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百年稀见名家法书集粹.吴昌硕苦铁碎金选墨

近三百年稀见名家法书集粹.吴昌硕苦铁碎金选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昌硕 著,仲威 谭文选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篆刻
  • 吴昌硕
  • 法书
  • 名家
  • 清代
  • 民国
  • 艺术
  • 字帖
  • 墨宝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岭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626362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3080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65,47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苦铁碎金》于民国四年由西泠印社结集出版,收录吴氏精品颇多,本册辑录了其中的主要书法作品。本册中的书法作品《自作诗》小行楷,写得十分精到、雅致,超尘脱俗。全卷神定气足,是其中年时杰构。他七十二岁时临写的《石鼓文册》是临天一阁北宋本,朴茂雄强,苍茫古质,厚重中透着灵气,给人以大气磅礴、排山倒海的艺术感受。行书《为葛书征书联》结字狭长,用笔豪肆老辣,加上波状线条的跳荡灵动,形成苍茫高远、立体感极强的笔致,有豪放纵逸的动势。正如沙孟海先生所说:“常是正锋运转,八面周到,势疾而意徐,笔致如万岁枯藤,古朴拙见。”《西泠印社记》是为纪念西泠印社成立而书写的碑文,辞章与书法俱佳,是其人书俱老时期小篆艺术风范的杰作。


作者简介

吴昌硕(一八四四—一九二七),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等。清末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被称为“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

吴昌硕的书法从颜真卿入手,行书得黄庭坚、王铎笔势之欹侧,中年以后受北碑书风及篆籀用笔之影响,大起大落,遒润峻险。篆学石鼓文,用笔之法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以后在临写《石鼓》中融会贯通。吴氏学画颇晚,初期则受任伯年的指点,又参用赵之谦法,并博采徐渭、八大、石涛和扬州八怪诸家之长,兼用篆、隶、狂草笔意入画。作品重整体,尚气势,认为“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照顾气魄”,题材以花卉为主,富有金石气,形成了影响近现代中国画坛的直抒胸襟、酣畅淋漓的“大写意”笔墨形式。篆刻则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也受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人影响,善于留白,气象峥嵘,构图块面体积感极强。又开创性地将钱松切中带削的刀法和吴熙载的冲刀法相结合,再参以石鼓文及汉砖瓦甓之趣,篆刻作品在雄浑朴茂中兼有秀逸特点。编订的印集有《朴巢印存》《苍石斋篆印》《齐云馆印谱》《篆云轩印存》《铁函山馆印存》《削觚庐印存》《元盖寓庐诗集》《缶庐诗》《缶庐印存》《缶庐印精拓》等。


内页插图


《近三百年稀见名家法书集粹·吴昌硕苦铁碎金选墨》是一部集中呈现近三百年间书法艺术精华的专题汇编,尤其聚焦于缶翁吴昌硕先生的艺术人生及其书法成就。此书以“集粹”为旨,遴选的法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经过严格的考量,力求代表各自时代的重要风格流派,并兼具学术价值与艺术品鉴之趣。 全书首先构建了一个宏观的书法史图景,通过精选各时期代表性书家及其力作,勾勒出近三百年间中国书法由传承走向创新、由传统向现代演变的脉络。这些法书不仅是笔墨技法的展示,更是时代精神、文人情怀与审美趣味的载体。编者在选取时,不唯名家,更重其作品在书法史上的地位、艺术上的独特性以及流传的稀有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既有深度又具广度的书法鉴赏指南。 在整部《集粹》的基础上,本书特辟专章,深度挖掘和呈现吴昌硕先生(号缶翁、苦铁道人)的书法艺术。吴昌硕是中国近代最杰出的艺术大师之一,其书法成就卓著,影响深远。本书将吴昌硕的书法艺术生涯,以“苦铁碎金”为喻,意在展现其艺术创作中那种浑厚、苍劲、富有金石气息的独特风格,以及他在书法创作中如同从金石中提炼珍宝般的严谨与投入。 “苦铁”是吴昌硕晚年的号之一,充满了金石味,与他的篆刻艺术风格高度契合。本书中的“碎金”则进一步强调了其书法艺术的精炼与珍贵。编者精心遴选了吴昌硕不同时期、不同书体(如篆书、隶书、行书、草书)的代表作品,涵盖其艺术发展的各个阶段。这些作品的选取,一方面体现了吴昌硕书法厚重的金石韵味,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他如何将金石学养融入书法创作,形成了雄浑古朴、变化多端的个人面貌。 在对吴昌硕作品的呈现上,本书力求详实。每一件作品都附有高清的拓本或墨迹影印,便于读者近距离观摩其笔毫的走势、墨色的浓淡、结体的巧思。同时,书中还将结合史料,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书写内容、艺术特点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例如,对于其篆书作品,会分析其受石鼓文、金文等影响的痕迹,以及如何通过线条的粗细、方圆、曲直变化,赋予古老的文字以新的生命力;对于其行草作品,则会探讨其如何在秉承晋唐古韵的同时,融入篆隶的笔意,形成跌宕起伏、气势磅礴的独特风格。 本书的另一重要特色在于其“稀见”二字。编者耗费大量心力,搜集了许多过去流传不广、鲜为人知的名家法书,尤其是吴昌硕先生的作品。这些稀见的珍品,不仅增加了本书的收藏价值,更重要的是为书法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有助于填补某些学术研究的空白,或者提供新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这些艺术家的创作。 此外,《近三百年稀见名家法书集粹·吴昌硕苦铁碎金选墨》在装帧设计上也力求体现艺术品格。采用上乘的纸张和印刷技术,最大程度地还原法书的质感与神韵。书中还可能包含相关的学术论文或评论文章,由书法史论家和鉴定专家撰写,从不同维度对作品进行解读和评价,进一步提升本书的学术性和可读性。 总而言之,本书是一部集学术性、艺术性、收藏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它不仅是一本关于近三百年间中国书法名家法书的鉴赏宝典,更是对吴昌硕先生“苦铁碎金”般艺术成就的深度致敬和系统梳理,为广大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和学习中国近现代书法艺术的重要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每当我翻阅一本关于近现代大家书法的书籍,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对那个时代艺术氛围的向往。《近三百年稀见名家法书集粹》这个系列,光是名字就充满了吸引力,它承诺了“稀见”与“集粹”,意味着这本书将汇集那些不常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珍贵法帖。其中,吴昌硕的《苦铁碎金选墨》更是我关注的焦点。吴昌硕先生作为一代艺术宗师,其书法艺术成就斐然,尤其擅长将金石的雄浑与帖学的秀逸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吴昌硕体”。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收录他那些未曾广泛流传,但却能充分展现其艺术风貌的代表作品。我希望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也能达到极高的水准,能够真实地还原墨迹的质感,让我能感受到笔墨在纸上留下的痕迹,体会到大师运笔时的力量与情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临摹的范本,更是一扇让我得以窥探吴昌硕艺术世界,感受他独特艺术魅力的窗口。

评分

我对中国近现代书法史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开宗立派、影响深远的艺术大师。《近三百年稀见名家法书集粹》这个系列,听起来就具备了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潜力,它承诺要发掘和呈现那些“稀见”的名家法书。而其中关于吴昌硕《苦铁碎金选墨》的部分,更是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吴昌硕先生的书法,在我看来,是一种力量与美学的完美结合。他将金石学的雄浑、篆刻的古拙,以及他自身对文字的深刻理解,巧妙地融入笔端,创造出一种既古老又充满生命力的艺术风格。“苦铁碎金”这个名字,本身就富有诗意和哲理,它暗示着艺术创作如同炼金,需要经历无数次的锤炼,才能获得真正宝贵的成果。我无比期待这本书能够收录一些吴昌硕先生未曾广为流传,但却能充分展现其艺术功力的作品,让我得以近距离地品味他线条的力量,感受他布局的巧妙,以及他作品中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

评分

对于每一个热爱书法的人来说,能够亲近大师的作品,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近三百年稀见名家法书集粹》这个系列,听起来就有着一种“寻宝”般的吸引力,它承诺将那些散落在民间的、不常露面的珍贵法帖汇集一处,这无疑是对书法爱好者的一份厚礼。其中,吴昌硕先生的《苦铁碎金选墨》更是让人充满期待。吴昌硕的书法,在我看来,是一种力量与智慧的完美结合。他的线条雄健有力,结构严谨却又不失灵动,仿佛能从中听到金石碰撞的声音,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极高的保真度,将吴昌硕先生那些充满他个人独特风格的作品呈现出来,让我能够细细品味他如何将篆刻的古拙、隶书的厚重、行草的奔放熔于一炉。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录,更能提供一些关于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意图的解读,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吴昌硕先生的书法艺术成就。

评分

在艺术的海洋中,能够找到一部真正能滋养灵魂的书籍,是每一个艺术爱好者孜孜以求的目标。我非常期待《近三百年稀见名家法书集粹》这个系列,它似乎在努力打捞那些被历史遗忘的珍宝,而其中关于吴昌硕《苦铁碎金选墨》的部分,更是让我倍感振奋。吴昌硕先生的书法,在我看来,是力量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他将金石的厚重、篆刻的古朴,以及他自身对汉字的独特理解,融汇于笔墨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我猜想,“苦铁碎金”这个名字,或许暗示着那些经过艺术家反复锤炼,才最终得以呈现的精华之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极其精美的印刷质量,将吴昌硕先生那些不常为人所见的、却又能充分体现其艺术功力的墨迹呈现在我眼前。通过这些作品,我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他笔下那雄浑的力量,那古拙的韵味,以及他作为一位文化巨匠所蕴含的深厚学养。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往往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生命体验。吴昌硕先生作为一位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艺术大家,他的书法作品更是他精神世界的直接体现。《近三百年稀见名家法书集粹》这个系列,特别是《吴昌硕苦铁碎金选墨》,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欣赏书法之美,更是试图去理解和感受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的人生哲学和艺术追求。我猜想,“苦铁碎金”不仅仅是一个书号,更可能是一种创作理念的概括,代表着一种不畏艰难、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收录一些我从未见过的吴昌硕墨迹,那些或许不那么“名声在外”,但却能最真切地反映他个人创作风格演变过程的作品。通过这些“稀见”的作品,我希望能看到他笔下力量的源泉,感受到他运笔的节奏,甚至捕捉到他在创作瞬间的情绪波动。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书法艺术爱好者的一大福音。我一直以来对近现代名家法书颇感兴趣,尤其钟爱那些笔力雄浑、气象万千的作品。在浩瀚的书海中,寻得一部能够集中展现近三百年间大家风范的书籍,实属不易。而《近三百年稀见名家法书集粹》这个系列,单看名字就足以让人心生向往,它承诺了“稀见”与“集粹”,意味着精选与珍贵。其中,吴昌硕的《苦铁碎金选墨》更是我关注的焦点。吴昌硕先生作为一代巨匠,其书法艺术成就毋庸置疑,他的“金石书画”风格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深远。然而,要真正领略其神韵,观摩其原作或高质量的复制品至关重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极高的印刷质量,将吴昌硕先生那些鲜为人知、却又极具代表性的墨迹呈现出来,让我得以近距离品味其苍劲老辣的笔触,雄浑恣肆的章法,以及其中蕴含的金石气息和文人情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临摹的范本,更是一扇通往艺术史的窗户,让我得以窥探那个时代大师们的创作心境与艺术追求。

评分

近些年来,书法艺术的复兴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而精品的挖掘与呈现,是推动这一趋势的重要动力。我对《近三百年稀见名家法书集粹》这个系列一直抱有很高的期待,它似乎在致力于填补市场上对于一些高质量、稀有法帖的空白。尤其是吴昌硕的《苦铁碎金选墨》,这四个字本身就充满着引人入胜的魅力。“苦铁”是吴昌硕的号之一,带有浓厚的金石气息,“碎金”则暗示着精炼与珍贵。我猜想,这本书所收录的应该是吴昌硕先生在某个特定时期,或者在某种创作心境下的精选墨迹。他将篆刻的刀法、金石的韵味融入笔端,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书法艺术。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作品集,而是能够通过对每一件作品的深入解读,揭示其创作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吴昌硕先生在其中的思想情感。例如,如果能够对作品中的印章、题跋等一并进行呈现和考释,那就更能体现出其学术价值和收藏意义。

评分

我始终认为,好的艺术品,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精神的洗礼。《近三百年稀见名家法书集粹》这个系列,在我看来,正是致力于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这样的精神食粮。而其中关于吴昌硕《苦铁碎金选墨》的部分,更是让人充满期待。吴昌硕先生的书法,以其雄浑、古朴、苍劲的特点著称,他将金石学的精髓融入书法创作,使得他的作品既有碑学的磅礴气势,又不失帖学的温润秀美,形成了独特的“吴昌硕体”。“苦铁碎金”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艺术创作的哲理,暗示着艺术家在追求艺术极致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与磨砺,以及最终所取得的宝贵成就。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收录一些吴昌硕先生那些相对“冷门”,却又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他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艺术品,特别是书法作品,能够跨越时空,与观者进行深刻的对话。我非常关注《近三百年稀见名家法书集粹》这个系列,因为它似乎致力于发掘和呈现那些被时间洪流所湮没,但艺术价值却依然璀璨的珍贵法帖。《吴昌硕苦铁碎金选墨》更是其中的翘楚。吴昌硕先生的艺术,在我眼中,是一种将金石学与书画艺术完美融合的典范。他的书法,既有碑学的雄浑壮阔,又不失帖学的婉转流畅,尤其是在他晚年,笔力愈发苍劲老辣,气势更加雄浑。“苦铁碎金”,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意味,它暗示着艺术家在追求艺术极致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最终所获得的宝贵成果,就像经过千锤百炼的金属,才能焕发出耀眼的光芒。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收录吴昌硕先生那些极为罕见、且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让我能够近距离地感受他笔尖的力量,体会他线条的生命力。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艺术情有独钟的收藏者,我总是在不断寻找那些能够触动心灵、具有历史厚重感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当我在书店偶然翻阅到《近三百年稀见名家法书集粹》系列,特别是其中关于吴昌硕《苦铁碎金选墨》的部分时,我仿佛被一股强大的艺术力量所吸引。吴昌硕的书法,以其雄浑、古朴、奔放的风格著称,他将金石学的精髓融入书法创作,使得他的作品既有碑学的磅礴气势,又不失帖学的温润秀美,形成了独特的“吴昌硕体”。而“苦铁碎金”这个名字本身就极富哲思,暗示着艺术创作的艰辛与成就的宝贵,正如烈火淬炼的精金,经历磨砺方能闪耀光芒。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收录吴昌硕先生那些未曾广为流传,却又体现了他艺术巅峰时期的代表作。每一笔,每一画,都承载着大师的心血与智慧,都蕴含着他对文字、对艺术、对人生的深刻理解。我希望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能与其内容相得益彰,用上乘的纸张和精湛的印刷技术,最大程度地还原原作的风貌,让我能够感受到墨迹在纸上流淌的质感,体会到笔尖划过留下的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