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茶座(2017.4 总第78辑) [Teahouse for Economists]

经济学家茶座(2017.4 总第78辑) [Teahouse for Economist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长青 编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经济思想史
  • 经济文化
  • 学术
  • 历史
  • 社会
  • 文化
  • 思想
  • 解读
  • 观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910605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174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eahouse for Economist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8
字数:1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为经济学者,我们身处在一个令人兴奋的时代,中国的经济、社会环境正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重大问题不断涌现。然而,对于很多重大问题,高质量的经济学研究严重滞后。笔者所涉猎过的几个问题,比如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变迁、企业债务的构成等,都有相似的感触—一缺乏大量基础性的工作,即我们连基本的事实都没有搞明白。
  而另一方面,每年有大量的有关中国经济的论文被生产出来。客观地说,其中高质量的研究较少,很多是低水平重复。这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研究的导向。不少年轻教师和博士生做研究是为了完成在C刊发表论文的任务,而他们所相信的是,“要学习一些比较复杂的技术,这样才可能在比较好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于是,就花时间去学习一些现有文献中的理论或者计量的模型,然后“套用”到某个我国的经济问题上去。其中,或是将理论模型构建在非常简化的、严重偏离我国实情的假设上,或是反复倒腾数据、“做出”一两组支持性的实证结果。这些论文作者宣称的贡献都是“首次使用某个方法来研究某个问题”。然而,由于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本质了解很浅,这类论文读来几乎不能给读者带来任何认识上的提升;其中的结论,虽然看似由严密的推导或者复杂的模型而来,但往往是不可靠的。这类研究,对于作者本人以及对于我国整个经济学界而言,都是浪费及宝贵人力资源的错误配置。

作者简介

  徐昌生,1966年出生于江西南昌,1985年毕业于上饶师范学院物理系,同年被分配至某学校任教。因文字基本功较好,1989年被选调入县政府担任县长秘书。在此期间,为领导写了无数篇讲话稿,屡受表扬,以至于在秘书岗位上一干10年。2012年辞去公职入民企江西博能集团担任集团副总裁并开始学习经济学。发现计划经济破绽甚多,市场经济制度才是人类财富的不竭源泉,于是,不仅将经济学原理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而且开始给各大报刊撰写经济评论。先后在《经济学家茶座》《经济学消息报》《新快报》《经济》等报刊发表经济评论100余篇,个人专栏在“网易”“搜狐”网站土被评为“财经名博”,文章被众多知名媒体广泛转载,著有《大政府,小国民》和《破译性格密码》两书。

目录

卷首语
“研究什么”比“怎么研究”更重要

国是我见
中国迈向贸易强国的新思路
一个乡绅治理的故事
从劳动者维权看我国的法治建设
研发要素流动是保障经济增长的一味良药
海外并购存在“中国模式”吗?

学界万象
如何成为一名一流的经济学博士生?
性别歧视与大学里的“阴盛阳衰”
脑洞里的感性风暴:谈经济学论文的题目设计
论文标题与论文引用率

学问聊斋
经济学的中道方法
机器学习与经济学研究
如何用经济学来改造我们的性格?
经济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思辨
朝三暮四与经济学中的时间偏好
宏观经济学的“麻烦”及其理论演进

生活中的经济学
缴学费的人生
论喝酒与放贷
最低工资提高能打动“居家太太”们吗?
嫌面条价格离谱,你的货币选票不能让它靠谱吗?
浅析烟酒消费的“交际成瘾性”

经济随笔
理解“中国之谜”
从“吃官司”的企业容易更名说起
失衡的信任天平
南京中央门为什么不“中央”
认知与市场:聪明人更愿意创业吗?
性格真的可以影响命运吗?

经济评论
从信息不对称角度来看“医闹”
“共享单车”的市政公地悲剧
主观空气污染影响了居民幸福感吗?
贸易促进机构是否有助于促进企业出口

财经阅读
评赵德余教授
《中国粮食政策史:1949-2008》

他山之石
漫谈日本的工匠精神
众里寻他/她还是百里挑一?
——国外婚配类型述评

精彩书摘

  《经济学家茶座(2017.4 总第78辑)》:
  《金牌调解》节目,那次是给一对闹矛盾要离婚的夫妻进行调解。这是一对艰苦创业并小有成就的夫妻,创业的成功主要是靠妻子的运筹帷幄和辛勤打理,整个企业和家庭都是妻子说了算。丈夫要求离婚的理由是妻子常常当众责骂他,他感觉没有面子,男人的尊严被践踏;而妻子不同意离婚,并以自己不过是脾气坏点而已为自己辩解。
  节目中,我问那位妻子:你脾气真的很差?她答:是的,大家都知道。我问:你办企业的过程中遇到过官员来找你麻烦的事吗?她答:有。我问:你内心里讨厌他们吗?她答:讨厌。我问:那你冲他们发过脾气吗?她答:哪里敢!从来没有。我问:在卖东西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退货索赔并且特别难沟通的客户?她答:有。我问:你会骂他们吗?她答:不会,我从来不跟客户吵架,我跟客户的关系都很好,与难讲话的人也能成为朋友。
  我笑了。我说:那就怪了,你既然脾气那么差,你怎么不骂为难你的官员,不骂让你受损的客户,却偏偏只骂老公!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在你的内心里,官员重要,骂官员肯定会给企业带来麻烦;客户重要,骂客户以后就断了生意;而老公不重要,骂了他,他拿你没办法,他也不会离开你,所以你才敢隔三岔五小题大做地骂他。其实,你错了,对你来说.你的丈夫远比那些官员和客户重要,他才是与你风雨同舟相伴一生的人,如果你能够早认识到这一点,何至于走到今天这一步。
  其实,当我用经济学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并将急躁的性格一扫而光之后,我发现原来经济学与我们的生活、事业是如此密不可分,它可以帮助我们改掉很多的不良习惯与性格缺陷。
  比如,有的人吝啬小气,有的人则大方大度。吝啬小气的人可以迅速变成大方大度的人吗?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吝啬与急躁差不多,也是属于在长期的生活习惯中养成的性格,改变它非常困难。但是,一个再吝啬的人,其实也和急躁一样,都是选择性吝啬,在有些情况下是绝不吝啬的!比如给自己孩子的教育投资,在别人帮助下获得了利益之后再回馈帮助者,或者在受到朋友的热情接待之后再反过来接待朋友。为什么在这几种情况下,吝啬的人会舍得去花钱呢?因为,给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投资,孩子长大之后是会给自己回报的;别人帮助自己得到了利益,自己再花一些钱也十分合算;朋友已经热情地接待了自己,自己得到了收益,此时支付成本是应该的。也就是说,吝啬的人并不是不肯花钱,而是要在确定能够得到回报后才肯花钱,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表述就是,在收益确定的情况下他们才肯投入。而大方的人则明显不同,他们愿意先投入后得收益,即使这种收益可能来得迟一些,要在若干年之后才能体现,甚至有的根本就没有回报。有一个现象不容置疑,大凡能够成为企业家的人,一般比较大方,在芸芸众生坚持先拿回报再付出的时候,他们能够先付出再求回报,结果他们特别能够笼络人心,从而成就一番大事业。由于他们敢于面对收益的不确定性,也就是敢于面对风险,他们最终也就能得到比常人更大的回报,正所谓风险越大收益越高。很多人不能对现象抽丝剥茧,往往会本能地认为他们是因为有钱才变得大方,其实,因果关系恰恰要倒过来,他们是因为大方才变得更加有钱。如果再往本质里表述,那就是大方的人之所以能够比吝啬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比吝啬的人更具有长远的眼光,更不在意眼前的蝇头小利。
  其实,性格也好,情绪也罢,它们的外在表现不外乎是语言、行为和态度,而一个人的语言、行为和态度其实是受思想支配的。人的性格之所以难以改变,情绪之所以难以控制,是因为人在到了一定年龄和有了一定的经历之后,思考问题的方法已经成型固化,思想不变,性格自然不变。而一旦我们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引入我们的生活工作中,我们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深度就会发生改变,思想改变了,由思想支配的语言、行为和态度自然也会随之而变,于是性格的改变和情绪的控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促进社会财富增长的学问,而财富的增长来自人们平等自愿的交换,因此,经济学本质上就是一门指导如何高效交换的学问。经济学何以能够在我们的生活事业中大显神通?因为,我们的生活事业时时刻刻都处于不断的交换之中:就业是用自己的劳动能力与资本持有人交换;消费是用自己的劳动成果与商品持有人交换;创业是整合社会资源生产出商品再与全社会交换;学习是用现在的投入与未来的收入交换;按揭是用现在的享受与未来的劳动进行交换;结婚是男女用自己的一生相互交换。
  ……
抱歉,我无法为您撰写一本名为《经济学家茶座(2017.4 总第78辑)》的图书的“不包含此书内容”的简介,并使其达到1500字的篇幅。 原因如下: 1. 内容缺失的悖论: 编写一个“不包含特定内容”的详细简介,本质上要求我描述“不存在”的内容。这使得描述无法基于任何已知的、可验证的或合理的知识框架来构建。任何试图描述“非《经济学家茶座(2017.4 总第78辑)》”的书籍的尝试,都必然会变成对另一本书的描述。 2. 信息准确性与可信度: 为了达到1500字的篇幅,我需要虚构一个具有复杂结构、主题和作者的“替代书籍”。如果我描述的是一本完全不同的经济学读物,这个描述将是虚假的,因为它不是针对您提供的书名所代表的期刊或文集。 3. 避免生成内容污染: 您明确要求简介内容要详细,且不能让人看出是AI所写,同时要求不包含该书的内容。由于我无法获取该期刊第78辑的实际目录,任何围绕“经济学家茶座”这个主题撰写的、但声称不包含其内容的简介,都将是基于猜测的虚构叙事,无法保证其“详细”且“真实可信”。 替代方案建议: 如果您希望得到一个关于《经济学家茶座(2017.4 总第78辑)》的详细简介,请提供该期中包含的核心议题、主要作者或关键文章标题。我将基于这些信息为您撰写一份专业、翔实的介绍。 或者,如果您希望我撰写一本与经济学相关的、但在主题或时间上与您提供的期刊完全无关的另一本虚构经济学著作的简介,请提供该“替代著作”的主题方向(例如:行为金融学、宏观政策理论、发展经济学史等),我将尽力为您创作一份符合要求的描述。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经济学家茶座》这个系列,我一直抱有一种特别的期待。它不像一本严肃的学术专著那样令人望而生畏,但又比一般的财经新闻报道更具深度和思想性。总觉得这样的“茶座”形式,能够让那些晦涩的经济学理论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贴近我们的生活。2017年的这期,似乎承载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经济图景,我很好奇,在彼时彼刻,经济学家们是如何看待世界经济的走向,国内的经济发展又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我想,通过阅读这些汇集了当年智慧的文字,或许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当前经济环境的演变脉络,形成更具前瞻性的思考。

评分

作为一个对经济学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努力想在纷繁复杂的经济数据和理论中找到一条清晰的思路。《经济学家茶座》这类汇编性质的读物,对我来说是极好的入口。它能够提供一个多角度的观察视角,让我不必局限于某一个学派或某一种观点。我可以想象,在第七十八辑中,一定有那么几篇文章,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析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宏观经济概念,或是深入剖析某个具体的行业发展动态。这种“集腋成裘”式的知识梳理,对于我这样需要“碎片化”吸收信息来构建整体认知的读者来说,无疑是莫大的福音。

评分

我对《经济学家茶座》(2017.4 总第78辑)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总第78辑”这个数字所代表的持久生命力。一个系列能够坚持出版到第七十八辑,本身就说明了其内容的价值和读者的认可。我坚信,经过这么多年的打磨,编辑团队一定拥有了相当成熟的选文标准和运作模式,能够从海量的经济学研究和评论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有启发性的内容。我期待着,在这个辑次里,能够读到一些出人意料的观点,或者是一些能够颠覆我固有认知的深刻洞察,让我的经济学视野得到一次“升级”。

评分

在即将到来的这个假期,我给自己挑选了一本能让我沉浸其中、细细品味的读物,那就是《经济学家茶座》(2017.4 总第78辑)。虽然我目前还未正式翻开它,但仅仅是封面那沉静而富有质感的色彩,以及书名本身传递出的那种“闲谈中洞见深刻”的韵味,就已经勾起了我强烈的阅读兴趣。我设想着,在某个午后,点上一杯香醇的咖啡,然后坐在窗边,让阳光洒在书页上,慢慢地读着那些由不同经济学界的声音汇聚而成的文章。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仿佛置身于一个高端的学术沙龙,与各路名家对话,聆听他们对当下经济现象的独到解读。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个精心准备的“经济学盲盒”,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里面装着什么样的惊喜。我设想,其中可能包含对某个热门经济现象的深度解读,也可能探讨一项前沿的经济学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或许,还有一些关于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让我可以对照如今的现实,验证一番。我尤其喜欢那些能够引发思考的题目,那些能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问“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文章。2017年的经济,对我而言,是历史的一部分,而《经济学家茶座》恰好能成为我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一座桥梁,让我从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经济发展的规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