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女王的绘画老师、博物学黄金时代的传奇博物画家 一生创作10000多幅博物画作,贡献了科学史上diyi本鸟类插画专著——《鹦鹉家族图谱》。
☆200余幅插图,多幅画作diyi次呈现 书中展现了李尔代表性的鸟类、澳洲动物、植物、风景画等,以及后人延续李尔的风格创作之品,惊艳读者。
☆影响西方文化和审美200年 李尔的博物画风和谐趣诗配画的形式,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插画家、童书作家、政治漫画家,直至今日。
☆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蓝色星球》导演大卫·爱登堡倾情作序。“既能精准呈现物种的特点,又善于展现动物在某一时刻的性情;将科学画和气质画完美结合。毫不夸张地说,他是所有博物画家中zui伟大的一位。”
19世纪是博物学发展的黄金时代,传奇博物画家爱德华·李尔正是这个时代的佼佼者,本书即呈现了他令人惊艳的博物艺术。
爱德华·李尔有非凡过人的绘画天赋,18岁出版了科学史上diyi本鸟类插画专著——《鹦鹉家族图谱》,尤擅长以活物为对象作画。李尔在青年时期,主要致力于博物学插画的创作。他和科学家、收藏家和出版商一起,共同把19世纪的英国打造成一个博物文化的大本营和传播地。
李尔是一位高产的艺术家,一生创作了1万多幅来自世界各地的博物画作和风景画作,曾为达尔文“小猎犬号”之行发现的鸟类新品种绘图,为古尔德的博物书籍做插画。他的博物画和谐趣诗画风格,在接下来的二百年里持续影响了西方文化和审美。
作者罗伯特·佩克花费大量的精力整理资料,于是就有了这本全面介绍李尔的书籍。本书由“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蓝色星球》导演大卫·爱登堡作序,内附200多张彩图,娓娓讲述爱德华·李尔的博物艺术传奇。这不是一本无聊的科学论文集,而是带你走入一场科学的盛宴,在欣赏李尔卓越才能的同时,见证博物学黄金时代的开启。
美国博物学家、作家和历史学家,德雷塞尔大学自然科学学院的高级研究员,在科学和艺术的交叉领域颇有见地。他的科考探索足迹遍布五大洲,著有6本博物学书籍,在全美的图书馆和博物馆举办过多场科学和艺术展览,并经常受邀在BBC、NPR等各大电台进行科学和艺术的讲座。2012年适逢李尔百年诞辰,罗伯特·麦克拉肯·佩克在哈佛大学霍顿图书馆举办了一场爱德华·李尔的画展。
鉴于佩克在科研和科普方面的巨大贡献,他获得了美国花园俱乐部颁发的莎拉·查普曼·弗兰西斯奖章、自然科学学院颁发的理查德·霍普日奖章等许多表彰,德雷塞尔大学授予佩克人文主义文学名誉博士学位。
打开这本精致的爱德华·李尔传记,你会格外地欣赏他——一个纯粹的自然观察者,或许这也是艺术家自己希望被人记住的方式。
——《博物》杂志
这本书聚焦于李尔作为一名博物画家的成长史,他的大量插图再次完美展现。对于李尔的粉丝以及对艺术和博物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非常值得收藏。
——《出版周刊》
在这本内容详实、文笔优美、插图精美的书中,罗伯特·麦克拉肯·佩克向我们介绍了李尔在鸟类插画史上的主导地位。李尔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值得我们去细细探究。
——克莉丝汀·杰克森,《世界鸟类插画作者词典:1100—2000年的大师们》作者
本书中的图片给人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通过介绍李尔的一生,揭示了他给同时代和后人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启发。
——罗杰·柏诗姬,《中央公园鸟类绘画精品》一书作者
这本书很棒!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给我们奉献了一本集科学和美学于一身的作品。它详细地介绍了博物学上一段激动人历程,也高度评价了李尔作品在博物学上的重要地位。
——莱斯利·奥弗斯特里特,美国自然博物馆图书馆珍本典藏馆馆长,史密森学会会长
序言 / 7
引言 / 13
第一部分
非凡的一生:李尔的童年和对博物学兴趣的萌芽_22
打开笼门:李尔和伦敦动物园_32
爱德华·T. 班尼特_39
未完成的书:李尔佚失作品集_42
《比奇船长的航海动物学》 _47
李尔和石版印刷术:科技成就艺术_51
李尔的鹦鹉专著_56
鸟类作画录:李尔之前的鸟类插画_60
巴哈本的鹦鹉_64
群雄争霸:李尔在博物学界的地位_71
约翰·古尔德_71
威廉·渣甸和普利多·约翰·塞尔比_80
托马斯·贝尔_85
不寻常的动物_91
李尔与澳洲:对澳洲的极大兴趣_93
伯爵和猫咪:李尔和德比伯爵的往来_100
约翰·詹姆斯·奥杜邦和美洲之旅的设想_107
《诺斯利庄园动物集》 _110
漂泊的画家:旅行者李尔_112
女王的导师_122
去更远的地方旅行_125
异国服饰_127
旅行中的危险_128
正经地胡诌:李尔的《谐趣植物学》_131
严谨的科学:李尔的植物学_136
第一部分结语_139
第二部分
大家的故事,永恒的经典:李尔对童书的影响_142
毕翠克丝·波特_145
爱德华·戈里_149
简·布雷特_150
传奇的延续:两位李尔式的当代博物画家_152
威廉·库柏_152
伊丽莎白·巴特沃斯_155
站在李尔的肩膀上_158
沃尔顿·福特_158
詹姆斯·波塞克_160
诗人般的地质学者:三位继承李尔传统的旅行山水画家_164
托尼·福斯特_164
约翰·道尔_167
菲利普·休斯_169
一位受李尔影响的政治漫画家_173
尼古拉斯·加兰_173
第二部分结语_178
第一部分注释_180
第二部分注释_195
附录_199
致谢_200
插图列表 _ 204
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一只猫头鹰,它乘着漂亮的豆绿色小船,在海上航行(图1)。那时我还很小,第一次在书中见到这只泛舟于海上的猫头鹰。当然,那本书中不只有会划船的猫头鹰,还有许许多多不同寻常的生物:意志坚定的咚咚借助自己会发光的鼻子,在夜色中翻越了枪壳堡山;粗心大意的波波娃在游经布里斯托尔海峡的途中,把脚指头全弄丢了。这些神奇的生物都出自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位作家——爱德华·李尔的奇思妙想。
以今天的视角来看,李尔的作品或许可被划归到超现实主义的范畴。但是在当时,他的作品却因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被冠上了荒诞的头衔。但不管怎样,李尔刻画出的这些生物栩栩如生,令人动容。它们给我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很多年来我都以为这就是李尔唯一有名的作品,而这些作品也足以奠定他在文坛中的地位。后来我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我从20多岁开始制作有关自然史的纪录片。在我的早期作品中,其中有一部是到圭亚那(拉丁美洲国家)的热带雨林里拍摄的。在拍摄过程中,我见到了许多奇妙的景观。为了留个念想,回来后,我买了一本19世纪的版画,上面画的是巨嘴鸟——我在拍摄过程中遇到的最讨喜的动物。画里的犀鸟仿佛受到了威胁,它翅膀半张,充满敌意地与观察者对视。这可不是19世纪版画的风格,作者没有把鸟儿画成一具死气沉沉的标本,而是把犀鸟画活了。我再一看签名,上面赫然写着李尔的大名,这时我才意识到,李尔不仅能够写出《猫头鹰和小猫咪》这样的诗作,还是画鸟的一把好手(图2)。
和其他很多版画一样,这幅犀鸟的版画也出自维多利亚时期的鸟类专著。这类书通常包装精美,静静地躺在贵族家庭的图书馆中。一个世纪之后,它们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人们把这些珍贵的书籍拆散,把里面的插画拿去贩卖。从那时起,我经常会去二手书市场淘宝,搜寻带有李尔签名的插画。
我很快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不是我吹嘘,不管画上是否有李尔的签名,我都能一眼看出它是否出自李尔之手。对于当时刚20岁出头的李尔来说,他打心里瞧不起那些把他的画大量印刷生产的行为,他更喜欢自己来亲手绘制。当他用粗笔在石板上挥洒自如时,当他用细笔勾勒出完美细节时,他的喜悦之情总是溢于言表。后来我又看到了他画的仓鸮,顿时联想到了诗歌里的那只猫头鹰。它坐着豆绿色小船周游世界,最终和自己的旅行伙伴小猫咪在长着棒棒树林的那片土地上结为连理。李尔为这首诗配了这幅插图,他笔下的猫头鹰眼睛周围有一圈厚厚的羽毛,勾勒出了诗歌中猫头鹰的独特之处。我收集到的这张石版画上有李尔清晰的签名,但是其底部写有作者名字的区域却并没有提及李尔,只是说这幅插画由约翰·古尔德和E.古尔德设计并绘制的。约翰·古尔德是本书的出版商,他的妻子伊丽莎白也是一个艺术家,书中一小部分平平淡无奇的画就出自她手。李尔绘制了书中大部分的插画,而书上却没有他的名字,这难道仅仅是一个失误,还是当时艺术家和出版商之间矛盾的体现?
这个谜团以及其他的一些疑点我会在书中给大家一一揭晓。这件事可能对当时才25岁的爱德华·李尔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因为不久之后他就离开了英国,前往意大利,并在那里度过了余生。不仅如此,他还改变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变成了一名风景画画家。
那时英国的富家子弟在大学毕业前都会环欧洲旅行,欣赏自然风光,探访历史遗迹。李尔就做起了他们的生意,他在罗马设立了一间工作室(后来搬到了圣雷莫),那些学子会上门向李尔订购精美的欧洲大陆风景画,作为他们欧洲游的纪念品。
尽管李尔当时已经在意大利定居,他还是想在自己的家乡获得认可,因而他偶尔也会画一些大型油画送到伦敦去展览。他的画展还算成功,但是几十年后,这些镶着镀金框架的大型画作一个接一个地被艺术馆收进了仓库。在李尔76岁去世时,人们甚至已经想不起来他曾经还是个艺术家。
李尔死后,他的工作室解散了,他的继承人也于几十年后去世,李尔的东西就被变卖掉了。这其中有个五斗柜,里面收藏了他的参考图以及各种草图。作为一个英国人,我想当然地认为,某个艺术馆应当把这些珍贵的作品收入囊中,但事实上,慧眼识珠的是美国人,如今这个五斗柜被珍藏在哈佛大学霍顿图书馆中。
我对李尔越来越感兴趣,我也开始有越来越大胆的举动——收购李尔的原作。有一次我买到了一幅鹦鹉水彩画,心里特高兴,但后来我开始慢慢怀疑其真伪,因为这看上去不像是一幅原画,上面没有李尔的签名。要想证明其真伪,我得找到李尔类似的作品,而这些作品有可能只会在霍顿图书馆中找到。
幸运的是,我认识了一名年轻的学者罗伯特·麦克拉肯·佩克,他是美国研究鸟类插画的专家。当时他正在霍顿图书馆做访问学者,在他的帮助下,我进入霍顿图书馆,一起浏览了李尔的画作,最终收集了足够的证据,证明我买的这幅画是赝品,顺利地把画推掉,拿回了自己的钱。
这次霍顿图书馆之行让我意识到,李尔还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有待挖掘。幸运的是罗伯特·麦克拉肯·佩克已经开始细致地研究它们,并把他的发现写在了本书中。经过在哈佛大学以及其他地区20多年的研究,他的发现不仅足够新奇,还足以让你爱上李尔此人,甚至爱上博物学。
李尔大部分的动物画,诸如鸟类、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都被做成了科学书籍的配图。此类书籍的配图要求严格,它们必须能够精准展现该物种的特点,这样科学家们才能清楚地辨认。还有的动物画家善于展现动物在某一时刻的性情和气质。科学画也好,气质画也好,精通任何一种都不容易,将两种技艺展示在同一幅画里更是难上加难,不过李尔做到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所有博物画家中最伟大的一位。
大卫·爱登堡(David Attenborough)
当我第一次翻开《博物之美:爱德华·李尔的博物艺术传奇》这本书时,就被它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所吸引。我一直对爱德华·李尔的“nonsense”作品颇为喜爱,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他更为深沉、更为扎实的一面。他不仅仅是一位创造奇趣故事的诗人,更是一位精湛的博物画家。他笔下的鸟类,形态各异,色彩斑斓,栩栩如生,每一只都仿佛拥有自己的生命和故事。我惊叹于他对细节的把握,对自然形态的理解,以及他运用色彩的独特品味。书中对李尔的创作历程进行了详细的梳理,让我了解到他早期为科学期刊绘制插画的经历,以及他如何将科学的严谨与艺术的浪漫相结合。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他如何将这种对自然的观察,融入到他那些广为人知的“nonsense”作品中的探讨。这让我意识到,他的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创作,实则充满了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和幽默。这本书的装帧精美,印刷清晰,每一幅插图都得到了极好的呈现,让我能够近距离欣赏到李尔那令人惊叹的艺术才华。
评分《博物之美:爱德华·李尔的博物艺术传奇》这本书,犹如一位老友,以一种温和而深刻的方式,向我娓娓道来爱德华·李尔的故事。在我眼中,李尔一直是一位充满奇幻色彩的诗人,他的“nonsense”诗歌和画作,总能带我进入一个妙趣横生的世界。然而,这本书让我发现了他更为沉静、更为细腻的一面——他是一位杰出的博物学家。他笔下的鸟类,不仅仅是简单的图画,而是被赋予了生命和个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李尔早期为科学出版物绘制的插画的介绍,那些精确到毫米的描绘,展现了他作为一位观察者的敏锐和作为一位画家的功底。他能够将科学的严谨与艺术的灵动完美结合,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书中对于李尔创作背后的故事,他与当时科学界的互动,以及他对自然的热爱,都有着详尽而生动的描述。我从中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丰满的李尔,一个不仅仅能逗人发笑,更能引人深思的艺术家。这本书的文字流畅优美,如同他创作的诗歌一般,充满了韵味,而精美的插图更是锦上添花,让人赏心悦目。
评分《博物之美:爱德华·李尔的博物艺术传奇》这本书,如同一本精心珍藏的古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我爱不释手。它所呈现的爱德华·李尔,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艺术家,而是一个连接科学与艺术、现实与想象的奇妙桥梁。我一直对那些充满异域风情和奇特生物的插画情有独钟,而李尔的作品恰恰满足了我对这一切的想象。书中所收录的那些精美的鸟类画作,色彩鲜艳,形态各异,仿佛每一只都拥有自己的故事。但最让我着迷的,还是李尔那些“nonsense”式的创作,那些人与动物的奇妙组合,那些充满逻辑却又颠覆常识的场景,都让我忍俊不禁,又陷入深深的思考。它挑战了我对“博物”的传统理解,让我意识到,博物学并非只能是枯燥的图鉴,它也可以充满诗意和幽默。书中对李尔创作灵感的来源、他与当时科学界的互动,都有着细致的考证和精彩的阐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李尔如何将科学观察与艺术表达融为一体的分析印象深刻,他并非简单地复制自然,而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心灵,赋予了这些生命新的生命力。这本书的文字和图像完美结合,相得益彰,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这本《博物之美:爱德华·李尔的博物艺术传奇》实在是一本令人惊艳的读物,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爱德华·李尔作品的书,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旅行,让我沉浸在他那个充满奇思妙想的博物世界里。翻开书的第一页,我立刻就被李尔那独一无二的画风所吸引。他的作品,无论是以精细笔触描绘的奇特鸟类,还是他那些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 nonsense ”画作,都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我尤其喜欢他早期为儿童创作的插画,那些生动有趣的形象,至今依然能唤起我内心深处孩童般的好奇与快乐。书中对李尔创作背景的深入挖掘,也让我对这位艺术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了解到,他并非仅仅是一位画家,而是一位集诗人、作家、音乐家于一身的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对生物形态的独特解读,都体现在他那些看似随性实则充满智慧的作品之中。阅读这本书,我仿佛能感受到李尔在创作时的那份纯粹与热情,他用画笔和文字,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博物学视角,挑战着我们对“正常”和“已知”的固有认知。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精美的纸张,清晰的印刷,将李尔的作品以最完美的姿态呈现出来,每一幅画都仿佛可以触碰到。这不仅仅是一本满足视觉享受的书,更是一场关于艺术、自然与想象力的精神盛宴。
评分这本《博物之美:爱德华·李尔的博物艺术传奇》,简直是一场视觉与思想的双重盛宴,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爱德华·李尔的认知。我一直以为他只是一个擅长创作“nonsense”的逗趣艺术家,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位严谨而富有洞察力的博物学家的另一面。他笔下那些细节丰富、色彩鲜艳的鸟类画作,着实令人惊叹。我能从那些画中感受到他对每一个羽毛、每一根爪子都充满了敬意,仿佛在与这些生命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书中对李尔创作过程的细致描述,以及他对解剖学和生物学知识的运用,都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位博物学家所具备的专业素养。但最让我着迷的,还是他如何将这种严谨的观察,巧妙地融入到他那些充满想象力的“nonsense”作品中。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画面,实则蕴含着他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和幽默批判。这本书的编排设计也非常出色,将文字和图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我感觉自己仿佛跟着李尔,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与科学之旅,既增长了见识,又收获了乐趣。
评分翻开《博物之美:爱德华·李尔的博物艺术传奇》这本书,我仿佛进入了一个由色彩、线条和想象力构筑的奇妙世界。在此之前,我对爱德华·李尔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他那些令人捧腹的“nonsense”诗歌上。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向我展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李尔——一位极其出色的博物学家和画家。他笔下的那些鸟类,栩栩如生,色彩鲜艳,形态各异,每一笔都充满了生命力。我惊叹于他对细节的捕捉能力,对不同物种特征的精准描绘。书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李尔的创作过程,他如何进行科学观察,如何运用解剖学知识,以及他如何将这些严谨的科学研究,巧妙地融入到他充满艺术感染力的画作中。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将他的博物画与他的“nonsense”作品进行了有趣的对比和联系,我才发现,原来他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他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之上。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视觉美学的追求,更在思想层面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重新审视了“博物”的定义,以及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联系。
评分拿到《博物之美:爱德华·李尔的博物艺术传奇》这本书,就像是收到了一份来自遥远时代的珍贵礼物。这本书所展现的爱德华·李尔,是一个我从未深入了解过的维度。我一直以为李尔只是一个以“nonsense”诗歌闻名的作家,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位杰出博物画家的另一面。他笔下的鸟类,栩栩如生,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极为到位,仿佛能够听到它们清脆的啼鸣。但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将他的博物画与他的“nonsense”作品并置,我才发现,原来他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深深植根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他用一种幽默而充满智慧的方式,解构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实,展现了自然界中那些被忽略的奇妙之处。书中对李尔的生平、创作理念以及他与科学界交流的详细介绍,为我理解这些作品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李尔如何平衡科学的严谨与艺术的自由的探讨,这种平衡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科学的准确性,又充满了艺术的感染力。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和排版设计都堪称一流,将李尔那些精美的画作以最佳的状态呈现出来,每一页都充满了视觉的享受。
评分《博物之美:爱德华·李尔的博物艺术传奇》这本书,仿佛是一扇通往另一个时代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爱德华·李尔这位非凡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我对李尔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那些充满奇思妙想的“nonsense”诗歌和画作上,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他更为广阔和深刻的一面——他是一位造诣深厚的博物学家。他笔下的那些生动形象的动物,尤其是那些奇特的鸟类,让我叹为观止。书中的插图精美绝伦,色彩运用大胆而和谐,线条流畅而富有生命力。我能感受到李尔在描绘它们时,所投入的那份专注和热爱。他不仅仅是在描绘动物的外形,更是在捕捉它们的灵魂和个性。书中对于李尔如何观察和研究这些生物的细节描写,让我对他的严谨态度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并非仅仅是一位艺术家,更是一位充满好奇心的探险家,用画笔记录下他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李尔“nonsense”作品的解读,它并非简单的荒诞,而是一种反思和嘲讽,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合理之处。这本书的文字部分也同样精彩,叙述流畅,论证清晰,将李尔的生平、创作和思想娓娓道来,让我对这位艺术家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博物之美:爱德华·李尔的博物艺术传奇》这本书,如同一坛陈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它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了爱德华·李尔这位横跨艺术与科学的伟大人物。我一直以为李尔的才华主要体现在他那些古怪而有趣的“nonsense”诗歌和画作上,但这本书让我领略了他作为一位博物画家的严谨与卓越。他笔下的那些鸟类,活灵活现,仿佛随时会从纸面上跃起,每一根羽毛的纹理,每一个眼神的光泽,都处理得极为细腻。书中对李尔创作的详细介绍,包括他对生物学和解剖学的研究,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位科学观察者的严谨态度。但他又并非仅仅是科学的记录者,他更是一位充满艺术想象力的创作者,他能够捕捉到生物的生命力和独特的个性,并将之赋予画面之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李尔如何将科学的精确性与艺术的自由相结合的分析,这种平衡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的文字流畅优美,论述精辟,配合精美的插图,让我沉浸在李尔那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博物世界里,久久不能自拔。
评分刚拿到《博物之美:爱德华·李尔的博物艺术传奇》这本书时,就被它厚重而典雅的封面所吸引,随即便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画面本身,更在于它对于爱德华·李尔这位被低估的博物学家的深度解读。我一直对自然界的奇观充满好奇,而李尔的视角,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他的笔下,那些我从未见过的鸟类,有着令人惊叹的羽毛色彩和奇异的身体构造,仿佛是从另一个星球降临的生物。但更吸引我的是,他不仅仅是描绘,更是在其中注入了生命力和个性。你似乎能听到那些鸟儿在画面中鸣叫,感受到它们在枝头跳跃的活力。书中对于李尔不同时期创作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他艺术生涯的演变,从早期的写实描绘,到后期融入了他标志性的“nonsense”元素。这种“nonsense”并非简单的无意义,而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想象和对现实的戏谑,它巧妙地挑战了人们固有的认知模式。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李尔科学观察精神的强调,尽管他的作品充满了艺术家的浪漫主义色彩,但他对细节的捕捉和对解剖学知识的运用,都显示了他严谨的一面。这使得他的博物画作,在趣味横生的同时,又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跟着李尔一起,在那个充满未知的世界里进行一场科学探索,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收获乐趣,这种体验是十分宝贵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