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 50784-2013)

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 50784-201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混凝土
  • 结构
  • 检测
  • 现场检测
  • 技术标准
  • GB/T 50784-2013
  • 工程质量
  • 建筑工程
  • 无损检测
  • 验收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东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7112093031
商品编码:1297990998
开本:32

具体描述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13) 本书是国家现行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方面最基本、最核心的强制性标准,为各类建设工程的质量验收提供了统一的依据和基本原则。其内容涵盖了工业与民用建筑、市政工程、公路工程、水利工程等各类工程的施工质量验收要求。 核心内容概述: 总则: 明确了标准的目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以及质量验收的基本程序和要求。强调了以验收标准为基础,以分部分项工程为验收单元,以施工技术文件和验收记录为依据的原则。 术语: 详细解释了标准中涉及的各项专业术语,确保理解的准确性。 基本规定: 阐述了质量验收的基本要求,包括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审查、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核查、样板引路、隐蔽工程验收、有代表性工程实体质量抽查等。 通用要求: 针对各类工程共有的质量要求,如地基与基础、主体结构、建筑装饰装修、建筑屋面、建筑地面、门窗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通风与空调工程、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建筑工程、电梯工程、建筑节能工程等,提出了具体的验收标准和方法。 专业工程: 针对不同类型的专业工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砌体结构工程、钢结构工程、木结构工程、防水工程、保温工程、消防工程、防雷工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给水排水工程、采暖工程、通风与空调工程、燃气工程、电力工程、通信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港口及航道工程、水利水电工程、风景园林工程、建筑幕墙工程等,详细规定了各专业工程的质量验收标准、检查项目和评定方法。 工程实体质量验收: 详细说明了对工程实体各项性能指标的检测要求,包括尺寸、外观、强度、耐久性、安全性、功能性等。 质量验收记录: 规定了各类验收过程中需要填写的表格和记录的要求,确保验收过程的规范性和可追溯性。 附录: 包含了一些重要的参考性表格和图示,便于实际操作。 本书的特点与价值: 1. 权威性与通用性: 作为国家强制性标准,本书具有最高的权威性,适用于所有建设工程的质量验收,确保了工程质量的基本底线。 2. 系统性与全面性: 内容涵盖了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专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质量验收体系。 3. 可操作性强: 标准中的各项要求都明确具体,并辅以检查项目、检查方法和评定标准,便于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进行实际操作。 4. 指导性作用: 本书不仅是验收的依据,也是指导施工过程的重要技术文件,能够帮助施工单位规范施工行为,提高工程质量。 5. 促进工程质量提升: 通过统一的验收标准,能够有效遏制工程质量问题,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适用对象: 本书适用于所有从事建设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监督管理的各类人员,包括但不限于: 建设单位的项目管理人员 施工单位的项目技术负责人、施工员、质量员、质检员 监理单位的总监、专业监理工程师、监理员 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的监督人员 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和教师 通过学习和应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13),能够有效提升建设工程的整体质量水平,为建设更多优质、安全、耐久的建筑工程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看来,《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 50784-2013)》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规范,更是一部“混凝土健康诊断大全”。我平时的工作经常会接触到各种混凝土结构,对其进行性能评估和质量检测。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和系统的指导。我非常赞赏它在内容编排上的科学性,从宏观的检测流程到微观的仪器操作,都做了细致的说明。书中对于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的对比分析,让我能够更明智地选择最适合特定工程需求的检测方案。我尤其喜欢它对检测结果判定标准的清晰界定,这避免了主观臆断,确保了检测结论的客观性和可靠性。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提升了自己在混凝土结构检测方面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深刻理解了工程质量的重要性,以及我们作为检测人员所肩负的责任。

评分

这本《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 50784-2013)》对于我来说,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从事结构检测工作多年,见过太多因为检测不到位而带来的隐患。这本书的出现,在我看来,就是给整个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它以最精炼的语言,最严谨的逻辑,为我们描绘了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的“最佳实践”。我最欣赏的是,它并没有将检测技术简单地呈现为冷冰冰的公式和图表,而是深入到每一个操作细节,每一个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比如说,书中对于现场环境因素的考虑,如温度、湿度对回弹值的影响,以及钻芯取样时的保护措施,都做了详尽的说明。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往往决定了检测结果的成败。阅读这本书,我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他用自己的实践经验,告诉你哪些是“坑”,哪些是“捷径”。它不仅仅是教我们“怎么做”,更是教我们“为什么这么做”,从而让我们从根本上理解检测的意义和价值。这本书,对于我这样的基层检测人员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是不断提升业务水平的精神食粮。

评分

翻开《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 50784-2013)》,我仿佛置身于一个严谨而有序的检测现场。这本书的编撰,无疑凝聚了行业内无数专家的心血,它以一种高度系统化、条理化的方式,将复杂的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梳理得井井有条。我尤其看重书中对于各项检测方法的操作规程的详细描述,它不仅给出了理论上的指导,更贴近实际操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例如,关于超声波检测,书中不仅阐述了其基本原理,还对探头选择、耦合剂使用、以及现场环境对声时测量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操作仪器的技术人员来说,至关重要。它帮助我们理解,每一个看似简单的检测步骤,背后都蕴含着科学的逻辑和严谨的要求。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混凝土结构检测并非简单地“敲敲打打”,而是需要系统性的思维、科学的工具和严谨的操作。它提升了我对于工程质量的整体认知,也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责任感。

评分

当我拿到《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 50784-2013)》这本书时,一股肃然起敬之情油然而生。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官方编号,更是因为它所代表的行业权威性和严谨性。作为一名结构检测领域的初学者,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专业世界的大门。我之前总是对一些检测方法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这本书详细地阐述了各项检测技术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判定依据,让我对这些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尤其是它在对各种检测方法局限性的分析,以及在特殊情况下的处理建议,让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我曾经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过一些棘手的问题,但通过查阅这本书,我都能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耐心地指导着我一步步走向成熟。这本书的出现,不仅巩固了我已有的知识,更激发了我对结构检测这个领域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

评分

这本书《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 50784-2013)》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本标准,不如说是一本“操作手册”和“思维指南”。作为一名在工程监理岗位上多年的人员,我深知现场检测的重要性,它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在面对各种复杂的检测场景时,有了一个坚实的依靠。我特别欣赏它在内容编排上的逻辑性,从检测前的准备工作,到各种检测方法的具体实施,再到数据的分析和报告的撰写,环环相扣,清晰明了。书中对于每一种检测方法的适用范围、优缺点、以及注意事项的阐述,都非常到位,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地选择最适合的检测手段。我甚至会把书中提到的检测标准,作为我日常工作中对检测单位进行指导和监督的重要依据。它不仅仅是规范操作,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对质量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对工程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拥有了一个强大的“智囊团”,能够在遇到任何检测难题时,都能从中找到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里时,其实是抱着一种既好奇又略带功利的心态。作为一名刚入行不久的结构检测工程师,我深知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混凝土结构这个看似熟悉却又充满细节的领域。GB/T 50784-2013这个编号,本身就带着一股官方和权威的肃穆感,我知道这不像小说那样能让人沉浸其中,而更多的是一种工具书,一种指引。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的扉页,细细品读目录,并开始逐章深入时,我才发现,这本书远比我最初设想的要丰富得多,也更具启发性。它不仅仅是罗列着条条框框的规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用最严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的全貌。从最初的准备工作,到各项检测方法的详细阐述,再到结果的判定和报告的撰写,每一个环节都力求详尽,不留死角。我尤其喜欢它在描述各种检测技术时,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原理,还深入到操作细节,比如仪器设备的选型、校准要求,以及现场环境的考量。这对于我们这些实际操作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有时候,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之间总会存在一道鸿沟,而这本书,似乎在努力地弥合这道鸿沟。它让我意识到,看似简单的敲击、钻孔、回弹,背后都蕴含着严谨的科学原理和细致的操作规程。我甚至能想象到,那些编写这本书的专家们,在编写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时,是经历了多少实际项目的磨练和对质量的极致追求。这种敬业精神,通过这本书传递给我,也激励着我更加认真地对待我的工作。

评分

手捧着这本《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 50784-2013)》,一股强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作为一名在工程一线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老兵,我深知现场检测工作的重要性,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和使用寿命。这本书,就像是我手中的一把金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更专业、更精细的检测世界的大门。它不仅仅是对现有检测技术的总结和规范,更是一种对行业发展方向的指引。我喜欢它在方法论上的清晰和条理,无论是检测前的准备,还是检测中的操作,亦或是检测后的数据处理,都事无巨细地一一罗列。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比如环境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以及仪器设备的定期校准等,都做了重点强调。这正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难题,而这本书给出了明确的解决方案。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我们规避风险,提升工作效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巩固了已有的知识,更学到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方法。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本标准凝聚了无数一线工程师的智慧和经验,是对行业最高标准的体现。它让我更加坚信,只有遵循科学严谨的检测流程,才能真正守护好每一栋建筑的生命线。

评分

当我第一次捧起《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 50784-2013)》这本书时,我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对行业规范和工程质量的敬意。这本书的出现,对于像我这样在建筑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的“理论洗礼”。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种对“精益求精”的工程精神的传承。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各项检测方法的详细阐述,从原理到操作,再到结果的分析,都力求做到严谨、准确。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将自己毕生的绝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书中对检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的预判和解决方案,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我曾经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过一些困惑,但通过查阅这本书,我总能找到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指引。它让我明白,每一次看似简单的检测,都承载着对工程安全和使用寿命的承诺。

评分

第一次接触《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 50784-2013)》这本书,是在我读研究生期间。当时,导师推荐我们阅读相关的行业标准,为我们即将开始的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坦白说,起初我对这种标准的阅读是有些抵触的,总觉得太过枯燥乏味,缺乏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学术的探讨性。然而,当我真正沉下心来,逐章逐句地研读后,我才发现,这本书所蕴含的价值,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规范,更是一本集大成的行业智慧结晶。书中所阐述的每一个检测方法,从回弹法、超声法到钻芯法,都配有详细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判定依据。这对于我们这些理论知识储备相对薄弱,而实践经验又不足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盏明灯。我特别欣赏它在对各项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的说明,这能够帮助我们避免在实际工作中误用方法,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书中对检测结果的分析和报告撰写的要求,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们知道如何将检测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工程信息。读这本书的过程,我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建筑物的“体检中心”,了解了如何用各种“仪器”去“诊断”混凝土结构的“健康状况”。这种对工程质量的严谨态度,以及对细节的极致关注,深深地打动了我,也让我对结构检测这一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 50784-2013)》这本书时,我的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权威”。这本书的名称本身就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严谨和专业。作为一名刚刚接触混凝土结构检测领域的新人,我对于如何进行科学、规范的现场检测感到一丝迷茫。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知识上的空白。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地为我讲解着检测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喜欢它对于不同检测方法的详细阐述,不仅说明了原理,还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比如,在讲解回弹法时,它不仅仅告诉我们如何使用回弹仪,更强调了在不同表面、不同构件上进行检测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需要注意的细节。这种细节的处理,让我深切感受到编写者对工程质量的极致追求。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将书中的内容与自己以往的一些工作经验进行对照,发现了不少自己曾经忽略或者处理不当的地方。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知识和技能上的不足,同时也为我指明了改进的方向。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种理念的传递,让我明白了规范操作的重要性,以及科学检测对于保障建筑安全的核心作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