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5
1. 集合我们这个时代的六位优秀创作者,从消逝的青年时代讲述痛与爱的故事——本辑《单读》结集陈楸帆、戴潍娜、淡豹、李霄峰、张定浩、梁鸿在第三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开幕式上的演讲,他们是文学、影视、学界的年轻领导者,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观察者、体验者。在本辑《单读》中,他们讲述自己的青年时代,更讲述我们所有人的痛与爱。
2. 通过广泛的叙事,重新审视个体的生存处境、重新关注普遍的生存困境——在技术制造的狂欢和幻想里,在婚姻制度、阶级阶层等结构性困境中,在个体伤痛被宏大叙事裹挟消解时,文学、电影、艺术,或者更广泛的叙事,对我们每个人而言,到底具有怎样不可替代的意义?本辑《单读》尝试开拓对困境的新的思考维度:“重要的不是你身处困境,而是人人皆在困境之中;重要的是你选择面对,而不是必然会赢”。
3. 两位新世代小说家的对话,从现实和科幻中想象有关未来的可能性——“中庸”的葛亮与“极端”的伊格言,一位致力于现实主义的写法,一位企图从科幻文学中寻找突破,两位青年小说家的文学对谈,将会引导我们思考有关人类文明的未来。
4. 《单读》发布新作者蒯乐昊小说处女作——从事多年的特稿写作后,媒体人蒯乐昊调转笔头,从非虚构走向虚构领域,开拓全新的创作可能。本辑《单读》首推蒯乐昊的小说处女作,三个故事里既有她的个体想象,更有某种普遍的时代况味。
5. 《单读》首次推出美国“黑人民族的桂冠诗人”兰斯顿·休斯、“20世纪被低估和忽略的美国小说家”詹姆斯·索特——本辑《单读》收录了美国黑人文学代表作家休斯的一组诗歌,休斯继承了惠特曼、林赛和桑德堡的传统,通过诗歌传达非裔美国人的文化之音、反抗之声。而作家、翻译家孔亚雷则向我们介绍了“20世纪被低估和忽略的美国小说家”詹姆斯·索特,披露了他还未面世的中译本《光年》的精彩片段,这本书将引发我们思考:“我们的人生为什么不能成为一件艺术品呢?”
6.单向空间和理想国继续联手,打造智识青年们的挚爱书、全球青年思想策源地——青年写作者柏琳、诗人凌越、书评人云也退将在这一辑《单读》中发表可读性与思想性兼具的随笔与书评,分享他们的全球观察和个体经验。
“没有任何人的经历是可以复制的,也没有任何一条路是现成的。” ——李霄峰
“城市变得太大了,大过了他们穿行的渴望。”——蒯乐昊
“自由不再是自由,只要有一个人不自由。”——休斯
“你要珍惜你说话的时刻,你要珍惜你的语言。”——范雨素
这一辑《单读》讨论困境,结果我们发现许多答案最后都关乎勇气。我想这回答了前面说的,阅读到底是为了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很可能到最后,如果日常生活还有记忆,只会留下那些别样的生命态度。因为他们活得与你不同。云也退评奥威尔,说“奥威尔征收恐惧,熔炼成克服恐惧的力量”。诗人戴潍娜的演讲辞,“疼痛才是身体的重量,最初的人类一定是在劳动与疼痛的双重经验中成长为人”。孔亚雷介绍詹姆斯·索特的小说,“除了名声,真正让一个人伟大的是更为内在,更为高贵,同时又更为简朴的什么。那就是勇气。那是因风格而抛弃名利的勇气。那是完全投入并创造自我的勇气”。柏琳写莫斯科之旅,所有的作家、诗人都在虚空中向她大声私语,其中就有马雅可夫斯基:“你孤身一人,时常愤愤不平,急切地催促着命运,你知道,很快你就会快乐满足地投入到自己伟大的战斗中。”困境只是一种关于人与世界相对关系的知识,能够穿透它的,才是人的教益。所谓内在的危机——读书多了你会发现这危机是永恒的,从别人一再的对它的描述中,你会得到某种分担,甚至也开始认识、辨别和描述它,它就没有那么可怕了。
陈楸帆,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及艺术系,科幻作家,编剧,翻译。世界科幻作家协会(SFWA)成员,世界华人科幻作家协会(CSFA)会长,Xprize基金会科幻顾问委员会(SFAC)成员。曾多次获得星云奖、银河奖、世界奇幻科幻翻译奖等国内外奖项,作品被广泛翻译为多国语言,在许多欧美科幻杂志均为首位发表作品的中国作家,代表作包括《荒潮》、《未来病史》、《后人类时代》等。
戴潍娜,诗人,青年学者。毕业于牛津大学。荣获2014中国·星星诗歌奖年度大学生诗人;2014现代青年年度十大诗人。2017太平洋国际诗歌奖年度诗人。出版诗集《我的降落伞坏了》、《灵魂体操》、《面盾》等。翻译有《天鹅绒监狱》等。2016年自编自导戏剧《侵犯》。主编诗歌Mook《光年》。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
淡豹,女作家,1984年生于哈尔滨。
李霄峰,电影导演,2016—2017年完成第二部导演作品《追·踪》,获釜山国际电影节亚洲之窗金智奭奖提名,入围首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藏龙”竞赛单元、塔林黑夜国际电影节“特别放映”单元、瑞典哥德堡国际电影节“中国往事”单元。2014年执导的处女作《少女哪吒》,获第51届金马奖*佳新导演与*佳改编剧本两项提名,入围釜山电影节“新浪潮”及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竞赛单元,受邀成为俄罗斯萨哈林电影节开幕电影,获英国使馆颁发“*佳女性主义电影奖”。2012年出版个人文集《失败者之歌》。2007年与张元合作编剧并主演电影《达达》,入围美国圣丹斯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2003年参与陆川电影《可可西里》制作。1999年—2002年从事影评写作。
张定浩,1976年生于安徽,现居上海。出版作品有文论随笔集《既见君子:过去时代的诗与人》,《爱欲与哀矜》,《职业的和业余的小说家》,《一种真实》,诗集《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等。
梁鸿,学者,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非虚构文学作品《出梁庄记》和《中国在梁庄》;学术著作《黄花苔与皂角树》,《新启蒙话语建构》,《外省笔记》,《“灵光”的消逝》等;学术随笔集《历史与我的瞬间》;小说集《神圣家族》。2017年11月出版新长篇小说《梁光正的光》,获“2017年度凤凰网年度好书”等。
葛亮,原籍南京,现居香港,任教于高校。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作品出版于海峡两岸和香港三地,著有小说《北鸢》《朱雀》《七声》《谜鸦》《浣熊》《戏年》,文化随笔《绘色》,学术论著《此心安处亦吾乡》等。部分作品译为英、法、俄、日、韩等国文字。曾获首届香港书奖、香港艺术发展奖、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奖、台湾梁实秋文学奖等奖项。
伊格言,1977年生。小说家、诗人、电视读书节目主讲人。2012年被《联合文学》杂志评选为“20位40岁以下*受期待的华文小说家”。著有《噬梦人》,《零地点》,《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访糖果阿姨》,《瓮中人》,《幻事录:伊格言的现代小说经典十六讲》等。《零地点》日译本2017年由日本白水社出版。曾获华语科幻星云奖长篇小说奖,《联合文学》杂志2010年年度之书,吴浊流文学奖,《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自由时报》林荣三文学奖,台湾十大潜力人物等;并入围英仕曼亚洲文学奖(Man Asian Literary Prize),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等。
王轶庶,生于70年代,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为媒体工作者。作为摄影师,在中国艺术摄影领域深耕超过十五年。2007年其作品在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并收藏。他还是2010年度玛格南图片社基金获得者。有收藏家认为他是为数极少的具有天赋的摄影师。曾在中间美术馆、CIPA画廊、C14等空间举办展览。
蒯乐昊,1979年出生,媒体人,业余画画自娱,现居南京。
柏琳,原《新京报·书评周刊》资深记者,编辑,现为书评人,独立记者。从理论语言学中叛逃,在文学里瞎打误撞。
休斯,美国黑人文学的代表作家,以诗歌著称,被誉为“黑人民族的桂冠诗人”。1926年,他的第一部诗集《萎靡的布鲁斯》出版,一举奠定其哈莱姆文艺复兴核心人物的地位。休斯继承的是惠特曼、林赛和桑德堡的传统,灵感几乎全部来源于非裔美国人文化的声音、节奏和意义:宗教、民间传说、语言—以及囊括所有这一切的音乐,“全心投身于一个被严重的种族偏见和冲突所分裂的国家的文化中。”
柏琳,原《新京报·书评周刊》资深记者,编辑,现为书评人,独立记者。从理论语言学中叛逃,在文学里瞎打误撞。
休斯,美国黑人文学的代表作家,以诗歌著称,被誉为“黑人民族的桂冠诗人”。1926年,他的第一部诗集《萎靡的布鲁斯》出版,一举奠定其哈莱姆文艺复兴核心人物的地位。休斯继承的是惠特曼、林赛和桑德堡的传统,灵感几乎全部来源于非裔美国人文化的声音、节奏和意义:宗教、民间传说、语言—以及囊括所有这一切的音乐,“全心投身于一个被严重的种族偏见和冲突所分裂的国家的文化中。”
凌越,原名凌胜强,安徽铜陵人,现在广东警官学院任教。诗人,评论家,译者。著有诗集《尘世之歌》,评论集《寂寞者的观察》,和梁嘉莹合译《匙河集》、《兰斯顿·休斯诗选》等。
云也退,生于上海,自由作家、书评人、译者,开文化专栏,写相声剧本,出过四个思想传记类译作(《加缪和萨特》、《责任的重负:布鲁姆、加缪、阿隆和法国的20世纪》、《开端》等),2017年出版了首部原创作品《自由与爱之地》。
孔亚雷,1975年生,写作,翻译,著有长篇小说《不失者》,短篇小说集《火山旅馆》,译有保罗·奥斯特长篇小说《幻影书》,莱昂纳德·科恩诗文集《渴望之书》,杰夫·戴尔《然而,很美:爵士乐之书》等。曾多次入选中国年度*佳短篇小说,有部分作品被译为英、荷等国文字。2013年获第四届西湖中国新锐小说奖,2014年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翻译奖提名奖。他住在莫干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
吴瑶,互联网从业者,前媒体人,公共政策硕士,长期关注外交、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翻书党,冷知识爱好者。
“我参与编辑过很多夭折的杂志,单读的生命力经常令我自己惊叹。因为不断有年轻而杰出灵魂的加入,我认定它还会长久、富有韧性地存在下去。”-许知远,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
“《单读》提供了一种智性、理性而又并不因此而冷漠的审美。它是一本对青年有号召力的杂志。它使它的读者变得年轻而上进。”-阿乙,作家
“过去的十多年,是人心随技术迅疾更新的年代,也是一切在不知不觉间速朽的年代。生活在其间,要敏捷于变化,又能保有持久的决心,这是一种必要的法则。回想《单向街》(《单读》前身)的创办,正是这份敏捷,更多的是持久,让它免于转瞬即逝的激情,从而在时间里拥有自己的轨迹,和可供回顾的纵深。”-郭玉洁,正午主编,《单向街》首任主编
“为《单读》写稿一直是美好的事,就像和一位无所不知的知音漫谈,站在世界漫长的共同传统之上关照人类的今日和明日。因为它优雅的包容和丰盛,促成了我写作的新风格。依然秉承启蒙以来知识传统的杂志越来越少,就像星星逐渐在夜空里淡去一样。对我来说,在稀疏闪耀的人类群星中,《单读》已经是中文世界里*耀眼的一颗。”-覃里雯,资深媒体人
“如果说《单读》这本小小的杂志,也有一点雄心,那就是希望它能够像《纽约书评》一样,吸引这个国家杰出的头脑,鼓励独立思考和理性的批判,永不放弃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责任,同时追求一流的文本表达。这个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也许永远都无法实现,所以只能继续做下去。”-于威,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
“转眼之间,名为《单向街》的杂志书,也改名《单读》,还有自己的同名App,单向历更是卖成了近年来少有的文创产品的成功案例。单向街书店也从一个完全理想主义的形象,现在也跻身很主流的商业公司,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依然保持着自己理想主义的一面,这一点无论如何是令人欣慰的。时至今日,我也为我当年能参与当年《单向街》杂志书的创刊和发行,感到由衷的开心。”-苏静,《知日》主编,《单向街》首任出版人
人的困境
【话题】
我的青年时代——一代人的痛与爱
技术焦虑时代的文学修行/陈楸帆
过度的人与匮乏的人/戴潍娜
我想做一个不被打断的人/淡豹
电影是花园,也是战场/李霄峰
年年来去之花/张定浩
断裂时代的痛与爱/梁鸿
【访谈】
我想我是个贪婪的人葛亮专访伊格言/葛亮 伊格言
【影像】
第二个世界/王轶庶
【小说】
异物
平安夜夜安平
无花果/蒯乐昊
【随笔】
一座被文学催眠的城市/柏琳
【诗歌】
我是黑人——兰斯顿·休斯诗选/兰斯顿·休斯
【评论】
休斯——涂抹上锐-波普的声音/ 凌越
别来无恙,奥威尔/云也退
秋日之光/孔亚雷
全球书情/吴瑶
断裂时代的痛与爱(节选)
梁鸿
那段时间我每天晚上跟我的堂婶躺在一张床上。我的堂婶一动不动,紧紧抱着她的小儿子,呼吸非常平稳,我觉得她没有睡着。有一天我忍不住了,我说婶子我们俩聊会天吧。她第一句话就是,自从宝儿死之后,我十二点之前从来没有睡过觉。
宝儿是她的大儿子,在家里跟着他的奶奶生活,2003年夏天的时候在河里淹死了,就是我们村庄后面那条大河,我在《中国在梁庄》里面写了这个故事。去青岛的那几天我一点都没有提宝儿,我们都没有提,我的父亲包括她的家人都没有提。
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可能这个话就在她嘴边,她一直等着人来问她,但从来没有人来问,她也从来没有得到机会说话。那天晚上我没有拿电脑、录音笔,第二天早上我爬起来,清清楚楚地把她的话打了出来。到今天,她的话我几乎还是可以背出来。
她讲她怎么失去她的儿子,她的表情,她的那种悲伤,非常真实。我觉得“真实”这个词太清淡了,那是极其细微的丰富的内心表达。
我在想,我和我的堂婶之间有关联,好像又没有关联。有关联是因为我们同是梁庄人,没有关联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相同之处、交叉之处。如果我不写梁庄,如果我不走进他们的生活,我真的不认识她,或者说我会忘掉她。
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有否想到,我的堂婶和我们在座的这些人,和我们在看直播的这些人,都是同一代人。老实说我没有想到,还是在准备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才突然意识到,她和我们,她和我,是同一代的人。
前几天我和一个记者聊天。她是1992年出生的,她说因为要采访我的《梁光正的光》,跟她周边朋友们聊,都觉得农村离他们太远了,不会对梁庄或者是《梁光正的光》感兴趣。当时我非常本能地回答说,不远啊,我们还有八亿农民呢。
即使到了今年,我查了统计局的数据,我们的农村户还有六亿人口。在这样说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她的社交圈里面,已经几乎没有农村出来的人,尤其是从贫穷地区的农村出来的孩子。
那些孩子们很少有机会考上好的大学,更没有机会从事好的职业。他们没有上升渠道,因此也没有办法成为我们这个社会阶层的中等阶层,更没有办法发出自己的声音。
所以,看似今天乡村也拥有了手机,也拥有了网络,能够和我们一样迅速地知道发生在世界各地的资讯,甚至拥有了像“快手”那样表达自己的平台,但是他们仍然不为人所知。世界来到了他们的面前,他们却并没有因此站在世界的面前。
阶层的固化已经越来越严重了,严重到了以至于我们不知道对方的存在。
所以我说,梁光正没有成为他的同代人;那些农村出生的90 后年轻人,没有成为那位90 后记者的同代人;我的堂婶也没有成为我的同代人。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事实。这不是感性的,而是一个理性的存在。我们一定要对此有一个非常冷静、理性的思索。
为什么?再重新回到2012 年,当时我为什么痛哭,现在说起来好像也已经非常遥远了。不是因为你书写了别人的生活就一定要背负这样的生活,而是因为我始终不愿意承认,我面对的是如此真切的遗忘,即使我写了他们,我仍然遗忘了那样的生活。那样一种广阔而艰辛的生活,那样一种坚忍,那样一种痛苦着又欢乐的劳动,那一个个人都在我们时代的内部,但是我们所有人都遗忘了他们。
所以我觉得,断裂社会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一整个阶层无法被包容到整体的社会结构里面。他们被迫成为漂泊者,被迫成为社会的病症和问题。
就像我的婶子,她的痛苦只能被作为农民工问题来表述,她所有的爱和倾诉也只能被作为农民工问题衍生出来的问题来被对待。她无法拥有独立的价值,它无法成为一个人的痛苦,这是最根本的问题。
异物
蒯乐昊
忍一忍,再过两个街区就到了,脚上的高跟鞋,是不适合走路的。年轻的时候,幼琳扬言说,时尚史上最反人类的三大发明:胸罩、高跟鞋、丁字裤。说归说,一点都不妨碍她那个时候天天踩着高跟鞋走得飞快,包里装着创可贴。
好像是生完孩子以后就没再添置过高跟的鞋子,她的生活裂成了两半:实用的和表演性的。在实用的部分,她不化妆,不穿高跟鞋,身上是既没有性别也没有尺码的衣服,常常连头都不梳。而在表演的状态里,则是报复性的用力过猛:珠宝、名牌手表和手袋,仿佛铠甲,披挂上阵。她穿设计感的衣服,女性化的裙子,喷香水,脸上所有需要弥补的地方都得到了弥补:过于短的眉毛,突兀的颧骨,苍白无色的嘴唇和脸颊,和这些年来日渐增多的斑点。
今天就是一个表演性的场合,她刚刚从一个活动上下来,手里捧着收到的一大把鲜花。芍药和桔梗,外面包裹的厚重彩纸和缎带,像盛装和服的日本女人,花瓣上被喷洒了金色的闪粉,这会缩短插花的寿命,但这花也是表演性的。
午饭的时候,她稍微喝了一点酒,也说了一些让自己觉得肉麻的话,然后提前离场,要去附近的房子里睡一觉。这是计划中的,接受邀请的时候,她就发现会场离她海月居的房子只有几个街区的距离,步行可达。
孩子五点多放学,她只有几个小时,于是她加快了脚步。海月居她不常来,这个城市新兴的部分,离她家很远。当时他们一时冲动买下了这所房子,打算用作所谓周末度假的第二住所。可是,实际上,除了房子刚刚装修完毕那半年里借着新鲜劲来过几次,这套房子始终处于闲置状态。城市变得太大了,大过了他们穿行的渴望。
她不是没想过要把房子出租,但是,心疼她搬进来的那些家具、瓷器、进口的锅碗瓢盆、书和字画,那是通往想象中幸福生活的道具,她很难信任让另外一些不相识的人来享用它们,她也鼓舞不起力气再把它们重新搬走。
她阅兵似的,每个房间欣赏了一圈,东西都在,积了一点薄薄的灰尘。一间没有人住的房子,就像一个太久没有被碰过的女人,有点被弃的幽怨。踢掉高跟鞋,脱掉汗渍渍的有点粘在身上的真丝衣服,她半裸着,把花插进花瓶里,调整了一下位置,一朵搭配用的矢前菊骨朵掉了下来。这样就很好看了,她打开墙上所有的射灯,又想去厨房拿块抹布把家里擦一擦,但很快又放弃了这个念头。她的时间不多了。
感应杆认出了车牌,予以放行,车子滑进坡道,他熟练地停好了车,向电梯走去。地下停车库的空气不太好,浓重的困意阵阵袭来。上个星期,公司的总经理因为心脏病猝死了,留下一堆棘手的事情,他想,自己是不是也应该随身携带速效救心丸呢?
来这里纯属临时起意,他中午有个应酬,经过附近。这是笔不错的投资,三年前的这套房子,已经翻了五倍。他不是没带人来过这里,很偶然的,有过那么一两次,但感觉总是不好,浑身不放松,总像是有人在身边看着,还不如去酒店开房呢。
后来他就没来过。但钥匙插进锁眼的时候他还是觉出了异样。门没反锁,这不正常。他警惕地停下来,想了想,莫非她在?不可能。她从来不会大白天跑来这里。
他放低声音,悄悄拧开门锁,停顿了下,推门进去,客厅里没人, 单读17:人的困境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单读17:人的困境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单读17:人的困境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单读17:人的困境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