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全新升级版)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全新升级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曾磊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沟通
  • 家庭教育
  • 儿童心理
  • 正面管教
  • 沟通技巧
  • 情绪管理
  • 亲子关系
  • 教育方法
  • 幼儿教育
  • 小学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9482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9138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2
字数:346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根据近20年的教育工作经验,总结出了平等思维的“小人”理论,帮助家长

更好地把握孩子的心思,知道孩子喜欢听什么样的话,并帮家长反思自己在沟通过程中不

经意出现的“小人自我”,使其逐渐认识到自己在沟通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了和谐沟通

三步骤——接纳、理解、建议。通过大量翔实的案例帮助家长看到孩子如何在接纳中一步

步由对抗变成合作,由强硬变得柔顺,看到孩子在理解(同情同理、鼓励和爱)中变得信

任我们并充满力量,看到孩子如何接受了看似不可能接受的建议。


本书详细深入地分析了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常见的错误做法,并提出有针对性

的改善建议,给出了可以帮助人们达成良好沟通的“和谐沟通三步法”,还给出了解决家

庭矛盾的“矛盾解决三步法”等具体可行又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


本书中的案例包括做作业不专心、早恋、失恋、撒谎、偷钱、偏科、跟家长对抗、青

春期逆反、跟老师对抗、厌学等方面。


作者简介

唐曾磊,毕业于清华大学,学者,著名教育专家,思维方法研究专家,平等思维理论创始人,中国专家学者协会理事,国家养成教育总课题组副组长,全国养成教育实验基地总负责人,携训网特约讲师,《东方燕园》《前沿讲座》特邀嘉宾。

长期深入研究思维、和谐教育和学习方法,深受广大教师、家长和学生欢迎,特别是在和谐沟通、击穿式教学法和学习法方面见解独到,可以快速改变人们(包括教师、家长)的沟通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曾先后在多家电视台和广播电台担任特约专家,节目播出后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2009年11月入选“世界华人全球500强讲师”并荣获“全球亲子教育类10强华人讲师”称号。


目录

第一章 成为智慧的家长

第一节 智慧和愚蠢 2

第二节 智慧家长向孩子提供帮助 12

一、我说的话对方要爱听 12

案例 找不到孩子优点的爸爸 16

二、对方按照我说的做就有效 23

三、我说的话对方不听没有压力 28

第二章 沟通不好的原因——小人理论

第一节 小人自我 33

一、自以为是 34

二、喜欢被肯定 50

三、讨厌被否定 57

四、物质自我和精神自我 68

目 录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

VI

五、小人自我,愚蠢而易烦恼 69

第二节 小人自我的应用 85

第三章 沟通的目的

第一节 错误的沟通目的 90

第一种错误的沟通目的是发泄情绪 90

第二种错误的沟通目的是证明自己很善良、很优秀 96

第三种错误的沟通目的是指责批评别人 99

第四种错误的沟通目的是要求对方按自己说的改变 103

第二节 正确的沟通目的 107

第一种正确的沟通目的是消除对方的痛苦心情 107

第二种正确的沟通目的是提供帮助和解决问题 122

案例3-1 如何帮助因故离校的孩子返校——唐曾磊平等思维对话录 122

案例3-2 行动才能达成结果——唐曾磊平等思维对话录 125

案例3-3 学生不想听课做作业怎么办?——唐曾磊平等思维对话录 127

案例3-4 家长如何帮孩子改掉有害习惯——唐曾磊平等思维对话录 129

案例3-5 为什么关心老公的家人也会让他心里不爽? 131

第三种正确的沟通目的是帮对方提升智慧走向幸福 134

第四章 如何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和谐沟通三步骤

第一节 沟通是心与心的交流 144

第二节 接纳 154

一、什么是接纳? 154

案例4-1 尊重的三个层次 173

案例4-2 初一女孩是如何被逼着走向早恋的? 176

案例4-3 一直很乖的孩子为什么想跳楼? 178

目 录

VII

案例4-4 重视孩子甚于自己生命的妈妈为什么惹孩子讨厌? 181

案例4-5 接纳,让好孩子的天性自然呈现 185

二、接纳的几个方面 191

案例4-6 无条件接纳孩子的长相 192

案例4-7 爸爸的一句话,让女儿再也不敢张嘴唱歌 193

案例4-8 被恐吓长大的女孩子 194

案例4-9 看不惯男孩子爱打扮怎么办? 196

案例4-10 如何帮助早恋女孩重建学习信心? 198

案例4-11 如何帮助处在朦胧暗恋状态的同学 199

案例4-12 如何帮助漂亮女生摆脱男生的纠缠? 200

案例4-13 怎么帮助受“早恋失恋”困扰的中考生? 201

案例4-14 如何帮助为失恋烦心的漂亮女生? 203

案例4-15 孩子缺心眼儿吗? 205

三、接纳的目的 211

案例4-16 接纳之后,分层做改善 212

案例4-17 该对孩子严管吗?打骂孩子有用吗? 215

第三节 理解 217

一、同情同理 217

案例4-18 初二的男孩子为什么会被气得吐血? 218

案例4-19 青春期的女儿很叛逆,难以沟通,怎么办? 221

案例4-20 孩子偷家里的钱还撒谎怎么办? 222

二、鼓励 223

案例4-21 缺乏鼓励的孩子长大后的心理困扰 223

案例4-22  为什么妈妈的鼓励会逼得女儿想死? 224

案例4-23 家长经常鼓励,会不会助长孩子的自以为是? 225

案例4-24 教育者要学会“藏污纳垢” 232

三、爱 238

案例4-25 伟大的母亲,愚蠢的爱 239

案例4-26 女人在爱情中的三大愚蠢观点 244

案例4-27 关于女人的“心灵出轨” 246

第四节 建议 247

一、建议必须是正向的 248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

VIII

二、建议要有可操作性 249

案例4-28 “有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250

案例4-29 怎样帮孩子对会做的题目一定得满分 252

案例4-30 怎样帮孩子改变死记硬背的学英语方式,深入理解文章? 253

三、建议可听可不听 256

案例4-31 如何把话说到对方心里去 257

第五章 如何建立自信——培养自信的三个步骤

一、建立虚拟自信 264

二、提高学习实力 264

案例5-1 如何帮孩子体会到一个题目解决一章的内容 265

三、建立真正自信 267

案例5-2 怎样帮孩子“贪学无厌”? 267

第六章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第一节 培养兴趣的重要性 276

第二节 培养学习兴趣的三个步骤 279

第一步:树立信心 280

第二步:提高学习能力 281

第三步:因成绩提高而产生兴趣 283

第三节 培养兴趣的良性循环 284

第七章 好父母教育孩子的三个层次

第一节 学习知识,帮孩子喜欢学习 286

1. 得满分 288

目 录

IX

2. 熟练化 294

3. 举一反三 295

第二节 提高能力,帮孩子学以致用 296

第三节 启迪智慧,帮孩子终生受益 298

案例7-1 禅说教育之五:过而改之,善莫大焉 298

案例7-2 朋友的老婆爱上我怎么办??? 303

第八章 好父母是可以学到的

第一节 自己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306

第二节 用自己的光点亮孩子的人生 313

一、天生天才假设 313

二、天生白纸假设 323

第三节 带着孩子超越应试教育 324

案例8-1 博文同学考了班级第一! 325

案例8-2 持续做正因——正能量学霸可意同学分享 327

唐曾磊平等思维语录(糖宝书) 331

后记 341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成为智慧的家长

智慧的家长向孩子提供帮助和启发;

愚蠢的家长给孩子带来压力和烦恼。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

2

第一节

智慧和愚蠢

智慧(Wisdom,Wit),是指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

力。(《新华字典》,第 10 版,商务印书馆,2004 年 1 月)

古今中外,关于智慧的说法很多,这里不做详细的描述,只简单地介绍一些

有益的操作建议。

对智慧的三种操作建议:

一是先掌握做什么会得到我们想要的好结果,然后再去做;

二是知道做什么会得到好结果,一定要做到;

三是知道做什么会有不好的结果,一定不要做。

与之相反的操作则是愚蠢的:

一是不知道做什么会得到好的结果,就去做;

二是知道做什么会有好的结果,就是不去做;

三是知道做什么会有不好的结果,却常常去做。

愚蠢的情况是最常见的,下面来看一些愚蠢操作的案例。

先来看愚蠢的第一种情况:

最典型也是最普遍的一种愚蠢情况就是没有教育经验,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

绝大多数的家长是第一次教育孩子,他们承认教育是件复杂的事情,需要长

期的学习和摸索,但自己并没有下功夫学习过教育,仅凭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受教

育经验和一点天赋,就很勇敢地生了孩子,并信心满满地教育着他们。教育是一

第一章 成为智慧的家长

3

项对一般人来讲非常陌生、复杂又困难的事情,要做好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情。有些家长,自己受过所谓的良好教育——他们觉得自己读书的时候

成绩还不错,就自以为可以教好自己的孩子,显然,他们忽视了一个问题:自己

学习好和能够教会别人学习好,根本是两回事。很多家长看到自己的教育能力不

足,孩子厌学,成绩不好,跟孩子沟通不好,甚至出现孩子逃学、离家出走等严

重问题后,才开始寻求帮助。

我们如果要学做一种新的菜肴,通常会选择先买一本菜谱,或者看一下做

这种菜的录像,或者边看菜谱边操作。但即使这样用心学习,也经常会失败好多

次,而且这样做出来的菜,也往往不一定好吃。但为什么在生孩子之前不研究一

下怎么教育孩子呢?

我们来看一位家长的困惑。

怎样和爱说谎、不怕家长和老师的孩子沟通?

有 家 长 问

唐老师,我家孩子谎言特多,也不怕家长和老师,很难与其沟通,该怎

么办?

唐 老 师 解 答

从这位家长的话中,我却看到了与这个问题相反的情况。

如果这个孩子不怕家长和老师,他就可以直接说实话,但他为什么不直说,

而是要撒谎呢?这说明他还是怕的。那么孩子到底怕什么?

我建议家长先想一想,或者去跟孩子聊一聊。你先想一想,如果孩子说了实

话会怎么样?你想明白了这个问题,就知道为什么孩子谎言特多,你再跟他沟通

就容易了。

一般情况下,如果孩子犯错后说实话,会受到家长的批评、谴责或打骂,孩

子当然就不会说实话。对不对?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

4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陷入了困境,无论怎么做,好像都是难过的。为

什么会陷入这种困境?怎样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

下面来看愚蠢的第二种情况。

很多家长对我的理念“培养孩子认真的能力”很认同,带着孩子来参加我

们的认真能力训练营,孩子在训练营的效果一般都会非常好,表示回去后会好

好使用我们的学习方法。家长在训练营的家长课上也收获很大,表示回去后要

继续用我们的沟通方法改善沟通,鼓励孩子。虽然他们这么说了,但我们还是

会每周安排各种主动和被动的免费课程来帮助这些家长和孩子。即使这样,仍

有极个别的家长,回家后就跟孩子对立起来,孩子也相应地不好好学习了。真是

可惜!

我们来看第三种情况。

家长们看到孩子有不好的表现,就会说孩子,如果说几次,孩子改不了,家

长就会生气,生气了,往往效果不好,比如会导致亲子间沟通越来越不好,难以

建立信任。家长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妥,但到了时候,情绪一起来,就管不住自己了。

下面来看一个典型案例。

爸爸总是唠叨妹妹、妹夫,惹得他们不开心,我该怎样协调呢?

有 学 员 问

妹妹他们有空时,常过来看父母。爸爸总是教他们如何如何教育孩子,说他

们的孩子这方面不好,那方面也有待提高,说人家孩子一堆的不好。我说:“爸,

您老这样,女儿、女婿、外甥都不会开心的。他们的事情让他们处理,你自己管

好自己的身体,不要操人家的心了。”爸爸说:“不行,我眼看着自己的孩子将来

要受罪,我怎能不管?不管他们,他们将来要受大罪的。”我说:“那你提醒了,

就尽到心了。”他说:“不行,说一遍两遍根本不解决问题。我得不断地重复说,

以引起他们足够重视。”我也与妹妹交流过这事,跟她说要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

第一章 成为智慧的家长

5

但我还是怕爸爸这样喋喋不休会让妹妹、妹夫及他们的孩子讨厌。我该怎样帮助

爸爸?该如何协调这件事呢?

唐 老 师 解 答

这位学员问该怎样帮助她爸爸,我要反过来问一个问题:你在帮爸爸吗?什

么是帮助?

我们拿出“帮助”这个动词来提问。什么是帮助?帮助有两点:第一点,自

己说话对方爱听;第二点,说的话有效。

这位学员看到,爸爸在想帮助妹妹、妹夫的时候却帮不到,就是因为爸爸犯

了这两个错误:第一,说话对方不爱听;第二,说话无效。而该学员在帮助爸爸

的时候,恰恰也犯了这两点错误:第一,说话爸爸不爱听;第二,没有拿出有效

的方法来告诉爸爸,不明白到底怎么说话对方爱听。

当明白了智慧和愚蠢,我们就会走向智慧,远离愚蠢。

下面以智慧和愚蠢来讨论感恩教育。这篇文章是应《河南教育》杂志邀请

而写。

感恩教育当回归正途

近几年来,感恩教育似乎开展得轰轰烈烈,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专门做感恩

教育的人和相关机构,他们在很多学校作感恩报告,大多通过讲述一些与苦难有

关的家庭故事来打动孩子们,教育孩子们要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报告会现场

看似效果十分震撼,不少孩子被感动得痛哭流涕,在场的家长们更是泣不成

声。学校也常常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负责组织召开感恩班会,教育孩子

们学会感恩。除感恩报告和感恩班会外,大家最熟悉的感恩教育莫过于让孩子给

父母洗脚。

2011 年 9 月 30 日,在重庆江津五中的操场上,很壮观地排开了 300 多个

洗脚盆,让孩子们“感恩重阳为父母洗脚”。在江西、海南等地,一些学校也

曾组织小学生们“洗(为母亲洗脚)迎母亲节”。有媒体惊呼:“感恩教育变身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

6

‘洗脚课’!”

这种只追求孩子的一时感动而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感恩教育,实际上已经

沦为形式,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它甚至会玷污原本淳朴美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养育孩子,孩子孝敬父母,这是本该有的正常亲子关系。为什么现在需

要专门来做感恩教育?为什么孩子们不感父母恩?

当前所做的感恩教育,没有找到孩子们不感恩的原因,只是武断地认为孩子

们就是不懂事,得教育他们懂事,知道孝敬父母。凡事都有一个因果关系,找不

到因(原因),乱求果(结果),往往是白费力气。

因果关系:“父慈”才能“子孝”

《礼记·礼运》中说:“父慈,子孝。”即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

父慈子孝,既是一个对应关系,又是一个因果关系。

“慈”,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从情感上来说,做父母的内心对孩子十分慈

爱,悉心呵护;二是从智慧和能力上来说,父母能够在具体的事情上给孩子以帮助。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看,“慈”是有分工的。母爱一般侧重于情感,更多表

现为对孩子的抚养、体贴、关爱;父爱则重在对孩子的理性引导,突出智慧和能

力。这两点,如果父母都能做得很好,家庭就会给孩子温暖、安心的感觉,也会

成为孩子在智慧和能力上的一个强大支撑。孩子会爱父母、尊敬父母,父慈子孝

便成为自然。

当前的感恩教育主体错位,舍本逐末。感恩教育应该是针对父母来做的,而

不是针对孩子。

但当前的现状却多是父母跟孩子的沟通非常差,父母往往很强势,自身的修

养又有限,只是在基于本能去爱孩子。这种爱往往给孩子很大的压力,他们常常

很反感父母的许多做法。如果不从这一点去改变,而只是追求孩子的一时感动或

者流于形式地给父母洗一次脚,这种感恩教育所换来的孝不但是表面和暂时的,

甚至可能造成杀鸡取卵式的严重后果。为什么这么说呢?

公平地讲,很多家长身上是有诸多毛病的:如自以为是,一说话就带着非常

大的偏见;情绪化,经常对孩子发火。有如此多缺点的家长,不是值得孩子尊重

和爱的家长。如果家长不改正自己的缺点,而只是单方面要求孩子崇拜、孝敬自

第一章 成为智慧的家长

7

己,是强求不来的。

有个孩子叫李华,他的妈妈就是一个毛病很多、非常情绪化的人,经常为一

点小事生气,李华很讨厌妈妈。李华所在学校组织感恩报告会,会场上大家哭成

一片,李华也感动得和妈妈抱头痛哭,说以后要听妈妈的话,好好孝敬妈妈。但

平息下来,回到平常的生活中,李华发现妈妈还是那么讨厌,在很多事情上依然

偏见很大,动不动就发脾气,甚至指着他的脸骂。这时,他就又开始尽量躲着妈

妈。妈妈见状,问他:“你那天不是哭着对我说,以后要听我的话、好好孝敬我

吗?”李华一听就急了:“你以后再也不要提这事!”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他看到妈妈就觉得很讨厌、很烦,你让他怎么听话、孝

敬?一些家长没有智慧,却想让孩子崇拜自己、爱自己,这很难做到!孝敬是需

要孩子真心觉得你好才能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如果你不能让孩子觉得你好,而

只是要求孩子孝敬你,这就像一个人明明一点儿都不可爱,还非要别人对他说

“我爱你”,勉强让别人说了一次后还不满意,又对人家说“你爱我不真心,你要

真心爱我”。你一点都不值得爱,人家怎么可能真心爱你?

《论语》中说:“父父,子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儿子要像儿子的样。)“父

不父,子不子。”(父亲不像父亲的样,儿子不像儿子的样。)“君子务本,本立而

道生。”(君子致力于根本性工作,根本确立了,正道就随之产生。)

感恩教育,需要父母首先对孩子形成“恩”,然后才能“感”得孩子报“恩”。

感恩教育,“恩”从何来?

什么是恩?

父母生孩子、养孩子,就对孩子形成恩了吗?

我问一位母亲:“你生孩子是为孩子还是为自己?”她说:“当时是自己想要

个孩子,就要了。”我又问她:“你生孩子时,是想着为了这个孩子将来怎么着,

还是为了自己有个精神寄托,或者说得难听点是为了将来老了有个依靠?”她想

了想,说:“为了自己有个精神寄托。”我再问她:“那生了孩子之后,如果有人

不让你去爱孩子,不让你为孩子付出,你会很开心吗?”她马上坚决地说:“不

会!”我相信绝大部分母亲都是这样想的。

对于孩子来说,确实再也找不到一个人能像父母那样爱他了。但对于父母来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

8

说,生孩子、养孩子,这更多的是出于本能。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这是

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老母鸡在抱窝时会变得非常勇敢,它可以拼上性命保护

自己的孩子。做父母的不要因为生养了孩子就觉得自己对孩子有恩,孩子应该

报恩。

生养孩子不能对孩子形成“恩”,恩是要超越于人与人之间一般的关系水平

才能产生的。

有人会说:“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怎么就形不成‘恩’呢?孩子并没有对父母

这么好啊!”

我想提示的是,即使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之情超过孩子对父母的好,也形不成

“恩”。因为天下几乎所有的父母对孩子都很好。生孩子、养孩子,天底下只要是

正常的父母,几乎没有不这么做的。有的母亲经常对孩子说:“我天天起早贪黑,

给你做饭,辅导你学习,我多忙、多累、多不容易!”说着说着还会掉眼泪。这

种话最好不要说!孩子听了会很烦:天底下哪个妈妈不做饭,怎么就你累了?这

种自我表白“感”不得孩子报“恩”。因为你做的,只是平常父母所能做到的事。

说得多了,还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烦死了!如果离开你能活真想离家出走,

再也不要听你唠叨这些了!

当我向家长们讲这些道理时,他们无法接受,说:“唐老师,你说的话太让

我们伤心了!”我说:“我一个外人,说的话再重,能怎么伤你们的心?如果你

们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不孝敬你们,那才真正是伤你们的心!我戳你们的痛处,

是为了帮助你们养出真正孝顺的孩子来。”

怎样才能“感”得孩子报“恩”?就是你要超越一般家长的水平去爱孩子。

一般家长做不到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尽

力帮助孩子,让孩子每天开心、幸福地学习和生活。你能做到这些,就自然会

“感”得孩子报“恩”。

下面通过具体实例来对比同一事件家长的不同处理方法。

初中生林明比较喜欢同班同学小娟,两人约好星期六早晨 8 点一起出去玩。

林明的妈妈知道此事后,将林明训斥了一番:“不行!约女孩子出去干吗?小小

年纪就早恋!”她把林明关在家里,还打电话给小娟的妈妈:“你女儿一点儿都

第一章 成为智慧的家长

9

不自重,勾引我家小明。怪不得小明这段成绩下降了呢,都怪你女儿!”如此处

理,林明的妈妈当然是出于好心,是为了林明好,但林明是什么感受?他会感谢

妈妈吗?

而同样的事情,张帅的妈妈是这样处理的。她先问张帅:“你说明天和杨雪

一起出去玩,你和她关系怎么样啊?”张帅一听有点儿慌,忙解释说:“我们只

是一般同学关系。”妈妈就不再多问了,只是提示一句:“和女同学交往要注意分

寸,不然会影响学习的。”然后开始准备出去玩所需要的食品、物品,所有好吃

的东西都是一式两份,还特别准备了一把小折叠椅让张帅带着,说女孩子爱干

净,不能坐地上。如此处理,张帅是什么感受?他会觉得妈妈真好,想得真周

到,有这样的妈妈真幸福!杨雪能不感激张帅的妈妈吗?张帅会从杨雪的感激中

由衷地生出对妈妈的敬爱。这时,妈妈的爱就能对孩子形成“恩”。

智慧和能力,是“慈”的重要方面。比如孩子们搞某项小科研活动,到了

一个关键点,却怎么也进行不下去了,大家商量后,决定向家长求助。同一

个小组里的孩子,赵强的爸爸帮不了他们,而孙亮的爸爸却帮他们解决了问

题。赵强很羡慕地对孙亮说:“你爸爸真厉害!”孙亮听了特别自豪:“我爸爸

不光会这个,他还会修表、拉二胡、唱戏……”这时孙亮是非常开心的。尽管

平时爸爸对他很严厉,但这时他不但不记恨爸爸,心里还为有这样的爸爸而自

豪。在社会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一般来说,家长从物质上对孩子好形不成

“恩”,从心理上接纳、理解孩子,在一些事情上帮助孩子是形成“恩”的关键。这

里我给家长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学会接纳孩子;第二,学会理解孩子;第三,

学会帮助孩子。

感恩教育,重在身教

当前的感恩教育基本上浮于表层,大多是通过语言来告诉孩子应该如何感

恩。我们都知道,所谓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传。家长想让孩子感恩,让孩子孝

敬自己,那么,家长本身是否懂得感恩,是否孝敬父母呢?据我所知,很多家长

在这方面往往做得不够好。

曾有一位家长对我说:“我在兄弟姐妹中是最孝敬母亲的。”我问:“你怎么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

10

孝敬母亲?”他说:“过年了,他们都给母亲买 1000 块钱的营养品,我买 3000

块钱的。”我说:“你拉倒吧!老人能吃多少东西?”

《论语》中说:“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

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就

能够养活父母而言。说到狗、马这些动物,都能被人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敬顺

的心意,拿什么来区别孝顺与饲养呢?)“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子夏问

什么是孝。孔子说,保持敬爱和悦的容态最难。)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一般的老人都衣食无忧。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孝是

什么?是回家后好好陪老人说说话。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可能自己父母已经很老

了,说的话未必很有道理,甚至可能颠三倒四。但是,你要坐下来认真陪他们聊

一聊。这样做目的是什么?是让他们开心,而不是你要从他们的话里听到什么道

理。父母看到你很尊重他们,在专心听他们说话,他们就会很开心。你不要去判

断他们说的话好坏,记住,你这是在尽孝!即使听到他们说一些没道理或者负面

的东西,也没关系,要引导他们开心起来。

尽孝要做到两点:一是孝养双亲;二是顺应正理。孝养双亲,当然要保

证父母的生活必需品,要尽力给他们比较好的物质条件,更要顺他们的心意

去做事。

有一位妈妈曾对我说:“过年时,别的兄弟姐妹给我妈 1000 块钱,我给

她 2000 块钱。我妈和别的老太太一起聊天,有人说孩子把年终奖全部交给自

己了。她回来就跟我说这事儿,我听了很烦。家里不缺这点儿钱,但她跟我

要我觉得很不舒服。”我问她:“你是要孝敬你妈吗?”她说:“是。”我说:

“你把年终奖给她,她就会很开心。你想不想让她开心?”她说:“把年终奖

给她,我心里不舒服。”我说:“你每年把年终奖给她,她就会很开心。我问

你,她这样还能开心多少年?等到她老了要走的时候哭着说你们不孝顺,别人

家的孩子把年终奖给妈妈,就你们不给她,你后悔还来得及吗?”这位妈妈当

时就掉泪了,她说:“唐老师,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不差这点儿钱,只要我妈开

心就行!”

怎么顺应正理呢?举个例子。有位家长,她小时候家里很穷,爸爸脾气不





前言/序言

当我们接纳了孩子,并通过理解让孩子对我们产生信任,同时感受到我们的

鼓励和爱,其心里充满了力量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给孩子建议了。只要真正注意

到建议的三个方面,我们就可以提出有效的建议。

根据和谐沟通的三大步骤,我们来分析最开始提出的四个问题中的前两个,

后两个大家会在书中找到类似问题的详尽答案。

第一个问题:当孩子真正不能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单纯口头的鼓励没有

任何帮助。说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提高,这种话对孩子来说没有任何营养。自信来

自实力。这时候妈妈作为外行,给孩子的力量是不足的。家长需要帮孩子找到一

个高手,比如,一个专业的教授美术的老师,可以先准备好一个简单的例子,比

如,几笔就可以轻松画出一幅很漂亮的画,带着孩子亲自操作一下,让孩子感觉

在这个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居然可以很轻松地学会画画,而且画得很好!

第二个问题:当孩子抱怨老师不布置作业的时候,家长根本没有做任何的

“接纳”工作,也就是说没有得到孩子的信任,就直接急匆匆地提出自己所谓的

“建议”——我来给你布置作业。不做足接纳、理解等准备工作而直接提建议,

往往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与抵抗。事实也正是如此。

为了帮助家长们理解书中的理论和方法,本书采用了大量的案例,并且几

乎所有的案例都是真实的,但为了保护当事人的隐私,笔者一律采取了化名的

方式。

本书适用于那些为孩子的以下问题烦恼,又帮不到孩子的家长:

1. 孩子不爱学习,做作业常常逃避;

2. 孩子学习不认真,粗心、浮躁严重;

3. 孩子做作业不专心,拖拉;

4. 孩子偏科,越是学习不好的科目越是不想学习;

5. 孩子跟家长对抗,家长说一句,孩子说三句;

6. 孩子早恋,无心学习;

7. 孩子失恋,痛苦不堪,无心学习;

8. 老师跟孩子闹矛盾,孩子不愿意跟家长沟通;

9. 孩子常常撒谎;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

IV

10. 孩子偷拿大人的钱;

11. 家长希望把自己的好经验告诉孩子,但孩子根本不听;

12. 孩子学习没有信心;

13. 孩子学习没有兴趣;

14. 在需要帮助、有问题需要改变的时候,孩子不愿意配合家长,不能接受

家长的帮助和建议;

……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

感谢。

编 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