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从入行到现在,已经干了十年,在这些年里,我曾遇到各种好玩、有趣、离奇、诡异的心理障碍案例,比如自己跟自己结婚的男人、觉得自己是个僵尸的女子、无法辨认出任何人面目的大妈等,说起来,或啼笑皆非、或拍案惊奇、或不可思议,甚至颠覆了我的人生观。
七大怪诞心理案例,七个细思极恐脑洞,真实事件改编,原型就在你我当中,每一例都足以让你瞠目结舌,难以置信!
胡定乐:悬疑志品牌工作室签约作家,京漂多年,本是文科生,因姐姐患有抑郁症久治不愈而自修精神分析学,目前主要研究卡伦霍妮的神经症理论。
作者微博:@胡定乐
NO.1:男子偷窥癖上瘾
总感觉背后有一双眼睛盯着自己待他上大学时,各种偷拍神器纷纷面世,像什么针孔
摄像机、迷你数码相机,他没事就带着这些偷拍工具,在公交车上、地铁上、人群密集的地方偷拍女人,并制成小视频,还加入了一些偷拍QQ 群和网站,与一帮偷窥爱好者相互交流偷窥心得和技巧。
NO.2:总感觉背后有一双眼睛盯着自己
如此过了几天,这种如芒在背的感觉,不但没有消除,反而更加强烈了。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不管是在卧室还是在厕所,我老感觉有一双冷冰冰的毫无善意的,像响尾蛇一样的眼睛一直在盯着我,注意着我的一举一动,像是在监视,又像是在偷窥。
NO.3:男子自称来自另一个时空
听他这么一说,我忍不住脑补起来,高峰架着一台时间机器穿梭于不同空间,以此改变他的人生,不对,他是以跳楼来实现穿越的,他跳楼回到过去和未来。咦,怎么这么像国产穿越小说,该不会是他看穿越小说看傻了吧?我一个不留神,“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笑出来后,意识到自己的不对,忙捂住自己的嘴,尴尬地看着他们。
NO.4:大妈无法辨认出任何人的面目
生活中,一般人经过几次接触都能够轻松认出与自己交往的对象,但是对于患有脸盲症的人来说,不管是朋友还是家人,都很可能会形如陌路,相见不相识,贾如芳贾大妈就是这样的人。
NO.5:自己跟自己结婚的男人
现在大多数人是独生子女,孩子的玩伴越来越少,三岁左右的宝宝,大多会假想出一个或者几个小伙伴在他身边,陪他玩耍、讲话。孩子的假想朋友也许是一只玩具熊、一条小金鱼、一个小枕头,甚至是他头脑中的一个小精灵、一只小魔兽。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慢慢分清幻想与现实,这些朋友也会自然消失。但在极端情况下,一些假想朋友不会消失,他们会跟着孩子一起慢慢长大……
NO.6:借尸还魂记
这个世界上是没有鬼的,就算有鬼也是心中有鬼,我当心理咨询师这些年来,曾经接待过各式各样所谓遇到灵异事件的来访者,有的说看到鬼,有的说掉了魂,更有甚者说被鬼上身,他们当中最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当属蔡旭的“七鬼上身”事件。
NO.7:女子觉得自己是个僵尸
房山这一带一直有这么一个传说,有一个面无表情的女人,经常出没在山里的坟地之间,她非常凶残,专门靠吸人血为生,据说有多人丧命于她手,他们这里的人称她为“无脸女人”。
楔子
我叫欧阳子瑜,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供职于我姨妈开设的一家心理咨询中心,从入行到现在,我已经干了十年。
我们心理咨询中心虽然不大,员工只有二十来人,但在心理咨询圈却颇具影响力,这主要得益于我姨妈赵璇女士的名望,她是知名心理专家,从业三十余年,国内外获奖无数,其次是我们中心两大金字招牌科室——心理障碍和恋爱婚姻,凭着扎实的心理知识和专业素质,声名在外,备受好评,来访者络绎不绝。
我所在的科室就是心理障碍科,我们科室的主任叫张勋,是我的师傅,心理咨询师跟其他行业一样,也有以老带新的传统,他其实年纪不大,就比我大个两三岁,所以平常不叫他师傅,叫张哥。
我这个张哥啊,人其实不坏,就是有点精分,工作上非常严肃、苛刻,说一不二,但生活上完全就是一个逗逼,口无遮拦,段子张口就来,跟个说相声的似的。我最受不了的是他没事喜欢打击我,在他手下当徒弟的时候,我可没少吃苦头。
而恋爱婚姻科的主任安翠芳则是我的女神,在没遇见安翠芳之前,我是不大相信一见钟情这样的“鬼话”的,并不是说我经历了很多故事,只是觉得仅凭第一眼就喜欢上对方,甚至爱上对方,这实在是太难了。但是自从见到她之后,我相信了,我真的相信了,人与人之间那种微妙的感情,有时候真的单凭一丝眼神、一个动作、一抹微笑就能在电光石火之际,烟花般华丽盛大地产生了。
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安翠芳的情形,那天姨妈叫我们所有的员工都到会议室里开个短会,至于会议的内容,我已经记不起来了,唯一印象深刻的是当我走进会议室里,就看见一个年龄与我相仿,抿着小嘴,睁着一双无辜的大眼睛,安静得像一朵出水芙蓉的姑娘的时候,视线当场定格在了那里,心像被什么牵动了一下,一种暖洋洋的感觉,瞬间夏花般绚烂开
来,悄无声息,蔓延全身,就这样没完没了地将我吞噬了。
我并不是那种没见过美女的愣头青,可是我却不知道为什么,落在她身上的目光再也无法移开了,像是钉子一样钉在了那里,直到姑娘似乎发现了什么,冲着我嫣然一笑的时候,我这才如梦初醒,意识到先前的失态,像一个偷糖被抓住的孩子一样,羞红了整张脸,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报之一笑,随即把眼光投向他处。
那时候我刚刚毕业到中心上班,很多同事都不认识,甚至没有见过,事后问张哥才知道她就是安翠芳,不过一细问,热腾腾的心当场凉了一大半,安大美女人称“灭绝师太”,因为人长得漂亮,从初中开始身边就不乏追求者,也曾轰轰烈烈地谈过几次恋爱,但都无疾而终,所以年纪轻轻,就有些愤世嫉俗。
然而她的那些经历,却为她负责恋爱婚姻这一块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帮助,谁要是因为恋爱婚姻想不开,找她准没错,保证你前一秒还是哭哭啼啼进去,后一秒就笑靥如花地走了出来。
这么一位“神人”,自然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吃瘪之事频频发生,也因此常常被张哥戏谑。
心理咨询师跟记者一样,是个从来不缺少故事的行业,与我们中心两大王牌科室都有关的我,这些年自然少不了遇到一些好玩、有趣、离奇、诡异的心理障碍案例。接下来,我将继续讲述我当心理咨询师那些年遇到的怪诞事件,保证每一例都足以让你瞠目结舌,难以置信!
按照惯例,我在此特别声明,我说的这些案例均进行了大量模糊处理,涉及的人名和地名以及背景做了相应的化名和更改,只保留了怪诞案例的名目和症状,而在具体情节上则做了大量的艺术改编,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勿对号入座,谢谢!
我非常赞赏作者在行文中展现出的深厚人文关怀与职业伦理的平衡。面对那些形形色色、甚至挑战常人理解力的个案,作者始终保持着一种近乎悲悯的尊重,这在很多揭秘性质的写作中是很难得的。他没有将那些“怪诞”事件当作猎奇的谈资,而是将其视为人性在特定压力下的必然反应。更让我佩服的是,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总能不经意地穿插一些关于个体成长与社会结构之间关系的思考,使得这本书的视野一下子被拓宽了。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咨询”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现代人精神困境”的侧写集。这种既有微观的个案细节,又有宏观的社会洞察的写作手法,让整本书的厚度和深度都远远超出了预期的水平,绝对是近年来我读到的最值得反复咀嚼的作品之一。
评分这本关于心理咨询的文字,简直是打开了我对这个行业的全新认知。它以一种近乎纪实的笔触,描绘了咨询室内那些光怪陆离、匪夷所思的瞬间。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把那些晦涩难懂的心理学概念,通过生动的故事案例串联起来,让一个门外汉也能在会心一笑中领悟到人性的复杂与幽微。我特别喜欢其中几个对“边界感”的探讨,那种在专业与共情之间微妙的拉扯,那种面对来访者生活剧本时,咨询师如何保持清醒而不被卷入的挣扎,写得入木三分。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系列高浓度的访谈录,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偷窥一个秘密的领域。读完后,我对于“正常”和“不正常”的界限感到更加模糊,这是一种积极的混乱,因为它迫使我反思自己对人性的固有判断。那种处理完一个棘手案例后,咨询师独自在房间里留下的那份疲惫与满足交织的情绪,被捕捉得无比精准。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读起来完全停不下来,像是在追一部节奏紧凑的悬疑剧,只不过凶手和受害者都是来访者自己内心的阴影。每一个案例的引入都恰到好处,带着强烈的代入感,让你忍不住想知道“然后呢?”“他最后是怎么走出困境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甚至有些禁忌话题时的那种克制而有力的笔法。他没有去渲染戏剧冲突,而是专注于揭示事件背后冰冷的心理机制,让读者自己去拼凑真相的碎片。这种叙事上的留白,反而给了读者巨大的思考空间,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沉浸。它不是在说教,而是在展示,展示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极力回避的“不完美”是如何在咨询室里被小心翼翼地拿出来审视的。读完后,心情是复杂的,既为那些挣扎感到唏嘘,也为那些微小的突破感到振奋。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很“严肃”的书,毕竟是关于心理咨询的,但读完后才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有趣和接地气得多。作者的文风非常犀利,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黑色幽默。他似乎毫不避讳地揭示了这个职业光环背后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日常:比如被误解、被要求做“情感担保人”,甚至要处理一些完全超出心理学范畴的“奇葩”请求。这种直面荒诞的态度,反而让人感到无比的真实和放松。我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那个面对镜头(或只面对咨询椅)时,咨询师眼神中闪过的一丝无奈的笑意。它成功地将专业领域的神秘感剥开,露出了下面由无数次面对人性弱点和生活窘境堆砌而成的底色。对于想了解这个行业的人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既不美化也不贬低的,极其坦诚的视角。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感受,那便是“共鸣”。虽然我不是心理咨询师,但作为生活在这个复杂社会中的一员,那些关于人际关系中的误解、自我认知障碍、以及对“意义”的追寻,都像是我自己经历过的片段被重新排列和放大了一样。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那些我们通常在心里打转却说不出口的“精神内耗”具象化了。作者的文字具有一种奇异的穿透力,能够轻易绕过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交面具,直抵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脆弱的部分。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所认为的“独一份的困境”,其实是人类经验的普遍模式之一。这种被理解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治愈力量。我推荐给所有觉得自己“有点怪异”或者“格格不入”的人,因为它会告诉你,你一点也不孤单。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书不错
评分书不错
评分书不错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书不错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