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家有叛逆期的孩子,对很多家长来说像噩梦,原来孩子本来很乖很贴心,一过了10岁,开始慢慢变得敏感爱发脾气,甚至事事都要跟父母对着干!家庭关系也变得紧张,很多家长为此苦恼不已。叛逆期叛逆期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是孩子太叛逆,还是家长太固执?从事青少年问题心理研究工作多年的专家告诉我们:如果你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孩子就不会太叛逆;如果你对孩子有充分的了解,叛逆也并不可怕。这本书替叛逆期男孩道出心中的苦恼,帮父母读懂男孩叛逆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家有叛逆期男孩,让父母不再困惑,孩子不再苦恼。
【作者简介】
子晨,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兼职撰稿人,曾出版多部图书,畅销书有《女孩青春期手册》《男孩青春期手册》《孩子,你要学会保护自己》等。
第一章 叛逆期女孩,我为什么读不懂你?
一.青春期的重重压力带给女孩重重焦虑 2
二.帮助女孩面对身体成熟和思想独立的过程 8
三.解析未来,缓解女孩对未来的压力 18
四.我们该怎样理解女孩的个性? 23
五.女孩需要越来越多的独立空间 28
第二章.是孩子叛逆,还是你固执?
一.父母这些行为女孩难接受 36
二.父母伤害女孩自尊心的行为 43
三.家长的行为稍有不慎会产生不良后果 48
四.父母无意识的伤害孩子的行为 54
第三章.引导但是不限制青春期女孩的社交
一.女孩该和同学保持什么样的关系 62
二.这不是叛逆期女孩的个性,是社交障碍 67
三.引导叛逆期女孩不被人讨厌 74
四.帮助叛逆期女孩处理好和老师的关系 78
第四章.展开有效率的沟通
一.交流要找双方感兴趣的话题 86
二.父母的好习惯,保证和谐的亲子关系 92
三.叛逆期女孩不喜欢交流怎么办? 98
四.怎样避免无效谈话 104
第五章.注意女孩容易涉足的禁区
一.女孩对钱不能太肤浅 112
二.早恋的局怎么破? 117
三.面对网络,要“疏”不要“堵” 126
四.女孩怎样面对性开放? 135
第六章.传授高效的学习方法
一.监督女孩在学习前制订计划 144
二.让女孩有目的学习 150
三.引导孩子主动学习 156
四.引导女孩利用好课堂45分钟 162
五.帮女孩做好课堂之外的学习安排 169
六.告诉孩子,提高成绩不是什么难事儿 177
第七章.进行专门的考试训练
一.减少女孩学习上的压力 186
二.要考高分平时可以和孩子这样练 193
三.女孩必须掌握的应试技巧 199
四.考试以后怎么办? 203
第八章.重视青春叛逆期女孩性格的养成
一.没有爱心的女孩不会幸福 210
二.女孩没什么也不能没有自信 214
三.青春期可以有情绪,但是要学着控制情绪 220
四.培养青春期女孩的责任心 227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比较叛逆,经常跟家长对着干,这让很多父母苦恼不已。到底是孩子太叛逆,还是家长太固执?作为父母,真的了解这个时期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吗?本书针对10~16岁叛逆期女孩的特征和问题,对叛逆期女孩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详细解读,让叛逆期女孩的家长了解叛逆期女孩的特征和心理,找到正确的沟通方法,是一本对家长有指导意义的书。
我发现这本书的视角不仅对“管教”有帮助,对“看见”孩子也极其关键。在10到16岁这个阶段,孩子的情绪波动大到让人捉摸不透,今天还和你谈笑风生,明天就可能把你当成全世界最讨厌的人。过去我总是专注于纠正那些“坏行为”,却忽略了行为背后那些汹涌澎湃的情绪浪潮。这本书里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解读青春期大脑的发育特点,比如前额叶皮层尚未成熟,导致冲动控制力下降等。这种科学层面的解释,极大地缓解了我对孩子“不听话”的负面解读。我不再把他的突然爆发视为“故意捣乱”,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正在发育的生命体在努力适应剧变所产生的正常“技术故障”。这种理解的转变,直接导致了我对待孩子态度的软化和耐心的增加,我们的亲子关系也因此少了很多火药味,多了很多理解的温度。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没有把关注点仅仅放在“如何让孩子听话”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有责任感的成年人”这一终极目标。它告诫家长,青春期是“放手”的预演,而不是“收紧控制”的阶段。书中关于“授权与责任对等原则”的探讨非常深刻,它指导我们如何逐步将决策权交给孩子,并让他们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当然是在安全的范围内)。这种教育理念让我意识到,过去我过度保护的爱,可能反而成了阻碍孩子成长的枷锁。它提供了一套循序渐进的“撤离计划”,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该后退一步,什么时候该递上地图,而不是直接替孩子走完全程。读完之后,我不再那么恐惧放手,反而对孩子未来独立面对世界的勇气充满了期待,这是一种从焦虑到释然的巨大转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那种带着一点点忧郁又不失活力的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这个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家长的心。我拿起它的时候,心里其实充满了怀疑,毕竟市面上关于青春期教育的书籍多如牛毛,大多都是老生常谈,无非是“多沟通、多理解”之类的空洞口号。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看到作者用一种近乎于自白的方式讲述了她自己与青春期女儿相处的那些“翻车”经历时,我立刻感到了共鸣。她没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完美的教育专家,而是坦诚地展示了那些手足无措、甚至想把孩子“塞回”小婴儿时期的真实感受。这种真实感是极其宝贵的,它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的那些崩溃瞬间,其实是很多父母都会经历的阵痛。书中对青春期孩子心理变化的剖析,尤其是在描述他们对自我认同的探索和对成人世界规则的挑战时,视角非常独到,它不仅仅是从成人的角度去“规训”,而是真正尝试去“解码”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受用。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度的心理疏导,它提供的工具箱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精细得多。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冲突管理”这一块的内容,她提出的“有效暂停法”和“非暴力沟通进阶版”在我的实际操作中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过去,一遇到孩子顶嘴,我总是会立刻进入战斗模式,结果往往是升级冲突,最后双方都不愉快。这本书没有要求我完全放弃原则,而是教我如何在坚持底线的同时,给予孩子充分的情感缓冲。它强调的不是如何“赢”得争吵,而是如何利用争吵这个契机,来建立更深层次的信任关系。书中还穿插了许多简短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都非常贴近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场景,比如孩子突然沉迷游戏、拒绝沟通或者对穿着打扮有极端要求等。读到那些处理方法时,我常常会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之前的干预方式错在了哪个环节,这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是其他理论书籍无法给予的。
评分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操作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很多专家写的书,术语太多,读起来像是上专业课,晦涩难懂,用在实际生活中却感觉无从下手。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则非常平易近人,作者的语言充满了生活气息,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她引用了很多心理学流派的观点,但都会用最通俗的比喻来解释其核心思想。比如,她用“孩子正在给自己盖一座外壳”来形容孩子对隐私的需求,这个比喻让我立刻理解了为什么孩子突然变得“关门闭户”和“口风紧”。更重要的是,书中没有给出僵化的“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系列“思维框架”和“选择路径”。它鼓励家长去观察、去试错,去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个性化成长的方案,这种赋权感让作为家长的我重新找回了主动性,而不是被教育焦虑推着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