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艺术》既不是一本教科书,也不是什么艺术的专著,它是一部文笔生动的艺术史。此书主要把艺术分为中世纪艺术、埃及艺术、希腊艺术、中国与日本艺术等几大模块,内容涵盖了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戏剧,以及文学、舞蹈、服饰、工艺美术等艺术领域。如此纷繁庞杂的内容,房龙却能举重若轻,灵活自如地行文,可见其历史知识的渊博,以及驾驭文字的功力之深厚。
房龙(1882—1944),荷兰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房龙擅长用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历史、文化、文明和科学等方面的通俗著作,1921年出版的《人类简史》(另译《人类的故事》,使他一举成名,享誉世界。
房龙一生著述颇丰,写了30多部涉及历史、文化、文明和科学等方面的通俗著作,单枪匹马将人类各方面的历史几乎全都复述一遍。主要作品有《人类简史》《世界简史》(另译《房龙地理》)《文明的开端》《太平洋的故事》《人类的艺术》《宽容》《美国的故事》《与伟人谈心》等。
房龙的著作文笔优美、知识广博、幽默风趣、发人深省,贯穿着理性、宽容和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作为一个文化普及者,他一生都致力于“向人类的无知和偏见挑战”。
序 /1
第一章 写在前面的话 /001
第二章 人类的史前艺术 /008
第三章 埃及的艺术 /016
第四章 巴比伦、迦太基及神秘的苏美尔王国的艺术 /025
第五章 海因里希·谢里曼 /031
第六章 希腊艺术 /036
第七章 古罗马及拜占庭帝国艺术 /043
第八章 俄罗斯艺术 /048
第九章 波斯艺术 /051
第十章 中世纪初期的艺术 /054
第十一章 哥特式艺术 /067
第十二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 /082
第十三章 佛罗伦萨的艺术 /094
第十四章 油画艺术的发明 /104
第十五章 意大利绘画工厂的开张 /110
第十六章 美洲艺术 /134
第十七章 在新绘画诞生之地听见新音乐 /138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是它毫不留情地挑战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艺术评判标准。作者在论述不同文明的“创造力”时,引入了大量非西方世界的案例,并且拒绝用西方的美学范式去套用和评判它们。他笔下的非西方艺术不再是“异域风情”的点缀,而是与欧洲历史进程并行的、拥有自身内在逻辑和高度成熟理论体系的独立发展分支。这种平视的、去等级化的叙事态度,让我对全球文化景观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材料哲学的探讨也十分深刻,探讨了诸如石头、丝绸、青铜等物质本身所承载的“时间重量”,以及艺术家如何与这些物质进行“对话”。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成功地将“创作”行为还原为人类在特定生存环境下,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进行博弈的复杂过程,而非仅仅是天才个体的灵光乍现。它是一次深刻的、令人尊敬的文化考古。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充满了古典的浪漫主义底色,但其内核却是极其现代和解构的。作者似乎非常钟爱使用长句和复杂的从句结构,句法结构复杂精妙,充满了排比和对仗,读起来有一种沉浸式的、近乎于诗歌般的韵律感。他对于“失落的技艺”和“被遗忘的材料”的追溯,尤其令人动容,仿佛透过文字的缝隙,真的能闻到古代工坊里泥土和松脂混合的气味。然而,这种对语言美感的极致追求,有时也成为了理解内容的障碍。有几次,我因为沉迷于作者如何措辞和组织段落,而忽略了其论证的核心,不得不回溯重读。它无疑是一部文学性极强的学术著作,但对于追求信息获取效率的现代读者来说,可能会因为其浓郁的文风而感到阅读负担较重。这是一部需要慢下来、细细品味的茶,而不是快餐式的知识饮品。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节奏,老实说,非常“跳跃”,像是一场充满奇思妙想的意识流漫步。它没有固定的主题句来统领每一章节,更多的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比喻和哲学思辨将分散的观点串联起来。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色彩的语言学”的论述,他没有停留在颜料的化学成分或者色彩心理学上,而是将特定文化中对“蓝色”的偏好或厌恶,与该文化对“天空”或“海洋”的认知极限直接挂钩。这种跨学科的连接方式,既令人耳目一新,也要求读者具备极高的思维灵活性。读到后半部分,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看似散漫却暗藏玄机的句子,仿佛在解一个复杂的谜语。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鼓励你质疑既有的分类框架。如果你习惯于线性阅读和明确的因果链条,这本书可能会让你感到有些“失重”,因为它更侧重于描绘一种“感知场域”的变迁,而不是清晰的艺术史脉络。它的力量在于激发思考,而不是提供知识储备。
评分这部作品,乍一看书名,便让人心生向往,仿佛能窥见人类文明最辉煌的侧影。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发现它远比一个简单的“艺术史”标签要复杂得多。作者似乎采取了一种非常规的叙事角度,不再是按照时间线索罗列风格流派,而是将人类社会的重大转折点作为锚点,去探讨艺术在那些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功能性”而非纯粹的“美学价值”。例如,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析中世纪晚期,欧洲城市手工业行会的兴衰如何直接塑造了哥特式建筑的结构逻辑,以及这种逻辑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早期商人的世界观。叙述的文字充满了历史学的严谨和人类学的细腻,大量的原始文献引用和考古发现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读来酣畅淋漓,像是跟随一位博学的导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田野考察。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用符号和物质表达其生存困境与超越欲望”的宏大社会学论文,而非我们通常期待的那种赏心悦目的画册解读。对那些期待从书中找到清晰易懂的“艺术鉴赏指南”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略微的晦涩和跳跃,但对于热爱深挖事物根源的探索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理解的大门。
评分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艺术”的书,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人类感知边界的拓宽史”。作者的笔触极其锐利,总能精准地捕捉到那些微妙的、尚未被充分命名的文化心理波动。比如,在讨论文艺复兴早期透视法的确立时,作者并没有过多赞美其数学上的成就,反而将其解读为人类对“确定性”和“个人空间主权”的集体渴望的物化体现。这种解读角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艺术作品背后社会驱动力的认知。书中对图像学和符号学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每一个符号的变迁都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重量。阅读过程是一种持续的智力挑战,因为它要求你放下对“美”的固有评判体系,转而用一种更具人类学意义的目光去审视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遗迹。它对细节的打磨令人称奇,但总体上给人一种宏大叙事下的碎片化体验,需要读者有很强的自我整合能力来构建完整的阅读地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