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準教詠春:木人樁法》編輯推薦:詠春泰鬥80年武學心得傾囊相授,字字珠璣,不容錯過。700餘張清晰彩圖逐步示範,一招一式盡收眼底。30餘個重難點精講實練,復雜動作,輕鬆掌握。揭秘葉問經典木人樁範本,彌足珍貴。“以柔製剛”是詠春的中心思想。詠春的哲理主張不與人硬碰,要做到捨己從人,藉力打力,所以學習詠春,並不是單單學習拳腳上的功夫,更重要的是能夠學習中國傳統的哲學智慧。
葉準,詠春宗師葉問長子,傢學淵源。在葉問去世之後,子承父業,緻力於嚮海外推廣詠春拳。葉問1972年去世後,他繼承父業,緻力於嚮海外推廣詠春拳術。葉準在香港詠春體育會、沙田大會堂、香港城市大學、科技大學、佛山科技學院設點授徒。目前,葉準及其門徒在世界60多個國傢組織有詠春拳會近3000傢。因在世界武術推廣的卓越貢獻,葉準還獲得美國奧委會的嘉奬。
梁傢錩,葉準門下弟子,跟隨葉準學習詠春拳逾20年,現代錶葉準師傅於香港紀律部隊人員體育及康樂會教授詠春拳術。
陳振良,葉準門下弟子,跟隨葉準學習詠春拳逾20年,現代錶葉準師傅於香港紀律部隊人員體育及康樂會教授詠春拳術。
前言001
第一部分詠春拳的概述003
1.1詠春拳套006
小念頭006
尋橋007
標指008
1.2黐手008
1.3內外門及四門009
內外門分自身的內外門及接觸後的內外門009
埋踭及定踭010
1.4中綫與子午綫010
中綫010
子午綫011
“正身以中綫為子午綫、側身以對膊綫為對方中綫”解說012
第二部分木人樁的概述015
2.1木人樁簡介017
2.2木人樁的結構018
樁手角度及距離019
木人樁的虛手019
人與樁的高度020
人與樁的距離020
樁腳高度020
樁手不要太滑021
2.3學習木人樁的目的021
良好的位置021
熟練的手法及鞏固“形”的結構022
步法022
啓發性023
增強腰馬力023
隨時練習023
組閤性的攻擊練習023
2.4黐樁024
2.5打樁、朝形及追形025
2.6磨樁026
2.7打樁與意念027
2.8木人樁的應用029
第三部分木人樁法031
引言033
第節及第二節035
第節示範036
第二節示範040
重點145°楔位的走馬動作044
重點2正身耕手位置046
重點3捆手正掌047
重點4捆手底掌048
重點5捆手位置049
重點6膀手049
重點7虛手與實手050
重點8標馬捆手051
重點9楔腳051
應用解構052
第三節055
第三節示範056
重點1正身內門拍手062
重點2轉馬側身外門拍手及殺頸手062
重點3索手底拳063
重點445°側身腳063
應用解構065
第四節067
第四節示範068
重點1外門雙攤手,雙圈手底掌074
重點2內門雙攤手,雙正掌075
重點3雙正掌、底掌留意的事項076
重點4捆手077
重點590°踢腳078
應用解構079
第五節081
第五節示範082
重點1沉踭左右搖腕,撈手側底掌087
重點2捆手變正身抱琶手088
重點3膀手變側身抱琶手089
重點4耕手變正身抱琶手090
重點5膀手變漏手抱琶手091
重點6入馬093
重點7手形094
應用解構095
第六節101
第六節示範102
重點1耕手變換過程107
重點2擸手上頸、撳手上頸107
重點345°換步踢腳109
應用解構110
第七節115
第七節示範116
重點1移步直踢121
重點2移步直踢接轉馬低踢121
重點3撳手楔馬122
應用解構125
第八節127
第八節示範128
重點1退步封手踢腳134
重點2擸手踢腳134
重點3雙擸手的重點135
應用解構137
葉問原創範本141
鳴謝158
齣版後記159
我曾於1981年跟某君齣版瞭一本有關詠春木人樁的書,轉眼已30年瞭,這30年都是我發揚和教授詠春的黃金時間,在這段時間裏不斷發現那本書有不足甚至有歪麯,而且在這30年的黃金時間裏,我對木人樁跟黐手及搏擊的關係都有深刻的體會,所以一直都希望能夠重新編寫過一本對學者更加有幫助的樁書,因此我便齣版瞭這本書。
這本書除瞭很少數不同之外,是完全根據葉問宗師遺留下來的樁法編寫的。在這本書裏麵,特彆對某一些問題加以強調,使到讀者更加留意,比如第一節強調正身馬的作用,和第七、第八節多加瞭一下撳手的原因,其他還有很多重點都加以說明,務求對讀者更加有幫助,使他們更加能夠理解詠春的樁法,容易學習及使用。
葉準
第一部分 詠春拳的概述
詠春是一套“以柔製剛”的功夫,任何功夫的練習過程都是由固定形式練到無固定形式,亦即是由有形到無形。
——葉準
中國功夫門派眾多,不論在形式上及風格上都大有不同,歸根究底就是因為各門派拳術的思想及理念不同所緻。拳法錶現在外是其動作,但重要還是拳法的理念,亦即是“拳理”。不同的拳理錶現在外就是不同形式的動作、手形及馬步,以緻用力方法等等都大有不同。
詠春拳著重捨力、藉力、以弱勝強、以柔製剛的方法。通過黐手的訓練,練齣良好的知覺反應及靈巧的步法。詠春的練習過程著重思考、變化及實踐,練拳之餘還必須思考,是近代著名的拳法之一。
“以柔製剛”是詠春的中心思想。所謂以柔製剛,並不是指完全不用力,而是教你如何用小力勝大力,以快打慢,達到剛而不硬、鬆而不懈的感覺。練習的過程是由鬆柔開始,隨著時間的練習而達至積柔成剛,以一百磅的石頭和一百磅的棉花為例,詠春的力就好比一百磅的棉花那樣,鬆沉而不剛硬。
詠春拳十分著重知覺的訓練,通過黐手練習令手部感覺更加靈敏,透過感應對方的力嚮變化,繼而做齣防守及進攻。
另外,“中綫理論”亦是詠春拳中強調的思想。除瞭要保護自己的中綫,還要學習使用簡單、直接的方法來打擊對方的中綫位置,兩點之間又以直綫快,因而詠春拳很著重兩者之間距離的變化,即“子午綫”理論。
詠春拳共有三套拳:小念頭、尋橋及標指,練習方法主要是通過黐手鍛煉,散手及離手練習。此外還有木人樁、八斬刀及六點半棍法。學習過程以拳套為基礎,通過黐手練習使手部感覺更加靈敏,來感應對方力嚮變化繼而做齣防守及進攻。黐手的練習就是應用拳套裏的動作及理論,並從中糾正運用錯誤的手法,為所學的功夫注入生命力,而並非一式一樣的死招式。
中國拳法特彆之處就是在拳術中蘊含瞭中國哲學思想,特彆是儒傢思想,詠春拳法也是一樣。詠春拳的哲理主張不與人硬碰,要做到捨己從人,藉力打力,所以學習詠春,並不是單單學習拳腳上的功夫,更重要的是能夠學習中國傳統的哲學智慧。
1.1詠春拳套
詠春拳套以簡潔精要為主,每一動作都是配閤拳理而成,沒有花巧動作。學習詠春拳的階段主要分為:拳套、黐手及技擊,拳套是練習的基礎,亦是日後黐手練習的事前準備;黐手是由拳套到實戰鍛煉的過渡練習,並不等同於搏擊。隻有把拳套練好,得到良好的基礎,纔能把黐手練好;黐手練好瞭,纔能靈活地於技擊中錶現齣來。因此詠春拳的學習過程是先練習拳套,再學習黐手,後到搏擊訓練。
詠春拳擁有博大精深的內涵。拳套易學難精,不能夠在短時間內完全掌握。就詠春的三套拳套而言,看起來簡單,但實際上把拳套融會貫通,還需要花上相當時間去理解及改正。
有人說,拳套是死闆的,沒有變化,但在實際應用時卻韆變萬化,那麼練習拳套又有何用呢?在實際應用時,應當追求無形限製的拳套,但是我們不可能一開始便追求無形的境界,必須先經過有形的練習階段,練好這個階段纔可以真正踏入無形的境界。所以練拳是從有形到無形,而拳套就是形的開始,是鍛煉基礎功夫的必然門徑。
小念頭
詠春拳的三套拳套,按練習的先後次序可分為:小念頭、尋橋及標指。小念頭的意思是減少雜念,盡量投入練習。初學者需先學習小念頭,並抱著謙虛及忍耐的態度習拳,切忌懷有一步登天或速成的想法。此基本套路的每一個動作都是日後的動作根基,例如黐手的大部分動作均是由小念頭演變齣來的。小念頭既為學習詠春拳的基礎,其重要性是可以肯定的,有所謂:“小念頭不正,終歸不正。”小念頭的動作簡單易記,初學者亦可以自行對鏡練習,但需要留意拳套裏所包含的詠春拳基本技巧,務必認真學習,打好基礎。
小念頭分為三節,第一節主要是認識中綫及功力的訓練,第二節是學習發力的方法,而第三節則是常用的基本手法。練習時必須要放慢動作,因為動作慢的時候纔能認真地練習,切記不可急躁,尤其是第一節裏的“一攤三伏手”,更要盡量練至慢速,慢而不間斷,慢而不呆滯。初練習約10分鍾,逐漸增至每次練習約30分鍾,視乎練習者的水平,不可勉強。
尋橋
詠春拳的第二套拳套為尋橋,意即“尋找橋手”的意思。人本身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當你要攻擊對方時,就必須把力打到對方身上,絕不可能隔空就把對方打倒,因此一定會有接觸對方身體的一刻,這個接觸可以有很多種方法,例如在頭、肩、踭(粵語中指手肘或腳跟——編者注)、膝、手及腳部等等。而手的接觸就好比一條橋梁把兩者連在一起,故美其名曰橋。
所謂尋橋,並不是盲目地去追尋對方的橋手,而是要學會在橋手相接時做齣變化。
在練習小念頭的整個過程中,沒有移動馬步,到瞭練習尋橋,則強調轉馬的鍛煉。轉馬是學會卸力的基礎,轉馬要練得穩且快,纔能真正達到卸力的效果。例如你用力推開一扇門,門被推開的一刻同時也是卸開你的來力;但是那扇門能否卸開你的來力,關鍵在於門與牆之間的接閤點是否穩健。如果接閤點不穩,不單不能卸開力度,反而會倒在地上。運用轉馬能否卸開對方的來力有相同的道理,而尋橋裏的轉馬膀手就是按照這個原理,所以腰馬練習在尋橋裏是非常重要的。
學習尋橋,除瞭學懂轉馬卸力,還有腰馬發力,增強攻擊時的爆發力。
標指
詠春拳的第三套拳,即後的一套是標指,意思是當你以標指標嚮對方失敗後,要學會應該如何處理。由於早期詠春拳不會公開授拳,加上標指是詠春拳的高級拳套,因此有“標指不齣門”的說法,很有一種神秘的色彩。早期的詠春拳,是不會隨便教授標指的,即使練習者學瞭很長一段時間,倘若功夫未達水平,師傅也不會傳授標指。由於練習標指前,必須有良好的小念頭及尋橋作為基礎,如果急於求成,根基未打穩,結果隻會弄巧反拙,有形而無實。由此可見,詠春拳的拳套是一層一層纍積齣來的,有瞭小念頭的基礎,纔能達至尋橋的沉實穩重,兩者練得好,纔可以把標指的瀟灑淩厲錶現齣來,而三者之間互相牽連、互相幫助。因此,雖然標指是後的一套拳,卻不代錶學成或修煉的結束,反而是真正踏入拳術修煉的新開始。
練習標指的重點是要學會如何發力。標指裏有很多動作是用以引導練習者如何將身體的力量在一瞬間統一地爆發齣來,達到力貫指尖的境界。若要做到這點,就先要使身體完全地放鬆下來,到達放鬆的狀態,纔可以發齣大的力。發力時,需要全身所有的關節一起運動,如果其中一個關節僵硬瞭或鎖緊瞭,就會大大影響發力的效果。即使功夫有相當水平也很難把標指打得好,所以標指被認為是高級拳套之一。
1.2黐手
黐手在整個詠春拳訓練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黐手並不等於搏擊,它隻是學習詠春拳的途徑,是一條橋梁貫穿拳套和搏擊,通過黐手,雙方練習者可以學懂摶擊裏所需要的元素。
由於黐手裏的技術都是以放鬆為基礎,練習黐手首要學習放鬆,放鬆這關功夫未練好,再練往後的拳法也是徒然。這裏要求的放鬆不隻是身體上的放鬆,更重要是思想上的放鬆。
練習黐手,應該先有正確的練習觀念,否則便會形成敵對的心態,以緻雙方都不能進步和學習。黐手可以令雙方進步,同時亦可使雙方退步,全在於練習者的心態。黐手就是將兩個“個體”連在一起,是力量的交流,通過黐手來感應對方力量的傳遞,從而練到藉力及卸力的方法。雙方在黐手時,攻擊和防守不再獨立,對方的攻擊導緻我的防守,而我的動作亦因對方的動作而改變,但改變的動作並非預先設定或排練的,攻擊和防守已變成一個有因果關係的整體。練習時要做到因應對方的動作而變,但要同時自保及反擊,亦即是“捨己從人”及“連消帶打”。詠春的手法講求直接簡單,藉力打力,若要練好,應先由捨己從人方麵入手。
另一方麵,通過學習黐手可以把拳套裏的動作靈活地應用齣來,更實在地明白各個動作的應用、變化及用力方法。由於每個人的身形、體重和性格都不同,所以同一個動作在不同人身上會有不同的用法。透過黐手,雙方互相研究,取長補短。在實際應用時,速度快是很重要的,但不隻是肌肉伸展的速度要快,更重要的是位置及放鬆——有利的位置可以縮短攻擊的路綫,使動作變得更直接及敏捷。
1.3內外門及四門
四門及內外門之說是指以人的心窩為中心打個十字,形成四個方位,即四門,上左門,上右門,下左門及下右門。另外,中門是指心窩嚮外的位置,而四門又分內外門。攤手、膀手等為上門方位的手法;低膀、耕手等是下門方位的手法;枕手是中門的手法。
內外門分自身的內外門及接觸後的內外門
內外門手可以用自己手部與對方手部的接觸點說明。以盤手來說,攤手處於對方伏手的內麵,因此攤手是內門手;而相反,伏手則處於對方手部的外麵,為外門手。這是基本的理解。隨著動作的變化,如果雙方都以單手的攤手互相接觸,而大傢的攤手都是處於對方的外門,就會形成外門攤手,因而攤打有外門攤打和內門攤打的分彆,所以在雙方接觸後的內外門不單隻用手法來判斷,亦有以接觸點來判斷的。
若不以接觸點而用自身來判斷,例如練小念頭時,則攤手以外為外門,攤手以內為內門。而內門又處於人體的中綫,是多弱點的位置,所以練詠春時常強調埋踭(此處指手肘——編者注),就是保護內門不輕易給人進攻入內。
埋踭及定踭
將踭部靠往胸部中心(中綫)位置,手踭需和胸口保持約一個拳頭大小的距離,手踭及中指第一節骨位對著中綫。埋踭後,踭部與胸部的正確距離應定位在約一個拳頭大小的距離,太近則會失去防守能力(束橋),太遠便不能發揮踭的力。定踭就是當你做動作時,手踭仍然麯手留中的意思。
1.4中綫與子午綫
中綫
人的中綫就是由頭頂垂直到下陰的一條綫。中綫很重要,因為人體很多弱點處於這條綫上,例如眉心、鼻梁、下顎、喉嚨、心窩以至下陰等等。中國功夫重視中綫的理論,而詠春拳更為講究,若是學習過小念頭的都知道,一開始就是教導找齣中綫的位置,打的日字衝拳也是朝著自己的中綫打齣去,以及往後的攤手及伏手,也是從中綫緩慢推齣。所謂“拳由中發,守中留中”,保護自己的中綫而擊嚮對方的中綫,達到連消帶打的效果。中綫理論就是詠春拳理的基礎,練拳先要明理,練詠春拳除瞭練功、黐手外,更重要就是思考、探索及領悟。
練習詠春拳的時候對著鏡子練習,可以幫助正確地找齣中綫位置,讓練習時的手位都能準確地處於中綫上。以小念頭為例,練小念頭時,正身麵嚮鏡子,詠春的術語稱為朝形,即是正麵對著對方一樣,這時候從鏡子對著自己的中綫練習等同於對著對方的中綫一樣,但在真實的情況裏,對方會不斷改變位置,所以便齣現瞭子午綫的理論。
子午綫
何謂子午綫?子午綫是天文、地理裏慣用的名詞,子午綫本身並不存在,隻是在學術研究上需要假設的一條綫,纔被抽象地創造齣來。例如在地球的經綫由北極到南極畫一條綫,以倫敦格林威治為零度起點,這綫是本初子午綫,或格林威治子午綫,即零度經綫,實際地球並沒有這一條綫,純粹是為學術研究而假設的,子午綫的東西兩邊分彆定為東經東半球和西經西半球。在功夫上,在對敵雙方中綫之間連成一條綫,便是子午綫。因中綫是頭頂垂直到下陰的一條綫,每一處都可作為連接點,可以産生齣很多條子午綫,重要的一點則在鼻尖相連的一條綫。子午綫就是你進攻對方直接的引導綫,在黐手過程中雙方攻守不斷交換、不停走動,因而會産生多條子午綫。葉準師父曾經引用葉問宗師的話說,著重防守的人會守住自己的中綫,著重進攻的人會看著對方的中綫,而攻守兼備的人就注重子午綫,可見子午綫對瞭解詠春拳理十分重要。
1.中綫90°前伸的方嚮位於大傢的子午綫上,雙方處於平等的優勢。
2.當雙方中綫不相對時,子午綫錶示短及直接擊嚮對方的綫位。
當對敵雙方麵對麵盤手時,大傢的中綫相對,中綫90°前伸的方嚮位於大傢的子午綫上,在這情況下,大傢基本上處於平等的優勢,同時指嚮對方的中綫又同時保護著自己的中綫。
但當我位於有利位置時,如在對方的45°位置,這時大傢的中綫不再相對,因為我的中綫仍是嚮著對方但對方的中綫卻不是嚮著我,這是絕對的有利位置,因為我的雙手可以同時擊嚮對方,而子午綫則錶示瞭短及直接擊嚮對方的綫位。在這情況下,處於失利的那一方要朝迴對方的方嚮,而這動作就是朝形。
正身以中綫為子午、側身以對膊綫為對方中綫解說
子午綫就是自己的中綫同對方中綫相連的一條綫,若正麵麵嚮對方,自己中綫的方嚮也是指嚮對方的中綫,即是與子午綫重疊;當雙方正身相對時(互相朝形)時,就以中綫為子午綫。如果以側身馬麵對對方,你的對膊綫便會對著對方的中綫;對著鏡子練習轉馬扯拳時,鏡子中對方的中綫(即自己原本的中綫)就變瞭自身的對膊位置,因而産生側身馬以對膊綫為對方中綫的理論。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