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离歌III
定价:26.80元
作者:饶雪漫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503945960
字数:12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1.饶雪漫的千万总是**保证; 2.《离歌III》作为饶雪漫历时5年的畅销作品终结篇,对读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首印50万册目前已经被经销商预定一空;从《离歌I》到《离歌III》,雪漫的原有读者中学生群体已经成长为具有更强消费能力的群体,品牌意识正在形成,对与离歌相关产品具有强烈的购买欲。 3.故事情节紧凑,高潮迭起,将人物的命运推向**点。 4.邀请与人物气质相符的人气模特拍摄精美图片,国内**摄影师精心打造,精美别册《我们的离歌》,将《离歌I》到《离歌III》的精彩故事重新唯美演绎,是所有“离歌迷”们不可错过的收藏。 五年《离歌》即将响起尾声,2010年盛夏,《离歌》三部曲疼痛完结。 命途多舛的马卓和毒药*终能不能在一起?肖哲、马卓、毒药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谁在终点处获得幸福,谁又转身离开渴望新生?饶雪漫让你在疼痛过后感悟爱与感动。 跨越五年饶雪漫2010年情感大戏完美终结,它将是你**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
内容提要
《离歌》是青春文学作家饶雪漫的经典作品,讲述四川姑娘马卓倔强而飘零的人生。在前两部中,马卓与养父阿南的平静生活被男生毒药和他的姐姐夏花打破,狂傲不羁的毒药深爱着马卓却一次次伤害了她,而阿南也不由自主地爱上了酷肖马卓死去母亲林果果的夏花,甚至因此荒废了自己的事业。
在《离歌III》中,决心与过去告别的马卓独自到北京上大学,法律系大三的她进入一家的律师事务所当实习生,却因此遭遇了问题少女洛丢丢和她神秘的母亲吴媚媚,并被洛丢丢偷走了毒药留给她的信物。为了拿回毒药的护身符,马卓孤身深入虎穴,却被洛丢丢陷害丢掉了工作,并因此和犯罪集团有了瓜葛,前途险恶。与此同时,马卓听说阿南要将家乡的超市卖掉迁来北京,不愿阿南为自己继续牺牲的她,决定回到家乡劝阻阿南,却宿命般再次遇见了消失数年的毒药。毒药迟到的道歉让马卓轻易原谅了他,但他却同时带来了令马卓震惊的消息:原本与阿南相恋的夏花就要结婚了,新郎不是阿南,而是一个曾经深深影响过毒药和夏花命运的人物……
命途多舛的马卓和毒药能不能终在一起?《离歌》中的每一个人是否都能获得苦苦期待的幸福?《离歌III》将于2010年暑期华丽登场,唱响这段青春故事扣人心弦的休止符。
目录
作者介绍
饶雪漫,中国青春文学界一个不可忽略的名字。她十四岁开始发表篇小说,迄今已出版作品五十余部,总超过千万册。经典作品《左耳》《沙漏》,单本超百万。她策划了中国个儿童文学写作组合“花衣裳”,使得三个本默默无闻的作者,在两年内创下畅销近300万的神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扎实,读起来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它没有刻意去拔高什么宏大的主题,而是聚焦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那些细微的、难以言说的痛楚与渴望。那些对话场景的设计尤为精彩,寥寥数语,便能将人物间微妙的张力、隐藏的爱意或是不愿挑明的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反复咀嚼了好几处情节,发现作者处理情感冲突的方式非常成熟,不是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对立,更多的是“对的人在错的时间相遇”的宿命感。看着人物们在现实的重压下,如何在理想与妥协之间摇摆不定,那种撕扯感让人感同身受。书里关于友谊的探讨也相当深刻,那种超越血缘的羁绊,有时比爱情更加坚韧,但也更容易因为误解而产生无法弥合的裂痕。读完后,我甚至开始审视自己过去那些被忽略的友情,开始重新理解那些曾经的“小题大做”,原来,在特定的年纪里,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才是支撑我们前行的全部重量。
评分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关于“疼痛的必要性”。书中的角色们似乎都在用一种近乎自毁的方式去验证自己存在的真实性,他们不断地试探自己与世界、与他人的边界,然后不断地在试探中受伤,又在伤口结痂的过程中获得某种新的认知。这种疼痛并非是矫揉造作的青春疼痛文学,而是源自于自我身份认同构建过程中的必然阵痛。我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命运时的坦诚,她不给虚假的希望,也不强行安排大团圆结局。很多事情就是那样无疾而终,很多情感就是那样不了了之,但这才是生活的常态。这种对“不完美”的接纳和呈现,让整部作品的基调变得厚重而真实。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每个人在青春期里那些不愿提及的、笨拙的、却又无比真诚的挣扎。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用同理心去阅读的作品,值得反复回味。
评分我很少被一本书中的某个场景深深地“困住”太久,但这本书做到了。其中有一段关于“错过”的描写,没有大段的煽情文字,仅仅是通过环境变化和人物的肢体语言来暗示,但那种巨大的失落感如同冰水浇灌,瞬间让我屏住了呼吸。作者的笔触是克制的,这种克制反而带来了更强大的爆发力。她似乎深谙“留白”的艺术,很多时候,她只抛出问题,却不急于给出答案,把解读和情感的填充工作交给了读者。这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地投入,去体会那些未言明的部分。对于那些习惯了快速阅读和明确结论的读者来说,或许会觉得有些晦涩,但我恰恰享受这种需要自己去拼凑完整情感地图的过程。它不是一个让你感到轻松愉悦的故事,更像是一次深度的情感挖掘,揭示了人性中复杂且难以调和的面向。
评分这本小说,初读时只觉文字带着一股熟悉的、略显忧郁的青春气息,像夏末傍晚忽然袭来的凉风,有些清爽,但更多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惆怅。故事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准,作者总能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设置一个转折,让你不得不放下手中的书,盯着空白的墙壁思考片刻。那种细腻的情感描摹,尤其是在刻画角色内心挣扎和迷茫时,简直像一把钝刀子,慢慢地、却又深刻地割开了青春的伪装。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环境氛围的渲染,无论是阴雨连绵的城市街道,还是空旷寂寥的校园角落,那些场景不仅仅是背景,它们似乎成为了角色情绪的延伸,共同编织出一个既华丽又略带颓废的青春画卷。主角们的选择往往带着一股决绝的劲头,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虽然常常以痛苦收场,却让人在为他们心痛的同时,又忍不住为他们那份纯粹的执着鼓掌。整本书读下来,就像经历了一场漫长而纠结的梦,醒来后带着些许头痛,却又久久无法忘怀梦中的那些光影和低语。
评分这部作品的结构安排,坦白讲,初看之下略显松散,但细细品味,却发现这种看似自由的叙事,实则暗藏着作者精心的布局。它更像是一系列情绪的碎片被小心翼翼地串联起来,而非传统意义上清晰的时间线推进。这种方式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回忆录”的质感,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个虚构的故事,而是在偷窥某人最私密的心路历程。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场景的反复渲染,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进行补充和侧写,使得原本单一的事件变得立体而复杂,充满了多义性。比如,某场争执,从A的角度看是误会,从B的角度看却是蓄意的伤害,这种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恰恰是青春的真实写照。书中的青春期焦虑被描绘得淋漓尽致,那种对未来既充满憧憬又深感恐惧的矛盾心理,被作者捕捉得入木三分,让人不禁感叹,原来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艰难地学习如何“长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