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手册全5册 铸铁/钢 铸造非铁合金 造型材料 特种铸造 铸造工具手册 机械工业出版社正版

铸造手册全5册 铸铁/钢 铸造非铁合金 造型材料 特种铸造 铸造工具手册 机械工业出版社正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组,张伯明 等 著
图书标签:
  • 铸造
  • 铸铁
  • 铸钢
  • 非铁合金铸造
  • 造型材料
  • 特种铸造
  • 铸造工具
  • 机械工程
  • 工业技术
  • 金属材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华夏学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322344
商品编码:12415639142
开本:6

具体描述

铸造手册第5卷缺货 下单发1.2.3.4.6卷
 
铸造手册:第1卷  铸铁(第3版)9787111322344
铸造手册:第2卷  铸钢(第3版)9787111358978
铸造手册:第3卷 铸造非铁合金(第3版)9787111336389
铸造手册:第4卷 造型材料 (第3版)9787111361152
铸造手册:第5卷 铸造工艺 (第3版)9787111341710
铸造手册: 第6卷 特种铸造  (第3版) 9787111322948



内容简介

1.铸造手册:第1卷  铸铁(第3版)《铸造手册(第1卷):铸铁(第3版)》共有绪论、铸铁的基础知识、铸铁材质的检测、灰铸铁、球墨铸铁、蠕墨铸铁、可锻铸铁、抗磨铸铁、冷硬铸铁、耐热铸铁、耐蚀铸铁、铸铁熔炼等12章。分别论述了铸铁生产的简史和发展趋势;生产优质铸铁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研究铸铁材质的常规与现代测试技术;各种铸铁的最新国家标准、牌号及金相组织、性能、化学成分、提高材质性能的方法及典型铸件;冲天炉、电炉和双联等铸铁熔炼方法,熔炼的节能与环境保护,生产各种铸铁的原辅材料。附录中列出了各种铸铁的最新国际标准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标准以供参考和研究。第3版除了更新了许多旧标准外,在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删改,使得手册更为新颖、实用。

2.铸造手册:第2卷  铸钢(第3版)铸造手册第3版共分铸铁、铸钢、铸造非铁合金、造型材料、铸造工艺和特种铸造6卷出版。《铸造手册(第2卷):铸钢(第3版)》为第2卷铸钢。
《铸造手册(第2卷):铸钢(第3版)》共有绪论,基本知识,铸钢的分类及牌号表示方法,一般工程与结构用铸造碳钢和高强度铸钢,铸造中、低合金钢,铸造不锈钢与耐热钢,铸造耐磨钢,铸造特殊用钢及专业用钢,铸造用钢的熔炼,铸造用钢的炉外精炼,铸钢件的热处理,铸钢件的质量检测12章。分别论述了铸钢工业的发展简史、前景与展望及其应用;制备铸钢件需要的基础知识;各种铸钢的标准、牌号、化学成分、金相组织、性能及应用特点;铸钢各种熔炼方法及其发展趋势;铸钢热处理工艺知识以及铸钢件质量检测基础知识。附录中列出了铸钢最新且适用的相关资料。本手册主要供广大铸造工作者使用,也可供产品设计、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3.铸造手册:第3卷 铸造非铁合金(第3版)《铸造手册:铸造非铁合金(第3卷)》共分为铸铁、铸钢、铸造非铁合金、造型材料、铸造工艺和特种铸造6卷出版。《铸造手册:铸造非铁合金(第3卷)》为第3卷《铸造非铁合金》。本卷第3版在第2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更新了技术标准和工艺规范,增加了部分国外标准资料,完善和补充了铸造非铁合金新的技术内容。本卷共11章,绪论介绍了非铁合金的发展简史、前景与展望;基础知识介绍了非铁合金概念、相图、熔炼基本原理和铸造、物理力学性能测试;铸造铝合金、铸造镁合金、铸造钛合金、铸造铜及铜合金、铸造锌合金、铸造轴承合金、铸造高温合金各章分别详细叙述了各种铸造非铁合金的牌号、化学成分、力学性能、金相组织、应用特点、熔炼与浇注工艺、热处理规范、质量控制和缺陷分析等内容;手册还列举了铸造非铁合金常用的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熔炼炉等相关资料。附录中列出了铸造铝合金、铸造镁合金、铸造铜合金、铸造锌合金的国际标准、国外主要国家标准和国内外标准对照等资料。
本手册主要供从事铸造工作的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以供从事产品设计人员、材料研究的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使用。
4.铸造手册:第4卷 造型材料 (第3版)《铸造手册:造型材料(第4卷)(第3版)》共分铸铁、铸钢、铸造非铁合金、造型材料、铸造工艺和特种铸造6卷出版。本书为第4卷《造型材料》。
第3版在第2版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修订,更新和完善了许多技术内容。本书共有绪论、原砂与耐火材料、粘土型砂、水玻璃砂、树脂黏结剂型砂与芯砂、油砂及其他有机黏结剂砂、涂料、过滤网、发热—保温冒口套与覆盖剂、其他辅助材料、造型材料测试方法共11章,分别论述了砂型铸造使用的各种材料发展与现状、选择和应用造型材料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各种造型材料的最新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5.铸造手册:第5卷 铸造工艺 (第3版)《铸造手册5:铸造工艺(第3版)》在第2版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更新了许多技术标准和工艺规范,完善和补充了新的技术内容,反映了技术发展趋势。本卷共7章:分别介绍了铸造工艺的发展简史、前景与展望;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凝固、结晶、收缩的控制和铸件中的气体、非金属夹杂物;砂型造型、制芯工艺方案设计,工艺参数选择,浇注系统、冒口、冷铁和出气孔设计及砂型(芯)的烘干与装配,并给出了应用实例;模样、模板、芯盒和砂箱的设计;铸件的落砂除芯,浇冒口、飞翅和毛刺的去除,铸件的表面清理,铸件缺陷的产生原因和防止方法,铸件的矫形和挽救,内应力消除和防锈涂装;铸件质量检验;计算机技术在铸造中的应用和快速成形、无模化铸型、适流浇注系统设计等新技术。
本手册主要供从事铸造生产的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从事材料研究的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6.铸造手册: 第6卷 特种铸造  (第3版) 《铸造手册:特种铸造(第6卷)(第3版)》为《特种铸造》。对其第2版作了全面修订。不仅增添了若干新的特种铸造方法,而且着重介绍各种方法的最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并着重反映环保节能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完善和更新了许多技术标准与工艺规范。《特种铸造》共有绪论,熔模铸造,石膏型铸造,陶瓷型铸造,消失模与V法铸造,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低压铸造、差压铸造、真空铸造和调压铸造,挤压铸造,离心铸造,连续铸造,快速铸造及铸造过程数值模拟等12章15种铸造方法的原理,工艺、工装设计,原辅助材料规格与技术条件及应用,设备规格及技术参数,质量控制及缺陷分析等。《铸造手册(第6卷):特种铸造(第3版)》内容丰富、全面、新颖、实用。

作者简介

张伯明,1939年10月生。1966年清华大学铸造专业研究生毕业。1982年8月至1984年1月在德国进修。研究员,曾任中国机械工艺协会理事长、中国铸造协会顾问、中国稀土协会稀土在铸造合金中应用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共发表著作论文50多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
娄延春,1963年4月生,1986年7月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铸造专业,先后获得沈阳工业大学铸造专业硕士和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7月起任沈阳铸造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铸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中国铸造协会副理事长、国家铸造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铸造》杂志社社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
戴圣龙,1966年9月生,1990年2月东北大学材料系本科和硕士毕业,1993年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博士毕业,1996年6月至1997年12在美国加州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铸造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功能材料学会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加工学术委员会理事、中国航空学会材料工程专业分会新型(含功能)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功能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等,《材料工程》杂志副主编。获省部级奖24项,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5本。
李新亚,1955年生,1981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铸造工艺及设备专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院长,兼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理事长。曾任沈阳铸造研究所所长、北京机电研究所所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理事长。曾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重大科研课题多项。先后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发表论文30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本书所用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铸铁发展简史
1.1.1 灰铸铁
1.1.2 球墨铸铁
1.1.3 蠕墨铸铁
1.1.4 可锻铸铁
1.1.5 特种性能铸铁
1.1.6 铸铁熔炼
1.2 对现代铸铁的展望
1.2.1 铸铁生产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1.2.2 我国铸铁件的发展
1.2.3 对现代铸铁生产提出的质量
要求
参考文献

第2章 铸铁的基础知识
2.1 铸铁的分类
2.2 Fe-C相图
2.2.1 Fe-C、Fe-Fe3C双重相图
2.2.2 Fe-D、Fe-Fe3D双重相图中的基本组成
2.2.3 Fe-C、Fe-Fe3C双重相图中的组成相
2.2.4 Fe-C-Si准二元相图
2.2.5 铸铁中常见元素对Fe-C相图上各临界点的影响
2.2.6 碳当量和共晶度的意义及表达式
2.3 铸铁的凝固结晶及固态相变
2.3.1 铸铁的非平衡凝固概念与过程
2.3.2 铸铁熔液的结构
2.3.3 初生石墨的结晶
2.3.4 初生奥氏体的结晶
2.3.5 共晶凝固过程
2.3.6 磷共晶的形成
2.3.7 连续冷却时铸铁的固态相变
2.3.8 铸铁的热处理原理
2.4 影响铸铁铸态组织的因素
2.4.1 冷却速度的影响
2.4.2 化学成分的影响
2.4.3 铁液的过热和高温静置的影响
2.4.4 孕育的影响
2.4.5 气体的影响
2.4.6 炉料的影响
2.5 铸铁凝固及冷却过程中主要缺陷的形成原理及其防止
2.5.1 缩孔及缩松的形成及其防止
2.5.2 铸造应力、变形和开裂及其防止
2.5.3 非金属夹杂物和组织不均匀性及其防止
2.5.4 气孔的形成及其防止
参考文献

第3章 铸铁材质的检测
3.1 铸铁化学成分分析
3.1.1 分析方法的分类
3.1.2 取样和制样的标准和方法
3.1.3 常用铸铁化学成分分析标准
3.1.4 碳硫分析
3.1.5 光电直读光谱分析
3.1.6 热分析
3.2 铸铁组织检验
3.2.1 金相试样的制备
3.2.2 石墨检验
3.2.3 基体组织检验
3.2.4 碳化物检验
3.2.5 磷共品检验
3.2.6 共晶团检验
3.2.7 高温金相组织检验
3.2.8 晶粒尺寸检验
3.2.9 彩色金相组织检验
3.2.10 组织定量分析
3.2.11 常用铸铁金相检验标准
3.3 铸铁现代分析方法
3.3.1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
3.3.2 透射电子显微分析
3.3.3 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
3.3.4 X射线衍射分析
3.4 铸铁物理性能测试
3.4.1 密度测试
3.4.2 线膨胀系数测试
3.4.3 比热容测试
3.4.4 热导率测试
3.4.5 磁性参数测试
3.5 铸铁力学性能试验
3.5.1 拉伸试验
3.5.2 楔压试验
3.5.3 硬度试验
3.5.4 冲击试验
3.5.5 弯曲试验
3.5.6 压缩试验
3.5.7 弹性模量试验
3.5.8 旋转弯曲疲劳试验
3.5.9 平面应变断裂韧度KIC试验
3.5.10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和疲劳裂纹扩展门槛值试验
3.6 铸铁铸造性能的测定
3.6.1 流动性测定
3.6.2 体收缩测定
3.6.3 线收缩测定
3.6.4 裂纹倾向测定
3.6.5 铸造应力测定
3.6.6 凝固膨胀力测定
3.7 铸铁使用性能试验
3.7.1 耐热性能试验
3.7.2 耐磨和抗磨性能试验
3.7.3 耐蚀性能试验
3.7.4 耐压试验
3.7.5 致密性试验
3.7.6 铸造磨球冲击疲劳寿命试验
3.8 铸铁的无损检测
3.8.1 用超声波法测定球墨铸铁球化率
3.8.2 用超声波法鉴别铸铁石墨形态
3.8.3 用电磁法进行铸铁分选
3.8.4 铸铁件缺陷的无损检测
参考文献

第4章 灰铸铁
4.1 金相组织特点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4.1.1 石墨
4.1.2 基体
4.1.3 碳化物
4.1.4 磷共晶
4.1.5 共晶团
4.1.6 金相组织对性能的影响
4.2 灰铸铁的性能
4.2.1 力学性能
4.2.2 物理性能
4.2.3 使用性能
4.2.4 工艺性能
4.3 灰铸铁的冶金质量指标
4.3.1 成熟度及相对强度
4.3.2 硬化度及相对硬度
4.3.3 品质系数
4.4 提高灰铸铁性能的途径
4.4.1 化学成分的合理选配
4.4.2 改变炉料组成
4.4.3 铁液过热处理
4.4.4 铁液孕育处理
4.4.5 低合金化
4.5 灰铸铁的热处理及其他处理
4.5.1 灰铸铁热处理特点
4.5.2 灰铸铁常用的热处理工艺
4.5.3 频波谐波时效
4.6 灰铸铁的标准及合理选用原则
4.6.1 灰铸铁的力学性能标准
4.6.2 灰铸铁力学性能与铸件壁厚的关系
4.6.3 试棒与铸件本体性能
4.6.4 合理选用原则
4.7 典型灰铸铁件
4.7.1 高强度灰铸铁件
4.7.2 薄壁减磨灰铸铁件
4.7.3 D型石墨铸铁件
4.7.4 离心铸造灰铸铁排水管
参考文献

第5章 球墨铸铁
5.1 金相组织
5.1.1 石墨
5.1.2 基体
5.1.3 碳化物
5.1.4 磷共晶
5.2 球墨铸铁的性能
……
第6章 蠕墨铸铁
第7章 可锻铸铁
第8章 抗磨铸铁
第9章 冷硬铸铁
第10章 耐热铸铁
第11章 耐蚀铸铁
第12章 铸铁熔炼 2.铸造手册:第2卷  铸钢(第3版)本书常用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铸钢工业的发展
1.1.1 铸钢件的出现和铸钢工业的形成(1845~1940年)
1.1.2 20世纪40年代以后铸钢工业的技术进步
1.2 铸钢件的优点
1.2.1 与锻钢件比较
1.2.2 与焊接结构件比较
1.2.3 与铸铁件及其他合金铸件比较
1.3 铸钢件的应用
1.3.1 电站设备
1.3.2 铁路机车及车辆
1.3.3 建筑、工程机械及其他车辆
1.3.4 矿山设备
1.3.5 锻压及冶金设备
1.3.6 航空及航天设备
1.3.7 高压容器设备
1.3.8 船舶
1.3.9 农用机具

第2章 基本知识
2.1 钢的金相和热处理基础
2.1.1 Fe-Fe3C相图
2.1.2 Fe-Fe3C系合金的分类
2.1.3 碳钢的铸态组织
2.1.4 碳钢在加热过程中的组织转变
2.1.5 碳钢在冷却过程中的组织转变
2.1.6 碳对碳钢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2.2 钢的合金化基本知识
2.2.1 合金元素在钢中存在的形态
2.2.2 合金元素对相图的影响
2.2.3 合金元素对等温转变曲线的影响
2.2.4 合金元素对钢的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2.2.5 常用合金化元素在钢中的作用
2.3 影响铸钢性能的一些因素
2.3.1 钢中常见杂质元素的影响
2.3.2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影响
2.3.3 铸钢凝固速度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2.4 电弧炉炼钢基本知识
2.4.1 电弧炉炼钢方法的分类
2.4.2 电弧炉炼钢中的炉渣
2.4.3 炼钢中冶金反应的热力学
2.4.4 炼钢中冶金反应的动力学
2.5 感应电炉炼钢基本知识
2.5.1 无芯感应电炉炼钢原理
2.5.2 感应电炉炼钢的优缺点
2.5.3 真空感应电炉炼钢
2.6 炉外精炼基本知识
2.6.1 炉外精炼的重要作用
2.6.2 炉外精炼技术的发展
2.6.3 炉外精炼的特点和方法
2.6.4 炉外精炼的基本原理
2.6.5 炉外精炼技术在铸钢生产中的应用
2.6.6 纯净钢精炼技术
2.6.7 炉外精炼技术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第3章 铸钢的分类及牌号表示方法
3.1 铸钢的分类
3.2 我国铸钢牌号的表示方法
3.3 某些国家铸钢牌号的表示方法
3.3.1 国际标准化组织(IS0)
3.3.2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EN)
3.3.3 德国[DIN(SEW)]
3.3.4 美国国家标准(ANSI/ASTM)
3.3.5 英国(BS)
3.3.6 法国(NF)
3.3.7 日本(JIS)
3.3.8 俄罗斯(ROCT)
3.4 各国铸钢牌号表示方法对照表

第4章 一般工程与结构用铸造碳钢和高强度铸钢
4.1 铸造碳钢
4.1.1 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
4.1.2 特殊情况下的处理方法
4.2 -般工程与结构用高强度铸钢
4.2.1 国际标准
4.2.2 美国标准
4.2.3 其他国家的有关标准
4.3 焊接结构用铸钢
4.3.1 国际标准
4.3.2 中国标准
4.3.3 日本标准
4.3.4 美国标准
4.3.5 德国标准
4.4 碳钢的物理性能和铸造性能
4.4.1 物理性能
4.4.2 铸造性能
4.5 碳钢的典型金相组织
4.5.1 铸态组织
4.5.2 低碳(W(C)=0.2 %)铸钢的典型金相组织
4.5.3 中碳(W(C)=0.4 4%)铸钢的典型金相组织
4.5.4 高碳亚共析(W(C)=0.6 4%)铸钢的典型金相组织
4.5.5 高碳过共析(w(C)=1.2 0/0)铸钢的典型金相组织
4.5.6 铸造碳钢的断面效应

第5章 铸造中、低合金钢
5.1 低合金结构铸钢
5.1.1 国家标准低合金结构铸钢
5.1.2 行业标准低合金铸钢(JB/T6402-2006)
5.2 我国的中、低合金高强度铸钢
5.2.1 铸造锰钢
5.2.2 铸造硅锰钢
5.2.3 铸造锰钼钢
5.2.4 铸造硅锰钼钢
5.2.5 铸造锰钼钒及铸造硅锰钼钒钢
5.2.6 铸造锰钼钒铜钢
5.2.7 铸造铬钢
5.2.8 铬钼铸钢
5.2.9 铬锰硅铸钢
5.2.10 铬锰钼铸钢
5.2.11 铬钼钒铸钢
5.2.12 铬铜铸钢
5.2.13 钼铸钢
5.2.14 铬镍钼铸钢
5.2.15 铜铸钢
5.3 微量合金化铸钢
5.3.1 钒、铌系微量合金化铸钢
5.3.2 硼系微量合金化铸钢
5.3.3 稀土铸钢
5.4 国外的中、低合金铸钢
5.4.1 欧洲标准(EN)中、低合金铸钢
5.4.2 美国的中、低合金铸钢
5.4.3 日本的低合金铸钢
5.4.4 德国的低合金高强度铸钢
5.4.5 俄罗斯合金铸钢
5.4.6 法国工程与结构用铸钢:
5.4.7 英国工程与结构用铸钢:
5.4.8 瑞典非合金和合金铸钢
5.4.9 美国某公司典型低合金钢成分对照
5.5 低合金高强度铸钢的典型金相组织
5.5.1 w(Mn)=1.5 %的铸钢
5.5.2 w(Mo)=0.5 %的铸钢
5.5.3 铬钼钒铸钢
5.5.4 铬铸钢
5.5.5 铬钼铸钢
5.5.6 铬钼铸钢
5.5.7 铬钼铸钢
5.5.8 铬钼铸钢
5.5.9 铬镍钼铸钢
5.5.10 镍铸钢

第6章 铸造不锈钢与耐热钢
6.1 工程与结构用中、高强度马氏体不锈钢
6.1.1 有关标准
6.1.2 w(Cr)=13%、W(Ni)=4%左右的铸钢
6.1.3 沉淀硬化不锈钢
6.2 耐腐蚀铸造不锈钢及镍基铸造合金
6.2.1 耐腐蚀不锈钢的品种
6.2.2 耐腐蚀不锈钢的化学成分和力学、物理性能
6.2.3 耐腐蚀不锈钢的有关标准
6.2.4 耐腐蚀不锈钢的物理性能
6.2.5 耐腐蚀不锈钢的典型金相组织
6.2.6 耐腐蚀镍基合金
6.3 铸造耐热钢
6.3.1 耐热钢的分类
……
第7章 铸造耐磨钢
第8章 铸造特殊用钢及专业用钢
第9章 铸造用钢的熔炼
第10章 铸造用钢的炉外精炼
第11章 铸钢件的热处理
第12章 铸钢件的质量检测3.铸造手册:第3卷 铸造非铁合金(第3版)
4.铸造手册:第4卷 造型材料 (第3版)5.铸造手册:第5卷 铸造工艺 (第3版)6.铸造手册: 第6卷 特种铸造  (第3版)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