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文集:荷尔德林的颂歌《日耳曼尼亚》与《莱茵河》

海德格尔文集:荷尔德林的颂歌《日耳曼尼亚》与《莱茵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著,孙周兴,王庆节,张振华 编
图书标签:
  • 海德格尔
  • 哲学
  • 诗歌
  • 荷德林
  • 日耳曼尼亚
  • 莱茵河
  • 存在主义
  • 德国思想
  • 文学批评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91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787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海德格尔著作集(30卷)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海德格尔文集:荷尔德林的颂歌《日耳曼尼亚》与《莱茵河》》系海德格尔1934/35年冬季学期弗莱堡讲课稿。海德格尔一向推崇诗歌,认为思想和诗歌是技术时代两种通达本真生活的基本方式。思想与诗歌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切近语言的本质。在对诗歌作品的解读中,荷尔德林毫无疑问占据着海德格尔思想的中心。在海德格尔看来,荷尔德林是西方思想另一开端中的先行者。当下时代必须首先学会倾听荷尔德林的诗才有可能展开一个新的未来。海德格尔一生开设过三次解读荷尔德林的课程,本卷作品是首次解读。同时,本卷也是海德格尔纳粹校长事件后首次转向诗歌作品。
  《海德格尔文集:荷尔德林的颂歌《日耳曼尼亚》与《莱茵河》》和同时期的《形而上学导论》、《哲学论稿》、《艺术作品的本源》具有紧密关联。对于理解海德格尔在政治失败后的思想变化,本卷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次讲授课中,海德格尔分别讨论了诗歌与语言,基本情绪,诗人作为半神,作为存在之核心机制的争执等问题,并且首次以系列的方式解读了赫拉克利特残篇。

作者简介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国著名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张振华,1982年9月生,上海南汇人。200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1年访学于德国弗莱堡大学。

内页插图

目录

先行说明

导言
第1节 对讲授课的开始、处理方式及进程的说明
a)有关开始方式。开端与开始
b)有关一般方式。作诗与运思
c)有关具体方式。诗人的诗性此在

第一部分 《日耳曼尼亚》
第一章 预备性的沉思:诗歌与语言
第2节 接近作为现成读物的诗歌的临时道路
a)道说之摆荡结构作为语词甄选和词序安排的本源
b)诗歌的“内容与形式”,“形象化的呈现
c)荷尔德林的”世界观
第3节 移入到作诗的力量之域
a)诗歌在各民族的此在中的支配性运作
b)以劳作的方式对诗歌进行通盘巡检,以此作为反对着我们自身的斗争
c)两处文本问题
第4节 论诗歌的本质
a)通行的诗歌观念:诗歌作为体验的表达现象
b)“dichten”一词的起源
c)作诗作为指引着的令敞开的道说样式
d)作诗作为对诸神之暗示的接纳,并将其进一步暗示到民族之中
e)日常假象与诗歌之存在
f)诗歌,不是业绩,而是绽出性地直临存有
g)诗性的道说与思想性的道说
第5节 在对话的漩涡中对“我们”的追问
a)在对古老诸神的拒绝中的“我”
b)“我们”,男人与雄鹰。对语言的言说
c)诗节的各个开头
d)当今人类与希腊人及其诸神的关联
e)“我们是谁?”的问题
第6节 从时间问题的视域而来对“我们”的规定
a)个体的可计算的时间与诸民族的源初时间
b)诸民族的历史性时间作为创造者的时间
c)文本问题:《帕特莫斯》的不同版本
d)两种永恒概念
e)本质上的长的时间
f)创造者的认识,何时不是真实者发生的时间
g)我们是什么与我们是谁这两个问题之间的区别
h)参与到诗歌之中
……

第二部分 《莱茵河》

前言/序言

  德文版《海德格尔全集》于1975年启动,迄今已出版了80余卷(按计划将编成102卷)。已出版者包含了海德格尔著作(含讲座、手稿等)的基本部分(即全集第1-3部分),余下未出版者多为书信、札记等(全集第4部分,第82卷始)。随着德文版《海德格尔全集》出版工作的顺利推进,世界范围内的海德格尔翻译和研究已呈蓬勃之势,目前至少已有英、法、意、日四种文字的全集版翻译,据说西班牙文和阿拉伯文的全集版翻译也已经启动。相比之下,汉语的海德格尔翻译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甚至不能与亚洲邻居的日、韩两国比较,严肃的译著至今只有十几种而已。这种状况是令人羞愧的。
  为让中文世界更完整、更深入地理解海德格尔思想,经反复酝酿,我们计划根据《海德格尔全集》版,编辑出版中文版《海德格尔文集》,收录海德格尔的代表性著作30卷,其中前16卷为海德格尔生前出版的全部著作(我们依然认为这一部分是《海德格尔全集》中最值得关注的,包含了作者已经稳定下来的思想),而其余14卷为海德格尔的重要讲座稿和手稿。我们假定,这30卷属于海德格尔的“基本著作”,基本上已能呈现海德格尔思想的总体面貌。当然,我们也并不因此否认其他卷本(讲座稿和手稿)的意义,而且我们也愿意认为,中文世界对海德格尔思想的深入研究和完整理解,仍然要基于对《海德格尔全集》的系统译介。但我们选译的30卷至少已经走出了第一步,也或可为将来可能的中文版《海德格尔全集》的工作奠定一个基础。
  所选30种著作中,约半数已有成熟的或比较成熟的中文译本,少数几种已经译出了初稿,其余约十余种则有待新译。已出版的译著在编入《海德格尔文集》时,将根据德文全集版重新校订,因为其中有几种原先只是根据单行本译出的,也有几种在译文品质上是稍有欠缺的。
  由于是多人参与的多卷本(30卷)译事,又由于众所周知的海德格尔语文表达方面的奇异性,中文版《海德格尔文集》在译文风格上是难求统一的,甚至在基本词语的译名方面也不可能强行规范划一。这是令人遗憾的,不过也可能为进一步的义理辨析和讨论留下空间。我们唯希望能够尽量做到体例方面的统一,以便至少让人有一套书的整体感。
  按照我们的计划,中文版《海德格尔文集》每年出版5种左右,约五六年内完成全部30卷的翻译和出版工作。我们希望藉此为中国的海德格尔研究事业提供一个基础性的讨论平台,也愿学术界有识之士为我们的工作提供批评、建议,帮助我们做好这项大型的学术翻译事业。
海德格尔文集:诗的沉思与存在的追问 这本《海德格尔文集》精选了二十世纪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马丁·海德格尔,在特定时期对其挚爱的诗人荷尔德林的两首重要诗歌——《日耳曼尼亚》(Germania)与《莱茵河》(Rhein)——进行的深刻解读。这并非简单的诗歌导读,而是海德格尔以其独特的哲学语言,深入荷尔德林诗歌的内在肌理,探寻语言、诗歌、历史、民族命运与存在意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联。通过对这两首诗的细致梳理与阐释,海德格尔不仅展现了荷尔德林诗歌的艺术魅力与哲学深度,更借此回应了他自身哲学的核心命题,即“存在之为存在”的追问,以及我们如何在一个被遗忘“存在”的时代,重新找回与大地、与历史、与我们自身存在深刻连接的可能。 荷尔德林诗歌的召唤:德国精神的深层回响 荷尔德林,这位被誉为“诗人之诗人”的伟大德意志诗人,其诗歌充满了对古希腊神话的追慕,对民族命运的忧思,以及对一种失落的、和谐的精神家园的渴望。《日耳曼尼亚》与《莱茵河》是其创作中的重要篇章,它们不仅仅是对特定地理区域的描绘,更是承载着诗人对日耳曼民族精神深层结构的探索,以及对德国历史命运的沉思。《日耳曼尼亚》尤其触及了日耳曼民族的古老根源、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以及一种潜在的、有待觉醒的“日耳曼之灵”。而《莱茵河》则通过对莱茵河这条象征着生命、历史与命运的伟大河流的描绘,展现了德国土地的性格,民族精神的涌动,以及一种古老与现代交织的生命律动。 海德格尔之所以选择这两首诗进行深入解读,并非偶然。他看到了荷尔德林诗歌中蕴含的、与德国历史与命运紧密相连的某种“预言性”与“召唤性”。在海德格尔看来,荷尔德林的诗歌并非仅仅是文学的创作,更是“历史的事件”,是“存在的召唤”。诗人通过其语言,以一种近乎神启的方式,揭示了“日耳曼精神”所具有的特殊可能性,以及它在欧洲乃至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潜在作用。这种“日耳曼精神”并非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对“大地”(Erde)的深情依恋,对“家园”(Heimat)的深层认同,以及对一种古老而又崭新的“命运”(Geschick)的感应。 海德格尔的解读:语言、诗歌与存在的交汇点 海德格尔的解读方式是极为独特的,他并非从美学或文学史的角度出发,而是将荷尔德林的诗歌视为“思想的实践”与“存在的显现”。他认为,诗歌是“人安居于其上”的场所,是“真理”得以显现的“敞开”(Lichtung)。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体系中,语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将语言视为“存在的居所”,认为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更是“存在”本身得以自我显现的方式。 在解读《日耳曼尼亚》时,海德格尔着重于诗歌中对“日耳曼之地”的描绘,以及诗人对“日耳曼精神”的追溯。他认为,荷尔德林并非简单地歌颂一个地理区域,而是试图触及一种深藏于大地之下的、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存在之根”。诗歌中的“日耳曼尼亚”是一种“命名”,它指向的是一种“本源性”的“成为”(Werden),是一种有待被唤醒的、具有特殊使命的“存在”。海德格尔借此提醒我们,真正的“民族”并非仅仅是政治的集合,而是一种基于共同大地、共同命运、共同语言的“存在之联合”。 在解读《莱茵河》时,海德格尔则将目光投向了这条象征着生命流淌、历史变迁的伟大河流。他看到了莱茵河作为“大地之血脉”,承载着德国历史的记忆,涌动着民族的精神力量。诗人通过对莱茵河及其周边风光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大地与天空”、“神圣与世俗”、“过去与未来”的交织与融合。海德格尔认为,荷尔德林在这里触及了“存在”的“流淌性”与“生成性”,以及“人”如何在这一流淌与生成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方向”。莱茵河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历史之河”、“命运之河”,诗人在此召唤的,是一种与这片土地、与这条河流、与自身历史深刻连接的“存在方式”。 存在的追问:在诗歌中寻找失落的根与归宿 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解读,最终指向了他哲学体系的核心——“存在之为存在”的追问。在现代社会,技术理性主导一切,人类逐渐遗忘了“存在”本身的意义,沉溺于工具性的计算与功利的追求。海德格尔认为,荷尔德林诗歌中所蕴含的对“大地”、对“家园”、对“神圣”的追慕,正是对这种“存在遗忘”的深刻反拨。 通过深入荷尔德林的诗歌,海德格尔试图唤醒读者对“存在”的感知,对“本真性”(Eigentlichkeit)的渴望。他认为,真正的“家园”并非仅仅是物理的空间,更是“存在”得以安顿的“场所”。而“诗歌”正是能够帮助我们找回这种“场所”的关键。诗歌以其非理性、非功利的独特方式,触及了存在的深层律动,揭示了“真理”在语言中的显现。 海德格尔的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荷尔德林诗歌的全新视角,也为我们反思自身的存在提供了一种深刻的启示。他提醒我们,在喧嚣的现代世界中,我们不应迷失于表象的浮华,而应回溯到存在的本源,去倾听来自大地、来自历史、来自诗歌的召唤。这本《海德格尔文集》正是这样一本邀请我们进行深度沉思的著作,它将带领读者穿越语言的迷雾,抵达存在的深处,去感受诗歌所蕴含的生命力与智慧,去追寻那失落的根与真正的归宿。 本书的意义与价值 这本《海德格尔文集:荷尔德林的颂歌《日耳曼尼亚》与《莱茵河》》不仅是哲学研究领域的珍贵文献,更是对所有关心语言、诗歌、历史与存在意义的读者而言,一本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海德格尔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语言,将荷尔德林诗歌的伟大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在理解诗歌的同时,也得以深入海德格尔的哲学世界,进行一场关于“存在”的深刻对话。 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而又极其 rewarding 的。海德格尔的哲学语言本身就极具辨识度,他使用的词汇、构建的句子,都带有其特有的思辨痕迹。然而,正是这种独特的语言,使得他能够将那些难以言喻的存在体验,转化成文字,并以一种震撼人心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读者将在此书中,不仅会感受到荷尔德林诗歌中那雄浑、悲怆而又充满希望的旋律,更会跟随海德格尔的思考,进入一个关于“存在”的广阔而深邃的宇宙。 通过对这两首诗的解读,海德格尔并非试图为某种政治立场或民族主义辩护,而是以一种更普遍、更具哲学深度的视角,探讨“民族”与“存在”之间,以及“大地”与“历史”之间,那深不可测的内在联系。他召唤我们去认识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文化,其背后都承载着一种独特的“存在”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恰恰体现在其对“大地”的依恋,对“家园”的眷恋,以及对“历史”的感应之中。 总而言之,这本《海德格尔文集》是一次穿越语言与思想的旅程,它邀请我们与海德格尔一同,潜入荷尔德林诗歌的深邃海洋,在那里,我们不仅会发现关于“日耳曼尼亚”与“莱茵河”的动人故事,更会触及到关于“存在”最根本的追问。这是一本能够启迪思想,拓展视野,深化我们对自身与世界理解的经典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翻译质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它让那些深奥的德文概念得以在中文语境中获得一种奇异的生命力。译者显然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去捕捉原文中那种特有的“晦涩的清晰感”——即便是晦涩,也隐含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内在逻辑。从排版和装帧上看,出版社也颇为用心,提供的注释和索引为读者提供了必要的锚点,尽管这些锚点本身也常常引导我们进入更深的文本漩涡。关于作者的论述风格,它不像传统的学院派论文那样循规蹈矩地建立论点、分点论证,而更像是一种“漫步式的追问”,他不断地回到问题本身,用不同的角度去盘旋、审视,仿佛在与一个古老的真理进行永无止境的对话。这种反复的、螺旋上升的结构,虽然在初读时让人感到压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开始明白这种重复并非冗余,而是为了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中确立核心思想的坚定性。这是一部需要被“反复阅读”而不是“一次读完”的书籍,它的价值是累积性的。

评分

天哪,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哲学深邃迷宫的窗户,但里面的景色实在太过迷离,让人既敬畏又感到一丝无措。我原本以为能找到一些关于存在主义核心概念的清晰阐释,比如“此在”或是“畏”的体验,但读完后感觉更像是跟随一位哲学家在茂密的森林中漫步,他不断地停下来,用一种极其精妙却又难以捉摸的语言描绘脚下的苔藓和头顶的树影,却从未明确指向某一条明确的小径。这种表达方式的魅力在于其诗意和对语言边界的拓展,让人不得不放慢速度,反复咀嚼每一个动词和形容词,试图从中捕捉到一丝丝被掩盖的真意。然而,对于一个初次接触其思想体系的读者来说,这种“绕圈子”的论证过程无疑是巨大的挑战。我时常需要借助其他辅助材料来理解他所引用的那些古希腊词汇或中世纪神学的背景,否则很多论述就像悬浮在空中,缺乏根基。这或许是作者的本意,即迫使读者进行主动的、近乎于创造性的理解,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的知识点。总而言之,它要求读者具备极高的耐心和哲学训练的基础,否则很容易在其中迷失方向,带着一脑子的疑问和对语言的全新敬畏感结束阅读。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内容更接近于对哲学史本身进行一次深刻的“考古挖掘”,而非提供一套可以直接应用于当代生活的操作指南。我期待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本真性”的具体实践路径,但收获的更多是关于“本真性”在本体论层面上是如何被不断遮蔽和遗忘的宏大叙事。作者对语言的敏感度令人惊叹,他似乎能听到词语在历史长河中发出的微弱回响,并试图将它们唤醒。这让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和史诗般的厚重。唯一感到遗憾的是,在某些关于“神”与“在者”的论述中,文本的指向性变得极其模糊,仿佛所有道路都通向一片未被命名的领域,这对于追求确定性的读者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智力挑战。然而,正是这种模糊性,赋予了它超越时代、持续激发讨论的强大生命力,它不提供答案,而是提出了比任何答案都更深刻的问题,要求一代又一代的思考者去面对。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聆听一曲结构复杂、变奏极多的交响乐,每一个乐章都充满了张力与不和谐音,但当你沉浸其中时,那种智力上的愉悦感是无可替代的。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将看似不相关的概念——比如技术、艺术、神性——编织进一张巨大而统一的思维之网的能力。他似乎拥有某种炼金术士的天赋,能将日常语言熔炼成一种全新的、更具重量感的哲学语汇。读到某些段落时,我不得不停下来,合上书本,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的世界,然后才恍然大悟,原来他是在谈论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思的“在场”问题。这种顿悟的瞬间,是阅读此类巨著最令人着迷的部分。但是,这种高强度的精神投入也带来了疲惫感,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每进一步都需要巨大的心力,而山顶上的风景虽然壮阔,却常常被浓雾笼罩,难以看得真切。它不是一本可以用来放松的读物,更像是一次严肃的智力马拉松,需要你全程保持高度警觉,稍有分神,便可能错过作者精心布置的逻辑伏笔或语境暗示。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主要来自于作者对“时间”和“地方”这两个基本范畴的颠覆性理解。他似乎在解构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最坚固的认知框架,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是如何“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的。阅读过程中,我多次产生了一种“陌生化”的感觉,就好像被剥离了日常语言的保护色,赤裸裸地面对着存在本身的荒凉与庄严。我原以为自己会找到一些关于现代性危机的具体诊断,比如对技术异化的批判,但实际读到的内容更为底层和根本,它直指人类理解世界的底层结构——即我们如何“命名”世界。作者的句法结构常常是冗长且复杂的,充满了从句和倒装,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有力的修辞手法,它模仿了思想在深入挖掘过程中那种层层叠加、难以简化的状态。这迫使读者不仅要理解“他在说什么”,更要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提升了阅读的难度,也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