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中的彩筆 中國現代文學漫讀

夢中的彩筆 中國現代文學漫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曉東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現代文學
  • 文學史
  • 文學批評
  • 文化史
  • 名著導讀
  • 文學漫讀
  • 現代文學
  • 經典作品
  • 文化
  • 閱讀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94444
版次:1
商品編碼:12378756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5-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400
字數:27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夢中的彩筆:中國現代文學漫讀》選擇瞭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代錶性的文學文本和現象,進行分析挖掘,幫助讀者理解經典的精妙所在。
  作者吳曉東老師是當下著名的文學批評傢,他的批評文章透闢精彩,引人深思、遐想,對讀者影響頗深。
  本書最後一部分為訪談,解答瞭讀者關心的何為經典、如何讀經典、如何做文學批評研究、如何寫文學評論等問題。
  曉東老師倡導閱讀經典,他認為在初涉人生的某一個階段,閱讀一部真正的經典,會對人的一生産生重大影響。
  本書呈現的是一個專業讀者在閱讀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以及學術研究著述的歲月中留下的思考印跡,摺射齣一些20世紀中國作傢、學者審視生命自我、文學本體、社會曆史等具思想性和審美性的命題。
  本書文字優雅、可讀性強,可作普及類讀物;裝幀形式為精裝。

內容簡介

  文學是為人類總體提供持久的“激情的養分”的文化形式,也是人類的生命個體通過對文學經典的閱讀藉以審視自我確立生命意義的藝術形式。《夢中的彩筆:中國現代文學漫讀》呈現的是一個專業讀者在閱讀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以及學術研究著述的歲月中留下的思考印跡,試圖摺射齣一些20世紀中國作傢、學者審視生命自我、文學本體、社會曆史等具思想性和審美性的命題。

作者簡介

  吳曉東,黑龍江省勃利縣人。1984—1994年於北京大學中文係讀書,獲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中文係現代文學教研室主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1996年赴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擔任共同研究者,1999—2000年赴韓國梨花女子大學講學,2003—2005年赴日本神戶大學講學,2016年被聘為日本城西國際大學客座教授。2001年入選北京新世紀社會科學“百人工程”,2007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2016年任北京大學人文特聘教授。
  著有:《陽光與苦難》《象徵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史》(閤著)《記憶的神話》《20世紀外國文學專題》《鏡花水月的世界》《從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紀的小說與小說傢》《漫讀經典》等。

精彩書評

真正的文學閱讀帶給讀者的審美感受,是一種“自我”省思的氛圍,一種對生活歲月的思考所留下的緩慢而精微的刻痕。
——吳曉東

目錄

目 錄


“閱讀的德性”(代序) III
第一輯
鬱達夫與現代風景的發現問題 3
廢名的蹤跡 29
“南國詩人近若何?” 49
記憶·現實·遠景 54
《傳奇》:戰爭年代的蒼涼手勢 58
作為建築與心理空間的“陽颱” 62
第二輯
何謂“文學的自覺”? 71
作為傳統的“五四” 78
鄉土中國:一個“世紀故事” 81
邊城世界的虛構性 94
“想象的共同體”與中國語境 102
第三輯
植入戰爭背景之中的中國新詩 113
詩歌閱讀:世界性與世紀性難題 142
語詞的漂泊 148
追躡“鳳凰”的蹤跡 157

20世紀中國詩人的江南想象 170
第四輯

曆史·審美·文化 179
直麵無以歸類的魯迅 187
裂縫後麵的世界 205
文學史傢的“通識”與“情懷” 209

第五輯
為汪曾祺建構新的整體觀 239
研究主體與曆史對象的彼此敞開 265
第六輯
從“小世界”到“平行宇宙” 275
“文學保守自己的秘密” 281
彆有一種會心 286
“那年我們坐在淡水河邊” 291
記憶的美學 295
第七輯

文學批評的可能性 303
“細讀”和“大寫” 320
喚迴學術的活力 331
探尋文學的詩性之燈 341
如何觸碰經典 369
網絡時代如何“閱讀” 378

精彩書摘

《傳奇》:戰爭年代的蒼涼手勢
張愛玲(1920—1995)是走嚮式微的晚清士大夫文化的最後一 個傳人。她身上有著中國樂感文化的曆史遺留,又由於生存於貴族文化的沒落時期而攜上瞭濃重的末世情調。這種末世情調,又與戰爭年代個體生存的危機意識以及對人類文明行將毀滅的預感交織在一起,從而造就瞭張愛玲的主導心理和生命體驗:“荒涼”,正如她在《傳奇》的再版序言中所寫:
時代是倉促的,已經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有一天我們的文明,不論是升華還是浮華,都要成為過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眼是“荒涼”,那是因為思想背景裏有這惘惘的威脅。
“荒涼”如一張無形的網,籠罩在張愛玲齣版於 1944 年的小說集《傳奇》之上,構成瞭小說的總體氛圍。其中的代錶作《金鎖記》就從“三十年前的上海,一個有月亮的晚上”講起:“隔著三十年的辛苦路往迴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淒涼”,淒涼中有著辛酸的歲月

的影子。這篇小說堪稱是張愛玲的代錶作,寫的是女主人公曹七巧的漸近荒蕪的一生。曹七巧的青春被冷漠的大傢庭以及沒有愛情的婚姻扭麯,變成“玻璃匣子裏的蝴蝶標本,鮮艷而淒楚”,支撐生命的隻剩下對金錢的欲望。這種被壓抑的生命在中年以後則蛻變成邪惡的暴力,又去戕害自己的女兒長安。所以有評論者稱《金鎖記》是一個關於被殺與殺人的故事。晚年的曹七巧則被張愛玲處理得充滿瞭鬼氣:
門口背著光立著一個小身材的老太太,臉看不清楚…… 門外日色昏黃,樓梯上鋪著湖綠花格子漆布地衣,一級一級上去,通入沒有光的所在。
張愛玲用四個字狀寫此時的曹七巧給人的感受:“毛骨悚然。”這是典型的張愛玲的小說氛圍:淒涼、陰冷,甚至有些可怖。另 一篇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寫年青的女主人公在香港逛新春市場:“在這燈與人與貨之外,有那淒清的天與海—無邊的荒涼,無邊的恐懼。”在人山人海中能逛齣“無邊的荒涼,無邊的恐懼”,恐怕是唯有張愛玲筆下的女性纔會産生的感受。這種荒涼和恐懼 感,恐怕不盡是小說人物的心理,而更滲透瞭作者的主觀意緒。張 愛玲的散文中更是每每傳達類似的體驗,如《燼餘錄》中寫香港的電車:“一輛空電車停在街心,電車外麵,淡淡的太陽,電車裏麵,也是太陽—單隻這電車便有一種原始的荒涼。”
這種“原始的荒涼”把張愛玲的體驗與曆史時空連接瞭起來, 從而具有瞭一種神話中的洪荒意味,或者用張愛玲的另一小說名 篇《傾城之戀》中的話說,是一種“地老天荒”。《沉香屑:第二爐

香》就這樣寫主人公羅傑的體驗:
他關上燈,黑暗,從小屋暗起,一直暗到宇宙的盡頭, 太古的洪荒—人的幻想,神的影子也沒有留過蹤跡的地方, 浩浩蕩蕩的和平和寂滅。
這種太古洪荒的背後,其實是作者對戰爭時代人類文明行將 荒蕪的感受,類似 T.S. 艾略特的長詩《荒原》所反映的一戰之後西方一代人的文明幻滅感。丹尼爾·貝爾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一 書中則認為《荒原》反映的已不是西方文明的衰落,而是一切文明 的終結,即一種末日與末世的體驗。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可以把張愛玲的荒涼感看成一種末世啓示錄。正如她的名言:“我不喜歡壯烈,我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因為“蒼涼”“有更深長的迴味”,是“一種啓示”。
由此,我們也理解瞭張愛玲的講故事的方式。她喜歡營造一 種悠長的,有時空跨度和距離的,迴溯性的故事空間和敘述框架。譬如《傾城之戀》的結尾:“鬍琴咿咿啞啞拉著,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的故事—不問也罷!”《傾城之戀》中所講的故事隻不過是說不盡的蒼涼的故事中的一個而已,拉 過來又拉過去的鬍琴聲就有瞭一種街頭巷尾以賣唱為生的盲藝人歌 唱久遠故事的感覺。《金鎖記》既從“三十年前的上海,一個有月亮 的晚上”講起,使曹七巧扭麯、瘋狂的一生在這迴溯性的時間跨度 中因此攜上瞭一種近乎原型的意味;結尾則就有瞭如下的呼應: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瞭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瞭,

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瞭。
這種完不瞭的故事隨著時間跨度在讀者閱讀行為中的延伸, 而愈發氤氳著迴蕩於曆史深處的一抹荒涼。
這種“荒涼”,既是一個孤獨女性對時代特徵的總體領悟,也是對生存於其中的艱難歲月的深刻感受。張愛玲的這本以滬港兩地的女性生活為主要題材的《傳奇》,由此定格為一個戰爭年代的
“蒼涼的手勢”。

前言/序言

“閱讀的德性”(代序)
在英國倫敦的國傢美術館裏漫遊,看到塞尚畫的一幅讀報的父親的肖像畫,忽然意識到在短短一個夏日午後所瀏覽的從 13 世紀到 20 世紀初葉各個年代的繪畫中,大約有幾十幅都錶現瞭閱讀
場景,似乎可以組成一個關於“閱讀”的主題係列。而 19 世紀的
繪畫在其中占瞭相當比例,於是想到不止一個史傢把 19 世紀看成是西方人閱讀的黃金時代。一大傢子人在飯後圍著一支蠟燭或者一盞油燈聽有文化的長者或正在上學的少年讀一本小說來打發長夜,是漫長的 19 世紀常見的場景。
這種 19 世紀式的溫馨的閱讀情境在今天已經成為一種懷想。
因此讀到張輝的《如是我讀》(商務印書館 2015 年 10 月版),産生的近乎一種懷舊般的親切感。該書的腰封形容《如是我讀》是“一組關於書與人的賦格麯”,“關乎讀,關乎書,關乎人”,“如是我聞,如是我讀,如是我想”。而該書在自序中直接觸及的就是“閱讀的德性”的話題:“如何閱讀是知識問題,但更是讀書人的德性問題。”在這個意義上,我把張輝的這部隨筆集看成是一本關於“閱讀的德 性”的書,也是在序言中,張輝倡言“讀書風氣的更易,乃至士風
“閱讀的德性”(代序) III

的良性迴歸,應該從認真讀書始”。
而張旭東在《文化政治與中國道路》(上海人民齣版社 2015年 8 月版)中,則從“全球化競爭對人的適應性要求”的角度,呼籲“經典閱讀”,認為“經典閱讀是強調迴到人、迴到理解與思考、迴到人的自我陶冶意義上的教育,是從工業化到後工業化時代轉 換的需求”。書中收錄的《經典閱讀是全球化時代的選擇》一文中 指齣:
從宏觀的迫切的曆史性的問題上看,迴歸基於經典閱讀 的人文教育,恰恰是適應廣義上的從現代到後現代的時代需 要、競爭需要、訓練需要,是通過應對當下的挑戰而反諸自 身,重新發現和思考“人”的內在含義。……而能夠觸及這種 內在素質培養的教育,隻能是人文基礎教育,通過和古往今 來的人類偉大心靈的交談,通過閱讀這些偉大心靈的記錄, 我們纔能在今天這個歧路叢生的世界獲得一種基本的方嚮 感和價值定位,纔能在新的曆史機遇和挑戰麵前做齣有效的 應對。
張旭東強調通過經典“與過去偉大心靈”“直接對話”。而這種“對話性”也決定瞭經典構成瞭我們與“過去偉大心靈”進行“晤談”的日常性和恒常性,決定瞭一部真正夠分量的文史哲經典不是隨便翻閱一過就能奏效的。或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卡爾維諾在
《為什麼讀經典》一書中關於什麼是經典的十四條定義中,第一條就說:“經典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傢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書。”
IV 夢中的彩筆

我由此對“閱讀”的話題發生瞭進一步的興趣,相繼讀瞭洪子誠的《閱讀經驗》(颱北人間齣版社 2015 年 2 月版),特裏·伊格
爾頓的《文學閱讀指南》(河南大學齣版社 2015 年 5 月版),托馬
斯·福斯特的《如何閱讀一本小說》(南海齣版公司 2015 年 4 月版),
《埃科談文學》(上海譯文齣版社 2015 年 1 月版),詹姆斯·伍德
的《小說機杼》(河南大學齣版社 2015 年 8 月版),埃茲拉·龐德的《閱讀 ABC》,約翰·凱裏的《閱讀的至樂—20 世紀最令人快樂的書》、哈羅德·布魯姆的《如何讀,為什麼讀》、安妮·弗朗索瓦的《閑話讀書》等,這些書雖然不盡討論閱讀,但都或多或少對 閱讀的意義、閱讀的樂趣,以及“讀什麼”、“怎樣讀”等問題有著不同程度的思考。
如果說“經典”閱讀,因之關涉的是“文明意義上的歸屬和傢園”(張旭東語)的大問題,而顯得有些“高大上”,那麼耶魯學 派批評傢哈羅德·布魯姆的《如何讀,為什麼讀》中所討論的“閱讀”,也許會讓普通讀者感受到一種親和力,在本書“前言”中,布魯姆說:“如何善於讀書,沒有單一的途徑,不過,為什麼應當 讀書,卻有一個最主要的理由。”這個理由在布魯姆看來是人的 “孤獨”:
善於讀書是孤獨可以提供給你的最大樂趣之一,因為, 至少就我的經驗而言,它是各種樂趣之中最具治療作用的。我轉嚮閱讀,是作為一種孤獨的習慣,而不是作為一項教育 事業。
很多人都是在孤獨的人生境遇中開始養成閱讀習慣的。而“閱
“閱讀的德性”(代序) V

讀”在布魯姆這裏,則有助於消除生命本體性的孤獨感,這對於日漸原子化的孤獨的“後現代個人”而言,是具有療治意義的善意提 醒。而龐德的見解也同樣屬於“治愈係”的,他在《閱讀 ABC》中這樣看待“文學”的作用:
文學作為一種自發的值得珍視的力量,它的功能恰恰是 激勵人類繼續生存下去;它舒解心靈的壓力,並給它給養, 我的意思確切地說就是激情的養分。
這種“激情的養分”如果說對人類具有普泛的有效性,那麼, 一個專業讀者的“閱讀”,則更多關涉到人類審視自我、主體、曆史等更具哲學意義的命題。洪子誠先生的《閱讀經驗》,提供的就 是一個文學研究者的心靈在半個多世紀的閱讀歲月中留下的時光 印跡。批評傢李雲雷認為洪子誠“對個人閱讀經驗的梳理、反思, 具有多重意義。”“不僅將‘自我’及其‘美學’趣味相對化,而且在幽暗的曆史森林中尋找昔日的足跡,試圖在時代的巨大斷裂中 建立起‘自我’的內在統一性。……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個人的
‘經驗’便獲得瞭非同尋常的意義。‘經驗’在這裏就不僅是‘自我’ 與曆史發生具體聯係的方式,也是‘自我’據以反觀‘曆史’與切 入當下的基點。”《閱讀經驗》帶給我的閱讀感受,就是這樣的一種
“自我”省思的氛圍,一種雕刻時光般的對歲月的思考所留下的緩慢刻痕。
真正的閱讀,似乎也因為這種與歲月和曆史的緩慢的對話, 而越來越成為一項技術活。就像手工藝人的勞作,必須精雕細刻, 慢工齣細活。因此,張輝在《如是我讀》中的《慢闆愛好者》一文中
VI 夢中的彩筆

重述瞭安東尼奧尼的電影《雲上的日子》中的一個故事:一幫抬屍 工將屍體抬到一個山腰上,卻莫名其妙地停下來不走瞭。雇主過來催促,工人迴答說:“走得太快瞭,靈魂是要跟不上的。”張輝說,此後,每記起這個故事,就想起尼采在《曙光》一書的前言中,麵對“急急忙忙、慌裏慌張和讓人喘不過氣來的時代”,對“緩慢”和
“不慌不忙”的強調,以及對“慢闆”的愛好:
我們二者—我以及我的書,都是慢闆的愛好者。…… 因為語文學是一門體麵的藝術,要求於它的愛好者最重要的 是:走到一邊,閑下來,靜下來和慢下來—它是詞的鑒賞 和雕琢,需要的是小心翼翼和一絲不苟的工作;如果不能緩 慢地取得什麼東西,它就不能取得任何東西。……這種藝術 並不在任何事情上立竿見影,但它教我們正確地閱讀,即是 說,教我們緩慢地、深入地、瞻前顧後地、批判地、開放地、 明察鞦毫地和體貼入微地進行閱讀。
如果說在尼采那裏,“慢”構成的是“正確地閱讀”的標準,那麼,伊格爾頓在《文學閱讀指南》中告訴普通讀者:看似深奧的文 學分析也“可以是快樂的”。這堪稱是一種快樂的閱讀哲學。約翰·凱裏在《閱讀的至樂》中也稱自己選擇圖書的標準“就是純粹的閱讀愉悅”。埃科在《埃科談文學》中也對文本持類似的理解:
我說的文本並不是實用性質的文本(比方法律條文、科學公式、會議記錄或列車時刻錶),而是存在意義自我滿足、為人類的愉悅而創作齣來的文本。大傢閱讀這些文本的目的在
“閱讀的德性”(代序) VII

於享受,在於啓迪靈性,在於擴充知識,但也或許隻求消磨時間。
也許,“快樂”最終構成瞭“閱讀”的最低但也同時是最高的標準。
《夢中的彩筆:中國現代文學漫讀》 內容簡介 《夢中的彩筆:中國現代文學漫讀》是一部以文學鑒賞和文化解讀為核心,旨在引導讀者穿越時光,深入觸摸中國現代文學的心髒地帶,感受那段波瀾壯闊、思想激蕩的年代。本書並非簡單的作品堆砌或作者年譜,而是以一種漫遊者的姿態,在現代文學的星空中點亮若乾璀璨的星辰,邀請讀者一同探尋它們的光芒,理解它們在曆史長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記。 全書圍繞“夢中的彩筆”這一意象展開,這個意象象徵著文學創作的無限可能,也暗示瞭現代文學在追尋理想、描繪現實、寄托情感時所呈現齣的斑斕色彩和奇幻想象。它既是作傢筆下鮮活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是那個時代年輕人對未來的憧憬、對舊秩序的反抗、對新思想的渴望,更是那些在時代洪流中掙紮、閃耀的靈魂。 本書著重梳理中國現代文學自萌芽、發展到繁榮的幾個關鍵時期,選取最具代錶性和啓發性的作傢作品進行深入淺齣的解讀。從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曙光,到左翼文學的呐喊,再到抗日戰爭時期的民族精神,以及新中國成立後的探索與變革,每一個時期都被賦予瞭獨特的筆觸。作者並非機械地羅列事件,而是通過文學作品的視角,還原那個時代的社會圖景、思想氛圍和人文精神。 第一部分:曙光初現,新聲初啼(五四時期及前後) 開篇,本書將引領讀者迴到那個“啓濛”與“覺醒”的年代。我們將一同走進魯迅先生的筆端,感受《呐喊》中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在《狂人日記》中窺見封建禮教吃人的真相,體會那份深邃的孤獨與絕望。但魯迅的筆下並非隻有批判,更有對國民性的深刻反思和對未來的隱憂。我們會探討他如何用“匕首”和“投槍”刺破虛僞的現實,同時也在字裏行間注入對民族覺醒的期盼。 隨後,我們將目光投嚮鬍適、陳獨秀等新文化運動的旗手。本書會解析他們如何倡導“德先生”與“賽先生”,如何用白話文打破舊的語言樊籬,為中國文學注入新的活力。我們將解讀冰心散文中的“愛的哲學”,體會那份溫柔的母性光輝和對生命的熱愛;在徐誌摩的詩句中感受浪漫主義的激情與對自由愛情的嚮往,分析他的詩歌如何將西方浪漫主義的色彩融入中國傳統詩詞的韻味之中。老捨先生的京味兒小說,如《駱駝祥子》,則以其樸實生動的語言,描繪瞭底層人民的悲歡離閤,讓我們看到那個時代北京城的煙火氣和人情冷暖,祥子命運的悲劇,更是那個時代無數小人物命運的縮影。 第二部分:戰火與歌,民族的脊梁(抗日戰爭時期) 本書不會迴避戰火紛飛的年代。在這一部分,我們將探討文學如何成為民族精神的載體。茅盾先生的《子夜》雖然寫於抗戰前夕,卻深刻揭示瞭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的復雜性與尖銳的社會矛盾,為理解那個時代的危機埋下伏筆。而進入抗日戰爭時期,丁玲、艾青等作傢則用他們的筆,譜寫瞭一麯麯慷慨激昂的民族贊歌。 我們將分析艾青的詩歌,如何以其沉鬱頓挫的風格,錶達對故土的熱愛和對侵略者的憤怒,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將對母親般的土地的依戀升華為對民族命運的關切。丁玲在延安的創作,如《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則展現瞭農村的變革和人民的力量,她的作品中流淌著對底層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革命理想的堅定信念。張愛玲的齣現,則為那個時代增添瞭另一抹獨特的色彩。她的作品,如《傾城之戀》,看似描繪著上海灘的摩登生活和男女情愛,實則在時代的洪流中,摺射齣個人的命運與抉擇,用一種彆樣的視角,展現瞭動蕩時代中人性的復雜與無奈。 第三部分:理想與現實,時代的印記(新中國成立初期至改革開放前)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現代文學迎來瞭新的發展階段。本書將分析在這個時期,文學創作如何與國傢建設緊密結閤,如何錶達人民的喜悅與追求。我們將審視趙樹理等作傢作品中對農村新生活的熱情描繪,以及他們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文學送到人民群眾中間。 同時,本書也會客觀呈現那個時期文學發展中的一些挑戰與反思。我們會探討小說《青春之歌》中主人公林道靜的成長曆程,理解那個時代青年人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和在艱難環境下堅守信仰的精神。我們會分析《創業史》所描繪的農村集體化的進程,以及其中蘊含的時代精神和人物的奮鬥。盡管這段時期的文學創作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但其中蘊含的積極嚮上、勇於探索的精神,仍然值得我們深思。 第四部分:百花齊放,重塑與新生(改革開放至今) 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中國現代文學迎來瞭新的春天,也齣現瞭更加多元化的創作格局。本書將重點關注這一時期的文學成就,從“傷痕文學”的深刻反思,到“反思文學”對曆史的重新審視,再到“尋根文學”對民族文化的反思與探索,以及“先鋒文學”的實驗與創新。 我們將細讀莫言筆下充滿鄉土氣息和魔幻色彩的“高密東北鄉”,感受他對土地、生命和曆史的獨特理解,探討他的作品如何將中國式的敘事與世界文學對話。餘華的《活著》,以其極簡的語言和宏大的曆史背景,講述瞭一個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堅韌生命力,展現瞭生命的頑強與無奈。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則以其深邃的哲學思考,探討瞭生命、死亡、苦難與愛,給予讀者心靈的慰藉與啓迪。 此外,本書還會涉獵女性文學的崛起,如張潔、王安憶等作傢,她們以細膩的筆觸,刻畫瞭女性在現代社會中的生存狀態、情感糾葛與精神成長。我們也會關注新生代作傢,如韓寒、郭敬明等(視本書的“漫讀”範圍而定,此處為舉例),他們的作品雖然風格各異,但無疑代錶瞭當下年輕一代的思考與錶達方式,反映瞭新的社會現象和價值觀念。 “漫讀”的意義與價值 《夢中的彩筆:中國現代文學漫讀》並非一本提供標準答案的教科書,而是一場邀請讀者參與的文學漫遊。書中的“漫讀”意味著: 自由的視角: 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在現代文學的星空中自由選擇閱讀的路徑,本書提供的是導覽圖,而非強製路綫。 思想的碰撞: 作者力求在解讀作品的同時,引發讀者的思考,鼓勵讀者帶著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去與作品對話,去體會作傢筆下的情感和思想。 文化的傳承: 通過對文學作品的賞析,讀者能夠更深入地瞭解中國近現代的曆史變遷、社會思潮和文化基因,從而更深刻地理解當下的中國。 審美的體驗: 本書注重對文學語言之美、意境之美的呈現,引導讀者感受文字的魅力,提升文學鑒賞能力。 本書將力求以流暢、生動的語言,將那些看似遙遠的文學經典,拉近到讀者的日常生活中。它希望成為讀者手中那一支“夢中的彩筆”,能夠點染齣屬於每個人心中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獨特理解和美好想象。在這裏,文學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溫度的故事,是鮮活的生命,是時代的迴響,是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梁。它鼓勵讀者在閱讀中發現自我,在感悟中重塑精神,最終在“夢中的彩筆”的揮灑下,描繪齣自己與中國現代文學之間美好的聯結。 總而言之,《夢中的彩筆:中國現代文學漫讀》旨在為讀者提供一次全麵而又不失深度,輕鬆卻不失思想的中國現代文學體驗。它不是學術論文的堆砌,而是文學愛好者的貼心嚮導,帶領大傢在文字的海洋中,發現那些閃耀著人性光輝、承載著時代記憶的璀璨明珠。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夢中的彩筆:中國現代文學漫讀》的書名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一個“夢”字,就充滿瞭想象和虛幻的空間;“彩筆”則帶來瞭色彩斑斕的畫麵感,似乎預示著作者將用生動、形象的筆觸來描繪中國現代文學的圖景。而“漫讀”二字,又讓我感受到一種輕鬆、自由的閱讀體驗,不必拘泥於嚴謹的學術分析,而是可以隨心所欲地徜徉在文學的海洋中。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進入一個奇妙的世界,在那裏,文字不再是冰冷的符號,而是充滿瞭生命力的色彩,能夠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幅幅動人的畫捲。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一位對中國現代文學有著深厚情感和獨到見解的觀察者,他/她能夠從紛繁復雜的文學現象中提煉齣最精華的部分,用最貼近讀者的語言,娓娓道來。或許,這本書會帶領我迴顧那些經典之作,重新發現那些被遺忘的角落,或者,它會引領我走進那些鮮為人知的作傢和作品,拓展我的文學視野。總之,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具備瞭強大的吸引力,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去感受那份來自“夢”與“彩筆”的奇妙融閤。

評分

閱讀《夢中的彩筆:中國現代文學漫讀》的過程,就像一場奇妙的旅行。作者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領航員,用他/她手中那支“彩筆”,在廣袤的中國現代文學星係中,為我們描繪齣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畫捲。我跟隨著他/她的指引,穿越瞭不同時代的文學風景,感受瞭不同流派的獨特魅力。我驚訝於語言的強大力量,能夠承載如此豐富的情感和思想;我也驚嘆於人性的復雜幽深,能夠在文學作品中得到如此淋灕盡緻的展現。這本書的“漫讀”特質,讓我得以卸下沉重的學習包袱,以一種更加輕鬆、愉悅的心態去親近文學。我可以在某個午後,在窗邊曬著太陽,隨手翻開一頁,就被作者的文字所吸引,沉浸其中,忘記瞭時間的流逝。它就像一位溫和的朋友,總能在不經意間,給我帶來新的啓發和感悟。我更加期待,在未來的閱讀中,能夠不斷地從這本書中汲取養分,繼續探索中國現代文學的無限可能。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不僅僅在於其內容上的豐富和視角上的新穎,更在於其文字本身所散發齣的藝術魅力。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多變,時而如春風拂麵,溫柔細膩,娓娓道來;時而又如疾風驟雨,思辨犀利,振聾發聵。他/她能夠精準地捕捉到不同時期、不同作傢作品的精髓,並用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加以闡釋。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分析某些作品時,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情節和人物描寫,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的時代背景、社會思潮,以及作者個人的情感體驗。他/她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們穿越層層迷霧,去探尋文學作品最深層的意義。我常常會因為作者的某一句話而恍然大悟,或者因為他/她對某個細節的精妙解讀而拍案叫絕。這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是閱讀一本好書最令人欣喜的時刻。而且,作者在行文中,時不時地穿插一些自己的閱讀感悟和生活體驗,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更加親切,仿佛是與一位知己在閑聊文學。

評分

《夢中的彩筆:中國現代文學漫讀》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中國現代文學的廣闊與深邃。在此之前,我對現代文學的認知,更多地停留在教科書上的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和作品。然而,這本書則像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讓我看到瞭更多元、更豐富的文學圖景。作者並沒有刻意去拔高某些作傢或作品,而是以一種平等的姿態,去呈現現代文學發展的全貌。他/她會關注那些曾經輝煌但如今已略顯黯淡的文學潮流,也會挖掘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忽略的閃光點。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漫讀”概念的實踐,他/她並沒有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讀者,而是提供瞭一個開放的平颱,鼓勵讀者進行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因為書中的某個觀點而引發自己的聯想,去迴顧自己曾經讀過的那些書,或者去主動尋找那些作者提及但自己不熟悉的作品。這種“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閱讀體驗,纔是真正有價值的。

評分

讀完《夢中的彩筆:中國現代文學漫讀》,我的腦海中仿佛被注入瞭一股清流,久久無法平靜。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見一斑,他/她能夠將那些看似遙遠、晦澀的文學作品,用一種極其貼近生活、充滿人情味的方式展現齣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梳理文學脈絡時所展現齣的獨特視角,他/她並沒有按照傳統的編年體或者流派劃分來展開,而是選擇瞭一種更具“漫讀”特質的方式,將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作品巧妙地串聯起來。例如,他/她可能會在談論某個作傢時,自然地引申到他/她深受影響的另一位前輩,或者是在分析某篇小說時,觸類旁通地將其與同時期的詩歌創作聯係起來。這種跳躍式的、聯想式的敘述方式,反而讓整個閱讀過程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也更容易讓讀者捕捉到文學發展的內在聯係和演變軌跡。我仿佛跟隨作者的筆觸,在現代文學的星空中自由漫步,時而駐足於某顆璀璨的星辰,時而又被另一片耀眼的光芒所吸引。這種閱讀體驗,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對話”,與那些偉大的靈魂,與那些充滿智慧的文字,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