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年司法2017年第4辑(总第34辑)

中国少年司法2017年第4辑(总第34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德咏 著
图书标签:
  • 少年司法
  • 法学
  • 青少年犯罪
  • 犯罪预防
  • 法律研究
  • 案例分析
  • 政策建议
  • 社会问题
  • 中国法律
  • 2017年出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法院出版社
ISBN:978751092099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969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少年司法2017年第4辑(总第34辑)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2
套装数量:1
审图号:D926.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辑少年司法包括六个栏目。2017年11月8月至9日,最高人民法院与美国人权对话基金会的广东深圳联合举办了“中美少年审判体制改革研会”,专题精选栏目收录了颜茂昆主任的讲话,最高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工作办公室的情况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合作局对研讨会的概览与思考。改革探索栏目收录了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王树茂文章《人民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少年审判工作的奋斗目标》等六篇文章。理论研究栏目收录了北京市高级法院副院长安凤德等对未成年被害人与被告人权利的平衡与保护。域外考察与借鉴栏目收录了借鉴栏目收录了于沛鑫《美国少年司法分流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本辑内容符合出版要求,编辑经过加工,建议出版。

青春的律动与成长的轨迹:当代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的深刻洞察 本书聚焦于2017年,中国未成年人法律保护领域所经历的关键发展、复杂议题及其对社会治理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书并非对特定刊物某一期的简单收录或概述,而是站在更宏观、更具理论深度的视角,对当年中国少年司法实践中的核心脉络进行梳理、分析与前瞻性探讨。它旨在为关注未成年人权益保障、青少年犯罪预防与矫治,以及相关立法与司法改革的专业人士、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乃至广大学生和家长,提供一份全面、扎实且富有洞察力的参考文本。 第一部分: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病理学审视与预防体系重构 本书深入剖析了2017年前后,中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的新特点、新趋势。这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侵财类犯罪,更关注到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所催生的新型犯罪形态,如网络欺凌、网络赌博以及利用新媒体进行的违法活动。 1. 犯罪主体结构与成因的动态分析: 我们不再将未成年人犯罪简单归咎于个体“恶性”,而是着力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三位一体失衡所导致的结构性问题。书中详细考察了留守儿童、城市流动儿童在社会支持系统缺失下的心理脆弱性,以及贫困、家庭功能失调对青少年行为的隐性塑造作用。重点分析了“校园霸凌”问题在当年引发的社会焦虑,并从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的交叉视角,探讨了干预机制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2. 预防关口前移的实践探索: 2017年,各地在“寓教于乐、寓管于爱”的方针指导下,积极探索社区矫正与早期干预模式。本书详尽记录了几个有代表性的试点项目,如:针对有不良行为倾向的青少年设立的“模拟法庭教育基地”的运作模式、家庭教育指导师进驻问题家庭的个案工作方法。这些实践案例揭示了,有效的预防工作必须超越单纯的惩戒,深入到社会支持网络的重建。 第二部分:少年司法程序中的人权保障与程序正义的深化 少年司法改革的核心在于如何平衡“保护”与“惩罚”的天平,确保程序的每一步都体现出对未成年人特殊身份的尊重。 1. 诉讼权利的具象化保障: 书中系统梳理了当年在司法实践中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规定》的贯彻落实情况。重点讨论了“一站式询问”、“社会调查令”的实际效能。例如,对于如何确保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讯问过程中获得充分的法律帮助,以及如何平衡被害人及其家属的知情权与犯罪嫌疑人隐私权的冲突,都进行了深入的案例剖析与制度反思。 2.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边界: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作为量刑前教育和矫治的关键环节,其适用标准和效果评估是当年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本书通过对若干典型案件的分析,探讨了检察机关在评估“犯罪情节轻微”、“认罪悔罪态度良好”以及“有明确的教育帮扶计划”等要件时所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量化评估标准的构建建议,力求使该制度的应用更加精准和公平。 3. 判决后的执行与回归社会: 对已判决的未成年人,如何避免“二次犯罪”和“标签化”是司法执行机构面临的长期挑战。本书详细考察了当年各地未成年人罪犯的收容矫治机构在教育、技能培训、心理干预等方面采取的创新举措,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长期社会支持的个案,社区的接纳度与帮扶机制的完善程度,构成了影响其成功回归社会的关键变量。 第三部分:立法前沿与未来制度构建的理论预研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已发生”的实践,更在于前瞻性地对“应发生”的立法完善进行理论准备。 1. 《未成年人保护法》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协同效应研究: 2017年正值多项基础性法律的修订酝酿期。本书从不同侧面探讨了如何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更好地实现“保护”与“预防”的无缝衔接。特别关注了关于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的条款设计,以及如何通过法律赋予学校和家庭更明确的干预权力和责任。 2. 家庭监护失职的法律责任界定: 面对日益突出的监护不力问题,本书对“强制报告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探讨了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启动撤销或变更监护权的司法程序,以及如何确保撤销监护权后,未成年人能迅速进入到更安全、更稳定的寄养或临时监护环境中,避免司法介入带来的二次伤害。 3. 国际经验的本土化借鉴: 司法实践的进步离不开对国际先进经验的学习与消化。本书比较性地分析了若干欧洲国家在少年司法中的“去机构化”趋势,以及他们在处理敏感案件中对非诉讼解决机制(如调解、修复式司法)的运用,为中国少年司法体系的现代化提供了多元化的思考维度。 结语: 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怀,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知识图谱,描绘出2017年中国少年司法体系在追求更公正、更有效、更具人文关怀道路上的探索足迹与未尽之责。它不仅仅是一份记录,更是一份推动未来改革的思想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少年司法2017年第4辑》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对于中国少年司法体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书中对近年来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司法解释的解读,对于了解政策的演变轨迹至关重要。我特别注意到关于罪错行为的矫正和教育,书中可能就如何实现“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提供了不少新的思路和实践经验。这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少年司法工作内在逻辑的读者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我期待书中能够进一步探讨,在不同类型的案件中,如何更有效地运用心理辅导、社会服务等非刑罚手段,来帮助未成年人重塑三观,回归社会。同时,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兼备,相信也能为从事少年司法工作的专业人士提供理论支持和工作指导。

评分

拿到《中国少年司法2017年第4辑》这本书,我最先翻阅的是关于涉罪未成年人回归社会与再社会化工作的章节。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决定了司法干预的最终效果。书中对安置帮教、职业培训、心理疏导等一系列措施的论述,让我看到了对这些特殊群体的细致关怀。然而,我也在思考,在现实中,如何才能让这些“曾经的犯错者”真正融入社会,获得公平的对待,而不是继续承受歧视和污名。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些理论上的解决方案,但如何将其转化为可行的社会实践,还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另外,书中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根源的分析,比如家庭功能失调、社会环境影响等,也让我更加重视预防工作的重要性。只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才能减少少年犯罪的发生。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思考这些问题的窗口。

评分

虽然我还在慢慢消化《中国少年司法2017年第4辑》中的内容,但其中关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章节,已经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详细介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障碍和挑战。比如,在保护隐私权和辩护权方面,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位,不让未成年人在司法程序中受到二次伤害,这是一个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书中对一些保护性羁押措施的讨论,也让我思考,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才能真正起到保护作用,而不是成为一种变相的惩罚。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结合了大量的案例和研究数据,使得讨论更具说服力。对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让我对少年司法这个领域有了更清晰、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更加关注如何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更公平、更安全、更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评分

这本《中国少年司法2017年第4辑》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通读,但从目录和一些零散的片段来看,它似乎触及了一些非常核心且值得深思的议题。我特别关注的是其中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矫正机制的探讨,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面临的诱惑与压力都在不断增加,如何构建一个既能有效惩戒又能真正帮助他们改过自新的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中国少年司法》系列一直以来都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洞察而受到赞誉,我相信这一辑也不会例外。我期待看到书中对于一些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以及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犯罪类型未成年人所提出的差异化干预措施。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关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司法干预联动机制的论述,因为单一的司法力量往往难以触及问题的根源。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才是少年司法工作能否取得长远成效的关键。如果书中能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那就更具价值了。

评分

读了《中国少年司法2017年第4辑》的几个专题,我的第一感受是,它在对复杂问题的梳理上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关于留守儿童的犯罪问题,书中不仅仅是罗列数据,而是试图去挖掘深层的原因,比如亲情缺失、监管真空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偏差。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些孩子视为“问题少年”,而是要看到他们背后的困境。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对网络犯罪中未成年人角色的一些讨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青少年接触不良信息、参与网络欺凌甚至网络诈骗的风险都在增加,如何界定他们的责任,如何在保护其权益的同时进行有效规制,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并没有回避这些敏感和棘手的问题,而是积极寻求解答,并为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我个人认为,对于那些长期关注青少年成长环境和社会问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