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上)(第3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上)(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栋霖,吴义勤,朱晓进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文学史
  • 现代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研究
  • 文化史
  • 1915-2016
  • 高等教育
  • 教材
  • 第三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9006
版次:3
商品编码:1236448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博雅大学堂·文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字数:38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上、下册)由朱栋霖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修订、改版而成,是教育部“十五”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现当代文学”配套教材。上册是现代文学史(1915—1949),下册是当代文学史(1949—2016)。本教材以新的文学观、文学史观重新阐释中国现代以来文学的发展,提倡开放式、探究式、教学互动式的专业课教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上、下册)相比,这一版教材的更新之处有二:一、每章加设二维码,内为专家学者就各章专题所做讲座的视频,和编者精选的学术论文。扫一扫书中二维码,学生可亲炙白先勇、钱理群、范伯群、陈子善、陈平原、吴福辉、王中忱、格非、毕飞宇等人的授课风范。二、各章节增加“声音”栏目,就重要的文学史现象、作家作品列出不同时期、不同观点的论争声音。另外该教材配有全套多媒体课件。

作者简介

朱栋霖,现代文学史家,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义勤,当代文学评论家,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作家书记处书记,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朱晓进,现代文学史家,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录

目录


绪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第一节“人”的观念与文学史构成
第二节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的开端
第三节近代文学观念变革
第四节近代文体革命
第五节近代市民通俗文学初兴


第一章新文学革命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革命
第二节文学思潮与论争
第三节新文学社团及流派


第二章1920年代小说(一):鲁迅
第一节鲁迅的文学道路
第二节《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第三章1920年代小说 (二)
第一节1920年代小说
第二节叶绍钧许地山
第三节郁达夫等


第四章1920年代新诗和散文
第一节1920年代新诗
第二节郭沫若 闻一多 徐志摩
第三节1920年代散文
第四节周作人的散文和鲁迅的《野草》

文学大事记(1897—1927)




第五章193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第二节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第六章1930年代小说(一)
第一节京派与海派
第二节左翼小说


第七章1930年代小说(二)
第一节茅盾
第二节老舍
第三节巴金
第四节沈从文李劼人


第八章现代通俗文学
第一节市民文化与通俗文学潮流
第二节包天笑周瘦鹃等
第三节张恨水李寿民等


第九章1930年代新诗散文
第一节1930年代新诗
第二节戴望舒 卞之琳
第三节1930年代散文
第四节鲁迅林语堂何其芳


第十章1920—1930年代戏剧
第一节1920年代戏剧 田汉
第二节1930年代戏剧
第三节曹禺


文学大事记(1928—1937)


第十一章194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国统区文学思潮
第二节解放区文学思潮


第十二章1940年代小说
第一节1940年代小说
第二节张爱玲钱锺书


第十三章1940年代新诗
第一节1940年代新诗
第二节艾青
第三节九叶诗派




第十四章1940年代戏剧散文
第一节1940年代戏剧
第二节1940年代散文


第十五章解放区文学
第一节解放区文学
第二节赵树理

文学大事记(1937—1949)

第三版后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上册,第3版) 内容简介 本卷《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上册,第3版)聚焦于中国现代文学波澜壮阔的开端与发展,细致梳理了从新文化运动前夕至20世纪70年代末这一关键历史时期内,中国文学所经历的深刻变革、多元探索与辉煌成就。本书旨在呈现一个立体、丰富且富有深度的中国现代文学图景,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第一编:奠基与觉醒(1915—1927) 本编是现代文学的黎明时期,重点展现了新文化运动如何以思想启蒙的洪流,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石。 文学革命的序曲与高潮: 详细分析了“五四”前后,以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如何通过《新青年》等刊物,高举“文学革命”的旗帜,猛烈抨击封建旧文化、旧道德,高呼“白话文学万岁”,提倡“民主”与“科学”。我们将追溯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起源,考察其核心主张,以及文学革命如何从理念走向实践,催生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 新文学的初步探索: 重点介绍白话小说、新诗、话剧等新文学体裁的出现及其早期探索。鲁迅的《呐喊》、《彷徨》等小说集,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不仅揭示了国民的麻木与劣根性,也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典范。胡适提倡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在诗歌领域的实践,以及邵洵美、冰心等人的初步尝试,都标志着新诗的萌芽。洪深、欧阳予倩等人在话剧方面的早期贡献,为中国现代戏剧的舞台搭建了基础。 文学社团的活跃与思潮的涌动: 考察了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各类文学社团,如北京大学的“新潮社”、上海的“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分析了它们的文学主张、创作实践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特别是“文学研究会”倡导的“为人生”的文学观,与“创造社”激进的浪漫主义及文学革命的激进主张之间的碰撞与互动,共同推动了文学的多元化发展。 现实主义的孕育: 尽管文学革命的初期带有强烈的启蒙色彩,但现实主义的萌芽已经悄然生长。通过对鲁迅、周作人等人的作品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批判精神的初步显现。 第二编:革新与奠基(1928—1949) 本编是现代文学走向成熟与多样化的重要时期,国民革命的浪潮和复杂的社会现实深刻影响了文学的走向。 左翼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深入探讨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左翼作家联盟为代表的左翼文学运动。我们将分析其成立的背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传播与本土化、以及左翼文学在现实批判、阶级斗争、民族解放等主题上的深刻挖掘。丁玲、茅盾、巴金、老舍等作家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以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底层人民的关注,成为左翼文学的代表。 现实主义文学的繁荣: 茅盾的《子夜》以其宏大的社会画卷和深刻的阶级分析,成为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的里程碑。老舍的京味小说,以其独特的幽默与讽刺,塑造了鲜活的市民形象,展现了北京的风土人情。《骆驼祥子》等作品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则以家族的兴衰折射出封建制度的腐朽与没落。 现代派诗歌的探索: 戴望舒、李金发等人的现代派诗歌,在形式、意象、语言上进行了大胆的实验,深受西方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的影响,为中国新诗的艺术化探索开辟了新的道路。他们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新诗的表现力。 左翼戏剧与现代电影的兴起: 考察了左翼戏剧运动在田汉、夏衍等人的推动下,如何以现实主义手法反映社会现实、传播革命思想。同时,也将关注早期中国电影的艺术探索,以及电影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 重点分析了抗战时期文学的特点,即“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涌现出大量反映民族苦难、讴歌抗日斗争的作品,如艾青的诗歌、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这一时期,文学的民族性与革命性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解放区文学的勃兴: 考察了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文学的特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对解放区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学创作围绕工农兵的需要,形式上更加贴近群众,主题上更加突出革命斗争和英雄主义。这一时期的文学,为新中国文学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国统区文学的挣扎与探索: 在国民党统治区,文学在相对压抑的环境下,依然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探索。既有对现实的批判,也有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以及一些带有现代主义色彩的创作。 第三编:新中国文学的起点与探索(1949—1976) 本编聚焦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内,中国文学所经历的深刻变化、政策导向及其艺术实践。 新中国文学的创立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確立: 详细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文学如何在新政权的主导下,确立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从文学观念、创作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考察了这一时期文学的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要求。 “十七年文学”的创作实践: 深入研究了1949年至1966年间,文学创作在政治指导下所呈现出的多样化面貌。我们将重点分析了以反映革命斗争、阶级矛盾、社会主义建设为主要题材的小说、诗歌、戏剧、电影等。如赵树理的农村题材小说,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红日》,以及浩然、李準等作家的作品,都是这一时期现实主义创作的重要代表。 文学中的“歌唱”与“批判”: 考察了在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文学如何表现劳动人民的激情与奉献,同时也分析了在一定范围内,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的尝试,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所展现的对土地改革后农村某些现象的思考。 “双百方针”的提出与文学的活跃: 详细阐述了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及其对文学创作带来的短暂的繁荣与思考。我们将回顾这一时期文学理论的争鸣,以及一些带有探索性、具有个性化色彩的作品的出现。 “反右派”斗争与文学的沉寂: 深入分析了“反右派”斗争对文学界造成的巨大冲击,许多作家因此受到批判和压制,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相对沉寂的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的特点: 聚焦于1966年至1976年间,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背景下,文学创作所呈现出的高度政治化、概念化、模式化的特征。我们将分析“革命样板戏”的形成与影响,以及这一时期文学的单一化倾向。尽管如此,也存在一些地下文学的零星出现,以及部分作家在压抑环境下的个人思考。 第四编:改革的序曲与曙光(1977—2016) 本编涵盖了拨乱反正后,中国文学在新的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反思以及面向世界的多元化探索。 拨乱反正与文学的复苏: 详细记述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文学如何摆脱束缚,重获生机。从“伤痕文学”的出现,到对历史的反思,再到对个体命运的重新关注,文学以其强大的疗愈和批判功能,回应着社会变迁。 “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与“英雄史诗”: 深入分析了这一时期涌现出的不同流派和创作思潮,如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对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矛盾的揭示,以及对国家发展宏大叙事的建构。 “新写实主义”的登场与“文学寻根”: 考察了“新写实主义”文学如何以其对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描绘,回归人物本真,以及“文学寻根”思潮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重塑民族精神。 “先锋派”的实验与多元化的探索: 关注了“先锋派”文学在形式、语言、叙事上的大胆突破,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文学边界的讨论。同时,也将展现文学创作的日益多元化,各种题材、风格、流派的并存,显示出中国文学强大的活力。 女性文学、乡土文学、知识分子文学等专题研究: 细致梳理了不同群体和主题在文学中的表现,如女性意识的觉醒与表达,乡土情结的回归与反思,知识分子在社会变迁中的独特视角等。 文学与市场经济的互动: 分析了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学创作、出版、传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文学的商业化、大众化趋势及其带来的影响。 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 探讨了中国文学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积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同时又努力走向世界,争取在国际文坛上的话语权。莫言、余华、苏童等当代作家的国际影响,以及中国文学翻译的现状与前景。 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新气象: 聚焦于21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在题材、风格、观念上的新变化,以及网络文学、类型文学的兴起,对传统文学观念提出的挑战与影响。 本书不仅对重要的作家作品进行深入的剖析,还注重对文学思潮、文学批评、文学体制等宏观层面的梳理与研究。通过大量的史料和严谨的学术分析,力求呈现一个全面、客观、富有洞见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读者可以通过本书,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在民族独立、社会变革、思想解放的宏大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其不朽的艺术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上)(第3版)》的上卷,真的可以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近现代文学精神殿堂的大门。我曾以为,文学史无非就是作家、作品的堆砌,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认知。它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将文学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从五四运动开始,各种新文学思潮如何涌现、碰撞、发展。特别是对早期新文学的开创者们,如胡适、陈独秀等人在思想启蒙上的贡献,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文学来推动社会变革,书中都有非常精彩的论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文学流派形成原因的分析,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这让我看到了中国现代文学丰富而多样的面貌。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激烈的思想争鸣,感受到文学的巨大力量。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学是最直接的载体。《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上)(第3版)》恰恰给了我这样的体验,而且远超我的预期。本书在上卷中,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演变进行了极其详尽的考察。我尤其被那些关于文学团体、刊物以及它们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扮演角色的论述所打动。比如,在国共两党斗争的背景下,文学的边缘与中心如何摇摆,左翼文学的兴起及其面临的挑战,书中都做了细致的剖析。这让我看到了文学并非是象牙塔中的产物,而是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相互激荡的活生生的存在。书中对不同地域文学传统的考量,以及它们如何在新文学的浪潮中获得新的生命力,也让我大开眼界。感觉这不仅仅是一部文学史,更是一部社会思想史的缩影,它帮助我理解了许多历史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动因。

评分

读完《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上)(第3版)》的上卷,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现代文学”这四个字有了全新的、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知。作者在梳理上世纪初叶至今这段漫长而曲折的文学历程时,展现了非凡的宏观视野和微观洞察力。书中对不同时期代表性作家作品的分析,并非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探究了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没有简单地将文学史割裂成几个孤立的阶段,而是强调了各个时期之间的联系与传承,以及在历史变革中文学所展现出的韧性与创新。尤其是在探讨初期白话文学的探索与成熟过程中,作者对语言革命的深刻理解,以及它如何影响了整个文学的面貌,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的严谨与厚重,让我对其下卷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上)(第3版)》真是打开了我对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文学画卷的一扇窗。记得第一次翻开它,就被那充满力量的笔触所吸引。它不是简单罗列作家名字和作品,而是将文学置于宏大的历史语境中,细致地描绘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如何如燎原之火,点燃了整个民族的精神。从白话文的破晓,到各种文学流派的勃兴,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巨匠的创作历程,在书中得到了深入浅出的解读。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新文学如何回应社会变革、如何塑造民族认同的分析印象深刻。那种将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紧密相连的叙事方式,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历了那个充满理想与困惑的年代。上卷的篇幅虽然不小,但阅读起来却一点也不枯燥,作者的学识功底和叙事技巧可见一斑,将复杂的文学史梳理得脉络清晰,引人入胜。

评分

翻阅《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上)(第3版)》的上卷,是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跌宕起伏娓娓道来。我原以为文学史的学习会有些枯燥,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书中对每个重要文学事件、流派、作家的梳理都极其到位,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重要的是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深刻解读,以及它们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意义。特别是关于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书中详细分析了在民族危亡之际,文学如何成为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强大武器,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读完上卷,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有了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