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史(套裝共2冊)

中國國民黨史(套裝共2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茅傢琦等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國民黨
  • 國民黨曆史
  • 中國近現代史
  • 政治史
  • 曆史
  • 兩黨關係
  • 中華民國
  • 黨史
  • 政治
  • 曆史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蘇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4211392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0102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5-01
用紙:書寫紙
頁數:1184
套裝數量:2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該書稿榮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二等奬!

內容簡介

該書以孫中山、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四代人與中國國民黨的關係為主綫並對他們的政治主張及其思想淵源進行瞭較深刻的分析和闡述,“彌補瞭國民黨史研究中的疏漏”。該書以實事求是的原則“對中國國民黨的百年曆史的潰變,功過是非作瞭較為全麵客觀的評述,頗多新意、發人深省”,並從總結中國國民黨史研究的整體狀況齣發,“指齣既往研究的得失,並進一步提齣如何深化的意見、切中肯綮,極有學術價值”。該書也是到目前為止公開齣版的中國國民黨史中時間跨度長,內容比較完整的一部著作。

作者簡介

茅傢琦 ,國際知名曆史學傢,南京大學終生成就奬獲得者。 曆任南大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係主任、曆史研究所所長、颱灣研究所所長等職務、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史學會理事、江蘇省曆史學會會長、江蘇省海峽兩岸關係研究會副會長等。從20世紀50年代,師從羅爾綱、陳恭祿等前輩史傢研究太平天國史。80年代開始研究晚清及1949年以後颱灣的曆史,可以說他是天平天國史的“泰山北鬥”,颱灣當代史的拓荒者。
徐梁伯研究員、
蔣順興研究員

目錄

目  錄

總 序
第一編 孫中山與中國國民黨
導 言
第一章 孫中山創立興中會
—國民黨百年黨史的開端 / 3
第一節 孫中山反清革命思想的形成 / 3
一 民族危機與湧動的救國保種社會思潮 / 3
二 孫中山救國保種思想的形成 / 4
三 社會改良主張的破滅 / 8
第二節?興中會
—中國國民黨最早的組織形式 / 10
一 孫中山創立興中會 / 10
二 興中會的擴大與發展 / 12
三 武裝起義的初步嘗試 / 15
第二章 孫中山領導成立中國同盟會 / 21
第一節?中國同盟會的建立 / 21
一 20世紀初的國民愛國運動 / 21
二 眾多革命組織紛紛建立 / 24
三 孫中山赴日,“閤成一個大黨”——中國同盟會成立 / 26
四 中國同盟會的特點 / 28
第二節 同盟會進行的革命活動 / 32
一 宣傳革命理論 / 32
二 發動武裝起義 / 35
第三節 同盟會內部的政見分歧和矛盾衝突 / 40
一 政見分歧 / 40
二 “國旗問題”的分歧 / 41
三 “贈款”與“倒孫”風波 / 42
四 第二次“倒孫”風潮及革命黨人的各自為戰 / 42
第三章?同進盟會的理論基礎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 45
第一節?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 / 45
一 孫中山對三民主義的論述 / 45
二 三民主義的思想淵源 / 49
三 同盟會成員對三民主義的不同理解 / 53
第二節?民國元年以後三民主義思想的麯摺發展 / 56
一 由三民主義到一民主義、二民主義的演變 / 56
二 三民主義的恢復和發展 / 58
第四章?推翻專製王朝,建立中華民國 / 62
第一節?武昌起義成功 / 62
一 中部起義計劃的確定 / 62
二 共進會、文學社聯閤行動 / 67
三 武昌起義成功,各省光復 / 68
四 孫中山由美經歐歸國 / 73
第二節?同盟會短暫的執政 / 78
一 孫中山到達上海 / 78
二 孫中山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 82
三 頒布一係列新的法律、法令和政策 / 90
第三節?同盟會失去執政黨地位 / 95
一 臨時政府的睏境 / 95
二 南北議和,達成協議 / 104
三 “未雨綢繆”,製定《臨時約法》 / 106
四 孫中山讓位,袁世凱上颱 / 109
第五章?中國同盟會等五黨閤並組為國民黨 / 113
第一節?各政黨的分閤轉化 / 113
一 同盟會改組為公開政黨 / 113
二 政黨林立及其分化組閤 / 115
三 五黨閤並改組為國民黨 / 118
第二節?政黨內閣破産,國民黨發動“二次革命” / 121
一 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獲勝 / 121
二 宋教仁被刺身亡 / 122
三 “二次革命”及其失敗 / 127
第六章 孫中山改建中華革命黨 / 131
第一節“二次革命”失敗後,國民黨人思想上的混亂 / 131
一 國民黨遭到嚴重破壞 / 131
二 孫、黃思想的分歧 / 132
第二節?孫中山改建中華革命黨 / 135
一 中華革命黨政綱 / 135
二 中華革命黨與討袁護國運動 / 139
三 中華革命黨與護法運動 / 147
第三節?歐事研究會的革命活動 / 151
一 歐事研究會的成立 / 151
二 歐事研究會在“討袁”“護法”活動中的作用 / 152
第七章?孫中山總結建黨經驗教訓
—試析其三篇著作 / 154
第一節?激勵革命的哲學思考
—《孫文學說—行易知難》 / 154
一 《行易知難》學說的主要內容 / 154
二 立意崇高,論證粗疏 / 158
第二節?啓迪民心的天真設計
—《民權初步》 / 163
一 改造國民性的初步探索 / 163
二 《民權初步》的主要內容 / 166
三 《民權初步》的基本評價 / 170
第三節?浪漫恢弘的現代化藍圖
—《實業計劃》 / 173
一 國際共同開發中國實業之幻想 / 173
二 《實業計劃》的根本性失誤 / 177
第八章?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 182
第一節?中國國民黨的規約和章程 / 182
一 “吾黨實係於中國之存亡” / 182
二 中國國民黨的新規約 / 183
三 體現以三民主義為宗旨、五權憲法為目的的新章程 / 185
第二節?重建黨的革命根據地,重組新政府 / 189
一 重組新政府,選舉大總統(非常) / 189
二 揮師北伐,中途受阻 / 191
三 陳炯明叛變 / 193
第九章?改組中國國民黨,重新解釋三民主義 / 196
第一節?孫中山與共産國際 / 196
一 共産國際將視綫轉嚮中國國民黨和孫中山 / 196
二 中國共産黨召開“西湖會議”,做齣與國民黨閤作的決定 / 199
三 鮑羅廷來華,孫逸仙博士代錶團訪蘇 / 202
第二節?籌劃改組中國國民黨 / 209
一 成立“黨務改進案”起草委員會 / 209
二 孫中山任命鮑羅廷為國民黨組織教練員 / 211
第三節?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錶大會 / 214
一 大會概況 / 214
二 通過《宣言》,重新解釋三民主義 / 216
三 討論黨章過程中的爭論 / 219
四 改組後黨的各級機構和“一屆一中”全會 / 221
第十章?中國國民黨的新發展,孫中山逝世 / 226
第一節?“一全大會”後國民黨的新局麵 / 226
一 國民黨各地分支機構的建立 / 226
二 “黨軍”的建立與壯大 / 229
三 工農運動的發展 / 232
第二節?在堅持國共閤作問題上的鬥爭 / 235
一 “彈劾共産黨案” / 235
二 孫中山堅持“容共”政策 / 237
第三節?孫中山北上及病逝 / 241
一 北上和談尋求和平統一 / 241
二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244
三 曆史的貢獻 / 248
第二編?蔣介石與中國國民黨
導言
第一章?蔣介石在國民黨內的崛起 / 256
第一節?孫中山逝世後廣東的革命形勢 / 256
一 國民黨“同誌俱樂部”與“一屆三中全會” / 256
二 組建“黨軍”與平定“楊、劉之亂” / 259
三 中華民國廣州國民政府建立 / 262
第二節?蔣介石在國民黨內地位的上升 / 264
一 抓住瞭曆史機遇 / 264
二 第二次“東徵”,“聲望陡增”“功成名就” / 269
第三節?國民黨二次全國代錶大會 / 272
一 “西山會議” / 272
二 “二全大會” / 273
第二章?從北伐到“清黨” / 277
第一節?“中山艦事件” / 277
一 共産國際對蔣介石的看法 / 277
二 “中山艦事件” / 278
三 中國共産黨與共産國際對“三二○事件”的反應 / 281
四 蔣介石拋齣“整軍肅黨準備北伐”及“整理黨務案” / 283
第二節?北伐之役 / 287
一 蔣介石齣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 287
二 北伐軍攻剋武漢 / 288
三 江西之役 / 290
四 攻占江南 / 292
第三節?南昌、武漢,誰主沉浮? / 293
一 蔣介石齣爾反爾 / 293
二 二屆三中全會 / 296
第四節?血腥“清黨”,鎮壓工農 / 297
一 破壞各地工會、農會組織 / 297
二 南京“四一○”慘案 / 299
三 上海“四一二”“清黨”事變 / 300
四 “清黨”擴大到全國 / 301
第三章?國民黨“統一全國”,召開“三全大會” / 304
第一節?“寜漢對立”與漢方的二次北伐 / 304
一 蔣介石在南京組建國民政府 / 304
二 漢方討蔣 / 305
三 武漢國民政府的二次北伐 / 307
第二節?汪精衛集團轉嚮反共 / 308
一 “馬日事變” / 308
二 “鄭州會議”與“徐州會議” / 309
三 汪精衛集團宣布“分共、反共” / 310
四 成立“中央特彆委員會” / 314
五 二屆四中全會 / 315
第三節?南京國民政府的二次北伐和“統一全國” / 318
一 蔣介石完成內部整頓 / 318
二 二次北伐“統一全國” / 319
第四節?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錶大會 / 321
一 二屆五中全會 / 321
二 “三全大會” / 322
第四章?蔣介石國民黨的思想理論 / 326
第一節?國民黨內解釋三民主義的主要流派 / 326
一 戴季陶的“民生三民主義” / 326
二 鬍漢民的“連環三民主義” / 328
三 改組派的“科學三民主義” / 329
第二節?蔣介石思想之源 / 330
一 蔣介石思想來源之一:傳統的儒傢思想《大學》 / 330
二 蔣介石思想來源之二:王陽明的“知行閤一”與“緻良知” / 332
三 蔣介石思想來源之三:封建幫會思想 / 333
四 蔣介石思想來源之四:日本武士道精神與德意法西斯思想 / 335
第三節?蔣介石與三民主義儒學化 / 338
一 三民主義與“孔子之道” / 338
二 三民主義與“忠君愛國” / 341
三 三民主義與傳統道德 / 343
四 “政治生活全係權謀” / 344
第五章?“三全大會”後國民黨內派係爭鬥與蔣汪閤作 / 346
第一節?黨內派爭戰火不斷 / 346
一 蔣桂戰爭 / 346
二 蔣馮閻戰爭 / 347
三 中原大戰 / 348
第二節?國民黨的兩次大分裂 / 350
一 南京與北平兩個“中央”的對立 / 350
二 南京與廣州兩個“中央”的對立 / 352
第三節?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錶大會 / 356
一 三個“四全大會” / 356
二 四屆一中全會 / 358
第四節?各有所圖的蔣汪閤作 / 359
一 蔣汪閤作及其政見之異同 / 359
二 國民黨連續圍剿中共蘇區 / 363
第六章?“安內攘外”方針的齣颱與貫徹 / 365
第一節?“安內攘外”方針的形成及其後果 / 365
一 “攘外必先安內”方針之形成 / 365
二 對日本侵略的一再妥協 / 368
第二節?“安內”的首要目標 / 372
一 加強組織控製 / 372
二 加強精神控製 / 374
三 圍剿紅軍,打擊地方派係勢力 / 376
四 著手經濟建設,鞏固國民黨統治 / 378
第三節?反對“安內攘外”方針的力量 / 383
一 中國共産黨呼籲“停止內戰,一緻抗日” / 383
二 馮玉祥組建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 / 384
三 抗日反蔣的“福建事變” / 385
四 宋慶齡與中國民權保障同盟 / 386
五 其他國民黨政要反對“安內攘外”方針 / 387
第四節?堅持“安內攘外”的四屆三中、四中全會 / 388
一 四屆三中全會 / 388
二 四屆四中全會 / 389
第七章?國難當頭,國民黨內外方針的轉變 / 391
第一節?“五全大會”前後方針政策的宣示 / 391
一 四屆五中、六中全會宣示“黨內團結”“救亡圖存” / 391
二 國民黨“五全大會”將國策重點轉嚮“攘外” / 394
三 五屆一中全會後一係列的政策調整 / 396
第二節?時局轉變的標誌 / 397
一 “六一事變”的和平解決 / 397
二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 400
第三節?五屆三中全會確定團結抗日方針 / 402
一 五屆三中全會 / 402
二 全國團結抗戰局麵開始形成 / 404
三 國民黨轉嚮聯共抗日的原因 / 405
第八章?國民黨的抗戰活動與第二次國共閤作 / 408
第一節 盧溝橋事變發生後國民黨的應變政策與措施 / 408
一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蔣介石發錶廬山談話 / 408
二 南京政府的“三不”應戰方針 / 411
三 戰時領導體製與機構的建立 / 413
第二節?淞滬抗戰 / 415
一 國軍隊在寜、滬、杭地區的備戰與作戰行動 / 415
二 戰役的失利與戰略的成功 / 418
第三節?國共閤作局麵的形成與初期抗戰 / 420
一 南京會談,第二次國共閤作的實現 / 420
二 遷都重慶,確立持久抗戰的方針 / 423
三 國民黨軍隊在正麵戰場上的抵抗 / 426
第四節?國民黨內對日妥協的暗流 / 429
一 陶德曼調停失敗 / 429
二 高宗武訪日,蔣、汪分歧 / 433
第五節?國民黨臨時全國代錶大會 / 434
一 實行“總裁製”,強化黨內集權 / 434
二 製定《抗戰建國綱領》 / 436
三 召開國民參政會 / 437
四 成立三民主義青年團 / 439
第九章?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的國民黨 / 441
第一節?廣州、武漢失陷後汪精衛的投降活動 / 441
一 汪精衛與日方秘密勾結 / 441
二 汪精衛齣逃與“艷電”的發錶 / 445
第二節?二期抗戰方針與五屆五中全會 / 447
一 第一次南嶽軍事會議 / 447
二 五屆五中全會 / 448
三 “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 / 450
第三節?民主的倒退與獨裁的加強 / 451
一 國民參政會實施“憲政”的要求被擱置 / 451
二 國民黨加強一黨專政 / 454
三 從反共軍事摩擦發展到“皖南事變” / 457
四 五屆八中全會與“戰時三年計劃” / 459
第十章?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國民黨內外政策的變化 / 462
第一節?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與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 462
一 太平洋戰爭爆發與五屆九中全會的召開 / 462
二 簽訂26國宣言,中國名列“四強” / 464
三 中國軍隊入緬作戰 / 469
四 中、英、美關係的新發展 / 472
第二節?戰後建國方針的總宣示
—蔣介石發錶《中國之命運》 / 476
一 加強抗戰與反共並舉的五屆十中全會 / 476
二 《中國之命運》的發錶 / 478
三 國民黨五屆十一中全會與國民參政會三屆二次會議 / 481
第三節?戰時經濟的急劇惡化 / 484
一 推行戰時經濟統製 / 484
二 國傢官僚資本迅速膨脹 / 486
三 國民黨的戰時土地政策 / 490
四 惡性通貨膨脹 / 492
第十一章?抗戰勝利前後外強中乾的國民黨 / 494
第一節?加強與美閤作,堅持反共獨裁的內戰政策 / 494
一 美國加強對國民黨的援助 / 494
二 召開“六全大會”,堅持獨裁、反共、內戰 / 498
第二節?對日苦戰 / 500
一 豫湘桂戰場的大潰敗 / 500
二 滇西緬北的反攻與豫西、鄂北、湘西的會戰 / 503
第三節?損害中國主權的《雅爾塔協定》與《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 505
一 《雅爾塔協定》齣籠 / 505
二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談判與簽字 / 507
第四節?抗日戰爭勝利,國民黨失民心 / 510
一 日本政府投降,抗日戰爭勝利 / 510
二 “接收”類同“劫收”,國民黨大失人心 / 512
第十二章?戰後的國內外形勢與國民黨發動內戰 / 514
第一節?戰後的基本形勢 / 514
一 戰後形勢的特點 / 514
二 蔣介石的錯誤決策 / 516
第二節?破壞和平談判,鎮壓群眾和平民主運動 / 517
一 破壞“雙十協定”,進攻解放區 / 517
二 “馬歇爾調停”失敗 / 519
三 鎮壓群眾和平民主運動 / 522
第三節?“戡亂建國”方針的確立 / 524
一 六屆二中全會推翻國共和談的基礎 / 524
二 提齣“戡亂”口號,發布“全國總動員令” / 525
三 強行召開“製憲國大”與“行憲國大” / 526
第四節?反共內戰失利,經濟危機加劇 / 530
一 反共內戰接連失敗 / 530
二 國統區社會經濟迅速崩潰 / 533
第十三章?內戰失敗 / 538
第一節?蔣介石兵敗言和 / 538
一 國民黨大勢已去 / 538
二 “桂係”躍躍欲試 / 544
第二節?李宗仁代“總統”,開始“北平和談” / 547
一 宗仁代理“總統” / 547
二 國共“北平和談”及破裂 / 548

精彩書摘

第一編 孫中山與中國國民黨
第一編的內容,從1894年孫中山創立興中會—中國國民黨百年曆史的起點,到1924年中國國民黨改組,實行國共閤作,翌年孫中山逝世。
本編一共分10章。
第一章至第四章,重點敘述孫中山在建黨、實行武裝起義、奠定中國國民黨的理論基礎等方麵的偉大成就。
第五章至第八章,重點記述民國元年以後,處於中國近代社會轉型時期的國民黨屢遭失敗的坎坷曆程,以及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不屈不撓、奮鬥不已的精神。
第九章至第十章,重點闡述孫中山在俄共(布)及中國共産黨幫助下,改組中國國民黨,重新解釋三民主義,實行國共閤作,從此中國國民黨走嚮新的曆史階段。


第一章 孫中山創立興中會
—國民黨百年黨史的開端
第一節 孫中山反清革命思想的形成
一 民族危機與湧動的救國保種社會思潮
孫中山生於1866年11月。其時,列強通過兩次鴉片戰爭已經打開瞭中國的大門,迫使清政府接受種種不平等條約。孫中山成長之際又遇到列強兩次大規模的侵華戰爭。
(一)1884—1885年,法國大舉入侵中國
19世紀中期以後,法國緊步英國後塵,加緊侵華步伐,繼1856年夥同英國對華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後,1884年又侵略我國颱灣、福建、廣西邊境,1885年2月攻占廣西鎮南關。
1885年3月,愛國將領馮子材率領清軍進行瞭有力反擊,一舉殲敵韆餘人,將侵略者逐齣國門,取得瞭鎮南關大捷。可是,這一勝利卻未能給清政府帶來任何成果,相反,1885年6月,李鴻章與法國駐華公使巴德諾在天津簽訂瞭不平等條約。
(二)日本大舉侵略中國
1874年,日本侵略者武裝侵犯我國颱灣;1894年,日本政府又發動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迫使清政府簽定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麵對外國的侵略,清王朝政治腐朽,弊端百齣。正如後來孫中山在《倫敦被難記》中說:
上下相濛相結,有利則各飽其私囊,有害則各委其責任。婪索之風已成習慣,官以財得,政以賄成。
在民族危機和內政危機日益嚴重的形勢下,亡國滅種的威脅與日俱增,救國保種思潮激蕩。正如康有為在《公車上書》中所說:
民日窮匱,乞丐遍地,群盜滿山,即無外釁,精華已竭,將有他變。
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孫中山走嚮瞭反清革命道路。
二 孫中山救國保種思想的形成
孫中山9歲時,入村塾讀《三字經》《韆字文》《幼學瓊林》及“四書”等書。孫中山讀書用功,記性亦好。特彆重要的是,他自幼就受到反清和反抗外族侵略思想的熏陶。他的先祖孫鼎標曾隨鍾丁先起義抗清,英勇善戰,為鍾丁先器重。後來雖然失敗瞭,但仍然注重民族氣節, “不願臣事清朝”,被後代所傳頌。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人民反抗英國侵略者的鬥爭就是從珠江三角洲開始的。這些反清、抗英鬥爭事跡,經常是程氏嬸母和長輩給孫中山講故事的題材。 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省金田村發動起義,香山縣的民眾在盧靈飛等人的率領下參加瞭太平軍,這又是村上老人講故事的內容之一。孫中山幼年時,村上有一位太平軍老戰士叫馮爽觀,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後返鄉種田,他早晚在孫中山傢門前的榕樹下乘涼休息,經常給孩子們講述太平天國造反的故事。孫中山聽得非常入神,對洪秀全十分敬慕,對清朝的統治十分仇恨,曾脫口而齣:“洪秀全滅瞭滿清就好咯!” 他還以“洪秀全第二”自許。在與小夥伴們遊戲“打仗”時,他經常扮演“洪秀全”。
這種特定的生活環境,使孫中山自幼萌發瞭一種叛逆意識。
1876年的一天,清朝官兵查抄瞭村上楊氏三兄弟的財産,並將鄰居楊啓恒傢的財物洗劫一空。對此,孫中山頗為氣憤,當時,有人勸他躲開一點,他卻說:“他是人,我也是人,怕他什麼!”事後,他對父親說:“他們多像強盜一般,假使他們人少,我就上前跟他們拼,看他們能奈我何!我們一定要報復!”
同年某日,孫中山看到一夥強盜進村搶劫瞭一位從美國迴來的僑商。這位僑商無奈地哭訴說:“我完瞭,許多年來我冒瞭生命危險遠渡重洋、辛苦積聚的錢都被強盜搶去瞭。我倘使留在洋人的地方,那裏有政府和法律的保護,何至如此?中國卻隻有禁令,而沒有保護。”這一席話引起瞭孫中山的深思:“為什麼中國沒有洋人那樣的政府和法律?為什麼這個僑商冒瞭生命危險掙來的金錢,洋人允許他帶迴來的,在中國竟得不到政府法律的保護呢?”
翠亨村雖不大,卻有3傢富戶蓄有奴婢。這些奴婢整天乾活,沒有工錢,沒有自由,而且隨時會遭到主人的打罵。孫中山對這些人的遭遇非常同情,但對這種不平等的社會現象又不理解,曾問他父親:“父母有什麼權利齣賣他們的子女,主人有什麼權利公然鞭打他們的奴隸?”
1879年5月,13歲的孫中山拖著長長的辮子遠離故鄉,隨母赴檀香山到哥哥孫眉那裏去。當他登上一艘2000噸級的英國輪船,在浩瀚無際的大海航行時,“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 。他後來迴憶說:
比機器和汽輪更令我難忘的是船上的一根鐵梁,它是連著船兩邊,使船更加堅固……我那時想,這麼重的一根鐵梁,多少人纔能把它裝好呢,發明這根大鐵梁的人,一定是一個天纔。為什麼外國人所做的東西,中國人不能做?我立刻覺得中國總有不對的地方瞭。
孫中山踏上夏威夷島的土地後,那裏整齊清潔的街道,用花崗岩築起的高樓,郵政局的設立,人民生活的井然有序,物質文明和科技的發達,給他留下瞭深刻的印象。
孫中山在檀香山接受西式教育,學習英語、美國史、西方政治學說、自然科學等。這是他接受西方資本主義文明洗禮的起點,也是他一生中的第一個重大轉摺。
他所在的意奧蘭尼學校是英國基督教聖公會主辦的,學校安排宗教教師和宗教課程,每個星期天還得去教堂做禮拜。孫中山在這些宗教活動中,漸漸被基督教教義所吸引,並準備受洗人教,因其兄孫眉的反對而未成。他受基督教的影響,曾撕毀孫眉掛在廳堂內的關帝畫像,並說:“關雲長隻不過是三國時代的一個人物,死後怎能降福於人間,替人們消災治病呢?” 孫眉大為不滿。後來,在1883年鼕天,孫中山纔與陸皓東一起,在香港受洗加入基督教。
夏威夷的劇烈政治運動,也給孫中山留下深刻印象。孫中山在夏威夷時期,正值當地民眾開展反對美國吞並的運動,提齣“夏威夷是夏威夷人的夏威夷”口號,並深得許多華僑的支持。孫中山所在學校也捲進瞭這場鬥爭。孫中山置身於這一環境中,接受瞭一次生動的民族主義教育。陳少白在《興中會革命史要》中說到:“那時美國常常想把夏威夷群島閤並,夏威夷群島的人民,就天天在那裏反抗。僑民看慣這種事情,當然更大受影響,尤其是抱有革命思想的孫先生。”
孫中山在夏威夷4年多的生活,受到瞭西式教育的啓發、宗教救世的影響、夏威夷人民反美情緒的感染,使他萌發瞭改良祖國、救世濟人的願望。孫中山曾說:
憶吾幼年,從學村塾,僅識之無。不數年得至檀香山,就傅西校,見其教法之善,遠勝吾鄉。故每課暇,輒與同國同學諸人,相談衷麯,而改良祖國、拯救同群之願,於是乎生。當時所懷,一若必使我國人人皆免苦難,皆享福樂而後
快者。
1883年7月,孫中山由檀香山至香港,改乘中國沙船迴香山縣金星港,途中清吏以徵收關稅,查鴉片為藉口,對乘客進行多次勒索。在第四次進行所謂檢查時,孫中山不願意打開箱子,拒絕檢查。稅吏們乘機扣留船隻。孫中山異常氣憤,對乘客們說:“中國在這些腐敗萬惡的官吏掌握中,你們還坐視不救麼?” 迴到傢鄉,他又多次嚮村民們宣傳官吏的腐敗:
他們拿瞭你們的錢,你們沒有受著齣錢的益處。一個政府應該替人民管理種種事情……如像建造學校、橋梁、馬路等,但是他們隻知道收稅,一樣事都沒有做!你們齣的錢哪裏去瞭?到皇帝那裏去瞭!
他告訴村民:統治中國的皇帝“不是中國人,是滿洲人” 。
1883年11月以後,孫中山先後入香港拔萃書院、中央書院、廣州博濟醫院附設南華醫學堂、香港西醫書院讀書。在這七八年的時間裏,孫中山不僅完成瞭高中到大學的學業訓練,而且發展瞭“救國保種”思想。
孫中山在香港、廣州求學期間結識瞭一批反清誌士。其中有廣州博濟醫學校的同學鄭士良。鄭“為人豪俠尚義,廣交遊,所接納皆江湖之士” 。他是洪門三閤會成員,嚮有反清復明思想,與孫中山意氣相投。尤列、陳少白、楊鶴齡等是孫的親密朋友。他們誌同道閤,經常聚會,“高談造反覆滿”,人稱“四大寇”。
1892年7月,孫中山由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前往澳門鏡湖醫院懸壺行醫。陳少白說,孫中山行醫,“不滿兩三月,聲名鵲起,幾乎沒有一個人不耳聞其名、極端欽佩的……他這一年的醫金收入計算一下,竟有一萬元之多” 。因此,社會上各界人士都樂意與他結交。他雖在澳門行醫,但仍住在香港楊耀記商號內。1892年鞦的一天,經“四大寇”之一的尤列的介紹,孫中山與輔仁文社社長楊衢雲相見。兩人“一見如故”,由是楊衢雲“朝夕常至,至則抵掌而談,達旦不倦” 。楊衢雲1892年3月建立的輔仁文社是以“盡心愛國”為座右銘,以“開通民智”為宗旨的。而楊衢雲與社內的謝纘泰等人也有著強烈的反清思想。所以,孫、楊等人思想一緻,情投意閤。孫中山在與楊的多次交談中,在建立反清組織方麵深受啓發。楊曾建議孫“先在廣州組織團體以共策進行” 。孫中山因行醫甚忙,未即著手建立組織。
1893年春,孫中山因遭到澳門葡萄牙籍醫生的排擠而赴廣州行醫。其“醫務之盛,一如澳門,粵中官紳與民眾,無不知有孫逸仙醫生之名者” 。在行醫的同時,積極開展反清活動,“而於會黨之聯絡,尤為急進” 。並不斷物色反清誌士,暢談時政。馮自由說:孫中山在“廣州行醫時期,時得同誌左鬥山、魏友琴、程璧光、程奎光、王質甫、程耀宸諸人,遂假雙門底聖教書樓後進禮拜堂及廣雅書局內南園抗風軒為密談時政之俱樂部,舊友尤列、陸皓東、區鳳墀等與焉” 。“其時中山先生即曾提議以‘驅除韃虜、恢復華夏’為宗旨,應發起一會,名曰興中會。眾贊成之,而未有具體之組織。”
三 社會改良主張的破滅
孫中山不僅繼承和發揚瞭中國漢族反抗少數民族統治的思想,積極開展反清活動,而且認真嚮西方學習,形成瞭一套社會改良方案。
孫中山的社會改良思想的形成,主要來自三個方麵。
一是洋務派的影響。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為富國強兵、穩固清王朝的統治,曾介紹過某些西方先進技術並提倡引進機器生産。雖然這隻是“徒襲皮毛”式的學習西方,但也使西風開始吹進中國,開闊瞭人們的視野,逐步形成瞭洋務運動。這對求知欲頗旺的孫中山來說,也很有影響。孫中山曾說:“中日之役,華兵潰敗如此,實為可慘。殆因不重洋務之故。現今中國重洋務者唯李中堂一人而已。如中堂能以西法變華,諒可不緻如此。”
二是得益於西學。孫中山從檀香山到香港長期接受西式教育,比較係統地得到瞭西學的訓練,特彆是汲取瞭進化論思想理論。
三是來源於維新改良派的改革思想。孫中山交往密切的人中有兩類,一是鄭士良、尤列、陳少白等反清誌士,他們是中國社會內部産生的造反派;二是鄭觀應、何啓等富有西學知識的維新思想傢。孫中山受後者的影響較大。鄭觀應是孫中山的同鄉前輩,著名的思想傢、改革派,在19世紀末葉發錶瞭《救時揭要》《易言》《盛世危言》等著作,提倡和宣傳社會改革主張。據學者考證,孫中山早在1890年就與鄭有交往,鄭的《中外衛生要指》亦可能是孫中山幫助編成的,鄭的發展農業、培養人纔的思想對孫有很大影響。何啓,南海人,早年留學英國,先後學醫學、法學,迴香港當律師,選為香港議政局議員。後創辦香港西醫書院,成為孫中山的老師。他曾發錶《曾論書後》和《新政論議》等論著,呼籲改革,實行君主立憲。孫中山與何啓交往密切,深受其影響。
早在1889年,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讀書時就寫就瞭《緻鄭藻如書》。鄭藻如曾任清朝直隸津海關道和齣使美國、西班牙、秘魯三國大臣等職,是一位長期參與洋務活動、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人,頗有改良社會、振興國傢的思想。孫中山的這封信是一份政見書,它闡述瞭改造鄉村的政見,主要有三點:一是鼓勵農民,以西洋之法興農桑;二是“立會以勸戒,設局以助戒”,並應“仿滬上戒煙之規”,認真做好勸戒吸食鴉片的工作;三是“多設學校,使天下無不學之人,無不學之地” 。
《緻鄭藻如書》充分錶露瞭孫中山愛國情懷和救世濟人的崇高思想。
孫中山通過鄭觀應將此信遞給瞭鄭藻如。但此信並未産生任何結果。
1894年1月,孫中山草就瞭《上李鴻章書》 ,同年6月在上海修改定稿。該文長達8000餘言,內容極為豐富。
《上李鴻章書》集中地錶達瞭孫中山對發展近代社會經濟的政見,提齣瞭治國的四大綱要:(一)人能盡其纔;(二)地能盡其利;(三)物能盡其用;(四)貨能暢其流。
《上李鴻章書》在逐條論述以上四項主張後,又說:
夫人能盡其纔則百事興,地能盡其利則民食足,物能盡其用則材力豐,貨能暢其流則財源裕。故曰:此四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竊以中國之人民材力,而能步武泰西,參行新法,其時不過二十年,必能駕歐洲而
上之。
從《上李鴻章書》內容看,它是在承認現政權的前提下發展近代資本主義經濟,是依靠清政府自上而下推行改革。孫中山解釋說,“之所以偏重於請願上書等方法,冀九重之或一垂聽,政府之或一奮起也”。希望清政府“奮起”以領導社會改革。為使《上李鴻章書》能送到李鴻章手上,孫中山首先找到已退休的澳門海防同知魏恒,請他緻書盛宙懷,然後由盛宙懷推薦給其堂兄盛宣懷,以便由盛宣懷將孫中山介紹給李鴻章。1894年3月,孫中山抵達上海。在滬期間,他又與著名的改良派鄭觀應、王韜相遇。王韜為孫中山的《上李鴻章書》內容作瞭些修改。孫中山帶著盛宙懷、鄭觀應、王韜3人寫的介紹信於6月抵天津,“與羅稷臣相見” ,通過羅將《上李鴻章書》送給瞭李鴻章。其時,中日戰爭即將爆發,李鴻章忙於外交交涉和軍事部署,根本無暇接見孫中山,僅留下一句話:“打仗完瞭以後再見吧。”孫中山非常失望,“由是深知清廷腐敗無可救藥”,毅然決誌以革命手段推翻清廷。
孫中山改良社會的夢想破滅瞭。從此,他開始走上立黨革命,開展資産階級民主革命道路。
第一編 孫中山與中國國民黨
第一編的內容,從1894年孫中山創立興中會—中國國民黨百年曆史的起點,到1924年中國國民黨改組,實行國共閤作,翌年孫中山逝世。
本編一共分10章。
第一章至第四章,重點敘述孫中山在建黨、實行武裝起義、奠定中國國民黨的理論基礎等方麵的偉大成就。
第五章至第八章,重點記述民國元年以後,處於中國近代社會轉型時期的國民黨屢遭失敗的坎坷曆程,以及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不屈不撓、奮鬥不已的精神。
第九章至第十章,重點闡述孫中山在俄共(布)及中國共産黨幫助下,改組中國國民黨,重新解釋三民主義,實行國共閤作,從此中國國民黨走嚮新的曆史階段。

前言/序言

總 序

茅傢琦

20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國民黨黨史研究呈現一派繁榮的景象。李雲漢在其《中國國民黨黨史研究的幾個層麵》一文中,對包括海峽兩岸學者在內的研究成果及齣版狀況作瞭詳細的評介。他說,“通論性黨史著述,為數當在50種以上”,其中“體係完整,內容充實,足資代錶某一時代、地域或特彆方麵”,而又常見的,有30種。有關國民黨黨史專論性著作,包括階段性、地區性、專題性以及有關黨史人物的傳記等一共列舉瞭28種。各種論文集有36種,所收學術論文總數在300篇以上。
在如此眾多的專著中,我們認為,屬於通論性質、有一定學術水平的隻有4種,即—
鄒魯:《中國國民黨史稿》,初版於1929年,上海民智書局齣版,計1262頁;1938年商務印書館再版,1976年颱灣商務印書館齣第3版,計1120頁;1960年中華書局版,計1686頁。
張其昀:《黨史概要》,1951—1955年先後由颱北中央文物供應社分冊齣版;1979年3月增訂3版,增加《補編》一冊,共計2148頁。
羅傢倫:《七十年來之中國國民黨與中國》,1964年颱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齣版,計171頁。
蔣永敬:《百年老店:國民黨滄桑史》,1993年颱北傳記文學齣版社齣版,計324頁。
此外,李雲漢在上述文章中沒有提到的、在大陸齣版的主要專著還有以下7種—
李友仁、郭傳璽主編: 《中國國民黨簡史》,1988年北京檔案齣版社齣版,計404頁。
蕭效欽主編:《中國國民黨史》,1989年安徽人民齣版社齣版,計364頁。
宋春主編:《中國國民黨史》,1990年吉林文史齣版社齣版,計669頁。
苗建寅主編:《中國國民黨史》,1990年西安交通大學齣版社齣版,計707頁。
彥奇、張同新主編:《中國國民黨史綱》,1991年黑龍江人民齣版社齣版,計794頁。
劉健清、王傢典、徐梁伯主編: 《中國國民黨史》,1992年江蘇古籍齣版社齣版,計788頁。
馬尚斌等著:《中國國民黨史綱》,1992年遼寜大學齣版社齣版,計516頁。
不少專論性著述內容豐富、見解深刻,對研究中國國民黨史很有貢獻,但寫到李登輝上颱以後國民黨曆史變化情況的卻很少。颱灣方麵齣版的4本,詳古略今現象亦極明顯。
海外學者對中國國民黨史有關問題的研究成果也很多,但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見到一部全麵係統論述中國國民黨曆史的外文著作問世。海外學者主要從事國民黨人的傳記、國民黨曆史上重大事件的專題性研究。據李雲漢統計,用外文撰寫的孫中山傳記在50種以上,蔣介石傳記亦在30種以上,此外對黃興、汪精衛、宋教仁、戴季陶、馮玉祥、廖仲愷、鬍漢民等人亦有多種研究成果發錶。 近年來,亦有蔣經國傳記問世。


閱讀已經齣版的中國國民黨史以及眾多的有關國民黨的著作與論文,我們有兩點突齣的印象。
第一,國民黨人撰寫的國民黨史受到主觀感情支配的較多,嚴肅的學術性著作較少。
鄒魯的《中國國民黨史稿》、張其昀的《黨史概要》、羅傢倫的《七十年來之中國國民黨與中國》都屬於“官書”性質,為中國國民黨政治服務的目的殆無疑義。
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到瞭日本,在總結失敗的經驗教訓時認為,這一切都是由於國民黨沒有統一號令,黨員不服從黨魁統一指揮所緻。“黨魁則等於傀儡,黨員則有類散沙”。因此,對參加中華革命黨的人,孫中山提齣兩點要求:第一,黨員要“犧牲一己之身命、自由、權利,附從孫先生,再舉革命”;第二,黨員入黨時不僅要宣誓,而且要在誓詞上簽名、“捺手印”,錶示誓不反悔。當時黃興、譚人鳳等人對“附從孫中山”一詞有不同看法,又認為簽名後還要捺手印,近乎侮辱,拒絕加入中華革命黨。已齣版的國民黨史著作對孫中山的這些措施都予以肯定,或予以同情和理解,認為“孫中山重新樹起瞭一麵革命的大旗,成為凝聚一部分革命力量的中心”“他光明磊落,大公無私,為發動第三次革命東奔西走,一片苦心,逐漸為大傢所理解”。對“附從孫先生”“捺手印”兩點實際上是肯定的。唐德剛在《晚清七十年》一書中對此事有一段評論,他說:

“二次革命”失敗之後,中山再度逃亡日本。是年九月二十七日,孫氏乃用強製辦法,把那個原為三權相製的國民黨,改組成一個由他個人來獨裁專製的“中華革命黨”。這是一個革命政黨的性質上的轉變—事實上也可以說是國民黨成立以後的“第一次清黨”。(一九二七年的“清黨”實在是第二次)被清除齣黨的(或不願加入的)都是一些譽滿中國的同盟會、國民黨時期的革命元勛,如黃興、鬍漢民、汪精衛、於右任、李烈鈞、柏文蔚等人。自此以後……就變成瞭一個由領袖個人獨裁專製的革命政黨瞭。雖然它的政策上明文規定著,在革命成功取得政權之後,老百姓們在它的訓政之下受訓,受訓及格,被認為可以行使“政權”瞭,它便會主動地還政於民,實行憲政。
其實正如盧梭所說的,一個人如使用沒有節製的權力,這權力是沒有不被濫用的。所以縱是民主睿智的現代哲人孫中山亦在所不免。辛亥革命以前孫氏隻是一個以“同盟”精神和形式組成的革命政黨的“總理”,他是不能濫用其權的。一九○七年三月中山在日被逐齣境,他隻因私下收瞭日本政府贈送的區區五韆元,已被黨內同誌攻擊得體無完膚,同盟會幾乎為之瓦解。等到一九一三年之後,國民黨被改組,一些有民主自由思想的元勛被清除齣黨,中山變成“中華革命黨”黨魁之後,情形便不一樣瞭。中山為著“黨”的前途甚或個人的權力,他的政治行為就逐漸脫軌。

在颱灣學術界,也有人把對國民黨總裁蔣介石的評價拔高到“神化”的地步。汪榮祖、李敖閤著的《蔣介石評傳》一書批評瞭這種現象。書中列舉瞭兩個例子,一個是颱灣大學葉慶炳寫的《生活在偉人光輝裏》,發錶於1978年4月5日颱灣的《聯閤報》。其中有雲:
三年前的四月五日午夜,蔣公離我們而去。那時刻,颱北本來好好的天氣,突然疾雷驟雨,聲勢令人驚悸。平時我讀古人傳記,常常發現當一位偉人溘然長逝,自然界會齣現突如其來的變異。從前我總認為這種神話式的記載,目的無非在渲染偉人之不平凡。由於崇拜偉人,有人編織瞭偉人臨終時的神話;也由於崇拜偉人,大傢願意相信這種神話。於是,神話也成瞭曆史。可是, 自從我親身經曆瞭蔣公逝世那夜的突發性疾雷驟雨,我不敢再堅持我以前的看法。
另一個是颱灣師範大學教授江應龍寫的《蔣總統是神》,發錶在1975年5月1日颱灣的《幼師月刊》上,其中有雲:
盡管現在是科學時代,盡管現在是民主時代,但是我仍然肯定:蔣總統
是神!
學術研究成瞭政治的附庸,竟然到瞭這種地步!
第二,視野不夠放開,就事論事多,從中國社會政治形勢發展的全局考慮問題不夠。
以中國國民黨的奮鬥目標—政綱為例。 1894年11月檀香山興中會成立時,提齣“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閤眾政府”的奮鬥目標。當時,由滿洲貴族做皇帝的封建專製政權已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嚴重障礙。“驅除韃虜”就是驅除滿洲貴族,廢除專製政權;“創立閤眾政府”就是按美國模式建立民主共和政府。這顯然是順應曆史潮流的。 1905年8月,同盟會在東京成立時,提齣的奮鬥目標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與檀香山興中會提齣的奮鬥目標相比,“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兩點沒有改動,卻增加瞭一條“平均地權”。“平均地權”就是限製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論者肯定它是革命綱領,具有資産階級民主革命的性質。對於“平均地權”一點,又認為是孫中山的預見。從就事論事的角度看,這種觀點無疑是無懈可擊的。
如果我們將視野放開,考慮晚清十多年來中國社會政治形勢的演變,我們不得不承認,形勢發生瞭巨大變化,同盟會的奮鬥目標已經落後於形勢發展的要求瞭。
1894—1895年的甲午戰爭清廷慘敗;1898年以謀求政治現代化的戊戌變法運動又被以慈禧太後為首的保守派鎮壓。但是,僅僅兩年以後,慈禧太後卻下令變法維新。新政時期改革維新的步伐遠比戊戌運動的要求大得多:科舉取士製度被廢除瞭,新式學堂興建瞭,商律頒布瞭,商部建立瞭,民營工商業得到扶植。紳商資産階級力量得到發展。 1905年日俄戰爭,日本獲勝,從另一麵推動瞭“君主立憲”思潮的發展。慈禧太後派五大臣齣洋考察憲政,決定預備立憲。 1908年頒布瞭《欽定憲法大綱》,在中國政治舞颱上形成一個頗有生氣的立憲派。1909年各省谘議局先後成立,立憲派在地方上,特彆是在江蘇、湖南等省具有舉足輕重的力量。這一切說明,清末十年中國社會政治生態與1894—1898年相比,有瞭極大的變化。
清政府自上而下推行新政,是符閤社會進步要求的。雖然不少滿洲貴族仍不甘心喪失權力,但至少可以說,大部分滿洲貴族同意君主立憲。在這種形勢下,再堅持“驅除韃虜”,顯然是不策略的。君主立憲不同於民主共和,但與封建帝製有原則區彆。在當時,從封建帝製到君主立憲,顯然是一個進步。實際上,立憲派是革命派反對專製政權的同盟軍。在這種形勢下,批判立憲派是失策的。民營經濟是紳商立憲派的基礎。在新政時期,近代民營經濟和資産階級剛剛得到初步發展,遽然提齣“平均地權”來限製資産階級的發展,既違背社會發展的要求,也得不到正在成長中的中國資産階級—紳商和立憲派的擁護。
武昌起義是革命派發動的,但起義後各省宣布獨立卻是在立憲派的支持下完成的。但立憲派與革命派“同床異夢”,他們不擁護孫中山,卻選中袁世凱。袁世凱是晚清時期新政的積極推動者。袁世凱上颱是立憲派的勝利。國民黨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它沒有根據中國政治形勢的變化,提齣符閤實際的政治綱領,以團結、利用一切可以團結、利用的人士,包括紳商立憲派以及擁護立憲的滿洲貴族,並給他們以實際利益。
放開視野,深入瞭解清朝末期政治形勢的發展,對中國國民黨的政綱—奮鬥目標,將會有一個新的認識。
第三,對領導人的功過是非的評價較多,對他們思想理念的分析則較少。
已齣版的國民黨史著作對事件過程及人物評價著墨較多,但由於主觀因素的乾擾,評價分歧很大,而由於評價分歧,事件過程的敘述也隨之詳略有異;另一方麵,對國民黨及其領導人思想理念的分析、綜閤、評判的工作卻做得不夠。
有人認為,政黨史包括思想史、政治史與人物史三部分。政黨的主義、理論之發展為思想史,政綱政策之實行為政治史,黨員個人活動為人物史。一般而言,這種觀點沒有錯。但是政黨的主義、理論、政綱、政策等都是黨員、特彆是領導人物製定的。領導人物製定政黨的主義、理論、政綱、政策,有他自己的理論基礎。在中國國民黨內長期實行並成為習慣的製度是“服從領袖”。領袖人物的思想、理論,在中國國民黨的政綱、政策形成過程中,在中國國民黨日常活動及興衰過程中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要深入瞭解中國國民黨就必須深入研究它的主要領導人的理論、理念特點的形成與變化及其思想根源。迄今所見到的颱灣兩岸齣版的中國國民黨史,對孫中山、蔣介石思想理念的研究比較充分,但還需要深入;對蔣經國、李登輝思想理念的研究還停留在錶麵層次上。

撰寫中國國民黨史需要考慮下列幾個理論問題。
第一,研究政黨曆史的基本指導思想。
人們考慮問題總有一個指導思想。曆史學傢評價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也總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指導思想。19世紀末20世紀初,史學界流行進化史觀,進化論成為他們的指導思想。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殷海光大力提倡“科際史學”“引社會科學入史”,就是以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為指導思想研究曆史。研究曆史沒有指導思想是不可思議的。
在中國國民黨史研究領域內,颱灣某些學者往往批評大陸學者遵循一種意識形態—階級分析,即以階級分析作為指導思想。凡是有“階級分析”字樣齣現的著作,都斥之為“階級框架”沒有突破。但是,隻要仔細分析他們的著作就可以發現,他們在反對大陸學者遵循一種意識形態的同時,也遵循瞭另一種意識形態,即與大陸學者相對立的意識形態—“反階級分析”的意識形態。他們是以“反階級分析”作為指導思想的。這種分歧本身不能說明需要不需要指導思想,隻是說明要以哪種意識形態作為曆史學研究的指導思想。
在中國國民黨史研究中齣現上述現象並不奇怪。中國國民黨史研究涉及若乾政治集團的利益,原本是一門政治性很強的學科,特彆是在近80年的曆史中,國共兩黨長期的激烈鬥爭,又增加瞭這門學科的政治敏感性。中國共産黨人相信唯物史觀,中國國民黨人在政治上反對中國共産黨,在學術上也就反對以階級分析方法研究曆史,分歧就從這裏産生。
我們認為研究曆史需要有指導思想,我們又認為研究曆史的指導思想是多層次的。最高層次的指導思想,即基本的指導思想應是“實事求是”。遵照“實事求是”的思想原則進行曆史研究,就是要“言之有據,言之成理”;按照史料反映的曆史本來麵目,揭示曆史真理,而不是對史料任意剪裁,以滿足某些主觀需要;對學者的批評冷靜思考,可取者則吸收,不同觀點可予解釋,但不必糾纏。崇尚真實,也就能夠昭示真理,給人們以新知,推動國傢社會的進步。
社會科學的某些理論,可以引入中國國民黨史的研究,作為指導思想。研究方法也應包括在指導思想的範圍以內。作者的指導思想影響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而作為指導思想的某些社會科學理論以及研究方法,都必須服從於基本的指導思想,即“實事求是”的原則。以階級分析為例,在階級社會中,存在著不同的階級,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利益,因此階級分析適用於研究階級社會的曆史。需要說明的是,階級鬥爭觀點及階級分析方法並不是馬剋思的發現。早在法國復闢時期曆史學傢梯葉裏(1795—1856)已經用階級與階級鬥爭理論來解釋曆史,並且將階級關係歸結為財産關係。他認為,各個階級之間所以要進行鬥爭,是因為它們之間的實際利益是互相衝突的。另一位法國復闢時期曆史學傢米涅(1796—1884)於1824年齣版瞭《法國革命史》,認為法國大革命的原因是由於社會各階級之間的物質利益的衝突。基佐(1787—1874)也是法國復闢時期的著名曆史學傢,他對法國革命與英國革命的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認為,階級鬥爭像一根紅綫一樣貫穿於人類的全部曆史,法國大革命就是第三等級反對僧侶和貴族兩個特權等級的鬥爭。以上所述都是史學史上的基本知識,因此,階級分析方法完全適用於研究階級社會曆史。當然用階級分析方法研究曆史也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不能絕對化,不能簡單化。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反對“以階級鬥爭為綱”,但主張實事求是地運用階級分析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曆史。
學術著作是科學研究成果的一種載體。科學研究要做到實事求是,必須客觀冷靜地分析問題,切忌主觀因素的乾擾,特彆是政治感情的乾擾。如果政治感情乾擾瞭學術研究,那麼就沒有學術是非可言。我們曾經閱讀過一本中國國民黨黨史的著作。在這部書中,作者對大陸學者批評中國國民黨的論點,斥之為“歪麯曆史”;對大陸學者肯定中國國民黨的論點,又說成是“統戰陰謀”。如此取捨,學術真理與謬誤的標準何在?這是政治感情乾擾學術是非的一例。
百年來,中國國民黨的活動與中國各界同胞有密切關係,廣大民眾對中國國民黨有各種各樣的感情糾葛,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作為嚴肅的學者在研究國民黨史時必須服從理智,即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史學研究如果背離實事求是的原則而受感情乾擾,就無法看到曆史的真實麵貌!
第二,政黨的定位及評析政黨曆史作用的角度。
政黨在政治運作中處於什麼地位?它的基本目標是什麼?在幾本書名為《中國國民黨史》的著作中似乎未引起作者的重視與研究。我們認為這是研究中國國民黨史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瞭,纔會有一個明確的研究思路和觀察問題的角度。
先從政黨是什麼樣的組織說起。我們提齣三點意見。
首先,政黨是由一群要求達到一個共同政治目標的人組成。這一群人或是某一階級,或是某一階層,或是某一團體,或是誌同道閤的一群民眾。他們組成政黨,目的是集中力量實現共同的政治目標。政治目標是多種多樣的,概括起來不外兩大方麵:一是通過參加政治選舉,或是通過武裝鬥爭,掌握國傢政權;二是掌握國傢政權以後推動國傢和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其次,政黨要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必然要組織一個最高領導機構,即最高決策機構。這個機構除瞭確定最終目標及達到這個總目標的總政策外,還要根據形勢的發展,決定為貫徹總目標和總政策在各個時期執行的“政綱”。
再次,為瞭實現政治目標,政黨需要通過組織與紀律,形成一個穩定的、有一定規模的、有力量的戰鬥團隊。
如果讀者贊同以上三點分析,我們可以就此得齣兩點結論。
一是政黨是一種手段,或者說是一種工具,它不是政治目的。通過組織政黨這種手段,集中力量,掌握政權。
二是政黨掌握政權也不是組織政黨的最終目的。政黨掌握政權的目的是為瞭推動國傢社會的發展進步。推動國傢社會發展進步,這纔是組織政黨的最終目標。
我們認為,這兩點結論是符閤曆史實際的。孫中山創立興中會的總目標是“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閤眾政府”。同盟會的四大政治目標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成立興中會、同盟會都是達到政治目標的手段。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即是掌握政權;“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即是推動國傢社會進步發展。因此,一個政黨的成敗得失,它的曆史地位應該從推動國傢社會發展進步這一視角來分析。撰寫一部中國國民黨史當然要論及中國國民黨自身的理論思想、政綱政策、黨的各級組織及黨員個人的實踐活動等方麵的發展演變、興衰嬗替的規律,總結這些方麵的經驗教訓。探討這些規律,總結這些經驗教訓,都是為瞭更深入地認識中國國民黨在推動中國國傢社會進步發展所起的正、反兩方麵的作用。
第三,國傢社會進步發展的標誌。
要研究中國國民黨對中國社會曆史發展起瞭哪些作用,首先要明確國傢社會進步發展的標誌是什麼,然後再衡量中國國民黨在這些方麵是作齣業績,還是有所損害,程度又如何。這樣,國傢社會進步發展的標誌又成為衡量中國國民黨曆史功過的標準。
我們認為,國傢社會的發展進步包括兩個方麵,即客體方麵與主體方麵。就客體方麵說,國傢社會發展進步包括生産力的發展、國傢主權與民主政治的維護與發展、社會文化的進步以及生存環境的保護與改進;就主體方麵說,即人類自身的發展和進步,包括文化思想、科學技術素質與水平的提高和倫理道德水平的提高。客體的發展進步與人自身的發展進步是密切聯係的。社會曆史是人創造的,生産力的發展要人來實現,維護主權與發展民主政治、文化事業也要人去完成。人總是根據自己的理論、理想創造曆史的,人的文化思想、道德水平製約著生産力的發展以及民主政治等方麵的發展。這許多因素構成瞭國傢社會進步發展的標誌。
黨派是治理國傢社會的手段,研究政黨的曆史要從它是否推動國傢社會發展進步的角度著眼,而不是狹隘地站在黨派興衰的立場上進行評議。
第四,關於“黨史”與“國史”、“黨史”與“革命史”的關係。
中國國民黨的曆史與中國的曆史關係如何?學術界有不同看法。就1949年以前的曆史而論,有人主張“黨史”即“國史”,也有人認為“黨史”是“國史”的骨乾。無疑,就編寫一部中國國民黨史而言,這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
“黨史”不是“國史”,這是十分明確的,也不能籠統地說“黨史是國史的骨乾”。關鍵的問題是要看這個政黨是執政黨還是在野黨。中國國民黨在實施“訓政”時期,“以黨治國”,國傢事務即是黨的事務,研究這段時期的中國國民黨黨史,當然要研究在它的掌握下國傢事務的得失、經驗和教訓;退颱以後又實行“以黨領政”,研究中國國民黨退颱以後的曆史,當然要研究在它的統治下,颱灣地方事務的得失、經驗和教訓。但是,在中國國民黨沒有掌握全國政權時期,如晚清時期、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國史”,難道也要寫入中國國民黨史嗎?或者以中國國民黨史為“國史”的骨乾嗎?大多數讀者恐怕難以贊同這個觀點。
“黨史”與“革命史”的關係如何?這也是一個存在著模糊觀念的問題。 20世紀50年代張其昀奉蔣介石之命寫瞭一部《黨史概要》,又名《近八十年中國革命史》,在他看來,中國國民黨史就是中國革命史。這個結論經不起推敲。中國國民黨的早期組織興中會、同盟會舉起反清革命旗幟,難道反清革命的組織就隻是興中會和同盟會一傢嗎?反抗北洋軍閥統治的革命難道就隻有中華革命黨一傢嗎?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各黨派、各人民團體又放在什麼樣的位置上?冷靜地分析中國國民黨的曆史,在某些時期,國民黨難道沒有蛻變為阻礙中國國傢社會進步發展的政黨嗎?中國國民黨史不能自封為中國革命史。中國國民黨史就是中國國民黨史,中國革命史有更廣泛的內容。




用戶評價

評分

很好

評分

京東活動期間購買京東活動期間購買

評分

民國的一個側麵

評分

正版好書,性價比高,值得購買

評分

京東活動期間購買京東活動期間購買

評分

特彆好!特彆好!特彆好!特彆好!特彆好!

評分

包裝好,送貨快,不錯

評分

特彆好!特彆好!特彆好!特彆好!特彆好!

評分

在機場看到的這個,原價賣!京東買雖然沒活動,但是也六摺七摺優惠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