些精彩的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这些故事让长城的历史不再枯燥,而是充满了趣味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长城不仅仅是一道物理的防线,它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它承载了无数人的汗水和智慧,也凝聚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评分读完《大家小书·长城史话》(精),我感觉自己仿佛与那些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普通士兵,乃至在长城脚下生活的百姓,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很多历史著作那样,上来就列举年代和事件,而是从更具象、更有人情味的角度切入。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回避长城修建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那些无休止的劳役,那些被征发的民夫,那些牺牲的生命,都被真实地记录下来。但同时,作者也展现了长城在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它不仅仅是防御工事,更是中华文明向外传播的载体,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朝代长城特点的对比分析,从秦代的夯土城墙,到明代的砖石巨墙,每一种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印记和智慧。而且,作者在书中穿插了一些生动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这些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鲜活有趣,也让我们得以窥见长城在普通人心中的分量。这本书,让我对长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道物理的屏障,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评分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深度的人文探索,而非单纯的历史讲解。《大家小书·长城史话》(精)让我看到了长城作为一道物理屏障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回避长城修建过程中所付出的沉重代价,那些被强行征发的民夫,他们的悲惨遭遇,都让我在阅读时感到心痛。但同时,作者也展现了长城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它既是抵御外侮的军事象征,也是国内民族交往、经济互通的见证。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长城不同地段特点的细致描绘,无论是蜿蜒的山脊,还是险峻的关隘,都各具特色,仿佛都在诉说着自己的历史。而且,作者在书中穿插了一些动人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这些故事让长城的历史变得更加鲜活,也让我们得以感受到长城在普通人心中的地位。这本书,让我对“长城”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道古老的建筑,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的精神象征。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大家小书·长城史话》(精),我以为又是那种老生常谈的“中国古代防御体系研究”,心里头多少有点提不起兴趣。但读着读着,就被它那种独特的叙事方式给吸引住了。作者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一股脑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选择了一些更具象、更具故事性的切入点。比如,他花了很大篇幅去描绘不同朝代的长城修建,从秦汉的夯土技术,到明代的砖石结构,每一步的演进都讲得清晰明了,而且不仅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背后社会、经济、政治因素的变化。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和诗歌,这些文化符号像是长城这座巨石上的藤蔓,让冰冷的史实有了温度,也让我们得以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长城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书中对长城不同地段的描述,比如东部的雄关,西部的边塞,各有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历史命运,作者的笔触细腻,仿佛带你身临其境,感受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风光,或是戈壁孤烟的苍凉。这本书不只是一个历史讲解,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体验,它让你在了解长城的同时,也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审美情趣有了更深的体悟。
评分图书很好,我非常的喜欢
评分精彩,虽然篇幅不大,但是值得玩味。
评分精装精品,文史名著,大家精品,收集中,优惠力度大。
评分精彩,虽然篇幅不大,但是值得玩味。
评分图书很好,我非常的喜欢
评分物流很快,质量很好。
评分精装精品,文史名著,大家精品,收集中,优惠力度大。
评分精装精品,文史名著,大家精品,收集中,优惠力度大。
评分物流很快,质量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