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供高等院校宇航相关专业学生,以及从事宇航工程、航天器设计及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1.展现了我国空间科学技术的众多原创性科研成果。
2.反映“互联网+”与航天技术的融合发展。
3.体现我国空间探索和空间应用的科技创新能力。
4.丛书由叶培建院士领衔,孙家栋、闵桂荣、王希季三位院士联袂推荐。
5.力图为研究和设计的人员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内容简介
《航天器综合测试技术/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国之重器出版工程》以航天器综合测试工作流程为主线,以测试理论与方法、测试设计与实施为重点,全面介绍了航天器综合测试专业技术研究和实践的新成果,注重航天器测试理论、方法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有很强的系统性、理论性、实践性和新颖性。
《航天器综合测试技术/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国之重器出版工程》主要内容包括航天器综合测试基本概念、综合测试需求与任务分析、测试性设计验证与评估、综合测试原理与测试方法、测试用例设计与验证分析、综合测试系统设计与集成、综合测试组织实施、综合测试仿真与故障诊断、综合测试结果分析与评估、国内外航天器综合测试发展趋势展望等。
《航天器综合测试技术/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国之重器出版工程》可作为高等院校宇航相关专业学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宇航工程、航天器总体设计及有关专业的科技人员的专业参考书。
作者简介
王华茂,研究员,研究生导师,航天测试领域专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航天器测试方案设计与实施、测试性建模与分析、测试用例设计及验证、测试诊断与评估、数字化虚拟测试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了20多个航天器的综合测试和发射任务。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管理创新一等奖。出版专著《航天器电性能测试技术》,发表论文10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 1章 绪论 001
1.1 航天器研制的主要阶段 003
1.1.1 NASA项目阶段划分 005
1.1.2 ISO项目阶段划分 006
1.1.3 我国航天器研制流程阶段划分 007
1.1.4 航天器研制流程及其特点 007
1.2 航天器系统的基本构成 009
1.2.1 航天系统构成 009
1.2.2 航天器系统构成 009
1.3 航天器综合测试与总装、试验的关系 012
1.3.1 航天器总装集成常温常压环境下的测试验证 013
1.3.2 航天器模拟发射和在轨环境下的试验验证 014
1.4 综合测试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016
1.4.1 综合测试基本概念 016
1.4.2 综合测试基本原理和方法 018
1.5 综合测试的目的和任务 024
1.5.1 综合测试主要目的和内容 024
1.5.2 综合测试设计任务 028
1.5.3 综合测试实施任务 030
1.5.4 航天器测试结果评估任务 035
1.6 综合测试专业技术体系 037
1.6.1 航天器系统级测试验证与评估技术 038
1.6.2 航天器综合测试设备设计与集成技术 039
1.6.3 航天器系统级可测试性与测试仿真验证技术 039
1.6.4 航天器综合测试专业技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040
1.7 综合测试发展历程 042
1.7.1 早期的航天器综合测试 042
1.7.2 我国航天器综合测试的首次计算机应用 043
1.7.3 标准接口测试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044
1.7.4 引进总控设备与测试新理念 045
1.7.5 国产分布式总控测试系统研制成功并推广 045
1.7.6 航天器测试技术的新进展 046
第 2章 航天器测试性分析与验证 047
2.1 测试性概述 048
2.2 测试性要求 050
2.2.1 定性要求 050
2.2.2 定量要求 051
2.3 测试性工作程序 052
2.4 航天器测试性需求 054
2.4.1 航天器测试性总体需求 054
2.4.2 航天器测试性功能需求 055
2.4.3 航天器测试性性能需求 056
2.4.4 航天器测试性接口需求 056
2.4.5 航天器测试性信息需求 059
2.4.6 航天器测试信号建模及模型库需求 060
2.5 航天器测试性设计 061
2.5.1 测试点选择与配置 061
2.5.2 航天器硬件测试性设计 063
2.5.3 航天器软件测试性设计 064
2.5.4 航天器测试性设计方案 065
2.5.5 航天器测试性设计建议 073
2.6 航天器测试性分析与评估工具、方法和实例 075
2.6.1 测试性设计分析与评估流程 075
2.6.2 测试性分析与验证工具介绍 083
2.6.3 航天器系统测试性分析与验证方法研究 084
2.6.4 航天器测试性设计实例 088
第3章 航天器综合测试需求分析 093
3.1 航天器综合测试需求概述 095
3.1.1 航天器研制过程测试需求 095
3.1.2 航天器测试覆盖性需求 100
3.1.3 综合测试总体需求 101
3.1.4 航天器测试新需求 105
3.1.5 综合测试任务确定 106
3.2 测试需求建模 108
3.2.1 物理系统及其仿真模型 109
3.2.2 测试系统模型 110
3.2.3 测试目标模型 112
3.2.4 测试需求建模工具 116
3.3 航天器测试覆盖性分析 118
3.3.1 航天器测试覆盖性分析概述 118
3.3.2 航天器测试覆盖性分析主要过程 119
3.3.3 航天器测试流程覆盖性设计 120
3.3.4 航天器测试覆盖策略和用例设计研究 120
3.4 航天器测试任务需求分析 123
3.4.1 星地接口及测试通道设计 123
3.4.2 综合测试星地信息流设计 125
3.4.3 总控设计需求 126
3.4.4 整星供电及测试需求 128
3.4.5 整星测控及测试需求 130
3.4.6 整星综合电子及测试需求 132
3.4.7 姿轨控及测试需求 134
3.4.8 有效载荷及测试需求 135
3.5 综合测试实施与评估需求 137
3.5.1 综合测试实施输入控制要求 137
3.5.2 综合测试过程技术状态控制 138
3.5.3 综合测试过程安全风险控制 141
3.5.4 综合测试过程质量控制 143
3.5.5 综合测试过程测试数据包设计要求 144
3.5.6 综合测试过程测试判读设计要求 145
3.5.7 综合测试结果评估需求 146
3.6 测试需求矩阵与测试需求跟踪 148
3.6.1 测试需求矩阵的建立 148
3.6.2 测试需求动态跟踪机制 150
第4章 航天器综合测试方案设计 153
4.1 综合测试方案设计概述 155
4.1.1 设计目标、依据和原则 155
4.1.2 设计程序 156
4.1.3 设计内容 158
4.2 综合测试验证策略 164
4.2.1 测试验证基本策略 164
4.2.2 基于模型的测试仿真验证策略 166
4.2.3 航天器桌面联试验证 166
4.2.4 航天器初样电性能验证 167
4.2.5 航天器正样电性能验证 167
4.2.6 航天器正样环境试验验证 168
4.2.7 航天器单星测试验证策略 168
4.2.8 航天器星座并行测试策略 169
4.2.9 航天器批产验证策略 170
4.3 综合测试设计分析 171
4.3.1 综合测试任务约束分析 171
4.3.2 综合测试星地测试接口 174
4.3.3 综合测试状态与测试项目 175
4.3.4 综合测试用例设计 178
4.3.5 综合测试数据包设计 178
4.3.6 综合测试层级设计 179
4.3.7 综合测试对地面设备的要求 180
4.3.8 综合测试流程设计 183
4.3.9 综合测试文件体系设计 184
4.3.10 综合测试关键点和风险分析 185
4.3.11 综合测试安全性措施 186
4.4 综合测试工作流程 187
4.4.1 单星综合测试工作流程 190
4.4.2 航天器批测试验证流程 191
4.4.3 航天器星座并行测试流程 192
4.5 分系统级测试主要内容 193
4.5.1 分系统级测试的作用 193
4.5.2 分系统级测试的主要内容 194
4.5.3 分系统级测试的主要目的 195
4.6 供配电分系统测试 196
4.6.1 供配电分系统基本组成和功能 196
4.6.2 主要测试内容和要求 198
4.6.3 测试原理和方法 198
4.7 测控分系统测试 204
4.7.1 测控分系统基本组成和功能 204
4.7.2 主要测试内容和要求 205
4.7.3 测试原理和方法 208
4.8 星载数据管理(OBDH)分系统测试 216
4.8.1 OBDH 分系统基本组成和功能 216
4.8.2 主要测试要求和内容 216
4.8.3 测试原理和方法 217
4.9 热控分系统测试 222
4.9.1 热控分系统基本组成和功能 222
4.9.2 主要测试内容和要求 223
4.9.3 测试原理和方法 224
4.10 姿态和轨道控制分系统测试 228
4.10.1 控制分系统基本组成和功能 228
4.10.2 主要测试内容和要求 230
4.10.3 测试原理和方法 231
4.11 有效载荷测试 239
4.11.1 通信卫星转发器测试 239
4.11.2 导航卫星载荷测试 251
4.11.3 遥感卫星载荷测试 255
4.12 专项试验与测试 271
4.12.1 系统级专项测试设计 271
4.12.2 专项测试 272
4.12.3 模式测试 272
4.12.4 模飞测试 273
4.12.5 专项试验 273
第5章 航天器综合测试详细设计 274
5.1 综合测试用例设计概述 275
5.1.1 航天器测试用例设计原则 279
5.1.2 航天器测试用例设计程序 279
5.1.3 测试用例设计基本理论方法 284
5.1.4 测试用例详细设计要求 287
5.1.5 测试用例开发说明 291
5.1.6 综合测试用例设计举例 293
5.1.7 综合测试用例验证方法 296
5.1.8 综合测试细则设计生成 297
5.2 综合测试数据获取、处理与判读设计 298
5.2.1 测试数据获取 298
5.2.2 综合测试数据处理方法 301
5.2.3 遥测参数处理方法设计实现 314
5.2.4 综合测试判读方法 316
5.3 综合测试数据包设计 321
5.3.1 综合测试数据包基本概念 321
5.3.2 全生命周期系统级测试数据包设计 322
5.3.3 测试数据包设计一般流程 322
5.3.4 综合测试数据包体系规划实例 322
5.3.5 综合测试数据包清单设计要点 324
5.3.6 综合测试总结模板设计要点 324
第6章 航天器综合测试系统研制 325
6.1 EGSE的主要组成、功能和接口设计要求 327
6.1.1 EGSE功能需求 327
6.1.2 EGSE基本组成 332
6.1.3 测试系统设计及研制要点 338
6.2 总控测试设备研制 339
6.2.1 综合测试系统软件需求概述 339
6.2.2 综合测试系统软件需求分析 340
6.2.3 综合测试系统总控方案 341
6.2.4 总控系统组成 344
6.2.5 总控接口协议 346
6.2.6 总控系统设计原则 352
6.3 EGSE技术要求 355
6.4 EGSE与航天器间接口设计 358
6.4.1 EGSE与航天器间电气接口 358
6.4.2 传输信号类型及接口设计 360
6.4.3 干扰及抗干扰措施 369
6.5 模拟器的应用 386
6.5.1 模拟器的必要性 386
6.5.2 国内外技术状态和发展趋势 387
6.5.3 对星载计算机(OBC)软件的模拟方法 390
6.5.4 卫星模拟器的发展趋势 391
6.5.5 作为航天器EGSE组成部分的模拟器 393
6.6 可靠性设计 395
6.6.1 可靠性定义和几个常用的参数 395
6.6.2 硬件可靠性设计 396
6.6.3 软件可靠性设计 399
6.7 新一代航天器测试系统(STS3000)简介 401
6.7.1 STS3000体系架构 401
6.7.2 统一数据源与标准化接口设计技术 405
6.7.3 多航天器并行测试过程数字化建模技术 409
6.7.4 面向功能和性能的自动化测试技术 416
6.7.5 层次化智能数据判读分析技术 421
6.7.6 多任务并行协同处理技术 425
6.8 航天器综合测试系统的应用拓展 431
第7章 航天器综合测试组织与实施 433
7.1 航天器综合测试准备 434
7.1.1 测试细则编写 434
7.1.2 测试参数录入 435
7.1.3 测试参数处理 437
7.1.4 测试注入文件生成 439
7.1.5 测试准备工作确认 440
7.2 综合测试组织 444
7.2.1 测试组织模式设计 444
7.2.2 单星测试队伍———五人模型 446
7.2.3 批测试队伍———矩阵模型 447
7.2.4 人员能力———素质模型 448
7.3 综合测试实施 449
7.3.1 航天器AIT阶段的综合测试 449
7.3.2 初样电性航天器综合测试 451
7.3.3 正样航天器综合测试 452
7.4 综合测试技术状态控制 458
7.4.1 航天器产品交付技术状态控制 458
7.4.2 测试前星地技术状态确认 460
7.4.3 测试中星地技术状态控制 460
7.4.4 测试后星地技术状态恢复 462
7.4.5 测试系统技术状态控制 463
7.4.6 软件版本技术状态控制 464
7.5 综合测试参数判读 467
7.5.1 实时数据判读分析技术 467
7.5.2 历史数据判读分析技术 470
第8章 航天器综合测试故障诊断与定位 477
8.1 综合测试故障处理方法 479
8.1.1 综合测试故障处理步骤 480
8.1.2 综合测试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 480
8.1.3 综合测试故障的排查与定位 482
8.1.4 综合测试故障分析方法 483
8.2 测试故障处理原则和预案 486
8.2.1 故障处理原则 486
8.2.2 故障预案制订 488
8.3 综合测试故障诊断方法 490
8.3.1 故障树分析方法概述 490
8.3.2 故障树分析方法原理 492
8.3.3 故障树分析方法的作用与步骤 492
8.3.4 故障树诊断分析程序及步骤 494
8.3.5 定性分析及分析结果应用 502
8.3.6 定量分析及分析结果应用 505
8.3.7 故障树诊断分析注意事项 508
8.3.8 故障树诊断分析的优缺点 509
8.3.9 典型案例分析 510
第9章 航天器综合测试评估技术 512
9.1 综合测试评估体系设计 513
9.1.1 评估的基本概念 513
9.1.2 评估的基本流程 514
9.1.3 指标体系的建立 514
9.1.4 信息获取与处理 518
9.2 测试评估方法 520
9.2.1 ADC方法 520
9.2.2 AHP方法 522
9.2.3 其他评估方法 527
9.2.4 相关分析技术 530
9.3 航天测控实时软件可信性评估举例 532
9.3.1 航天测控实时软件分析 532
9.3.2 评估模型 533
9.3.3 评估应用 535
第 10章 航天器综合测试技术展望 539
10.1 航天器虚拟测试技术 541
10.1.1 国外该领域研究发展趋势 542
10.1.2 航天器电性能模型 546
10.1.3 航天器电性能虚拟测试技术 552
10.1.4 航天器虚拟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 564
10.2 航天器故障预测与健康评估技术 570
10.2.1 航天器故障预测与健康评估系统体系设计 570
10.2.2 航天器故障预测与健康评估系统体系结构 573
10.2.3 航天器故障预测技术 579
10.2.4 航天器健康评估技术 581
10.3 云计算与大数据测试技术 585
10.4 人工智能测试技术 589
10.5 “互联网+测试”技术 592
附录 缩写和符号(Glossary of Abbreviations and Symbols) 594
参考文献 602
索引 608
前言/序言
测试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获取定性或定量信息的首要方法,航天器的系统研制同样离不开测试。航天器型号在研制过程中自始至终离不开大量的试验与测试工作。试验与测试是航天器型号研制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与现代航天器系统的设计、制造和总装集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任何航天领域的科学理论和现代装备的成功试验和定型,都需要先进的测试技术的支持。航天器综合测试是航天器系统工程研制的关键环节之一,是评价航天器研制质量的重要基础,是实现航天器产业化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柱,其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航天器系统研制的质量和效率。
《航天器综合测试技术》是《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中关于航天器综合测试的工程技术专著。该书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综合测试工程技术人员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的结晶,是对过去几十年航天器综合测试技术成果和工程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书中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航天器综合测试的基本概念、测试目的与要求、可测试性设计、测试方案设计、测试系统设计、测试原理与测试方法、测试技术流程、测试用例设计、测试过程组织与实施、测试故障分析方法、测试结果评估等,覆盖了航天器各阶段电性能测试的基本要素,反映了航天器综合测试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本书既有航天器测试的基础理论,又有航天器测试的工程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具有很高的工程实用价值,能够帮助读者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航天器从测试需求分析、测试设计、测试实施,到测试诊断、测试评估分析等全流程的测试基础理论与工程方法。
《飞越星辰:中国航天器研制中的关键工程挑战与突破》 这是一本深入剖析中国航天器研制领域,特别是围绕“国之重器”工程所面临的尖端技术挑战与创新实践的学术著作。本书聚焦于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航天器整器级集成与测试,旨在揭示其背后蕴含的复杂性、严谨性以及我国在该领域取得的里程碑式成就。本书不涉及具体某一本已出版的图书的详尽内容,而是从更宏观、更具前瞻性的视角,探讨航天器研制过程中的共性技术难题及其解决方案。 第一章:国之重器——中国航天事业的宏伟蓝图与战略意义 本章将勾勒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从国家战略层面阐述建设“国之重器”的深远意义。我们将回顾中国航天从蹒跚起步到如今跻身世界航天强国之列的辉煌历程,重点聚焦于那些代表国家最高技术水平、承载民族复兴伟业的重大航天工程。这些工程不仅是科技实力的体现,更是国家综合国力、安全保障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志。本章将深入探讨航天工程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科技进步、培养高素质人才以及提升国际合作等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我们将深入分析,为何航天器整器级集成与测试,作为航天工程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在“国之重器”的打造过程中尤为凸显,直接关系到任务的成败和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二章:从部件到整体——航天器系统集成的复杂性与挑战 航天器并非简单的零部件堆砌,而是高度集成的复杂巨系统。本章将深入剖析航天器系统集成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我们将详细阐述,从数百上千个独立研发的子系统、部件,到最终形成一个功能完备、性能稳定的整体,需要克服的无数技术难关。这包括但不限于: 接口管理与兼容性: 不同供应商、不同技术领域产生的子系统和部件,其电气、机械、热控、通信等接口的设计、制造和验证,必须达到极高的精度和兼容性要求。任何一个接口的微小偏差,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本书将探讨如何建立严格的接口管理流程,如何运用先进的建模与仿真技术,在设计阶段就消除潜在的接口冲突。 电磁兼容性(EMC)设计与防护: 航天器内部充斥着大量的电子设备,它们会产生电磁辐射,同时也会受到外部电磁干扰。确保所有设备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和谐共存,不相互干扰,是系统集成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之一。本章将详细介绍电磁兼容性设计原则、屏蔽技术、接地技术、滤波技术以及相关的测试方法,强调其在避免“自扰”和“他扰”方面的重要性。 热控系统集成与优化: 航天器在太空环境中面临极端温度变化,从炙热的阳光直射到寒冷的阴影。精密的科学仪器和电子设备需要在特定的温度范围内工作。本章将探讨如何将分散的热控组件(如散热器、绝缘材料、加热器)有效地集成到航天器整体结构中,如何通过热力学分析和数值模拟,确保整器的热平衡和关键部位的温度稳定。 结构与振动耦合: 航天器在发射过程中会承受巨大的振动载荷,在轨运行时也可能受到微弱的振动影响。本章将深入分析结构设计与振动特性之间的耦合关系,探讨如何通过先进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和振动分析,确保航天器在各种工况下都能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线缆敷设与布线规范: 航天器内部的线缆数量庞大,且负责传输至关重要的信号和电力。合理的线缆敷设不仅关系到电磁兼容性,也影响到维护的便捷性和系统的可靠性。本章将介绍航天器线缆敷设的严格规范、布线设计原则以及相关的应力分析。 第三章:严苛考验——航天器整器级测试的技术深度与实施细节 航天器的每一次飞行都承载着巨额的投入和国家的期望,因此,在发射前进行全面、深入、严苛的整器级测试至关重要。本章将聚焦于航天器整器级测试这一关键阶段,揭示其技术深度和实施细节。 功能测试与性能验证: 在整器级集成完成后,必须对航天器的各项功能和性能进行系统性的测试,确保其在设计指标范围内正常工作。这包括但不限于: 通信与遥测系统测试: 验证航天器与地面站之间的通信链路的稳定性、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遥测数据的完整性。 姿态控制与轨道控制系统测试: 模拟在轨姿态机动、轨道调整等操作,验证控制系统的精度和响应速度。 载荷(科学仪器、有效载荷)集成测试: 验证搭载的各类科学仪器和有效载荷是否能够按照设计要求正常工作,并能与航天器平台进行有效地协同。 电源系统与配电测试: 验证太阳帆板发电能力、蓄电池充放电性能以及各用电设备的电力供应是否稳定可靠。 环境模拟测试: 航天器将在极端且复杂的外太空环境中运行,因此,需要在地面进行高度仿真的环境模拟测试,以验证其适应能力。 真空与热真空测试: 模拟太空真空环境和极端温度变化,检验航天器及其组件在这些条件下的热设计、密封性、材料特性以及电子设备的性能。 振动与冲击测试: 模拟火箭发射过程中的剧烈振动和冲击,检验航天器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电子设备的抗振动能力。 声学测试: 模拟火箭发射时的巨大声压,检验航天器及其组件的声学防护能力。 电磁兼容性(EMC)测试: 在整器级进行全面的电磁兼容性测试,确保航天器在强电磁环境中不会发生相互干扰,同时满足对外辐射的限制要求。这将涉及更复杂的测试设备和环境,如电波暗室。 可靠性与寿命测试: 航天器往往需要进行长期的在轨运行,因此,可靠性测试和寿命预测是必不可少的。本章将探讨如何通过加速寿命测试、故障注入测试等方法,评估航天器的长期可靠性,并预测其设计寿命。 测试流程的规范化与自动化: 随着航天器复杂度的不断提升,测试流程的规范化和自动化成为提高效率、减少人为错误的关键。本书将探讨如何建立标准化的测试流程、利用自动化测试设备(ATE)和测试软件,实现高效、精准的测试。 第四章:中国力量——“国之重器”工程中的技术创新与工程实践 本章将聚焦于中国在打造“国之重器”工程中,在航天器整器级集成与测试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性技术创新和宝贵工程实践经验。我们将深入分析: 自主研发的先进测试设备与技术: 针对国家重大工程的需求,我国在关键测试设备和技术方面取得了哪些自主创新成果?例如,高性能的振动台、真空罐、电磁兼容性屏蔽室、精确的时空同步系统等。 复杂系统的集成方法论: 在集成过程中,如何解决多学科交叉、跨部门协作等难题?中国航天在集成方法论方面有哪些独到的经验?例如,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在航天器集成中的应用。 面向任务需求的定制化测试方案: 不同的航天任务(如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对地观测、通信卫星等)对航天器的要求千差万别,如何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集成与测试方案? 质量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 严谨的质量控制体系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确保航天器工程成功的基石。本章将探讨中国航天在该方面的实践经验,如何将潜在的风险降到最低。 人才培养与技术传承: “国之重器”的背后,是无数航天人的智慧与汗水。本章将触及航天领域人才的培养模式、技术经验的传承机制,以及如何吸引和留住高端技术人才。 第五章:面向未来——中国航天器集成与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展望未来,随着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航天器集成与测试技术也将迎来新的变革。本章将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与自主化测试: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在测试数据分析、故障诊断、测试流程优化等方面的应用,将大大提升测试的智能化水平。 数字孪生与虚拟测试: 建立航天器的数字孪生模型,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仿真测试,可以大大缩短测试周期、降低测试成本,并能更全面地评估航天器的性能。 新材料、新工艺在集成测试中的应用: 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如何将其有效地集成到航天器设计与制造中,并在测试验证中得到充分体现,将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模块化与可重构技术: 发展模块化、可重构的航天器设计理念,将有助于提高航天器的通用性和灵活性,降低集成与测试的复杂度。 面向深空探测与商业航天的挑战: 随着我国深空探测任务的深入,以及商业航天产业的兴起,集成与测试技术将面临新的挑战,例如,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大规模星座组网的效率等。 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 在航天领域,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是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本书将展望未来在集成与测试领域的国际合作前景。 《飞越星辰:中国航天器研制中的关键工程挑战与突破》是一本集科学性、技术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学术著作,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航天器研制核心技术、见证国家工程伟大成就的窗口,并为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和有益的启示。本书旨在启发更多科研工作者和爱好者,共同探索航天科学的无限可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航天强国梦想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