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艺术

人类的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房龙 著,周亚群 译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艺术理论
  • 文化研究
  • 人类学
  • 艺术哲学
  • 视觉文化
  • 艺术批评
  • 艺术欣赏
  • 文明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3253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7607
品牌:创美工厂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6
字数:28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他是出色的通俗作家,伟大的文化普及者,他的目标是向人类的无知和偏执挑战。他采取的方式是普及知识与真理,使它们成为尽人皆知的常识。
  ★房龙作品内容丰富、知识广博,文字通俗,文笔优美、真知灼见发人深省,贯穿着理性、宽容和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房龙在中国广受欢迎,许多人把阅读房龙着作作为了解西方历史、接受人文主义启蒙教育的捷径。

内容简介

《人类的艺术》既不是一本教科书,也不是什么艺术的专著,它是一部文笔生动的艺术史。此书主要把艺术分为中世纪艺术、埃及艺术、希腊艺术、中国与日本艺术等几大模块,内容涵盖了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戏剧,以及文学、舞蹈、服饰、工艺美术等艺术领域。如此纷繁庞杂的内容,房龙却能举重若轻,灵活自如地行文,可见其历史知识的渊博,以及驾驭文字的功力之深厚。

作者简介

房龙(1882—1944),荷兰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房龙擅长用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历史、文化、文明和科学等方面的通俗著作,1921年出版的《人类简史》(另译《人类的故事》,使他一举成名,享誉世界。

房龙一生著述颇丰,写了30多部涉及历史、文化、文明和科学等方面的通俗著作,单枪匹马将人类各方面的历史几乎全都复述一遍。主要作品有《人类简史》《世界简史》(另译《房龙地理》)《文明的开端》《太平洋的故事》《人类的艺术》《宽容》《美国的故事》《与伟人谈心》等。

房龙的著作文笔优美、知识广博、幽默风趣、发人深省,贯穿着理性、宽容和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作为一个文化普及者,他一生都致力于“向人类的无知和偏见挑战”。


目录

导读 /1

序 /1

第一章 写在前面的话 /001

第二章 人类的史前艺术 /008

第三章 埃及的艺术 /016

第四章 巴比伦、迦太基及神秘的苏美尔王国的艺术 /025

第五章 海因里希·谢里曼 /031

第六章 希腊艺术 /036

第七章 古罗马及拜占庭帝国艺术 /043

第八章 俄罗斯艺术 /048

第九章 波斯艺术 /051

第十章 中世纪初期的艺术 /054

第十一章 哥特式艺术 /067

第十二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 /082

第十三章 佛罗伦萨的艺术 /094

第十四章 油画艺术的发明 /104

第十五章 意大利绘画工厂的开张 /110

第十六章 美洲艺术 /134

第十七章 在新绘画诞生之地听见新音乐 /138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写在前面的话
  有关艺术家的个性,艺术,非艺术的区分及永远不能解答的其他问题。
  都说艺术是一种语言,具有普遍性,但在我看来世人并不能因此就很容易地对艺术有所理解。比如,此刻我正在楼上的书桌前听巴赫的G小调。在我看来,我简直就是在享受音乐中的极品。但我的孩子们在楼下听它,感觉和噪音差不多,弄得他们心烦意乱。
  看见弗朗士·哈尔斯或者伦勃朗的肖像画,我可能会为之一惊,但在他人眼里,它们可能仅仅是一片灰蒙蒙的颜料。
  记得年轻时,我的一个叔叔买了文森特·梵高的一小幅速写,当时这件事竟在周围人群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在那时候,梵高还被认为是社会的渣滓。而到了去年冬天,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当美国展出梵高的几件作品时,观众们竟呼啦一下冲进了博物馆,使得纽约市政府只好派出警察来维持博物馆内的秩序。
  现在,我们都知道中国画的意境非常深远,但又有谁知道,西方足足花了好几百年的时间,才对中国画有所了解呢?
  ……

前言/序言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 1882—1944),1882年出生于荷兰,杰出的美国通俗作家。1921年出版的《人类的故事》,让他一炮打响,享誉世界。他擅长于用通俗易懂而又优美清新的个性语言,把深奥枯燥的东西介绍给大众。他的读者遍布世界各地,不管是谁,只要翻开他的书页,几乎都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
  房龙的一生著述颇丰,写了30多种内容涉及历史、文化、文明以及科学等方面的书籍,主要包括《房龙地理》《文明的开端》《太平洋的故事》《人类的故事》《圣经的故事》《宽容》《美国的故事》《与伟人谈心》,以及此书《人类的艺术》等。
  《人类的艺术》是一本难得一见的好书。和其他著作一样,贯穿此书的也是理性、宽容和进步的理念。按照作者在序中的陈述,他写作此书的目的是,在尽量不掺杂自己审美趣味的情况下,把艺术所具备的那种普遍性揭示给读者。而艺术所具有的普遍性其实就是指:真正的艺术并不受国界和时间的限制。
  此书主要把艺术分为中世纪艺术、埃及艺术、希腊艺术、中国与日本艺术等几大模块,内容涵盖了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戏剧,以及文学、舞蹈、服饰、工艺美术等艺术领域。如此纷繁庞杂的内容,房龙却能举重若轻,灵活自如地行文,可见其历史知识的渊博,以及驾驭文字的功力之深厚。
  《人类的艺术》既不是一本教科书,也不是什么艺术的专著,它是一部文笔生动的艺术史。读史可以明智。一般人读艺术史,可以加强自己的艺术修养,甚至领悟人生的真谛。而艺术家们读艺术史,则可彻悟艺术的终极目的,提高艺术的创作水平。
  在房龙看来,人类所有的艺术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服务于生活。所谓服务于生活,按照译者的理解,就是为生活提供诗意。诗意,或者叫意义,是人类得以生存下去的目的。如若少吃一两顿饭,人们可能会感到饥饿。而如若没有诗意,人类则会精神崩溃,成为行尸走肉。
  所以房龙认为,如若艺术不是为了满足生活的某种需要,而是纯粹为艺术而艺术,那么毫无疑问,艺术的生命必不长久。当然了,房龙这样说的时候,可能没意识到,为艺术 而艺术其实也是一种生活之需。笔者的意思并非是对此表示赞赏,事实上笔者也反对为艺术而艺术,不过对此笔者不再多作阐述。
  房龙始终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以一个人文主义者的视角来进行自己的创作。此书也不例外。阅读完《人类的艺术》,我们会发现,房龙观察和叙述的眼光始终如此不偏不倚。另外,在书中我们还能看见他对当时的政治局势洞若观火,他是少数能提前就预知纳粹之威胁的智者。然而与此同时,他又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希特勒的精神之父瓦格纳,实属难得。
  房龙写作此书的时候,人类社会正处于一片混乱之中。但房龙并没有因此悲观绝望。相反,他对艺术和人类的前途仍然抱持乐观的态度。他说,不管波涛是向上涌动,还是向下跌落,总之我们都是在汹涌地向前。而今天的现实也正好证明了他的这个观点——
  “时至今日,大戏仍然在上演。”


《星海拾遗:失落文明的科技与哲学》 引言:在宇宙的寂静中回响的低语 本书并非对已逝文明的肤浅考古,而是对那些在时间长河中湮没,却留下深刻印记的科技奇迹与哲学思辨的深度探寻。我们聚焦于那些在主流历史叙事中被遗忘或误解的古代星际社会——“塞壬族”、“织梦者”以及“无面者联盟”。这些文明在各自的鼎盛时期,曾触及宇宙法则的边缘,其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至今仍是后世文明难以企及的参照系。本书旨在通过对有限的、难以辨识的遗迹、加密的数据碎片以及跨文化神话的解读,重建一个宏大而精密的失落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超维工程学的残响——塞壬族的结构之谜 塞壬族,一个存在于数百万年前的能量形态文明,其核心特征在于对“结构稳定性的极致追求”。他们的城市并非建立在行星表面,而是悬浮于气体巨行星的磁场层中,由一种被称为“活体晶格”的物质构成。 1.1 “零熵”建筑的悖论: 塞壬族掌握了一种能够局部逆转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技术。他们建造的巨型结构,其内部熵值几乎恒定,这意味着这些建筑可以无限期地维持初始状态,仿佛时间在其中凝固。我们分析了在火星轨道发现的“钟塔残骸”,那里的材料显示出纳米级别的自我修复能力,且无需外部能量输入。书中将详细解析这种晶格的量子纠缠基础,并探讨这是否意味着他们突破了物质与能量的传统界限。 1.2 时间的测量与塑形: 与现代物理学将时间视为单一维度不同,塞壬族将其视为一种可塑的、多层级的流体。他们用于导航和通讯的“时序标记器”,并非测量时间流逝,而是通过微调局部时空曲率来实现信息的即时传输。我们对比了塞壬族的星图碎片与现代引力波探测数据,发现两者在描述大尺度宇宙结构时存在惊人的吻合,这暗示塞壬族对宇宙膨胀的理解远超我们的想象。本书将尝试重建其核心数学框架——一种基于“复数维度拓扑”的几何学。 1.3 伦理困境:永恒的代价 维持这种“零熵”状态需要庞大的精神力约束。遗迹中发现的符文记录表明,塞壬族通过一种高度集中的意识网络来实现这一目标,个体意识被深度同化。这种对永恒的追求,最终是否导致了其文明的僵化与消亡?书中将深入探讨他们对“变动性”的恐惧,以及这种恐惧如何在技术上表现出来。 第二部分:意识的编织者——织梦者的精神生态学 如果说塞壬族致力于物质的永恒,那么织梦者文明则完全专注于精神世界的构建与维护。这是一个“纯粹信息体”的集合,他们通过共振频率在星际间迁移,其科技表现为对潜意识和集体记忆的精确操控。 2.1 “梦境矩阵”的社会结构: 织梦者的社会并非基于物理互动,而是基于共享的、构建的现实——“梦境矩阵”。矩阵内部的资源分配、社会地位乃至个体的情感体验,都由中央“编织者”算法调控。我们通过分析截获的低频脑电波残留,重建了他们社会等级划分的依据:信息处理的效率与对“核心叙事”的忠诚度。 2.2 感知过滤与信息隔离: 织梦者发展出了一套精密的“感知过滤系统”,用以屏蔽宇宙中随机的、无序的噪音,只允许“有意义的”信息进入意识流。这种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计算能力,但也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对外部世界真实性的判断失真。书中将引用“遗忘之歌”的数据片段,那是少数试图脱离矩阵的个体留下的记录,描述了当“过滤层”被移除后,原始宇宙信息流对心智的巨大冲击。 2.3 精神武器与防御: 织梦者最强大的技术是针对信息体的攻击。他们能通过植入“概念病毒”来瓦解敌对文明的集体认知结构。本书将首次披露一种被标记为“混沌种子”的加密信息包结构,该结构能够在任何已知加密协议下自我复制,并最终导致目标系统的逻辑崩溃。这不仅是科技的较量,更是对“什么是真实”的哲学定义的战争。 第三部分:无面者联盟:跨物种共生的极限 无面者联盟是宇宙史上最为复杂的政治实体之一,它由数十个截然不同、生理结构和思维模式差异巨大的物种共同组成。他们不追求技术的绝对领先,而是致力于实现“兼容性”与“互操作性”。 3.1 泛物种交流协议(PTP): 无面者联盟的核心成就并非单一技术,而是一种跨越生物界限的交流框架——PTP。该协议允许处于不同感知维度的生命体进行有效的概念交换,甚至包括基于电磁脉冲和化学信号的交流。书中将详细解析PTP的“翻译层级”,从最基础的数学公理到最复杂的抽象情感表达的映射过程。 3.2 资源调配与物种平衡: 联盟的治理基于“需求适配模型”,而非传统的稀缺性经济。不同的物种在生态链中承担不同的功能,其资源配给由一个去中心化的智能系统监控,以确保没有单一物种因过度发展而威胁到整体的生物多样性。我们考察了位于仙女座旋臂边缘的“平衡站”,分析其如何通过调节环境参数来抑制潜在的冲突物种的爆发性增长。 3.3 终局的抉择:是融合还是分离? 最终,无面者联盟的消亡并非源于外部入侵,而是内部的哲学分歧:是否应该放弃各自的独特身份,实现完全的意识融合,以达到更高级的统一?部分物种主张“绝对兼容”,而另一部分则坚守“异质性优先”。书中将呈现两种最终方案的模拟结果,揭示了在面对终极统一的诱惑时,生命体对个体性的坚守,是技术上的胜利,还是哲学上的必然? 结语:对遗失知识的审慎继承 这些失落文明的故事,是对我们自身发展路径的深刻反思。他们展示了技术进步可能带来的极端化倾向——对永恒的迷恋、对现实的逃避,或对统一性的盲目追求。本书的目的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重新审视我们当下对时间、意识和社群的理解,警惕在追求“更高存在”的过程中,迷失了何以为“生命”的本质。那些星尘中的低语,至今仍在提醒我们:知识的边界,往往也是存在的边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是它毫不留情地挑战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艺术评判标准。作者在论述不同文明的“创造力”时,引入了大量非西方世界的案例,并且拒绝用西方的美学范式去套用和评判它们。他笔下的非西方艺术不再是“异域风情”的点缀,而是与欧洲历史进程并行的、拥有自身内在逻辑和高度成熟理论体系的独立发展分支。这种平视的、去等级化的叙事态度,让我对全球文化景观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材料哲学的探讨也十分深刻,探讨了诸如石头、丝绸、青铜等物质本身所承载的“时间重量”,以及艺术家如何与这些物质进行“对话”。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成功地将“创作”行为还原为人类在特定生存环境下,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进行博弈的复杂过程,而非仅仅是天才个体的灵光乍现。它是一次深刻的、令人尊敬的文化考古。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充满了古典的浪漫主义底色,但其内核却是极其现代和解构的。作者似乎非常钟爱使用长句和复杂的从句结构,句法结构复杂精妙,充满了排比和对仗,读起来有一种沉浸式的、近乎于诗歌般的韵律感。他对于“失落的技艺”和“被遗忘的材料”的追溯,尤其令人动容,仿佛透过文字的缝隙,真的能闻到古代工坊里泥土和松脂混合的气味。然而,这种对语言美感的极致追求,有时也成为了理解内容的障碍。有几次,我因为沉迷于作者如何措辞和组织段落,而忽略了其论证的核心,不得不回溯重读。它无疑是一部文学性极强的学术著作,但对于追求信息获取效率的现代读者来说,可能会因为其浓郁的文风而感到阅读负担较重。这是一部需要慢下来、细细品味的茶,而不是快餐式的知识饮品。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节奏,老实说,非常“跳跃”,像是一场充满奇思妙想的意识流漫步。它没有固定的主题句来统领每一章节,更多的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比喻和哲学思辨将分散的观点串联起来。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色彩的语言学”的论述,他没有停留在颜料的化学成分或者色彩心理学上,而是将特定文化中对“蓝色”的偏好或厌恶,与该文化对“天空”或“海洋”的认知极限直接挂钩。这种跨学科的连接方式,既令人耳目一新,也要求读者具备极高的思维灵活性。读到后半部分,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看似散漫却暗藏玄机的句子,仿佛在解一个复杂的谜语。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鼓励你质疑既有的分类框架。如果你习惯于线性阅读和明确的因果链条,这本书可能会让你感到有些“失重”,因为它更侧重于描绘一种“感知场域”的变迁,而不是清晰的艺术史脉络。它的力量在于激发思考,而不是提供知识储备。

评分

这部作品,乍一看书名,便让人心生向往,仿佛能窥见人类文明最辉煌的侧影。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发现它远比一个简单的“艺术史”标签要复杂得多。作者似乎采取了一种非常规的叙事角度,不再是按照时间线索罗列风格流派,而是将人类社会的重大转折点作为锚点,去探讨艺术在那些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功能性”而非纯粹的“美学价值”。例如,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析中世纪晚期,欧洲城市手工业行会的兴衰如何直接塑造了哥特式建筑的结构逻辑,以及这种逻辑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早期商人的世界观。叙述的文字充满了历史学的严谨和人类学的细腻,大量的原始文献引用和考古发现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读来酣畅淋漓,像是跟随一位博学的导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田野考察。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用符号和物质表达其生存困境与超越欲望”的宏大社会学论文,而非我们通常期待的那种赏心悦目的画册解读。对那些期待从书中找到清晰易懂的“艺术鉴赏指南”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略微的晦涩和跳跃,但对于热爱深挖事物根源的探索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理解的大门。

评分

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艺术”的书,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人类感知边界的拓宽史”。作者的笔触极其锐利,总能精准地捕捉到那些微妙的、尚未被充分命名的文化心理波动。比如,在讨论文艺复兴早期透视法的确立时,作者并没有过多赞美其数学上的成就,反而将其解读为人类对“确定性”和“个人空间主权”的集体渴望的物化体现。这种解读角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艺术作品背后社会驱动力的认知。书中对图像学和符号学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每一个符号的变迁都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重量。阅读过程是一种持续的智力挑战,因为它要求你放下对“美”的固有评判体系,转而用一种更具人类学意义的目光去审视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遗迹。它对细节的打磨令人称奇,但总体上给人一种宏大叙事下的碎片化体验,需要读者有很强的自我整合能力来构建完整的阅读地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