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極敏感、細膩的筆觸描寫*詞人李清照的一生。
2.使用超詳盡的資料,挑選超精美的詩詞。
3.李清照的人生波摺,以及她與其他詞人之間的關係,盡在此書中。
4.愛宋詞,尤其愛李清照的人不容錯過。
這是婉約派詞人李清照的詩詞傳記。李清照是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錶。
她齣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傢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齣嫁後與夫趙明誠共同緻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齣詞“彆是一傢”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
隨園散人,
畢業於*航空航天大學,詩人,散文作傢,曾齣版《當倉央嘉措遇見納蘭容若》等書。
序言:與時光對飲
*捲:婉約纔女初長成
零落人間
雲去雲來
京城繁華如夢
刹那塵緣起
寂靜裏綻放
生命皆如塵
第二捲:錦瑟年華誰與度
相逢如謎
兩處相思無言
纔女心事
春風十裏不如你
簡單幸福
淺相遇深相知
第三捲:紅塵世事皆如夢
突然西風蕭瑟
人生如修行
離情彆恨難窮
為君傾盡溫柔
孤獨不可言說
遠離塵囂
第四捲:清歡歲月兩相知
賭書消得潑茶香
疏影尚*
人比黃花瘦
獨抱濃愁無好夢
庭院深深
風過無痕
第五捲:刹那滄海已桑田
江山搖落
歲月風雨飄搖
踏雪沒心情
可憐春似人將老
生當作人傑
故鄉何處是
第六捲:風雨亂世自飄零
來日並不方長
韆山暮雪
天涯漂泊
風定落花深
夢遠不成歸
與歲月同行
第七捲:安得情懷似舊時
彩鳳隨鴉
琴心劍膽
欲將血淚寄山河
往事已成空
莫負東籬菊
避難金華
第八捲:煙月無邊人已去
物是人非事事休
青山有幸埋忠骨
草木春鞦
迴憶若可久居
半畝心田
歸去無痕跡
偶爾,想著前塵往事,說起花自飄零水自流。
*捲:婉約纔女初長成
陌上青草,簾外芭蕉,沉默的煙雨紅塵。
繁華與蕭瑟對望,滄海與桑田為鄰。整個*,都在真與幻之間搖搖晃晃。
不變的,是匆匆趕路卻又從未走遠的時光。
零落人間
宋朝,說來已是韆年前的記憶。那裏,雪月風花在柴米油鹽裏長成悠長的嘆息;那裏,纔子佳人在悲歡離閤裏說著緣起緣滅。那裏,人生與*,仿佛都在酒杯裏,婉約著,悲涼著。來往不休的過客行人,在遇見與離彆中,讓心事流放於文字。於是,有瞭宋詞。
有人徘徊堤岸,看曉風殘月;有人獨上高樓,看碧樹天涯。
有人悠閑自得,看山前星雨;有人淒淒切切,看滿地落花。
喜歡宋詞,喜歡那種悲涼中的美麗。楊柳岸的曉風殘月,短鬆岡的形單影隻,高樓上的濁酒入腸,都讓人在嘆息中默然追味。可惜,畢竟去遠瞭,風月纏綿的故事,詩酒流連的情懷,已是漸行漸遠。
盡管如此,有些人還是時常被人們說起。隻因,他們在匆忙的人生旅途中,以素淨之心真誠落筆,將歡喜與悲傷留在瞭詩文之中。這樣的詩文,足以燦爛到時光盡頭。
李清照便是如此。她留存於世的詩詞並不多,但人們從未忘記她筆下的風華。
她被後來的人們稱為婉約詞宗,並非因為她是女子而承濛錯愛,而是因為,她的確驚纔絕艷,落筆之處,悠然也好,蕭瑟也好,盡是大傢風範。於是,走入詩詞的*,總會與這婉約的女子不期而遇。她就在那裏,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靜默著,悲傷著。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時值春日,李清照齣生於山東濟南章丘明水鎮。在濟南老城西南角,有*的趵突泉。趵突泉有三個泉眼,終年噴湧,四周砌石,環以扶攔。泉畔有觀瀾,可憑欄俯視三泉噴湧的畫麵。李清照紀念堂就在趵突泉東漱玉泉畔。
草長鶯飛的日子,世間萬物皆如尋常,清醒中有醉意朦朧,迷茫中有悲喜浮沉。市井中的人們,來的來,去的去,過著平常的日子,說著沉默的對白。
無人知道,李府中的那聲啼哭連著怎樣的聚散離閤。也無人知道,多年以後,李清照會將自己的名字刻在歲月之上,被人們時常說起。
詩詞的*裏,多的是*恣肆的纔子,少的是簡淡清婉的纔女。那些陳舊的年月裏,大多數女子噤若寒蟬,似乎來到人間,從不需要思索,從不需要錶達。很慶幸,我們還是看到幾個柔弱的身影,倔強而平靜地端立在曆史的天空下。身為女子,她們敢於選擇自己的人生,我們有理由為之感動。
蔡文姬、薛濤、李清照、柳如是……這些女子頂著禮教與道德的巨石,在夾縫中生長,長齣瞭屬於纔女的絕代風華,實在算是奇跡。很慶幸,韆年以前,在填詞寫詩的人裏麵,有過李清照。宋詞裏,不能少瞭她的名字。那抹嫣然巧笑,那份清逸淒美,窈窕瞭韆年。
現在,她來瞭,零落人間,寂靜如塵。
北宋的繁華,日漸枯萎和荒蕪。遠處近處,清晰可見的是紛亂與掙紮、虛僞與軟弱,野心傢與陰謀傢,讓整個大宋王朝狼藉滿地。悠揚的笛聲不見瞭,清淺的時光不見瞭,隻剩下蒼茫的大地,長滿猙獰與淩亂。
生於這樣的年代,人生注定充滿荊棘。但也沒辦法,塵緣如謎,何時到來,何時離開,誰都無法掌控。李清照,這多愁善感的纔女,必然要在亂世的風雨裏尋尋覓覓,苦辣酸甜,唯有自知。
李清照齣生於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是宋神宗熙寜年間進士,是當時*的文人。他是蘇軾的學生,頗受東坡先生賞識,人們把他與另三位詩人廖正一、李禧、董榮並稱為“蘇門後四學士”。李格非生平寫過許多詩文,可惜大部分未能流傳下來。
他不僅對詩詞歌賦有很深的造詣,而且對於儒傢經典亦有專門研究,曾著有數十萬字的《禮記說》。同時,他還潛心研究曆史,寫過《史傳辨誌》。因為他文筆優美,宋朝人甚至把他與司馬遷相比。
李格非為人清正剛直,嫉惡如仇。或許正因為如此,他很難躋身於爾虞我*的北宋政壇。他曾在山東鄆州任教授,以教書為業。後來到太學任博士,受到蘇軾重用。哲宗年間,本有機會受到提拔,卻又受到當權者章惇和蔡京的排擠,被貶為通判。
北宋後期,朝廷裏政治鬥爭已近瘋狂,浮沉起伏常在旦夕之間,許多人都在惶恐中茫然度日。就連蘇軾這樣的大文豪,也無法避開宦海浮沉,時常在被貶謫的路上,走得形容憔悴。
幸好,他足夠豪邁,在經曆起伏的時候,隻是舉著酒杯淡然而笑。
心中永遠是那樣,無論晴天雨天,自有風清月白。
大概,看透瞭,淡然瞭,紅塵萬物便隻如煙雲。
由於與蘇軾的關係,李格非後來陷入瞭朝廷黨爭的漩渦,李清照的生活也因此很不平靜。甚至,她與趙明誠的愛情,也曾風雨飄搖。不過,命運待她還不算太涼薄,給瞭她若乾年的歲月靜好。
李清照齣生後不久,其生母就去世瞭,李格非續弦狀元王拱辰之孫女。王氏是位知書達理的女性,具有很好的文學修養,視李清照如己齣,對其照料得細緻入微。
李清照周歲那天,按照習俗進行抓周,麵前擺瞭水果、算盤、針綫、毛筆、經捲、脂粉、玉佩、手鼓、絹花等物,李清照若有所思後,抓起瞭毛筆。人們將她麵前的物件調換瞭位置,她仍舊抓起瞭毛筆。沒想到,這看似隨意的選擇,卻成瞭人生的伏筆。
文字,是她注定要走入的風景。或者說,她注定要用文字築造讓無數人神往的風景。於是,五歲時的七夕,李清照嚮王氏說齣瞭自己的心願,並非女紅等事,而是讀書寫字。因為身在書香世傢,這樣的心願倒也不算齣格。倘若是寒門,便另當彆論。
不管怎樣,李清照的讀書時光開始瞭。她聰慧無比,讀書幾乎過目不忘。在京任職的李格非對此頗為驚喜,特地為女兒開列瞭許多書目。書房成瞭李清照*常齣入的地方,她隻是偶爾走入姐姐們的綉房,不經心地學點刺綉女紅。對李清照來說,與書香墨香相比,女紅之事很是無味。
當然,她覺得更加無味的,是三從四德。那些陳腐的規矩,她從來都是視如敝履。我們必須慶幸,李清照生於一個開明的傢庭,對她的教育也是開放式的。若非如此,她恐怕也會如大多數女子那樣,在橫七竪八的禮教規則裏,戰戰兢兢,如臨深淵,縱有滿腹纔情,怕也是少人知曉。
李清照對書有著天生的癡情,隻要有書在手,她就可以樂不思蜀。漸漸長大之後,她終於明白,世間之事,真真假假,皆在書中。而此時,她還年幼,歲月還未在她生命裏留下什麼痕跡,隻是給她晴朗與自在,讓她盛放少年時光。
她還在寂靜裏。沒有憂愁,沒有感傷。
情懷與風姿,都在漸漸長成。
……
每次在閱讀關於古代文人的傳記時,我都會思考,他們是如何在時代的大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並且留下自己的印記的。李清照,無疑是其中最特彆的一位。她的詞,已經成為瞭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但她的生命曆程,卻鮮為人知,充滿瞭謎團。《半生煙雨,半世落花:李清照傳》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一種詩意的哲學,將她的人生比作“煙雨”的朦朧與“落花”的易逝,似乎預示著一種對命運的無奈,也包含著一種對美好事物的眷戀。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不僅僅是認識那個纔華橫溢的詞人,更能走進那個活生生的人,瞭解她的傢庭背景,她的婚姻生活,她的朋友交往,以及她在國傢動蕩時期的命運。我期待著,通過作者的筆觸,能夠看到一個更完整、更真實、更具有多麵性的李清照,她如何在人生的起伏中,保持著那份獨特的風骨和纔情,將自己的生命,化作永恒的文學篇章。
評分提起李清照,腦海中總會浮現齣那個“獨立小樓風滿杯,寒夜孤燈,思念長隨”的女子形象。她的詞,帶著一種獨特的婉約與淒美,仿佛將她一生的情感濃縮其中。然而,作為讀者,我更想瞭解的,是她那份纔情背後的生活,是那些讓她寫齣如此動人詩句的經曆。這本書的書名,《半生煙雨,半世落花》,意境深遠,讓我對其內容充滿瞭期待。它暗示著李清照的一生,並非一帆風順,而是經曆過風雨的洗禮,也如同落花般,有過絢爛的綻放,也有過無奈的凋零。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史實,更能深入挖掘她內心的世界,她對愛情的追求,對故國的思念,以及她在麵對人生變故時的堅韌與智慧。我渴望在這本書中,看到一個鮮活的李清照,一個有情感、有思想、有溫度的靈魂,她如何在那個時代,用她的文字,書寫瞭屬於自己的不朽傳奇。
評分我一直覺得,李清照的詞,是她生命中最直接、最真實的寫照。她的詞,有時是少女懷春的嬌羞,有時是新婚燕爾的甜蜜,有時是思念丈夫的纏綿,更有在國破傢亡後的悲憤與無奈。但透過那些看似柔弱的字句,我總能感受到一種強大的生命力,一種不屈的靈魂。這本書的題目,《半生煙雨,半世落花》,用“煙雨”和“落花”這兩個意象,精準地捕捉到瞭李清照詞作中那股揮之不去的憂傷與淒美,以及她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飄零與無常。這讓我忍不住去想象,作者是如何將她的人生經曆,那些喜樂、那些哀愁、那些背井離鄉的苦楚,巧妙地編織進“煙雨”與“落花”的意境中,從而讓讀者在閱讀時,能夠産生一種感同身受的共鳴。我期待著,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為何這位女性,能在那樣一個男權至上的時代,綻放齣如此耀眼的光芒,並且她的詞作,至今仍能打動無數人的心弦。
評分作為一個對曆史人物傳記情有獨鍾的讀者,每次拿起一本傳記,我最關心的便是作者如何將枯燥的史料轉化為鮮活的人物形象。李清照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滿瞭傳奇色彩,但也夾雜著曆史的模糊和記載的零散。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考據辨析,如何抽絲剝繭,去還原一個真實而立體的李清照的。這本書的標題“半生煙雨,半世落花”,已經預示瞭一種詩意的敘述方式,這讓我既期待又不免有些擔憂,是否會為瞭文采而犧牲史實的嚴謹性?然而,我更傾嚮於相信,真正的文學性和曆史性並非不可兼得。一位好的傳記作者,應該能夠做到既有深厚的學術功底,又能用充滿感染力的筆觸,將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外在經曆巧妙地融閤,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與傳主一同呼吸,一同感受。我渴望在這本書中,看到一個有血有肉,有愛有恨,有喜有悲的李清照,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紙麵上的一個符號,一個纔女的標簽。
評分初次翻開《半生煙雨,半世落花:李清照傳》,就被這標題深深吸引,仿佛穿越瞭韆年的時光,看到一位絕代佳人,在煙雨濛濛中,將自己的一生化作落花,飄散在曆史的長河裏。我一直對這位宋代女詞人充滿好奇,她的詞作,如泣如訴,又如黃鶯齣榖,婉轉動聽,卻又飽含著深沉的情感和堅韌的生命力。我總覺得,要真正理解她的詞,就必須走進她的生命,感受她所經曆的喜怒哀樂,體悟她那份“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的淒涼,以及“莫道不銷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孤寂。這本書,恰好提供瞭這樣一個契機,讓我能夠從一個更廣闊的視角去認識李清照,不僅僅是那位纔情橫溢的詞人,更是那個在亂世中掙紮求生的女子,是那個在愛情中甜蜜又傷感的妻子,是那個在國破傢亡後,依然懷揣著故國之思的遊子。我期待著,在這本書的字裏行間,能尋找到她靈魂深處的答案,理解那份穿越時空的絕世風華,是如何在那一腔孤勇中孕育而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