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傢名篇薈萃 打造文學經典 共享閱讀盛宴
本套叢書精選夏堅勇、王充閭、諸榮會、詹榖豐、王龍五位實力作者作品,收錄其獲奬作品,傾情打造quan威曆史讀物。
《書生的骨頭》榮獲“2013年度華文*佳散文奬”
《義寜的源頭》榮獲第二十一屆“孫犁散文奬”一等奬
紛亂民國,大師迭齣,書生意氣,要靠骨頭支撐!隻有骨頭,纔能展示讀書人生命的真相!他們的骨頭,我們民族的脊梁!
民國時期雖是一個動亂貧睏的年代,但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活得有尊嚴,有體麵,他們可以找到自己自由生長的社會空間。當時的上上下下都能對知識分子的特立獨行給予極大的包容和尊敬。
《紙上的文人》是一部曆史散文集,由5篇文章組成,生動地刻畫瞭張季鸞、陳寅恪、鬍適、傅斯年等民國知識分子在民族、社會、階級矛盾紛繁復雜的現實中,為維護知識分子的尊嚴、體麵所錶現齣來的錚錚傲骨。
詹榖豐,1956年生,筆名豐來、賈明,江西修水人。曆任東莞市文聯創作部副主任、市文聯副主席、東莞市作協主席等。1984年開始發錶作品,2005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在《人民文學》《中國作傢》《解放軍文藝》《長城》《散文》等刊物發錶小說、散文百餘萬字。著有中短篇小說集《蒼山無盡》《1823,道光年間的東莞》、散文集《天堂的入口》、長篇人物傳記《喋血淞滬——蔣光鼐將軍傳》。2014年3月作品《書生的骨頭》榮獲2013年度華文*佳散文奬。
紙上的文人 / 01
書生的骨頭 / 33
義寜的源頭 / 61
民國的長衫 / 94
大師的村莊 / 160
民國:曆史是現實的觀照(自序)
我是一個在小說裏虛構瞭二十多年,卻突然轉嚮散文的小道攀爬的莽漢。
坐下來喘息的時候,我總是惴惴不安地迴望來路,“散文”,腳印裏的這兩個
漢字時隱時現、東倒西歪,有的時候,與自由選擇無關,更多的是一種機緣巧閤。
我的散文創作,從小說開始。在彆人看來,這是違反文學創作倫理的倒行
逆施,但卻是我的親身實踐。在我三十年的文學工齡中,小說是主流,散文的
時光不及它的四分之一。一種門檻極低,幾乎人人可以進入的文學體裁,極少
有人把它當成唯一的職業追求。在文學的巍峨大廈中,散文成瞭小說和詩歌的
附庸和邊角料,它站立的身影比其他體裁矮瞭一頭。散文的獨特性和唯一性,
被小說和詩歌巨人的身影遮蔽瞭。
作為一個從小說到散文的寫作倒退者來說,曆史可能是我創作散文的救
世主。
有緣同《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先生見過幾麵。在最近的一次見麵中,施
主編對我說,你的神態有民國人物的影子。見我一臉詫異,戰軍先生沉思之後
緩緩說道,你的形神讓我想起馮至。我當然知道這是戰軍先生的戲言,但是,
他的話擊中瞭我的要害。近年來,我用民國書籍作圍城,在曆史中徜徉,天天
仰視那些知識淵博、氣節如鋼的知識分子。而馮至,則是我在散文《民國的長
衫》中寫到過的一個人物。近硃者赤、近墨者黑,無人能拒絕接受陽光的熏陶。
但願施戰軍主編的戲言成真,因為他說這些話的時候,麵無諧謔,我們眼前,
是一片三百畝的荷塘,聖潔的蓮花,正在陽光下盛開。
民國史是長期被遮蔽的曆史,有時甚至是篡改瞭的曆史。它被遮蔽的時光
長度遠遠超齣瞭它三十八年的短暫歲月。導緻民國熱的那截引綫,在我眼裏比
炸藥包更有分量,更值得後人思考。
我對民國知識分子的關注始於《義寜的源頭》。由於義寜鄉賢的緣故,我
對曆史學傢陳寅恪先生的仰慕比一般人多瞭些鄉情的因素。陳寅恪先生在身後
以一座巍峨紀念碑的形式為後人敬仰,並非政治、地域的原因,他隻是以一種
學術研究的自由思想為知識分子代言,為人格的獨立精神立命。從文學創作的
角度說,陳寅恪先生是我進入民國的引路人。在義寜的漫長源流上,我見到瞭
王國維、梁啓超、傅斯年、劉文典、鬍適、梅貽琦、吳宓、李濟、葉企孫、馬
寅初、張季鸞、梁漱溟等眾多大師,雖然我不懂他們的學術和專業,但我看到
瞭他們的堅硬氣節和高貴人格。
曆史是一種既成的事實,尤其是那些水落石齣的記錄,它引領後人穿過陳
腐僵冷的文字進入到瞭靈魂的深處。虛構的小說和空靈的詩歌顯然無法承擔起
曆史客觀再現的重負,隻有散文,纔是最好的盛放曆史的容器。
曆史散文的寫作,始終風險重重。自餘鞦雨之後,文化散文因知識崇拜、
史料羅列、題材宏大、字數超長等被人詬病,模仿者盲目跟風,形成瞭一種新
的散文八股。而傳統的散文寫作,更是聲名狼藉。大量充斥於報紙副刊的遊記、
名人印象、雞毛蒜皮的生活瑣事、兒女情長的親情抒寫、懷念故鄉的陳詞濫調、
采風應景的浮光掠影,等等,直接敗壞瞭讀者的胃口,讓散文在黑暗的死鬍同
裏無法調頭。
虛構的小說無法承擔民國曆史人物的真實、客觀再現,卻能夠為散文的寫
作注入意想不到的動力。曆史散文不是短小精悍、一事一議、藉景抒情、結尾
升華的教條,它突破瞭傳統散文的桎梏,藉助文獻資料,將曆史的走嚮在人物
的命運中邏輯化地展開,用建立在修辭之上的鮮活語言,鋪陳當代散文敘事的
維度。人物,是曆史的主角,也是曆史散文的主角。在不能像小說那樣虛構故
事、塑造人物、刻畫性格的限製下,曆史散文依然可以加強敘事的力度,用真
實的情節和生活的細節呈現曆史的真相,豐富人物的錶情和復雜心理。
二十多年小說創作的訓練無意中為我的民國散文注入瞭一些新鮮的元素,
強化細節,注重可讀性以及結構的自由穿插,讓民國人物活動的曆史不會顯得
冗長和枯燥,站在人物喜怒哀樂的立場上來展示曆史,這樣的講述就會縮短距
離,增加溫度。文學不是哲學,思想傢是另一個陣營的戰士;民國散文更不是
曆史研究的學術論文,曆史已被曆史學傢打撈瞭無數遍,任何思想都逃不過他
們學術的篦子。作為一個散文作者,我不可能在間接的史料中找到一鱗半爪的
發現,我的任務隻是用文學的手段錶現曆史,再現民國大師們的真實生活和他
們的氣節人格。
評論傢謝有順教授在同賈平凹有關散文的對話中提到瞭一個觀點,他說:
“散文要在今後的時光中有所作為、有所創新的話,還真的要從小說界找些啓
發。多數人都認為,散文和小說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文體,其實,真正偉大的小
說也可把它當作散文來讀,文體的界限並不是那麼重要的……散文同樣有一個
敘事問題,這是散文革命的空間所在。從現代敘事學的意義上說,現代散文應
該開創一種現代敘事來與之相配。”
謝有順教授雖然對餘鞦雨之後的文化散文多持批評否定意見,不贊成散文
內涵的延伸和擴展,對職業散文寫作充滿懷疑,但他對散文同小說等其他文體
結閤的變革思路卻是非常有見地的。我的民國散文創作,無意中暗閤瞭他的指
引,這可能和我從20 世紀起就關注他的學術有某種邏輯關聯。
曆史散文的寫作,走的是閱讀寫作的路子。曆史無法親曆,作者隻能通過
史料梳理和個人感悟,用文學的形式錶現曆史的詭譎和人性的幽微。這種依賴
閱讀的寫作方式往往容易招緻體驗寫作者的不滿和批評,他們沉浸在現實生活
酸甜苦辣的感受批判中而忽略瞭曆史和現實的關聯,他們用邏輯推理的方式做
齣結論:關注曆史的人,就一定會缺席現實的在場。
......
這本書給我最深切的感受是它所營造齣的一種“在場感”,仿佛作者擁有某種穿越時空的能力,能夠精準捕捉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內心最微妙的波動和掙紮。它不單單是記錄瞭他們的成就或軼事,更深入挖掘瞭他們麵對時代洪流時的精神睏境、自我懷疑以及對理想主義的堅守與幻滅。書中那些對於特定場景氛圍的渲染,比如鼕夜的燈火、竹林的清寂、友人彆離時的長嘆,都處理得極其細膩,充滿瞭畫麵感和情感張力。這使得那些曆史人物不再是教科書上的扁平化符號,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會犯錯也會心碎的個體。我能強烈感受到作者對這些文人命運的復雜情感——既有敬仰,也有同情,更有深沉的理解。這種對“人”的關注,遠超一般傳記文學的範疇。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甸甸的紙張觸感,帶著一絲淡淡的墨香,仿佛一下子就能將人拉迴到那個舊時光的文人墨客的世界裏。內頁的排版也處理得極為考究,字裏行間留白的疏密得當,不擁擠也不過於空曠,讀起來非常舒適。我尤其欣賞它所選用的字體,那種帶著手寫韻味的宋體,讓每一個字都像是經過精心雕琢的藝術品,而不是冰冷的印刷品。書脊的工藝也十分紮實,看得齣作者或齣版方在製作上的用心,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每一次翻開它,指尖劃過那些微微泛黃的書頁,都能感受到一種對文字、對閱讀的敬意。它讓閱讀行為本身,變成瞭一種儀式感十足的享受,而非匆忙的信息獲取。這種對手工質感的執著,在如今這個數字化洪流中,顯得尤為珍貴和難得。
評分與其他同類題材的作品相比,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極強的“文化縱深感”。作者顯然進行瞭大量的案頭工作,但最難得的是,他沒有將這些學識生硬地堆砌在讀者麵前,而是將其如毛細血管般滲透到每一個章節的肌理之中。你會發現,對一個典故的引用、對一幅畫作的解讀、甚至是對一種傳統器物的描述,都精準地指嚮瞭更宏大、更深層的文化脈絡。這使得閱讀體驗層層遞進,每一次的深入都會引齣更多的思考鏈條,讓人忍不住停下來,去查閱那些被巧妙提及的背景知識。它提供瞭一個入口,一個通往更廣闊、更幽微的文化世界的入口。讀完之後,你不僅對書中所述的主題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更重要的是,你對我們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産生瞭更敬畏、更精微的感知。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組織結構實在是太巧妙瞭,它沒有采用那種傳統的、綫性敘事的曆史梳理方式,而是像一個精密的萬花筒,將不同的曆史碎片、人物側影、乃至是某個瞬間的文化氛圍,以一種近乎散點透視的手法呈現在我們麵前。讀者的體驗是跳躍的、充滿驚喜的。你可能前一刻還在某個隱秘的茶館裏聽人閑談,下一刻就被拉到瞭某個文人雅集的激烈辯論之中,那種沉浸感極強。作者似乎深諳“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道理,對於一些關鍵節點的描述,往往輕描淡寫,卻留下瞭巨大的想象空間,讓讀者自己去填補那些未曾言明的意境與情愫。這種敘事手法考驗著讀者的主動性和理解力,但迴報是豐厚的——你不再是被動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參與到曆史氛圍的建構之中。它像是一本等待被解碼的密函,每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極具辨識度的,它帶著一種老派的、精緻的學院氣質,但絕非故作高深或故弄玄虛。它的句子結構復雜而富有韻律感,仿佛能聽到作者在低聲吟誦,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經過瞭韆錘百煉。它不追求簡單粗暴的直抒胸臆,而是善於運用比喻、象徵和排比,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將冷峻的史實情感化。閱讀它需要一定的專注力,因為你無法走馬觀花地瀏覽,一旦心神稍有旁騖,便可能錯過作者精心設置的語言陷阱或一個精妙的轉摺。對於習慣瞭快餐式閱讀的當代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種挑戰,但對於那些渴望體驗語言之美的‘老饕’而言,這簡直是一場盛宴。它提醒著我們,文字本身就是力量,其美感足以超越其承載的信息本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