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他,为了自己的学生,深入传销团伙,四天三夜,只为解救自己的学生;
她,为了保护自己的学生,扮做学生的表姐,与黑社会周旋;
学生半夜遇到车祸,他第一时间赶到,争取到了可贵的抢救时间;
他们,白天给学生上课,做表格,发展党员,处理学生问题,倾听学生故事,开解学生的心结,下了班还要继续备课和做科研,
晚上要入睡了,也不敢关掉手机,担心学生们有什么事情。
面对学生与家长的指责甚至谩骂,他们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包容。
他们在大学辅导员的岗位上,不知疲倦,只为了深爱的职业和学生。
《奔跑吧,青春》是作者于2015年4月出版的《在海滩上种花——一个大学辅导员的工作日志》的姊妹书。《在海滩上种花——一个大学辅导员的工作日志》购买地址:https://item.jd.com/11693798.html
内容简介
《奔跑吧,青春:一个大学辅导员的工作日志》是作者于2015年4月出版的《在海滩上种花——一个大学辅导员的工作日志》的姊妹书。在这本书里,作者不仅记录了高校里思想政治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也记录了一群年轻大学生们的学习、恋爱、人际关系等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作为一名辅导员,作者用看似琐碎的文字体察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反映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表露自己的教育观点,记录学生的每一步前行。
作者简介
范蕊,女,副教授,山东大学(威海)辅导员,博士在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第九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第七届山东省高校十佳辅导员,第二届山东省zui美教师提名;出版著作《在海滩上种花——一个大学辅导员的工作日志》《在红楼梦中遇见自己》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这是一本讲故事的书。
这故事里,有你,有我,有生活。
在海滩上种花,也在海滩上种希望。
远去的是岁月,沉淀的是成长。
在青春里独行,更在行走中分享。
褪却的是青涩,留下的是芬芳。
——党的十九大代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徐川
目录
精彩书摘
考上的大学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
每所大学都有它的缺点,每所大学都没有你想得那么完美。你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子,取决于你自己。
——《你是对大学失望,还是对自己失望》
宿舍矛盾开始凸显。
人都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精装本,一个是平装本。在大学时代,精装本是给宿舍之外的人看的,那些人看到的是你的精致、你的优雅、你的得体;而平装本却是给宿舍人看的,只有宿舍的人才能看到你的悲哀、看到你的难过、看到你的邋遢。而这些人才是你生命中最美好的存在。所以,爱你自己,爱宿舍的人,爱你的同学。
——《爱自己,爱宿舍的人》
为什么他们生下来就享有我不能享有的东西?
改变形象,明天起,你就换一个发型试试,露出你好看饱满的额头,厚厚的刘海会挡住你的好运气哦。改变认知,贫穷不是问题,你自己也没有问题,人的前半生无法选择,但是后半生怎么过则是自己选择的。活在当下,给自己制订计划,多读书,你会发现自己会变得和从前不一样。
——《老师,难道贫穷是我的错吗》
到时候孩子就懂了,现在不小吗?
给家长布置家庭作业,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学校的负担,减少了学生记不住作业的风险,但是,却在更大程度上减缓了一个孩子修正错误不断成长的过程。
——《亲爱的家长,能让孩子找我吗》
老师,你看《欢乐颂》吗?我不想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二本”的学生,我想站在最前面。
在职场上,真的不能只靠运气和人际关系经营,而是应该像在大学一样,把自己变得优秀,更优秀。一个单位需要那些会经营人际关系的人,一样也需要那些努力工作的人,就像西天取经的团队,唐僧再喜欢会说话讨好的猪八戒,关键时刻却必须依靠能够降妖除魔的孙悟空,一旦猴子走了,这个团队就失去了力量。我们要努力做孙悟空,而不是猪八戒。
——《老师,有缘我们再见吧》
奔跑吧,青春:一个大学辅导员的工作日志 序章:西西弗斯的微笑 那是一段看似平凡却又波澜壮阔的岁月,一位大学辅导员,在象牙塔的边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与一群即将展翅的年轻生命同行。他不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教育家,也不是一位洞悉世事的智者,他只是一个旁观者,一个陪伴者,一个用自己微薄的力量,试图在这混沌初开的生命之河中,激起一丝涟漪的普通人。 他的名字,如同他选择的职业一样,在喧嚣的时代里显得有些默默无闻。然而,他的内心,却有着一颗不甘平凡的火种。他相信,每一个年轻的灵魂,都蕴藏着无限的可能,都值得被认真对待,被温柔指引。于是,他穿梭于教学楼、学生宿舍、活动场地,用他的眼睛去观察,用他的耳朵去倾听,用他的心去感受。 他眼中的大学,并非只有朗朗书声和求知若渴。这里有初入校园的迷茫与憧憬,有课堂上的困惑与顿悟,有社团活动中的激情与碰撞,有人际交往中的理解与摩擦,更有成长道路上的挫折与坚持。他见证着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从懵懂少年蜕变为独立青年,他们带着各自的故事,各自的梦想,在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他选择将这些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悉数记录下来。这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也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出于一种朴素的使命感,一种对教育事业的敬畏,一种对青春的深情。他希望,通过这些文字,能够传递出一种力量,一种温暖,一种启示。他希望,那些曾经和他一样,在迷雾中摸索的同行者,能够从中找到共鸣;他希望,那些即将踏入大学殿堂的学子们,能够提前感知这份成长的重量与甜蜜;他希望,那些关心下一代成长的长辈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当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 他自比西西弗斯,那个被判罚将巨石推上山顶,却又日复一日滚落的希腊神话人物。这份工作,何尝不是如此?每一次的付出,每一次的开导,每一次的努力,似乎都无法一劳永扃,似乎都可能被现实的巨石轻易推倒。然而,西西弗斯在重复的劳动中找到了意义,他在那份坚韧不拔中彰显了生命的尊严。这位辅导员,也同样如此。他从学生们每一次小小的进步中,从他们脸上绽放出的希望之光中,找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他的微笑,不是无奈的苦笑,而是对生活、对教育、对青春饱含深情的微笑。 第一章:初见,如星辰大海般闪耀的眼眸 还记得第一次踏入这所大学的情景吗?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芬芳,混合着青春特有的躁动气息。眼前涌动着无数张年轻的面孔,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渴望,仿佛每一双眼睛里都藏着一片星辰大海。作为一名刚刚走马上任的大学辅导员,我感到既兴奋又些许忐忑。我深知,我将成为他们四年大学生涯中最亲密的伙伴之一,他们的人生旅程将与我的工作紧密相连。 我的职责,是为他们铺就一条相对平坦的成长之路,指引他们避开暗礁,鼓励他们勇敢前行。我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几十个个体的学生,而是几十个家庭的希望,几十种不同的人生轨迹。这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也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初次见面,我总是努力用最真诚的态度去和每一位学生交流。我喜欢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我观察他们的穿着打扮,倾听他们的谈吐举止,试图从中捕捉他们最真实的一面。有的学生,初来乍到,带着些许羞怯,眼神中流露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有的学生,则洋溢着青春的自信,仿佛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在这个新世界大展拳脚。 我记得一位名叫小雅的女生,她安静地坐在角落里,默默地翻阅着手中的书本。她的眼神清澈而深邃,仿佛隐藏着许多未曾言说的故事。我走上前去,轻声询问她是否有什么困惑。她抬起头,对我报以一个腼腆的微笑,然后缓缓地说,她有些害怕自己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担心跟不上大家的步伐。我耐心地听着,告诉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大学的学习方式和高中完全不同,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我分享了自己当年学习的一些经验,鼓励她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提问,去和老师同学们交流。在她离开时,她的眼神中,似乎多了一份明亮。 还有一位名叫李晨的男生,他总是活力四射,积极参与各种社团活动。我常常在晚间的操场上看到他奔跑的身影,汗水浸湿了他的衣衫,但他的脸上却洋溢着快乐。有一次,他和我说,他觉得自己的专业和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样,有些迷茫。我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去思考,去分析,去寻找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我鼓励他多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讲座和实践活动,去接触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去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我告诉他,大学就是这样一个探索自我的过程,迷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探索。 这些初见的场景,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定格在我的记忆深处。我深知,我的工作,就是在这片星辰大海般的青春里,扮演着一颗微小却温暖的恒星,用自己的光芒,去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第二章:迷宫与灯塔:学生成长中的挑战与指引 大学生活,是一场精彩绝伦的冒险,也是一个充满未知数的迷宫。对于初来乍到的学子们而言,他们往往会在这座庞大的迷宫中,时而迷失方向,时而遭遇困境。而我,作为一名辅导员,便是他们身边的一座灯塔,试图在他们最需要指引的时候,为其点亮前方的道路。 我见证了无数的“第一次”:第一次翘课,第一次挂科,第一次失恋,第一次创业失败。每一次的“第一次”,都可能像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他们年轻的心上。 记得有一次,一位名叫王强的学生,成绩优异,却因为一次考试发挥失常而挂了科。他变得沉默寡言,整日把自己关在宿舍里,拒绝和任何人交流。我反复敲响他的宿舍门,最终,他才勉强打开了门。他眼眶泛红,低声说:“老师,我辜负了父母的期望,辜负了自己。” 我坐在他床边,没有立即去讲道理,而是默默地陪着他。我分享了我大学时,也曾经历过类似的挫折,那时我又是如何走出来的。我告诉他,一次的失败并不能定义一个人,重要的是如何从失败中学习,重新站起来。我引导他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是知识掌握不牢固,还是心态问题。我鼓励他重新制定学习计划,利用课余时间去巩固知识,并且可以去旁听这门课程的下次课,或者和其他同学组成学习小组。 看着他渐渐恢复的神采,我明白,有时候,倾听比说教更重要;陪伴比责备更有力量。 我也见证了他们的“第一次”尝试,无论是成功的喜悦,还是失败的苦涩。 有个学生,小陈,他一直对互联网创业充满热情。他利用课余时间,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注册公司,开发产品。从最初的激情满满,到后来的资金短缺,再到产品上线后的市场冷淡,他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的起伏。有一次,他几乎要放弃了,垂头丧气地来找我。他说,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换来了这样的结果,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我鼓励他,创业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失败是常态,成功是意外。我带他回顾了整个创业过程,分析了其中的经验教训,包括市场调研不足,团队协作问题,以及产品定位的偏差。我告诉他,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能够让他变得更加成熟和强大。我建议他,不要完全放弃,可以先沉下心来,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同时继续关注行业动态,为下一次机会做准备。 看着他离开时,虽然依旧带着一丝沮丧,但眼神中已经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芒。我知道,他从这次经历中,学到了比任何课本知识都更宝贵的东西。 在迷宫般的大学生涯中,我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为他们指引方向的灯塔,更是那个在他们跌倒时,伸出手扶他们起来的伙伴。我努力去理解他们的困境,去共情他们的痛苦,去分享他们的喜悦。我希望,他们不仅仅是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更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学会如何独立思考,如何勇敢面对,如何坚韧不拔。 第三章:生活是一本厚重的书:琐碎中的智慧与温度 作为一名大学辅导员,我的工作内容远不止于学术指导和心理疏导,它渗透在学生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我常常觉得,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最厚重、最生动的教科书,而我,则是在这本书的每一页,都试图去发现那些闪烁着智慧与温度的细节。 宿舍生活,是大学时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里,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学生汇聚一处,摩擦与包容,理解与误解,都如影随形。我常常需要介入处理宿舍矛盾,有时是生活习惯上的差异,有时是人际交往中的误会。 我记得一次,两个住在一个宿舍的女生,因为卫生问题闹得很僵。一个爱干净,另一个则有些随意。争吵升级,甚至上升到人身攻击。我接到寝室长的电话,匆忙赶去。我并没有立即批评谁,而是先让她们各自冷静下来,然后分别与她们谈话。我引导她们去理解对方的处境,一个注重整洁是为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另一个可能因为学业压力而无暇顾及。我提议,我们可以制定一个宿舍公约,明确各自的责任,定期进行卫生检查。我鼓励她们,宿舍是大家共同的家,学会包容和理解,才能让这个家更加温馨。在一番沟通和调解后,两人终于握手言和,并主动提出一起打扫卫生。那一刻,我感到,工作的意义,有时就在于这些微小的和解。 除了宿舍生活,学生们的经济状况、社团活动、兼职就业,甚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麻烦”,都可能成为我需要关注和处理的事情。 一位家境并不富裕的学生,小张,他勤工俭学,努力学习。有一次,他因为突发疾病,需要一笔医药费,而他的生活费已经所剩无几。我了解到情况后,立即联系了学校的相关部门,为他申请了临时困难补助,并联系了一些愿意提供帮助的校友。同时,我也和他谈话,鼓励他不要因为经济困难而气馁,可以考虑申请学校提供的助学金,或者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寻找一些更稳定的兼职机会。我告诉他,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有积极的态度和努力的行动,总会找到解决的办法。看到他脸上重拾的笑容,我知道,我所做的,不仅仅是解决了燃眉之急,更是为他注入了一份继续前行的勇气。 我也常常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心理健康讲座、志愿服务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仅是为了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更是为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迎接未来的挑战。 我见过学生们在志愿服务中,脸上洋溢的满足和快乐;我听过他们分享参加模拟联合国、辩论赛后的成长和感悟。这些琐碎而平凡的瞬间,构成了我工作中最动人的图景。我常常思考,作为一名辅导员,我的角色,就像一个园丁,耐心地浇灌、修剪,看着这些幼苗,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我的工作,可能不轰轰烈烈,但却充满着温度和智慧,隐藏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第四章:成长的足迹:从迷惘到清晰的蜕变 大学四年,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是一段至关重要的时期。我在这里,目睹了无数年轻生命的蜕变,从最初的迷惘与青涩,逐渐走向清晰与成熟。我的工作,就是在他们人生这段关键的旅程中,成为一位默默的陪伴者,一位耐心的观察者。 我喜欢记录下那些令我印象深刻的学生故事,它们如同散落在岁月长河中的珍珠,串联起我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记忆。 我记得一位名叫林晓的女生,她刚入学时,非常内向,几乎不和同学交流,整日抱着一本厚厚的英文原著,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担心她会因为社交障碍而错过大学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经历。我尝试着和她沟通,但她总是礼貌地回应,却很少主动袒露心声。我没有放弃,而是根据她的兴趣,鼓励她参加英语角、读书分享会等活动。一次次的邀请,一次次的陪伴,终于,她开始慢慢敞开心扉。她告诉我,她之所以内向,是因为曾经遭受过校园欺凌,让她对人际交往产生了恐惧。我听着,心疼不已,但我知道,比心疼更重要的是,如何帮助她走出阴影。我为她联系了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并积极为她创造一个安全、友好的社交环境。我鼓励她,用她的才华去感染他人,用她的知识去影响他人。 在毕业典礼那天,我看到林晓站在台上,自信地发言,她的眼神中闪烁着光芒。她讲述了自己在大学里的成长经历,感谢了那些曾经帮助过她的人。那一刻,我由衷地为她感到骄傲。 我也见证了学生们在选择人生道路上的挣扎与坚定。 有一个学生,小刘,他成绩非常优秀,毕业时,拿到了几家知名企业的Offer,但他却选择放弃高薪工作,而去了一个偏远的山村支教。他的父母非常不理解,觉得他是在浪费才华。我曾经和他深入地聊过。他告诉我,他在一次支教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看到了山村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神,那双眼睛深深地触动了他。他觉得,如果自己能够用所学知识去帮助他们,那将比坐在办公室里更有意义。我支持他的决定,并鼓励他,无论选择什么道路,都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实现。我会定期去看望他,听他讲述山村学校里的故事,看到他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乐观和热情,为那些孩子们带来了希望。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有的学生,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有担当的青年;有的学生,从一个迷茫无措的追寻者,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有的学生,从一个对世界充满疑虑的观察者,成为了一个积极的行动者。 我深知,我的工作,如同一个微小的齿轮,参与着他们人生这台庞大机器的运转。我无法决定他们人生的轨迹,但我可以,尽我所能,为他们提供支持,为他们点亮希望,为他们鼓劲加油。看着他们带着清晰的目标,踏上新的人生旅程,那份成就感,足以让我忽略工作中的辛劳与疲惫。 终章:奔跑的青春,永不落幕的风景 回望那些在象牙塔中度过的时光,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满足。我的工作日志,记录的不仅仅是我个人的经历,更是无数个年轻生命成长的轨迹。我曾以为,我的工作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是西西弗斯式的推石上山。然而,当我深入其中,我才发现,每一个学生,都像一本独一无二的书,每一页都充满了故事,充满了惊喜。 青春,本身就是一场奔跑。这场奔跑,有坦途,也有泥泞;有鲜花,也有荆棘。而我,有幸成为他们奔跑路上的一个加油站,一个路标,一个偶尔递上一杯水的朋友。我见证了他们的迷惘,也见证了他们的清醒;我见证了他们的跌倒,也见证了他们的爬起。 我常常在想,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在我看来,教育并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灵魂的唤醒,是能力的培养,是品格的塑造。作为一名辅导员,我的职责,便是尽我所能,去唤醒那些沉睡的潜能,去培养那些独立的思考能力,去塑造那些坚韧的品格。 “奔跑吧,青春”——这不仅仅是一本书的名字,更是我对所有我曾经指导过的学生,最深切的期许。我希望他们能够勇敢地奔跑,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去探索未知的天地,去体验生命的无限可能。即使跌倒,也不要害怕,因为每一次的跌倒,都是为了更坚实地站起来。 这本工作日志,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没有宏大的理论,它只是记录了一些平凡的瞬间,一些真切的情感,一些朴素的思考。然而,我希望,这些平凡的背后,能够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能够展现出教育工作中那些温暖人心的力量。 致每一个在青春的赛道上奔跑的你,愿你拥有披荆斩棘的勇气,愿你拥有拥抱美好的心扉,愿你永远保持那份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而我,也将继续在这条教育的道路上,静静地守望,用我的眼睛去发现,用我的耳朵去倾听,用我的心去感受,继续书写属于我的,这份关于青春与成长的,永不落幕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