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資本論》為基礎構建瞭一個全新的學科,首次提齣中觀經濟學的概念,完美地修補瞭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缺失的環節。
將經濟學中復雜的數學公式用圖解的方式呈現給讀者,證明瞭剝削率一定大於利潤率,這是馬剋思理論的重要突破。
研究瞭世界發達國傢的産業政策,探討瞭中國目前的隱患與未來産業發展的路徑。當今世界麵臨逆全球化的浪潮,經濟發展陷入低迷,局部衝突不斷,恐怖襲擊頻發;中國實體經濟發展也麵臨瓶頸,社會問題日益突齣,麵對這些問題,郎鹹平教授迴溯經典《資本論》,潛心研究十年,並對世界各國的産業政策和福利政策進行瞭大量的梳理和研究,終成此書,旨在為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的復蘇和發展提供方法和依據。
今年是馬剋思誕辰200周年,謹以此書嚮偉人緻敬!
本書以《資本論》為基礎構建瞭一個全新的學科,首次提齣中觀經濟學的概念,完美地修補瞭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缺失的環節——産業,也就是生産資料部門和生活資料部門。本書將經濟學中復雜的數學公式用圖解的方式呈現給讀者,讓艱深的原理不再神秘難懂,並完成瞭馬剋思理論的重要突破:以圖解的方式證明瞭剝削率一定大於利潤率。本書還證明瞭馬剋思安排下的“計劃性” 的擴大再生産是可以實現兩個部門同步的穩定擴張的,所以政府隻要把握好生産資料部門的計劃性,經濟自然穩定增長,否則經濟危機就會頻繁齣現。
對於中國和世界經濟麵臨的種種睏境和難題,郎鹹平教授研究瞭各國是如何處理剩餘價值的,總結起來有三種模式:(1)經濟危機推動;(2)工人團結爭取;(3)國傢主導分配。作者同時對世界各國的産業政策和福利政策進行瞭海量的梳理和研究,發現通過國傢政策和法案,把剩餘價值轉化為國傢和社會福利,不僅僅有馬剋思中觀經濟學的理論基礎,而且是現實可行的。本書還探討瞭中國目前的隱患與未來産業發展的路徑,為中國和世界經濟的發展提供瞭方法和依據。
導讀 馬剋思中觀經濟學為什麼是拯救世界的經濟學
一、寫作背景
二、本書的特色
三、政府管理經濟和剩餘價值分配的三種模式
四、中國模式
第一部分《資本論》與中觀均衡
導言
第一章 商品的價值與價格
1.1價值與價格
1.2資本投入結構
1.3剝削率與利潤率
第二章 簡單再生産
2.1生産部門的劃分
2.2簡單再生産過程
2.3簡單再生産案例
2.4價格大於價值,剝削率大於利潤率
第三章 擴大再生産
3.1再生産的安排
3.2馬剋思的擴大再生産案例
3.3馬剋思擴大再生産的計劃性
第四章 市場化的擴大再生産
4.1“市場化”的擴大再生産安排
4.2“市場化”的擴大再生産案例
第五章 市場化的不穩定性
5.1兩部門資本投入結構相同時,兩部門均可穩定增長
5.2部門1資本更密集時,規模一正一負,各自增速高於總規模增速
5.3部門2資本更密集時,規模大幅波動,每期正負切換
5.4初始規模比例恰當時,兩部門也可穩定增長
5.5市場化再生産不穩定總結
5.6再談計劃性與市場化
第二部分福利政策:世界主要國傢如何轉移剩餘價值
導言
第六章 經濟危機衝擊下的美國模式
6.1大蕭條的推動,美國開啓福利時代
6.2“二戰”後,福利政策繼續實施
6.3 70年代以來,福利政策受阻
第七章 鬥爭贏得福利的英國模式
7.1 20世紀以前的福利製度
7.2鬥爭贏來福利
7.3藉助大蕭條,建立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體係
7.4 70—90年代,自由主義抬頭,福利收縮
7.5 90年代至今,福利調整恢復
第八章 應對蘇聯擴張:北歐模式的代錶:瑞典
8.1工人團結,建立瞭初步的社會保障
8.2北歐福利社會形成
8.3 80年代至今,持續調整
第九章 歐洲的計劃經濟:法國模式
9.1法國的福利傳統
9.2“二戰”結束,法國福利製度形成
9.3 20世紀70年代,福利製度走嚮成熟
第十章 社會市場經濟:德國模式
10.1世界上第一個實行社會保險的國傢
10.2戰後社會保障逐步恢復
10.3 20世紀90年代至今,改革調整
第十一章 德國的好學生:日本模式
11.1日本的福利製度
11.2社會保障製度的形成和確立時期(1945—1961年)
11.3社會保障製度的擴充時期(1962—1974年)
11.4社會保障製度的調整和重組(70年代後期—80年代)
11.5少子化、高齡化社會保障製度構建時期(90年代以來)
第十二章 政府主導的中國模式
12.1就業保障體係
12.2基本養老保險
12.3基本醫療保障
12.4社會救助體係
12.5義務教育
第三部分經濟計劃性:世界主要國傢如何乾預經濟
導言
第十三章 美國政府對生産資料部門的控製
13.1自由主義的大本營
13.2大蕭條讓美國政府開始乾預經濟
13.3“二戰”,政府對經濟的乾預達到頂峰
13.4六七十年代,通過製定行業法律乾預經濟
13.5 90年代至今,直接製定産業計劃乾預經濟
第十四章 英國大規模控製生産資料始於1945年
14.1從大蕭條到“二戰”,計劃經濟逐步發展
14.2“二戰”後到20世紀70年代
14.3英國政府對經濟的乾預深入到生活資料部門
14.4 1975年至今,混閤所有製形成階段
第十五章 北歐模式的代錶:瑞典
15.1瑞典工人階級團結
15.2 1932年,北歐模式開始建立
15.3北歐模式過度乾預生活資料部門,陷入危機
15.4新北歐模式
15.5瑞典沒有直接控製生産資料
第十六章 法國曆來有乾預經濟的傳統
16.1 19世紀以來的國傢乾預
16.2 1946—1960年,進一步集中管控
16.3 1974年至今,逐步強化市場調節機製
第十七章 德國政府控製生産資料部門
17.1德國誕生就伴隨著強烈的國傢乾預色彩
17.2 19世紀70年代明確國傢乾預政策
17.3“一戰”與“二戰”
17.4戰後,德國社會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與發展
第十八章 日本政府直接興辦工業
18.1明治維新,殖産興業
18.2武力擴張,統治經濟
18.3戰後重建,側重於生産資料部門的計劃經濟
18.4計劃經濟製度化,間接化
第十九章 中國的經濟發展曆程:從全麵計劃到市場化
19.1 1978年以前,全麵計劃經濟
19.2改革開放就是放開生活資料部門
19.3改革開放依然不能放棄計劃生産資料部門
19.4過度市場化
附錄一 各國政府乾預生産資料部門的法案
附錄二 各國政府的福利政策統計
主流西方經濟學可以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簡單地說,微觀經濟學分析“個人”行為——消費者和生産者的行為。消費者根據效用的大小決定商品的消費量。生産者根據利潤的大小決定商品的生産量。在價格的調整之下,生産者生産的商品等於消費者消費的商品,也就是供需平衡。宏觀經濟學討論的是“國傢”層麵的政策。具體地講就是政府利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維持經濟穩定增長。微觀經濟學討論的是個人,宏觀經濟學討論的是國傢。中間缺個環節就是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都沒有討論的“産業”。馬剋思政治經濟學的基本框架就是《資本論》,三捲《資本論》的靈魂就是第二捲所分析的兩個産業,馬剋思稱之為生産資料部門和生活資料部門。毫無疑問,《資本論》彌補瞭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缺失的中間環節——産業。我的《馬剋思中觀經濟學》(人民齣版社齣版)就是以《資本論》為基礎構建瞭一個全新的學科。《馬剋思中觀經濟學》既不分析微觀經濟學的個人行為,也不分析宏觀經濟學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隻是分析瞭産業,也就是生産資料部門和生活資料部門。因此《馬剋思中觀經濟學》完美地修補瞭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缺失的環節。但是《馬剋思中觀經濟學》是一本純學術著作,書裏麵用瞭大量的數學論證瞭馬剋思的三捲《資本論》,因此整本書從第三章開始對於非專業人士而言極其晦澀難懂。為瞭推廣《馬剋思中觀經濟學》的概念,並且增加閱讀量,我又寫瞭這本《馬剋思中觀經濟學:拯救世界的經濟學:普及版》。這本書適閤沒有任何專業知識的社會大眾閱讀。
坦白說,當我拿到《馬剋思中觀經濟學(普及版):拯救世界的經濟學》這本書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會不會太枯燥瞭?”,畢竟“馬剋思”這個名字總是會聯想到一些沉重的理論。但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作者以一種極其生動、充滿活力的筆觸,將經濟學這個原本可能顯得嚴肅的學科,變成瞭一場引人入勝的探索之旅。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資本積纍”的分析,它不像某些理論那樣隻是簡單地羅列公式,而是通過對曆史事件和現實案例的深入剖析,讓我看到瞭資本的擴張邏輯以及它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這本書的“中觀”定位非常巧妙,它既能觸及宏觀的社會結構,又能落腳到個體行為的分析,讓我能在一個更廣闊的視野下理解經濟現象。而且,“拯救世界”這個副標題,也並非是一種誇大的宣傳,書中提齣的關於如何構建更閤理、更可持續的經濟模式的思考,確實為我們指明瞭方嚮,讓我覺得經濟學不應該僅僅是追求效率,更應該是服務於人類的幸福和社會的和諧。
評分我之前對經濟學一直抱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那是屬於專業人士的領域,與我這樣的普通人無關。但《馬剋思中觀經濟學(普及版):拯救世界的經濟學》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以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將經濟學知識“翻譯”成瞭我能理解的語言。書中對“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的闡釋,不再是乾巴巴的定義,而是通過生動的例子,讓我看到瞭它們是如何在實際生活中發揮作用的。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剩餘價值”的討論,它讓我第一次真正理解瞭,為什麼在市場經濟中,資本傢能夠獲取利潤,而勞動者付齣的勞動卻可能隻獲得有限的迴報。這種清晰的解釋,讓我對一些社會財富分配不均的問題有瞭更深刻的認識。而且,書中並沒有止步於批判,而是積極地探討如何通過調整生産關係,來更好地實現資源的公平分配和社會的共同富裕。這本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對社會經濟製度的思考,讓我看到瞭改變的可能性。
評分這本書真是顛覆瞭我過去對經濟學的認知!一直以來,經濟學在我腦海裏都是那些復雜的公式、抽象的模型,以及充斥著“供需麯綫”、“邊際效用”的枯燥理論,總感覺與我的生活格格不入,好像是專門給經濟學傢和商界精英準備的“高冷”學科。但《馬剋思中觀經濟學(普及版):拯救世界的經濟學》完全打破瞭我的這種刻闆印象。作者用一種極其通俗易懂、娓娓道來的方式,將那些原本深奧的經濟學原理展現在我麵前。我驚訝地發現,原來經濟學並非遙不可及,它就隱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的選擇和命運。特彆是書中對“市場失靈”的剖析,以及如何通過一些“非市場”的力量來糾正這些失靈,讓我眼前一亮。這不僅僅是理論的講解,更像是一場與作者的深入對話,引導我用全新的視角去審視周圍的世界。我開始理解,為什麼有時候看似閤理的市場行為會導緻意想不到的負麵後果,也開始思考,作為個體,我們是否能以某種方式參與到“拯救世界”的經濟學進程中來。這本書不僅僅是提供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對經濟學的好奇心和學習的動力。
評分讀完《馬剋思中觀經濟學(普及版):拯救世界的經濟學》,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思想的“洗禮”。過去,我一直認為經濟學就是追求效率和利潤最大化,似乎是所有決策的唯一衡量標準。但這本書卻提齣瞭一個截然不同的視角,它強調瞭經濟活動中的“公平”與“可持續性”,讓我開始反思,那些僅僅追求效率的經濟模式,是否正在以犧牲長遠的利益和社會福祉為代價。書中對於“價值”的探討尤其深刻,它不隻是停留在商品的交換價值,更深入地挖掘瞭勞動在創造價值中的核心作用,以及資本如何在這種價值創造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現實經濟現象的案例分析,比如在探討資源分配問題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套用教科書上的模型,而是結閤瞭具體的社會背景和曆史演變,讓我看到瞭經濟學在現實中的復雜性和多麵性。這種“中觀”的視角,既沒有宏觀經濟的模糊和遙遠,也沒有微觀經濟的瑣碎和局部,而是恰到好處地連接瞭個體與整體,讓我能更清晰地看到經濟活動是如何在不同層麵相互影響的。這本書真的讓我意識到,經濟學不僅僅是計算和預測,更是一門關乎人類福祉和未來走嚮的學問。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馬剋思中觀經濟學(普及版):拯救世界的經濟學》就已經足夠吸引眼球瞭,而內容更是讓我驚嘆不已。我原本以為“馬剋思”這個詞會帶來一些沉重、政治化的理論,但這本書卻完全顛覆瞭我的想象。作者用一種非常接地氣、充滿人情味的方式,將馬剋思主義經濟學的精髓提煉齣來,並融入到對當下經濟問題的分析中。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異化”概念的解讀,它不僅僅停留在工業生産層麵,而是延伸到瞭我們現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讓我開始思考,在消費主義盛行的今天,我們是否正在經曆著某種形式的“異化”。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引導我一步步剝開經濟現象的錶層,去探尋其深層的邏輯和根源。它讓我明白,經濟學並非是冷冰冰的數字遊戲,而是與人的需求、人的勞動、人的發展息息相關的。而且,“拯救世界”這個副標題也不是空喊口號,書中提供的思考和方法,確實能啓發我們去構想一個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續的經濟未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