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風雨百年:陳學溶口述自傳

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風雨百年:陳學溶口述自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學溶 口述,樊洪業 整理
圖書標籤:
  • 口述曆史
  • 中國科學史
  • 陳學溶
  • 自傳
  • 20世紀中國
  • 科學
  • 人物傳記
  • 迴憶錄
  • 曆史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湖南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53960234
版次:1
商品編碼:1235590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3-01
用紙:輕型紙
字數:45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934年10月,在竺可楨舉辦的第三屆氣象練習班中,走進來一位高個子的18歲青年。1935年4月,他登上東嶽泰山的測候所,開始瞭他的氣象生涯。2016年,年近百歲的他,住在南京的蝸居裏,還在案頭潛心梳理有關“竺可楨年錶”的資料。
  他就是這本書的主人公——陳學溶。
  從氣象研究所、中國航空公司,到華東氣象處、中央氣象局、江蘇省氣象局、南京氣象學院等機構;從天氣預報的測候員、預報員,到航空氣象服務管理、農業氣候區劃,再到暴雨天氣研究,平生曆經各種崗位的經曆,使他晚年在不經意間實現瞭嚮氣象學史領域的華麗轉身。
  與諸多著名的氣象學傢相比,陳學溶是“非著名的氣象學傢”。但他從18歲步入氣象學界起,從一而終,是在世老氣象學傢中長壽者,因其博聞強記,堪稱中國現代氣象學史的“活字典”。他的個人經曆和所見所聞,堪稱中國現代氣象科學事業的寶貴史料。

內容簡介

  陳學溶先生是竺可楨先生弟子,是被譽為“中國現代氣象學史活字典”的新中國首代氣象老人。他博聞強記,對中國氣象學史掌故瞭如指掌,本書為陳先生的口述自傳,全景式呈現瞭他不平凡的科學人生,真實而生動地展示瞭這位從事氣象事業80年的老科學傢在平凡崗位上鍥而不捨、執著一事的崇高品德。
  本書以陳學溶的學術成長經曆為主綫,廣泛涉及中國氣象學學科建設和人纔培養等方麵內容,提供瞭許多有曆史意義的細節,書中呈現的內容對中國氣象學學科研究和中國氣象學史研究意義重大。
  訪談時,陳老雖年近百歲,但頭腦清楚,記憶力驚人,加上他有收藏東西的習慣,使得本書敘述的史實準確性很高。陳老對許多曆史事件要點的記憶在訪談後陸續獲得的實物資料中不斷得到印證,非常難能可貴。

作者簡介

陳學溶(1916—2016),

江蘇南京人,1935年畢業於國立中央研究院第三屆氣象練習班。南京氣象學院研究員,南京竺可楨研究會副理事長,《竺可楨全集》特邀校審。曾在國立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及其所屬的泰山日觀峰氣象颱、西安頭等測候所等從事氣象觀測和天氣預報業務;後在中國航空公司重慶珊瑚壩機場、印度加爾各答達姆達姆機場和上海龍華機場的航空氣象颱從事航空天氣觀測、國際航綫天氣預報和服務工作;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在華東氣象處、中央氣象局、江蘇省氣象局、南京氣象學院工作。著有《中國梅雨圖集》《中國近現代氣象學界若乾史跡》。

樊洪業(1942—),

遼寜撫順人。中國近現代科技史學傢、中國科學院院史專傢。1965年7月畢業於吉林大學化學係。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兼職博士生指導教師,曾任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史研究室主任等職。著有《科學業績的辨僞》《耶穌會士與中國科學》《科學舊蹤》等,主編《中國科學院編年史(1949-1999)》、《竺可楨全集》(24捲)和《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叢書》等。



好的,這是一本與《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風雨百年:陳學溶口述自傳》內容完全無關的圖書簡介,力求詳實、自然: --- 《塵封的航道:大航海時代早期歐洲與遠東的隱秘貿易網絡(1550-1700)》 作者: [虛構作者名,例如:伊萊亞斯·範德堡] 齣版社: [虛構齣版社名,例如:普羅米修斯曆史文庫] 字數: 約 480,000 字 定價: 188.00 元 ---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挖掘瞭十六世紀中葉至十八世紀初,全球貿易網絡形成初期,歐洲與東亞之間那些鮮為人知卻至關重要的商業聯係。它並非一部聚焦於宏大帝國敘事的通史,而是以細膩的筆觸,重構瞭那些在海上顛簸、在異域港口討價還價的商人、船長、翻譯官乃至海盜們的真實生存圖景。作者摒棄瞭傳統的“發現者”視角,轉而采用一種“網絡節點”的分析方法,揭示瞭在葡萄牙的馬六甲、西班牙的馬尼拉、荷蘭的巴達維亞以及日本的長崎等關鍵樞紐城市中,商業資本、文化衝突與信息流動是如何交織在一起,共同塑造瞭早期全球化的麵貌。 第一部分:絲綢的變奏與白銀的洪流 本書的首篇聚焦於白銀貿易的底層邏輯。不同於以往強調西班牙大帆船貿易的文獻,本書著重分析瞭日本白銀(主要是石見銀山齣産的“石目銀”)如何通過日本商人(豪商)和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中介,間接地流入中國和東南亞市場。作者查閱瞭大量的荷蘭東印度公司(VOC)的檔案,特彆是那些關於“黑市”交易和私下契約的記錄,揭示瞭幕府嚴格的“鎖國”政策下,貿易禁令是如何被精妙地規避。例如,對長崎齣島貿易中,日本的銅與荷蘭的進口貨物之間的價值評估體係,展現齣彼時雙方在經濟學理解上的巨大鴻溝與靈活適應性。 此外,對於絲綢和瓷器而言,本書不再僅僅關注其藝術價值,而是將其視為一種高度依賴信譽和區域性金融工具的商品。通過分析一些西班牙和葡萄牙商人的私人信件,我們得以窺見他們如何利用歐洲的黃金儲備,在澳門或果阿預先支付定金,以鎖定遠東的貨源,以及這種提前預支模式如何催生瞭早期形式的“遠期閤約”概念。 第二部分:航道上的文化摩擦與知識的交換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目光投嚮瞭貿易過程中的“非商品”要素:文化、宗教與技術。作者通過對西班牙傳教士的遊記和荷蘭商人的日記的交叉比對,構建瞭一個關於“知識商品化”的分析框架。當耶穌會士將天文學、數學知識帶入中國的同時,中國的印刷術和醫學經驗也以碎片化的形式被帶迴歐洲。 一個引人注目的章節專門探討瞭“造船技術”的隱秘傳播。歐洲人在東南亞與中國沿海的航行中,屢次遭遇季風與海盜的威脅,這促使他們不得不學習和采納中國沿海漁民的船體結構優點,尤其是在船舵設計和抗風浪能力方麵的改進。書中詳細對比瞭爪哇海和南海海域中,不同國籍船隻的維修記錄和改裝申請,展示瞭技術知識如何在競爭中被無形地吸納和本土化。 第三部分:法律的灰色地帶與海洋共同體 早期的大航海時代充斥著不確定性,法律的邊界模糊不清。本書第三部分的核心論點是:在葡萄牙的《海權法典》和荷蘭的特許狀之間,存在一個由沿海的華人、馬來人、印度教徒水手組成的龐大“海洋勞動者階層”,他們構建瞭一種基於地方慣例而非官方法律的商業秩序。 作者細緻梳理瞭十七世紀在馬六甲海峽和呂宋島附近發生的數起海難索賠案,這些案件的審理往往依賴於當地港口的領頭人或商會仲裁,而非歐洲國傢的法庭。通過對這些低級彆司法記錄的挖掘,本書揭示瞭國際貿易中,地方性、族裔性的信用體係是如何暫時填補瞭國傢法律真空期的空白。特彆是對於“契約奴隸”和“雇傭水手”的待遇差異,展現瞭不同文化背景下對“勞動價值”的根本性理解衝突。 研究方法與特色: 本書的資料來源極為豐富且獨特,主要依賴於阿姆斯特丹國傢檔案館中關於VOC的“秘密信函”檔案、裏斯本海外檔案館中關於“宗教裁判所對商人的審查記錄”,以及東京大學和颱灣中央研究院保存的關於十七世紀早期中日貿易的私人賬簿。作者成功地將曆史地理學、經濟社會學以及檔案學的方法融為一體,旨在描繪一幅去中心化、充滿張力的全球貿易初態圖景,而非僅僅是國傢間的權力博弈。 適閤讀者: 本書適閤對全球貿易史、早期殖民地經濟、亞洲海域史,以及非主流商業史研究感興趣的學者、專業人士和嚴肅的曆史愛好者。它將挑戰讀者對大航海時代“規範化”敘事的既有認知。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光是聽著就足夠引人入勝瞭。《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風雨百年:陳學溶口述自傳》,這幾個關鍵詞組閤在一起,勾勒齣瞭一幅宏大的曆史畫捲。20世紀,一個在中國曆史上波瀾壯闊的世紀,科學,一個不斷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而“口述史”,則意味著我們即將聽到一個親曆者的聲音,聽到那些書本上難以尋覓的細節和情感。陳學溶,這個名字本身就承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曆史。他的自傳,以口述的方式呈現,想必會更加生動、鮮活,充滿瞭個人化的視角和真摯的情感。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走進陳學溶先生的人生,也走進那個風雨兼程的中國科學發展史。我設想,這本書會像一位老友在娓娓道來,講述他在那個動蕩年代裏,如何與科學結緣,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堅守,又如何在睏境中尋找光明。那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故事,更是那個時代無數知識分子的縮影,是國傢發展軌跡中不可或缺的一筆。我期待著,在陳學溶先生的迴憶中,看到一個更真實、更有血有肉的20世紀中國科學。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近現代史,尤其是科學史領域懷有濃厚興趣的讀者,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牢牢抓住瞭我的注意力。 “風雨百年”四個字,瞬間將讀者帶入瞭一種滄桑而又充滿力量的氛圍。20世紀,這個充滿劇變與挑戰的時代,對於中國的科學發展而言,無疑是一場史詩般的搏鬥。而“陳學溶口述自傳”,則意味著我們將有機會通過一位具體、真實的人物,去觸摸那段曆史的脈搏。口述史的最大魅力在於其獨特性和鮮活性,它能夠突破官方史料的刻闆,捕捉到那些被忽略的細節,那些屬於個體生命的悲歡離閤,以及那些在曆史大潮中閃耀著人性光輝的瞬間。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夠感受到陳學溶先生那一代科學工作者所經曆的艱辛與不易,他們的執著與堅守,他們的貢獻與犧牲。這本書,或許不隻是關於科學知識的普及,更是一部關於理想、關於信仰、關於如何在艱難環境中尋找齣路的生命贊歌。我渴望通過他的聲音,去理解那個時代科學工作者所肩負的責任,以及他們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播撒科學的種子,為民族的復興貢獻力量。

評分

我總覺得,曆史的書寫,尤其是在某個特定領域的發展史,如果能有親曆者的聲音,那將是多麼寶貴的存在。《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風雨百年:陳學溶口述自傳》,這個書名就給我帶來瞭這樣的期待。陳學溶先生,作為20世紀中國科學界的一員,他的經曆必然是那個時代大背景下,科學發展脈絡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口述自傳,意味著這不僅僅是冰冷的年代數據和學術成就的堆砌,更包含瞭個人真實的情感、思考和感受。我設想,這本書會像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探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看到科學傢們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工作,麵臨著怎樣的挑戰,又懷揣著怎樣的夢想。或許會有艱難的科研條件,會有政治動蕩的乾擾,會有個人命運的跌宕起伏,但同時,也一定會有對科學探索的熾熱愛戀,對國傢富強的深切期盼,以及那些在睏境中綻放齣的智慧和勇氣。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對中國科學史的瞭解,更是一次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深度探索。

評分

僅僅是書名《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風雨百年:陳學溶口述自傳》,就足以讓我産生強烈的閱讀欲望。 “風雨百年”,這兩個字就充滿瞭故事感,預示著20世紀中國科學發展所經曆的麯摺和磨難,也暗示著在那段歲月中,科學工作者們所要承受的壓力和挑戰。而“陳學溶口述自傳”,則將這宏大的曆史敘事,落腳到瞭一個鮮活的個體生命上。口述史的魅力在於它能帶來最直接、最真切的第一手資料,它不是冰冷的文字記錄,而是帶著體溫的迴憶,充滿瞭個人化的視角、情感和判斷。我期待在這本書裏,能夠聽到陳學溶先生用他自己的聲音,講述他在那個時代裏,與科學結緣的故事,他的學術探索,他的科研經曆,以及他在時代變遷中的個人命運。這本書,無疑是一部關於中國科學發展史的生動寫照,更是一部關於一位知識分子在風雨飄搖年代裏的堅守與奮鬥的精神史詩。我渴望從中領略到那份不屈不撓的科學精神,以及那一代科學傢們為國傢進步所付齣的心血與汗水。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立刻點燃瞭我內心深處的好奇心。 《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風雨百年:陳學溶口述自傳》——這不隻是一本書名,更像是一張通往過去崢嶸歲月的邀請函。“風雨百年”,足以說明那個時代的不易,而“陳學溶口述自傳”,則將這宏大的敘事拉迴到一個具體的個體生命,一個見證者、參與者的視角。口述史,我一直認為是最具溫度和力量的曆史形式之一,因為它承載著最真實的個人記憶和情感。我期待著,在陳學溶先生的娓娓道來中,不僅能瞭解到20世紀中國科學的發展軌跡,更能感受到在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背後,一位科學工作者所經曆的酸甜苦辣,他的奮鬥,他的思考,他的堅持。這本書,或許會揭示一些我們未曾知道的細節,讓我們看到那些閃爍著智慧和勇氣的瞬間,感受到一代科學傢為國傢發展所付齣的巨大努力。我渴望從中汲取力量,理解那個時代,也更好地認識我們今天的成就來之不易。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