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久违的现代-冯纪忠/王大闳建筑文献集 |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3-01 |
| 作者:本书编委会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128.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60867274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新陈代谢之前》是日本建筑师矶崎新以建筑史家的视野与立场,将中、日、美三个现代建筑运动边缘国家不同的现代化/本土化历程进行比较,并且抽出梁思成、菲利普·约翰逊和丹下健三进行个案分析/引申,它使中国建筑的现代化/本土化的症结在这一特定语境得以彰显。实际上,就像“建筑”这个词初创于日本并被中国和韩国接受,在对现代性的接受、转化与创造上,东亚诸国中日本不仅是开风气之先者(虽然是被迫的),也一直是先锋和榜样,其在几乎全部领域的经验与成果,已经成为东亚现代文化的基础资源。
但是至少在目前,只从文化模式角度谈东亚问题,具有相当的局限性。从表面上看,它似乎规避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有色”视角,而进入更为沉潜的文明演化议题,但是对东亚诸国来说,近代以来的历史正是因为被日本“强制的现代性”(侵略战争)的存在,阻断了两岸同样可以“优雅”地进行现代性转化的历史契机。当这段历史在战后“重启”,两岸的更为自然的现代性之路已变得边缘和阻隔,如内地的冯纪忠、台湾的王大闳的现代主义与传统转化实验。
也就是说,两岸近代本应产生更为丰富、多样的空间现代性模式。由于至今尚未澄清、纾解的历史与文化积怨,导致空间遗产亦得不到正视和研究,成为被“抽空”的现代性转型时代。解开这个心结,跨越这个界限,有着迫切的现实需求。
由于早期的意识形态屏蔽(复古/折中主义成为主流)和后期的市场经济的冲击(后现代/商业建筑成为主流),冯纪忠与王大闳先生的现代建筑理念实践在两岸现代历史中均处于边缘位置,一生多有波折而甘于淡泊,其理念和实践的重要历史价值在近年才日益凸显,被后人研究、展览和重新评价。
“久违的现代:冯纪忠、王大闳建筑文献展”挖掘、展示冯纪忠、王大闳两位现代建筑设计大师*重要的现代建筑设计作品,如冯纪忠的方塔园及何陋轩,王大闳的建国南路自宅、国父纪念馆(中标方案)、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标方案)等,以设计图纸、模型、历史资料(图片、文献),以及影像、装置等当代展示方式和效果,呈现在两岸均被“埋没”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思想与杰作,激发设计界对探寻、接续中国现代设计理念的思考与讨论。
两位设计师的作品在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的两个展厅分别展示,形成富于深意的两岸现代设计的深层对话——将被埋没的呈现出来;将被区隔的互映起来;将未竟的承接下去。
前言
刖吾
东亚·多样·跨界一
历史、近代与当代空间演化中的东亚格局
格罗皮乌斯书赠王大闳诗稿
冯纪忠
方塔园
何陋轩
拆造何陋轩:冯纪忠先生建筑作品研究文献展
《何陋轩:二〇一四年八月二十九日,星期五》纪录片
王大闳
建国南路自宅
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标方案)
国父纪念馆
《久违了,王大闳先生》纪录片
何陋轩论
小题大做
因何不陋
树石亭池,小题大题
从冯纪忠的何陋轩谈起
王大闳论
那一代-一王大闳建筑师其人其事
青年王大闳及其台北建国南路自宅
从依赖到反思——王大闳自宅建筑作品的华丽反身
现代都会建筑的拟仿向度:
从巴塞罗那展览馆到虹庐、良士与鸿霖大厦
不语,为了远航
论坛
“久违的现代:冯纪忠、王大闳建筑文献展”新闻发布会
王澍张培力冯叶王依仁史建王俊雄徐明松
“久违的现代:冯纪忠、王大闳与早期现代建筑”论坛
李振宇黄一如王骏阳王明贤李翔宁王俊雄徐明松赵辰赵冰周榕史建
展赘信息
《久违的现代-冯纪忠-王大闳建筑文献集》的出版,对于我来说,简直是一份意外的惊喜,甚至可以说是一次“寻宝”之旅。我一直以来对中国近现代建筑史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往往苦于资料的零散和解读的困难。而这套文献集,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以一种极其系统和详尽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冯纪忠和王大闳这两位巨匠的建筑思想和实践成果。我被书中收录的丰富多样的文献资料所吸引,从他们早期的设计草图、模型照片,到后期的学术论文、项目报告,再到与同行的书信往来,这些一手资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去深入了解他们的创作过程和思维方式。我在这套书中,看到了他们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探索建筑的可能性,如何在借鉴西方先进建筑理论和技术的同时,努力地去寻找和确立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特色和文化根基。这种“中西合璧”的智慧,以及在实践中对建筑品质的极致追求,令我深受启发。我深信,这套文献集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学术的严谨性,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它让我们能够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忽视的建筑,理解那些“久违的现代”背后的故事和精神。
评分我不得不说,《久违的现代-冯纪忠-王大闳建筑文献集》是一本让我产生强烈共鸣的书。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深刻理解并回应时代需求的建筑师心怀敬意,而冯纪忠和王大闳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套文献集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才华,更是那个时代一群知识分子在艰难探索中,为中国现代建筑的未来所做的努力和贡献。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他们如何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寻找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具有国际视野的建筑发展道路。书中收录的大量文献,从设计草图到学术论文,再到与同行的书信往来,都生动地展现了他们严谨的学术态度、创新的设计理念以及对建筑事业的执着追求。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他们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论述,这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一种对民族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创造性转化。通过阅读,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建筑师们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不仅仅是在建造房屋,更是在塑造民族的文化符号和城市的面貌。这套书的意义,在于它唤醒了我对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史的深层思考,让我看到了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那些个体生命和智慧所闪耀的光芒。
评分《久违的现代-冯纪忠-王大闳建筑文献集》如同一部宏大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在我面前,让我得以近距离地观察和理解中国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中,两位重量级人物——冯纪忠与王大闳——所留下的宝贵足迹。我被书中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所深深吸引,不仅仅是那些精美的建筑模型和施工图纸,更是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思考过程。我在这套书中看到了他们如何在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去思考建筑的意义,去探索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创造出既满足功能需求,又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书中收录的许多原始文献,如手绘草图、设计说明、甚至是与同行之间的通信,都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让我们能够窥见他们创作背后的逻辑,理解他们的决策过程,感受他们对建筑的热情。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他们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技术结合的部分很感兴趣。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一种对文化基因的深刻理解与创新性表达,这正是中国现代建筑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的关键所在。这套文献集,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思想、关于历史、关于民族文化如何在现代语境下传承与发展的史诗。
评分当我翻开《久违的现代-冯纪忠-王大闳建筑文献集》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思想碰撞和时代变革的洪流之中。这套书以一种极其珍贵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冯纪忠和王大闳这两位中国现代建筑领域的先行者,他们一生的设计理念、实践经验以及对建筑史的深刻贡献。我被书中海量的文献资料所震撼,从详实的设计图纸到深入的理论探讨,再到充满个人色彩的书信往来,每一页都仿佛凝聚着他们对建筑事业的深沉思考和不懈追求。我在这套书中看到了他们是如何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同时,又努力地去探索和确立中国现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并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融入到现代建筑的设计之中。这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正是中国现代建筑能够获得世界认可的关键。我尤其对书中对于他们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城市的关系的探讨感到由衷的赞赏。他们的设计不仅仅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环境紧密相连,充满了对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的思考。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历程的绝佳窗口,让我们能够看到那些“久违的现代”是如何在不懈的探索中,逐渐清晰起来。
评分这套《久违的现代-冯纪忠-王大闳建筑文献集》的出现,与其说是一份珍贵的建筑学研究资料,不如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现代建筑史脉络的隐秘之门。我一直以来对那些在时代浪潮中默默耕耘、却又深刻影响了城市面貌的建筑师们充满好奇,而冯纪忠和王大闳无疑是其中两位绕不开的名字。当我翻开这厚重的文献集,首先被吸引的不是那些精美的设计图纸或高难度的技术剖析,而是那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时代气息和人文关怀。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了他们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它试图去梳理他们是如何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融合东西方建筑理念,探索中国现代建筑的出路。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上世纪中叶的上海、北京,感受着那些充满理想与碰撞的设计思考。冯纪忠先生的严谨与务实,王大闳先生的浪漫与开拓,在这套文献集中得到了多维度的呈现。我可以感受到,他们并非孤立的创造者,他们的设计与当时的社会需求、文化语境紧密相连,他们的每一个线条、每一个空间,都蕴含着对“现代”的深刻理解和对“中国性”的不断追问。尤其是一些手稿和通信,更像是直接触摸到了他们思想的源泉,那种在困境中寻求突破的勇气和对建筑的热爱,至今仍能激荡人心。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历程的绝佳视角,让我看到了在宏大叙事之下,个体建筑师如何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书写历史的篇章。
评分第一次接触《久违的现代-冯纪忠-王大闳建筑文献集》,我被其严谨的学术性和丰富的文献资料所震撼。这套书的编辑团队无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将两位在20世纪中国建筑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一生中的重要设计作品、学术思想、以及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呈现。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冯纪忠先生在建筑教育领域的贡献所吸引,他对于培养新一代建筑师所付出的心血,以及他所倡导的“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设计理念,在当时的环境下无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而王大闳先生,他的设计则展现出一种更加浪漫、更加富有远见的视角,尤其是在城市规划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设计上,他所展现出的对未来城市形态的想象力,至今仍令人称道。这套文献集,不仅仅是为建筑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对于任何一位关心中国城市发展和文化变迁的读者来说,都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通过阅读,我得以深入了解两位大师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坚持自己的建筑理想,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评分当我拿起《久违的现代-冯纪忠-王大闳建筑文献集》时,我并没有预设它会是一本多么“好看”的书,毕竟,建筑文献集往往带有一定的学术色彩,我担心它会晦涩难懂,如同冰冷的图纸堆砌。然而,事实证明,我的这种担忧是多余的。这套书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冯纪忠和王大闳这两位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一生的建筑实践和思想精髓,以一种极其丰富和多元的方式呈现出来。我被书中那些充满时代印记的设计图纸所吸引,它们不仅展示了精湛的技艺,更透露出设计者在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思考和突破。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收录了大量的书信、访谈、以及当时的评论文章,这些文字资料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能够直接倾听建筑师们的声音,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对于建筑事业的执着与热爱。我在这套书中,看到了中国建筑师如何在借鉴西方先进理念的同时,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化根基和民族特色。冯纪忠先生的严谨与务实,王大闳先生的浪漫与前瞻,在这套书中得到了精彩的交织与碰撞。这套书不仅仅是建筑专业人士的宝贵财富,对于任何一位对中国近现代建筑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它都是一次难得的、深入的、充满启发的阅读体验。
评分《久违的现代-冯纪忠-王大闳建筑文献集》的出现,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关于“何为中国现代建筑”的深度对话。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的建筑,就是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而这套文献集,正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去倾听冯纪忠和王大闳这两位巨匠在那段特殊时期,内心深处的建筑哲学和时代思考。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他们设计理念形成过程的细致解读,从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吸收与扬弃,到如何在中国本土文化语境下进行创新性实践,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我在这套书中看到了大量的原始设计手稿、模型照片以及大量的文字记录,这些都仿佛是时间的胶囊,将那个时代的建筑思潮、技术条件以及人文情怀,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通过阅读,我不仅对他们的具体作品有了更深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我开始理解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依然能够坚持自己的建筑理想,并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道路。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建筑画册,更是一本关于思想、关于历史、关于中国现代建筑发展脉络的深度文献。
评分说实话,初次接触《久违的现代-冯纪忠-王大闳建筑文献集》,我的心态是带着一种期待而又略显保守的。我担心这会是一本过于专业、过于学术的书籍,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会显得门槛过高,难以消化。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套文献集做得非常出色的一点是,它在保留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注重了叙事的流畅性和可读性。编辑们显然花了很多心思,将冯纪忠和王大闳的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编排,使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各自的设计思想演变、项目实践以及与同时代其他建筑师的交流。我尤其喜欢书中穿插的那些时代背景介绍和评论文章,它们为理解作品提供了必要的语境,让那些曾经的建筑图纸和模型照片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历史、文化、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在这套书中看到了中国建筑师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下,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同时又不失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现代建筑之路。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有机结合,充满了智慧和创造力。通过阅读,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建筑,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承载着怎样的故事和理念,而这套文献集,正是解读这些故事的钥匙。
评分当我翻开《久违的现代-冯纪忠-王大闳建筑文献集》时,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位误入时空隧道的研究者,眼前展开的是一幅幅关于中国现代建筑早期探索的珍贵画卷。这套书的内容之详实,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展示建筑师的作品,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的创作过程,包括大量的草图、设计说明、会议记录,甚至是私人信件。这些一手资料,为我们理解冯纪忠和王大闳这两位杰出建筑师的设计哲学和创作手法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视角。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他们如何处理材料、空间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的讨论很感兴趣。在那个时代,建筑的材料选择和施工工艺都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他们却能在这种限制下,依然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和美学价值的作品。王大闳先生在城市规划和标志性建筑设计上的前瞻性,冯纪忠先生在具体项目实施中的严谨和创新,在这套文献集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再发现”的过程,我发现许多我过去习以为常的建筑,背后都有着如此深厚的设计思考和历史沉淀。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建筑学界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也为广大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历程的绝佳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久违的现代”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