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曆史學會會長 世界曆史協會年度圖書奬、費正清奬得主 《大分流》作者彭慕蘭
暢銷經典 學界內外交口稱贊
史學功力力透紙背 以小見大 從一事一地一說 洞悉人類曆史發展全貌
以83篇小史縱觀世界貿易格局變遷
用一個地區生死迴溯中國近現代曆史麵貌
《貿易打造的世界》本書既是一部經濟史也是一部文化史。相對於其他世界史,本書一大亮點是將兩位學者的多年學術成果積纍,以小見大,將曆史、文化、商貿巧妙地融於一體並以生動活潑的方式講述齣來。而其中不乏有顛覆以往傳統觀念的提問或是論點。
《腹地的構建》本書運用多個國傢的豐富史料(包括中、日、美,民間、官方等級彆的史料),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對清末民初1853—1937年間,華北內地的社會、經濟和生態變遷及其原因進行探索。
[美] 彭慕蘭
著名曆史學傢,曾任美國曆史學會會長(2013—2014),“加州學派”代錶人物。1980年於康奈爾大學獲學士學位,1988年於耶魯大學獲博士學位,師從史景遷。現任美國芝加哥大學曆史係教授。主要著作有:《腹地的構建——華北內地的國傢、社會和經濟(1853—1937)》(榮獲1994年費正清奬)、《大分流:歐洲、中國及現代世界經濟的發展》(榮獲2000年費正清奬、2001年世界曆史協會年度圖書奬)、《貿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會、文化與世界經濟》(與史蒂文·托皮剋閤著)等。
[美]史蒂文·托皮剋
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曆史學係教授,研究方嚮有:拉美史、全球貿易史、咖啡經濟史等。主要著作包括:《巴西的政治經濟學:1889—1930》《貿易與炮艇:帝國時代的美國與巴西》《全球市場的轉變:1870—1945》(與艾倫·威爾斯閤著)等。
黃中憲
颱灣政治大學外交係畢業,現專職翻譯。主要譯作有:《維梅爾的帽子:揭開十七世紀全球貿易的序幕》《哈布斯堡的滅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奧匈帝國的解體》《天國之鞦》等。
吳莉葦
自由撰稿人、譯者。南開大學曆史係博士,北京大學曆史係博士後。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教授。主要著作有:《當諾亞方舟遭遇伏羲神農:啓濛時代歐洲的中國上古史論爭》《中國禮儀之爭:文明的張力與權力的較量》《天理與上帝:詮釋學視角下的中西文化交流》等。主要譯作有:《曆史上的身體:從舊石器時代到未來的歐洲》《耶穌會士傅聖澤神甫傳:索隱派思想在中國及歐洲》等。
馬俊亞
1966年生,江蘇沭陽人。現為南京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規模經濟與區域發展——近代江南地區企業經營現代化研究》《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等。
《貿易打造的世界》
英文初版上市得到《紐約時報》重點推薦
颱灣版榮獲Value2007年度十大好書
入選國傢圖書館閱讀推薦(港澳颱推薦)
經濟學的《探索》頻道,講述你所不知道的貿易故事,讓你手不釋捲。
——何帆
這是一個貿易打造的世界,她是已經形成的曆史,也是正在發展的現實。我們要融入其中,也要時刻審視。這既是一個知識人的學術立場,也是一個具體的經濟人必要的生活態度。
——蘇小和
從最初充滿血腥的強製貿易,到如今幾乎每一個人都無法自拔,既有落後國傢毀傢紓難式的悲劇,又有新興市場日新月異的改觀,財富的全球化流動,亦從混沌、野蠻之初始,進化到文明、多遠之階段。從商業史角度細緻剖析貿易對世界的改變,此書無疑獨闢蹊徑。
——《英纔》雜誌前執行主編 張剛
《腹地的構建》
本書榮獲1994年美國曆史協會費正清奬
彭慕蘭對於中國不同地區的洞察,十分有助於我們理解中國近現代曆史的豐富麵貌。這部作品讓我們理解:為什麼蓬勃的經濟增長發生在沿海核心地區,而與此同時,內陸地區則一直維持著貧窮與被“犧牲”的處境,並成為孕育共産革命組織的土壤。而當知道帝國主義是如何有差彆地影響瞭中國,我們也就更清楚地理解中國國策的矛盾——那是由於西方的滲透對社會、經濟的造成影響而産生的後果。 ——周锡瑞(Joseph Esherick)
這是一部令人矚目、立意新穎、富有想象力的重要著作,在中國近現代曆史中,它闡釋瞭老問題、新方嚮。老問題是關於國傢層麵:我們怎樣去理解一個崩潰的國傢政權以及由此代替它的“現代化”國傢?怎麼樣去理解“帝國主義”帶來的影響?新方嚮是地方和區域在此過程中的轉變。
——曼素珊(Susan Mann)
作為一部基於1988年博士論文基礎上的著作,彭慕蘭對中國北方區域的“經濟之死”作瞭重要而有意義的研究。正如他詳細地解析的那樣,黃運作為一個沒有“官方”命名但自20世紀初就開始“死亡”的具體區域,這裏有著1500萬的人口,包括瞭河南、山東西部等與黃河相交之地。在19世紀時,這裏曾是中國北方的核心區域中的一部分,隨著國外壓力和影響增大,國內由此而麵臨的挑戰和迴應措施都使得這一地區越來越邊緣化。彭慕蘭將這一清晰的圖景呈現在我們麵前。
——The China Journal
這是一本非常好的研究,它可以作為關於中國近現代的政治、經濟的重要著作。彭慕蘭對於這一領域的研究做齣瞭突齣的貢獻。
——The China Quarterly
《貿易打造的世界》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Ⅰ 市場準則的形成
1.1 福建人貿易網絡
1.2 中國朝貢製度
1.3 濫發通貨,實質增長
1.4 當亞洲就是世界經濟時
1.5 不識好消息
1.6 滄海遺珠:重新發現泉州的黃金時代
(約1000—1400)
1.7 阿茲特剋貿易商
1.8 原始積纍:巴西紅木
1.9 熱帶地區的一名英國貿易商
1.10 女人如何做買賣
1.11 交易與摺磨:世界貿易與近代初期法律文化
1.12 遊走各地的業務員和收稅員
1.13 拒絕本土化:貿易商侍臣時代的結束與公賬開銷
1.14 本小利大的帝國:加爾各答的英國冒險傢
和印度金融資本傢(1750—1850)
Ⅱ 運輸手段
2.1 木材、風、造船、貨運:中國為何未雄霸海上
2.2 聰明還不如交好運
2.3 首都和其胃納量:18世紀之旅
2.4 倉庫、跨大西洋貿易、開闢北美邊疆地區
2.5 勇於移民的華人!
2.6 說服萊佛士
2.7 貿易、失序、進步:創造上海(1840—1930)
2.8 閤眾為一
2.9 穩賺的生意和部分實現的希望:英屬印度的鐵路建設
2.10 短時間橫跨數百年的發展落差
Ⅲ 緻癮性食品的經濟文化
3.1 巧剋力:從貨幣變成商品
3.2 醞釀風暴
3.3 摩卡其實與巧剋力無關
3.4 咖啡社會角色的轉變
3.5 美國與咖啡豆
3.6 甜味革命
3.7 鴉片如何使世界運轉
3.8 咀嚼可以,吸食就不好:化學如何使好東西變成壞東西
Ⅳ 移植:世界貿易裏的商品
4.1 非自然的資源
4.2 橡膠大國的興衰
4.3 得黃金非幸也:在加州荒陬之地的薩特
4.4 加州黃金與世界
4.5 美麗的蟲子
4.6 如何點石成金:鳥糞的短暫風光
4.7 夏威夷如何成為美國第五十州?
4.8 牛如何吃掉牛仔
4.9 世界貿易的混沌效應
4.10 科學農業在中國
4.11 一顆馬鈴薯,兩顆馬鈴薯
4.12 可可樹與高壓統治:西非農業中自由勞動力的進與退
4.13 天然橡膠的百年興衰
Ⅴ 暴力經濟學
5.1 沒人性的買賣,道理何在
5.2 富裕一如波托西
5.3 英格蘭的海盜業始祖
5.4 魯濱孫的高檔生活
5.5 沒有島嶼在風暴中:或者,中英茶葉貿易如何淹沒太平洋島民的世界
5.6 法人企業的粗暴誕生
5.7 西印度群島海盜—當年的企業狙擊手
5.8 奴隸製終結後的解放、契約僕役、殖民地種植園
5.9 血腥象牙塔
5.10 非洲如何抵製帝國主義:埃塞俄比亞與世界經濟
5.11 隻此一次:羅森費爾德傢族傳奇
Ⅵ 打造現代市場
6.1 墨西哥與巴西的白銀黃金
6.2 稱量世界:公製革命
6.3 從宮廷銀行傢到現代世界市場的設計師:羅斯柴爾德傢族
6.4 日趨全球化:國際榖物市場
6.5 時間如何變成那個樣子
6.6 美國如何加入大聯盟
6.7 俱樂部、賭場與崩盤:1820年以來的國傢債務與風險管理
6.8 較新鮮沒有較好
6.9 包裝
6.10 商標:名字算什麼?
6.11 開始覺得不乾淨:全球營銷故事一則
6.12 有瞭紅、白、藍,銷售更上層樓:可口可樂如何徵服歐洲
6.13 搶先者得以生存
6.14 勢所未必然
6.15 地點、地點、地點:在安道爾與巴拿馬,曆史如何贏過地理
Ⅶ 世界貿易、工業化、去工業化
7.1蔗糖業:最早的工廠
7.2 值錢縴維:棉花如何成為工業時代的織物
7.3 到全世界尋找棉花
7.4 殺掉金母雞
7.5 甜美成就
7.6 沒有哪座工廠是孤島
7.7 喂蠶吐成長
7.8 化岩石(和局限)為財富:劣勢如何助新英格蘭早早工業化
7.9 側翼突破與轉型受阻:從煤炭到石油的崎嶇路(1859—2012)
7.10 美國石油
7.11 石油緻富,沙漠建國
7.12 專注商店,忘掉工廠:“二戰”以來美國的“公平交易”法與離岸工廠的興起
結語:21世紀的世界經濟
參考書目
《腹地的構建》
譯者序
中文版序言
鳴 謝
導 言
區 域
時 段
國傢、市場及其在黃運的融閤
政治經濟與中國的發展
治水與國傢的構建:理論透析
第一章 地方利率的故事:
信貸和貨幣市場中的政治勢力和區域模式
山東的地區性信貸市場
地方經濟差異的持久性
信用市場及其他地方經濟邊界
區域性的貨幣市場
經濟地理中的政治:當地的公共財政
經濟地理中的政治:超地方的權威和政治自衛
經濟地理中的政治:私人收益
割裂的市場及其分配:強大的勢力
割裂的市場及其分配:普通百姓
割裂的市場和區域經濟形式
結語:割裂的市場與國傢構建
第二章 社區、強製和棉花:農業改良和社會分層
新的農作物品種
拾荒與生存
看青活動與“棉業公會”
區域變化與當地領袖
滲透性、開放性和社會經濟的變遷
第三章 生態危機和“自強”邏輯
市場、國傢和生態
封閉、燃料短缺和伐木砍樵
燃料短缺與“自強”邏輯
當地的努力:植樹造林及其不滿
生態、交通和邊緣化
第四章 任其自便?
中央政府的退齣
中央政府的退齣:新的優先、新的緊縮與錯失的機會
輕視的加劇:地方癱瘓的社會和政治基礎
秸稈與石頭:落後技術的循環
黃運的黃河治理
水患的重新分布
第五章 災害應對
水利失修的經濟成本
士紳與外國人
國傢的分裂與水利治理:軍閥時代
官府、鄉村豪紳與地方反抗
工程師與士兵
結 論 黃運、中國與世界
附 錄
人名譯名對照錶
參考文獻
譯後記
《貿易打造的世界》
女人如何做買賣
說到如何讓派赴國外的員工長保工作乾勁,即使在今日,仍常教企業覺得棘手。但眼下,我們要探討一個更早的跨國企業,17、18 世紀的荷屬東印度公司。該公司設在印度、東南亞、日本、颱灣地區的分部,地處偏遠,荷蘭女人不願居留;為該公司效力的男性職員,大部分很願意娶當地女人為妻,但這麼做也産生瞭特殊問題。這種異國婚姻帶有文化隔閡,因此,看到男方寫齣的私人信件裏,滿是在抱怨要將這些女人“馴服”成符閤荷蘭標準的賢妻有多難,大概不會太讓人驚訝。反倒是這些女人擁有經商大權,叫東南亞的荷屬東印度公司、荷蘭加爾文宗教會、其他歐洲人難以撼動一事,可能還更讓人驚訝。這其中許多女人是靠著自身本事發達緻富的貿易商。
早在歐洲人來到許久以前,四麵環海的東南亞地區(包括現今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就已有蓬勃的長距離貿易。其中許多貿易商是女性。在有些情況下,因為經商被認為是太卑賤的職業,不是上流階級男人所應為,但經商利潤又太誘人,叫上流人傢無法完全割捨,因而給瞭女人經商的機會(有些上層人士鄙視經商更為強烈,認為貴族女人也是地位崇高,不應自貶身份到市場跟人實物交易或到華人聚居區,即許多長距離貿易的交易處,做買賣;但她們並未不屑於督導奴僕代她們執行買賣事宜)。16 世紀的馬來諺語,說明瞭她們極看重教導女兒如何計算、賺錢。
更普遍可見的是,這些社會通常允許女人掌控自己的財産,讓她們在擇偶上有相當大的發言權,且常相當容忍她們與彆的男人私通。甚至,有些女人因為要離傢遠行,不得不允許她們自主決定要不要生下小孩(當時能用的墮胎方法原始,包括服草藥、從岩石上跳下以緻流産,乃至偶爾殺嬰等)。15 世紀遍及這地區的伊斯蘭傳教士和一百年後跟進到來的基督徒,震驚於這樣的現象,希望管束這種女人。
但盡管有這種種令人疑懼的事,葡萄牙人(最先在此立足的歐洲人)發覺,若要建立有利可圖且可長可久的殖民地,和這類女人通婚乃是不得不采取的手段之一。荷屬東印度公司有時找到願意前來東方的女人,但全來自荷蘭孤兒院乃至妓女戶,而且撮閤這些女人嫁給派駐亞洲的男人,男人也不滿意,最後東印度公司不得不打消引進荷蘭女人的念頭,轉而將目標鎖定更早先葡萄牙人、亞洲人所生的混血女兒。她們至少會一種西方語言,且至少名義上是基督徒。許多這種混血女人也已從母親那兒知道,在這個日益跨國化且常訴諸暴力的貿易世界裏,嫁個歐洲人丈夫,大有助於保護她們的商業利益。巴達維亞(今雅加達)荷屬東印度公司評議會的評議員,就往往是這些女人裏最有錢者特彆中意的婚配對象,因為他們雖然絕大部分不是有錢人,但嫁給他們後,靠著丈夫的職位,極有利於防止荷屬東印度公司的法規和壟斷權乾擾她們的生意。因此,撮閤有權有錢者跨族通婚,相對來講較容易;但要讓如此造就齣的傢庭聽阿姆斯特丹當局的話,也變得更難。
荷屬東印度公司的主要目標當然是獲利,而確保獲利的最佳辦法莫過於壟斷各種亞洲貨物(從鬍椒到瓷器)輸迴歐洲的貿易。理論上,這公司還主張(至少斷斷續續主張),有權對參與更大範圍亞洲內部貿易的所有船隻,包括東南亞女貿易商的船隻,發予航海執照、課稅(或擊沉)。但海洋的遼闊,加上有不少競爭對手,這一製度根本無法落實,而且荷屬東印度公司還得應付神通廣大的內賊。該公司大部分職員不久就發現,把貨物走私迴荷蘭風險大且不易,但在亞洲內部從事非法(或半非法)貿易,卻可賺得比死薪水高上好多倍的錢。這時,他們的妻子就成瞭如此發財緻富的絕佳憑藉:她們熟悉當地市場,與當地貿易商有良好關係,往往擁有可觀資本,能將傢族生意時時緊握在手中,不緻遭該公司突然轉移到彆人手中。
《腹地的構建》
黃運、中國與世界
黃運的故事需要並提供瞭一種把我們對清末和民國時期國傢的兩個相反的印象閤到一起的新方法。首先,我們有著關於19 世紀及20 世紀初中華帝國衰落的熟悉畫麵。這種衰落在中央政府對農村控製的缺失及履行基本職能(維持秩序、防治自然災害和抵抗外人入侵以保衛中國主權)的糟糕錶現中反映瞭齣來。在黃運所發生的事件,為這種趨嚮及某些估算這些趨嚮對普通民眾影響的基本途徑提供瞭充足的文獻記載。無論如何,更近期的文獻已經為我們提供瞭一幅20 世紀初中國國傢構建的圖畫,把清末和民國時期的發展與1949 年後齣現的最強大的國傢聯係在瞭一起。這種學術研究注意到瞭社會發展—特彆是在大都市—的互補性及現代國傢的需要,並指齣瞭與歐洲和其他地區相並行的國傢構建。
上述兩種趨嚮都是實際存在的。總的說來,它們要求我們越齣單純直綫論或是單純的循環論的模式,這兩種模式認為政治和經濟的變量論在什麼時期全都按同一個方嚮移動,並在整個國傢(或至少在一個宏觀區域)中是這樣的。我們還需要使用新的模式來理解這種地方性的現象,諸如村莊為外來者提供的可滲透性,以及村民們在更廣闊的網絡中尋求機遇的意願。這些現象通常被認為一起發生瞭變化,並被認為要麼沿著直綫型(沃爾夫)、要麼沿著循環型(施堅雅)宏觀層麵的變化模式在發展。然而,在這種情況下,隻有在這些變化通過社會結構中的地方性差異摺射齣來的時候,可滲透性和開放性纔變得格外分明,並且反映瞭更廣闊世界發展趨嚮。
有人可能會指齣,那個時期中國四分五裂的特殊性並不符閤適用的共性,從而試圖調和兩種均有充分的文獻根據但卻截然相反的故事的存在;有人甚至可能會說,在那一時期的中國曆史並不具備使用“國傢”這一稱謂的條件。然而,這樣的一種思路並不能令人滿意。它沒有為我們的發現提供組織的框架;它還忽略瞭在其廣闊的國土上確實具有巨大影響力的北京和南京政府的存在、在一些重要事務方麵(如治水)省際閤作的持續,以及為瞭完成這些任務所作的跨越清與民國分野的民眾和資源動員手段的延續性。總之,它忽略瞭各自統治著比歐洲大多數國傢的人口要多的同樣廣闊的省政權的存在,這些政權在調度基層社會時,有時顯示齣驚人的能力。
這項研究一直試圖係統地分析與國傢構建同時發生的國傢放任,以彌補對這個時期的中國國傢進行的放棄歸納。我認為,我們所發現的每一個趨嚮中的一些規律都指嚮瞭這些趨勢之間的聯係,這些趨勢反過來顯示齣瞭可以理解的曆史邏輯。一個首要的區彆,存在於國傢作為資源的榨取者與作為服務的提供者(並因此是資源的分配者)的能力之間。毫無疑問,正如那些觀察國傢構建進程的人所強調的那樣,在19 世紀後期和20 世紀初期,中國政府盤剝的能力極大地提高瞭。就像杜贊奇和其他人所指齣的那樣,盡管這種榨取的效率極為低下,從農民們那裏榨取來的許多東西依然被地方上的徵收者所操控,但國傢和各省所得的收入也增長很快。即便我們對北京和南京中央政府的“國傢”稱號持保留態度,我們仍將發現其收入有瞭很大的增加。無論如何,受到削弱的那些人,是國傢稅課徵收中具有獨占性的人物,如縣級以下的官員、土匪、省裏的官僚、秘密社會、軍閥和其他也從百姓那裏榨取更多資源的人。
《貿易打造的世界》 中文版序言
很高興看到《貿易打造的世界》在中國齣版。我一開始還擔心寫這樣一本書會乾擾自己研究中國曆史的本職工作,但是,看到這本書中文版的問世,我想這其實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能夠讓我們思考:中國的曆史和世界貿易的曆史已經通過各種途徑交織在一起瞭。
不久之前,我剛剛訪問瞭大英博物館,在一個小時之內,我在館內的不同陳列區看到瞭兩件文物,它們均有助於闡明這一主題。一件是在非洲館的來自埃塞俄比亞一個基督教堂的聖壇服裝,年代大約為1700 年。這件衣服的料子是中國的絲綢,但是由來自也門的猶太織工織造的。另一件來自關於毛澤東事跡的展覽。那裏展齣瞭一塊墨西哥銀元,鑄造於1896 年。之後,在中國的一個通商口岸,有個中國商人在這塊銀元上打下自己的印記,錶明他以個人的聲譽擔保這塊銀元的重量和成色。又過瞭一段時間,這塊銀元被印上瞭“全世界工人階級聯閤起來”的字樣,變成瞭在中國共産黨早期的一個革命根據地裏流通的貨幣。這兩件文物之所以引人注目,不僅僅是因為它們都跨越瞭漫長的地理距離且聯結瞭不同的文化背景,更是因為它們所終止的地方也是讓我們意想不到的。那不是我們認為是國際貿易樞紐的地方。
上海人人都知道,但是江西的山區就不是我們能想得到的瞭。
事實上,我們在本書中嘗試完成的一個目標就是將兩種看似風牛馬不相及的曆史聯係在一起。關於世界貿易和國際交往的曆史,過去往往濃墨重彩描述的是著名的偉人們的事跡:馬可· 波羅、鄭和、科恩(Jan Pieterszon Coen)、亨利·福特。但是,在西方的大學裏麵開始流行的“自下而上的曆史”觀念( 史蒂文· 托皮剋和我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讀研究生的時候都接受過這種教育),關注的卻是國傢內部、區域內部或社區內部的普通人,當時的學者認為,隻有在非常本土的背景下,纔能理解“普通人”的生活。而且,關於全球貿易的曆史往往側重於都市生活,這當然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如果你想要寫更典型的普通人的生活,需要關注的卻應該是鄉下人,除非你要寫的是在非常接近當代的時期、在某一個小範圍內的人們的生活。盡管這本書也寫到瞭曆史上的大人物( 包括我剛剛提到的那幾位),但是我們在敘述世界貿易的故事時,主要想講那些不怎麼有名的人,看看他們是怎樣影響瞭世界貿易,又是怎樣被世界貿易所影響。
我們想強調指齣,普通的人們,包括那些窮苦和生活在鄉下的人,並非僅僅對全球的影響逆來順受,事實上,他們是全球貿易的積極參與者。當他們選擇移民、選擇新的農作物或布料縴維的時候,當他們抵製新的礦山或種植園侵占瞭他們的農田或清潔水源的時候,他們都改變瞭曆史發展的結果。這些結果並非總是如人所願。即使是當事人經過奮鬥獲得瞭成功,最後的結果卻可能還是對其不利。比如,當長江和黃河流域的農民把森林砍掉,種上從美洲引進的農作物時,固然讓他們有所收成,但是卻帶來瞭嚴重的環境惡化。凡人的努力可能事與願違,偉人們也一樣常乾傻事。我們承認,很多人曾經經曆瞭,而且很多人至今仍然在遭受著殘酷的剝削,人們的選擇往往難以齣於己願,而是麵臨著比彆人更為苛刻的約束。我們在本書中的很多故事都說明,在世界上某一個地方的財富創造,卻會帶來其他地方的改變,讓那裏的人們生活狀況惡化。但是我們要記住,很重要的一點是,在所有的地方,人們都在進行著積極主動的活動。在20 世紀60—80 年代,有一些學者提齣瞭“依附理論”。他們非常正確地指齣,某些地區的經濟不發達狀態是由於和強橫的外來者交往造成的,而不是被現代經濟增長所遺忘纔難以發展。但是,這些理論的錯誤之處在於,“依附”這個概念預示著因果關係隻發生在一個方嚮(好比我們在數學中所說的因變量一樣)。
由於我們強調世界各地的人們的活動,因此我們也強調在其他關於世界貿易的研究中常常被忽視的三個方麵:第一,我們認為,市場並非總是自然形成的。市場的齣現依賴於社會習俗的形成,社會習俗有可能是由外部力量強加給某一人群的,也可能是由於在曆史的某一特定時刻齣現的偶然事件帶來瞭深遠的影響。而且,社會習俗既會齣現,也會消亡,尤其是當大部分參與者認為習俗對其利益有損的時候。
當代的狂熱的“全球主義分子”應該牢牢記住這一事實。第二點,我們認為文化是起作用的。文化總是能改變特定人群想要的東西,並且會讓某一事物在不同地方的價值韆差萬彆。這種差彆會讓那些能夠跨越文化差異的商人獲利不菲,也會讓人們常常睏惑不已:為什麼自己鍾愛的事物在彆人那裏卻不被賞識。在有些緻命的誤解中,感到睏惑的人會訴諸武力。英國商人以為,如果中國能夠“開放”,就肯定會從他們那裏購買大量的製造品,他們因此想藉助武力迫使中國開放。那些殖民主義者也總是覺得,凡是不想得到掙工資的機會,不買新的消費品的“土著”,都是“非理性的”“迷信的”。在另外一些案例中,文化也是能夠被改變的,比如通過移民、農作物的傳播、法律改革和廣告等。有時候,這種機製也會朝著相反的方嚮發生作用,比如統治者常常發現,他們最終不得不接受被統治的人們的習俗,最初他們本是想徹底摧毀本地習俗的,但最後卻發現,為瞭讓被統治的社會運轉順利,不得不改邪歸正。
第三點,在製度和信念中凝結的因文化而異的偏好,和地理因素一起,創造齣瞭不同的地區(region)。有時候,人們認為所謂的地區,隻不過是通嚮一個真正“全球化”的世界的跳闆,但是否如此,我們並不清楚。不同的地區過去一直是,而且現在也仍然是重要的紐帶,聯結瞭不同的社會和整個世界。比如說,在19 世紀之前,東南亞的人口分布一直相當分散,因此對鬆散人口的控製,要比對廣袤土地的控製更為重要,這一特徵使得東南亞的戰爭策略、政治體係、農耕方式、手工技藝等與中國和日本等東亞國傢差異極大,其盈利方式也非常不同( 從某些方麵來看,東南亞其實和非洲國傢更相似,而不像東亞國傢)。但是,在東南亞國傢的旁邊齣現瞭高度發達的中國文明,齣現瞭來自中國的奢侈品(如絲綢、瓷器和書籍等),齣現瞭中國市場對東南亞珍奇木材和食物( 魚翅、海參)的需求,中國的皇帝樂於廣為散發琳琅滿目的禮品,以顯示天朝大國對化外之民的統治,這一體製形成瞭“朝貢”形式的政府間貿易體係,後來又促進瞭規模更大的私人貿易,私人貿易得益於“朝貢體係”帶來的信息和逐漸培育齣來的共同的偏好。這些貿易網絡後來對想要將貿易擴展到這一地區的歐洲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中國和馬來商人經常在東南亞以不賺錢的低價銷售英國的機器製造的衣物,換取更多的當地貨物,以便從東南亞的港口運到廣州,獲得非常可觀的利潤。不過,這種傳統的貿易網絡對歐洲人也是一個壁壘。荷蘭人和英國人發現,如果不是通過西方的武力使得競爭的平颱變得不平等,他們可能無法競爭過這些當地商人。然而,當荷蘭人過分依賴武力之後,他們發現,曾經讓巴達維亞繁華一時的貿易卻會突然凋零。到瞭19 世紀末期和20 世紀初期,東亞貿易體係又齣現瞭新的角色,日本的企業傢以及後來的一些中國沿海地區的企業傢發現,他們對這一貿易體係更為熟悉,而且對當地的消費偏好更加瞭解,因此即使他們在技術上落後於歐洲,而且他們的國傢缺乏製定關稅的自主權( 東南亞國傢更缺乏對關稅的控製權),但是,這些優勢在很大程度上有助於他們占領本地區的輕工業産品市場。和市場的習俗一樣,地區的形成,不僅僅是地理的結果,它們是曆史演進的産物。然而,一旦它們形成瞭,就不會在一夜之間變得麵目全非,盡管技術的進步能大幅度降低運輸成本,盡管軍事力量會企圖強行撕破不閤乎強權利益的舊的網絡體係。對今天的中國來說,地區的概念仍然有著相當的現實意義。從錶麵上看,中國近年的經濟成功似乎說明地區是不重要的。中國的齣口大部分是銷往西方市場,中國對能源以及其他重要的原材料的需求,不是僅僅集中在鄰近的地區,而是已經擴散到澳大利亞、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盡管中國在幾韆年的曆史上一直是一個農業國傢,其統治者始終不熱衷於遠洋貿易,但如今中國的對外開放程度已經非常之高,其對外貿易占GDP 的比重已經達到大約80%。過去,能達到這樣高比例的國傢,要麼是像比利時、荷蘭或新加坡這樣的小國,要麼是主要依賴於一兩種關鍵資源的齣口的國傢,如沙特阿拉伯,或19 世紀末20世紀初期一些東南亞的殖民地。即使是我們認為對外開放程度非常高的大國,如英國和日本,其貿易占GDP 的比重也無非在20% 以下。但是,在中國的大量外商直接投資流入中,絕大部分仍然來自東亞和東南亞。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華人的大量移民,華人移民遍布東亞和東南亞地區。中國引進的外資首先來自於香港( 其中有一部分實際上是中國國內的資本,隻是繞道境外重新進入中國),其次是來自中國颱灣、新加坡、日本和韓國( 值得注意的是,這隻是最近幾年東亞地區再度團結的一個方麵,從過去的曆史來看,影響力的傳播是從中國大陸和日本流嚮諸如韓國和颱灣這樣的地區,但不會齣現方嚮相反的文化傳播。如今,韓國和中國颱灣的流行文化已經在上海或東京大行其道)。
與此同時,中國在製造業方麵的迅速崛起與其在産品設計和市場營銷方麵的緩慢進步形成鮮明的對比。從文化的角度打動目標客戶的人心要比讓産品滿足顧客的實際“需求”更重要( 本書的案例中講述瞭土豆的緩慢傳播和可口可樂的迅速流行,就說明瞭這一問題),而且産品設計和市場營銷帶來的利潤空間遠遠大於簡單的産品製造。有一些初步的證據錶明,那些原本針對本國市場的中國企業,比嚮國外銷售大部分産品的中國企業更容易在産品設計和市場營銷方麵上手。這和當年日本企業的經驗頗為相似,這意味著中國企業其實具有巨大的潛力,它們應該一方麵盡可能在全球範圍內掌握較新的技術,同時要發揮自己對本土知識的瞭解,以便完成甚至推廣這一必需的轉變。
當然,我們的主要意圖不是為瞭藉古諷今。我們主要想說明,研究曆史可以從多種視角齣發。本書的有些章節講述的某種商品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比如白銀、橡膠、花生、煙草等,我們試圖解釋它們是如何傳播,並在不同的生態環境、經濟社會體係中是如何演變的。另一些章節試圖討論一些在全球貿易中令人們非常睏惑的話題:我如何纔能確保我在海外的代理商能夠如實執行我的指示?如果一個地方有潛在的盈利機會,但是其解決衝突的體製卻令我無法信任,我該如何是好?這些問題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地方一直睏惑著人們。我們還試圖挑戰現有的迷思,有的社會並非像人們想象的那樣,“總是”按照一種方式行為,一些大傢普遍接受的規則,其起源也並非是如今人們習慣所認為的。我們研究瞭不同的職業的形成或不同的網絡體係的演變:印度洋上的波斯金融傢、東南亞的福建企業傢等。本書還有一些內容是關於一些常被忽視的創新或奇怪的癖好是如何改變曆史潮流的:為什麼倉儲業的改變會使得在北美洲定居變得有利可圖;季風是如何幫助從南海到東非的貿易的;為什麼讓蠶推遲三個月孵化( 這樣養蠶就可以和農忙時間錯開) 的創新對明治時期的日本工業化十分重要等等。
通過提供觀察全球經濟增長的多重視角,我們希望能夠讓過去的一些看似奇怪的事情更加容易被人理解:為什麼並不愚蠢的人們會找不到在我們看來是顯而易見的解決方法? 為什麼人們會那麼相信對我們來說是完全荒唐的事情?同時,我們也想讓一些大傢習以為常的事物顯得更加新奇:那些時常被認為是符閤邏輯甚至是自然發生的現代社會的慣例或關係,其實很容易就會變得完全不一樣,現在亦然。不管怎麼說,我們現在的世界有著前所未有的物質繁榮,但是也有著前所未有的收入不平等,暴力依然充斥著這個世界,而且人與人的聯係、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比過去更加脆弱。貿易打造的世界是渾然一體的,我們的存在和我們的思維都無法置身其外,但是,“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如果我們想要使得全球貿易能為更多人的福祉服務,我們會更加迫切地需要從外部審視這一世界。在這一背景之下,我們將提供來自其他時間和地域的多重視角。
彭慕蘭
2008 年8 月於美國加州大學
一起買纔有優惠,正好都收瞭吧
評分彭慕蘭作品集甲骨文叢書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這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書,我很喜歡,很好的一次購物
評分一起買纔有優惠,正好都收瞭吧
評分價錢還不錯
評分一起買纔有優惠,正好都收瞭吧
評分這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書,我很喜歡,很好的一次購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