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是唐人圖書專營店提供在京東平颱上的圖書基本信息,僅作參考。 | |
圖書名稱: | 華夏美學·美學四講(增訂本)(精裝) |
作者或編譯者: | 李澤厚 |
齣版社: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齣版社 |
ISBN: | 9787108028990 |
定價: | 41元 |
齣版日期[僅參考]: | 2008年06月 |
裝幀及開本: | 精裝12k |
頁數[僅參考]: | |
其他參考信息: |
內容簡介及編輯推薦 | |
李澤厚“救亡壓倒啓濛”的學術體係推動瞭海內外學術界對改良與革命、“告彆革命”、辛亥革命及激進主義的討論,李澤厚對百年中國的“文化解讀”為我們提供瞭一副從不同視角反思百年中國曆史的思想圖景,體現瞭其走齣“革命崇拜”,祈求改良的發展思路,也促使我們對文化與政治的關係進行深入地思考。 李寜 啓濛與救亡的雙重變奏 (1)陳獨秀1916年提齣“zui後覺悟之覺悟”,反對傳統,呼喊啓濛。個性解放與政治批判攜手同行,相互促進,揭開瞭中國現代史的新頁。 (2)五四運動帶來瞭青年一代行為模式的改變,從婚姻自主到工讀互助團。一部分人經由無政府主義,選擇瞭馬剋思主義。 (3)救亡又一次壓倒啓濛。知識分子在革命戰爭中也為這場革命所徵服。 (4)封建主義並未消除,它在社會主義裝束下帶來種種禍害,令人重新呼喊五四。重要的是轉換性的創造。 記中國現代三次學術論戰 (1)二十年代張君勱等人認為科學不能解決人生觀問題,在身心、社會領域,因果律無效,要求迴到宋明理學。 (2)丁文江等人強調科學能解決一切問題,要求建立起“科學的人生觀”,以作為信仰,指導生活。 (3)三十年代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戰的三派,陶希聖等人的“新生命派”和托派《動力》都強調中國社會的資本主義性質,中國共産黨的《新思潮》派則強調中國社會的封建性,前者主張反帝反資,後者主張反帝反封建。 (4)兩次論戰中的科學性(學術)與意識形態性(政治)的交錯糾纏的特點。 (5)四十年代鬍風反對嚮林冰以民間形式為創造文藝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強調繼承五四,以吸取外來為主。 (6)革命戰爭要求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為廣大群眾和乾部“喜聞樂見”的“大眾化”成為時代主流,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鬍適陳獨秀魯迅 (1)文學的語言形式改革的重要意義,鬍適首倡白話文運動而成名。 (2)鬍適的第二個貢獻是在文史領域開創瞭近代學術的思想新範式。關於鬍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哲學方法論。 (3)陳獨秀的主要興奮點始終是政治。他從政治角度看待文學革新,突破瞭鬍適的“八不主義”。陳反對把孔孟與程硃劃開,反對把中國傳統的民本主義與西方近代的民主主義混為一談。 (4)陳的啓濛主義的宇宙觀和人生觀,對德謨剋拉西由提倡到否定再迴到肯定。 (5)魯迅對“死”的形上感受,他超yue瞭啓濛,具有現代性的孤獨與悲涼。 青年毛澤東 (1)青年毛以“動力”和“鬥爭”為宇宙本體和人格本性,這“動”具有體魄性的特點。 (2)以“實現自我”為道德律,以不可窮盡的永恒追求為理想,浪漫主義和英雄主義的色調。 (3)與“貴我”映對,強調方法上、認識上的“通今”,重視現實經驗的概括。 試談馬剋思主義在中國 (1)唯物史觀特彆是階級鬥爭學說,成為馬剋思主義在中國zui突齣的被接受和被實踐的部分。實用理性使中國知識分子樂於接受進化論和唯物史觀。它們主要作為一種“科學的”意識形態和理性的信仰被奉行。 (2)李大釗是早期中國馬剋思主義的理論代錶。他號召“到民間去”和強調“改造精神”的兩大特徵。 (3)瞿鞦白承上啓下,介紹、宣傳瞭辯證唯物主義。 (4)中國馬剋思主義主要成為關於革命的戰略學說。毛澤東提齣工農武裝割據、以農村包圍城市和遊擊戰爭等一係列戰略策略。 (5)總結戰爭經驗,軍事辯證法提升為哲學世界觀,對主觀能動性的強調和經驗理性的哲學認識論。 (6)思想改造運動,高揚道德主義。劉少奇的自我修養理論。 (7)1949年的勝利帶來瞭獨立、統一、平等的新中國。毛反對“鞏固新民主主義秩序”,依靠激烈的政治思想鬥爭提前、超額完成瞭農業閤作化。 (8)毛繼續強調“政治掛帥”,強調“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鬥爭”,並擴及一切領域,它們經常變成瞭勞動與剝削、公與私、善與惡的道德判定。 (9)鬥爭哲學(“以階級鬥爭為綱”)、道德主義(“鬥私批修”)、民粹主義(“嚮貧下中農學習”)成為思想特徵,在“文化大革命”中發展到高峰。廣大乾部和知識分子在道德主義下的屈從。 (10)新時期的人道主義呐喊,其理論弱點及曆史正義性。馬剋思主義應是建設的哲學。 二十世紀中國(大陸)文藝一瞥 (1)從形象思維世界看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心態。蘇曼殊創作中的某種黎明期的清新氣息。 (2)五四時期多愁善感的敏感主義特色,對人生、對自我的探索、追求,新鮮性、多樣性和朦朧性。冰心的母愛、鬱達夫的性愛、郭沫若的力、許地山的哲理…… (3)春天過去,夏日當頭,青年成熟,走進社會:三十年代創造具體模式的一代,現實生活的廣泛寫照,現代文學獲得瞭客觀性:茅盾、巴金、老捨、瀋從文、曹禺、夏衍。 (4)走嚮工農兵及其心靈的復雜和痛苦。艾青、路翎和農民作傢趙樹理。 (5)頌歌(賀敬之)和懺悔(張賢亮)作為解放一代的文學特徵。 (6)噩夢蘇醒後的彷徨、憤慨、尋求和否定:從舒婷、北島到劉索拉。 略論現代新儒傢 (1)熊十力完成瞭譚嗣同、章太炎未竟之業,將宋明理學的倫理學翻轉為宇宙觀和本體論。強調“體用不二”,即運動變化、生生不息的心物感性世界。 (2)梁漱溟從文化立論講哲學,認為中西文化之分在於對待人生的不同態度和不同道路。情感一直覺重於理知。儒學是世界文化的希望。 (3)馮友蘭不同於熊、梁,構造瞭一個純粹邏輯的“理世界”的哲學係統.強調要經過“思議”、“瞭解”後纔能達到那“不可思議”、“不可瞭解”的人生zui高境界。 (4)牟宗三認為陸、王纔是孔孟正宗,程、硃的“義理之性”乃“存有而不活動”,從而失去道德自律的基礎。牟強調“內聖之道”是直覺的體認、證悟,非思議、理知所能瞭解或達到。 (5)熊、梁馮牟,似乎是一個現代新儒傢的正反閤圓圈全程。儒學的前景問題。 漫說“西體中用” (1)中國近代由“技”而“政”而“教”的改革過程和“中體西用”說的提齣。五四凸齣瞭西學與中學的根本差異:個人本位與傢庭本位。上述“中學”特點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錶現。 (2)在接收、吸取外物同時.常以自己的係統將異物融解同化,使外物失其性能,這纔是“中體西用”的要害。 (3)以“太平天國”為例,“中國化”過程中的平均主義、禁欲主義、命令主義和道德主義。 (4)應對“體”、“用”、“中”、“西”重新解釋,“體”首先是社會存在的本體。不要把前現代、現代、後現代三個不同曆史階段混為一談,不同意文化相對主義,但贊成多元化。 |
作者簡介 | |
李澤厚:著名哲學傢,湖南長沙寜鄉縣道林人,生於1930年6月,曾就讀於寜鄉四中,湖南省di yi師範,1954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 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美國科羅拉多學院榮譽人文學博士,德國圖賓根大學、美國密西根大學、威斯康辛大學等多所大學客座教授。主要從事中 國近代思想史和哲學、美學研究。 李澤厚成名於五十年代,以重實踐、尚“人化”的“客觀性與社會性相統一”的美學觀卓然成傢。八十年代,李澤厚不斷 拓展其學術論域,促引思想界在啓濛的 路徑上艱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澤厚客居美國,齣版瞭《論語今讀》、《世紀新夢》、《美學三書》等著作,對中國未來的社會建構給予沉甸甸的人文關懷。 2010年2月,美國zuiquan wei的世界性古今文藝理論選集《諾頓理論與批評文選》第二版,收錄瞭李澤厚《美學四講》“藝術”篇中的第二章“形式層與原始積澱”。這套文集由柏拉圖的論著選起,一直選到當代。李澤厚是進入這套一直由西方理論傢統治的文論選的di yi位中國學人。 |
目錄 | |
內容提要 啓濛與救亡的雙重變奏 一、啓濛與救亡的相互促進 二、救亡壓倒啓濛 三、轉換性的創造 記中國現代三次學術論戰 一、二十年代科玄論戰 二、三十年代中國社會性質論戰 三、四十年代文藝民族形式論戰 鬍適 陳獨秀 魯迅 一、提倡白話文與新範式 二、革命戰士 三、提倡啓濛超yue啓濛 青年毛澤東 一、“動”、“鬥”的宇宙一人生觀 二、“貴我”的“道德律” 三、“通今”的經驗理性 試談馬剋思主義在中國 一、1918年-1927年 二、1927年-1949年 三、1949年-1976年 四、1976年- 二十世紀中國(大陸)文藝一瞥 一、轉換預告 二、開放心靈 三、創造模式 四、走進農村 五、接受模式 六、多元取嚮 略論現代新儒傢 一、熊十分 二、梁漱溟 三、馮友蘭 四、牟宗三 漫說“西體中用” 一、“中體西用”的由來和演化 二、曆史經驗和“西體中用”新釋 後記 附錄:再說“西體中用” 一、背影來由:迴應批評 二、詞語問題:突齣矛盾 三、曆史迴溯:三派意見 四、“體”乃新解:衣食住行為根本 五、“用”是關鍵:轉化性的創造 |
精彩內容及插圖 | |
啓濛與救亡的雙重變奏 五四運動包含兩個性質不相同的運動,一個是新文化運動,一個是學生愛國反帝運動①。眾多論著常常籠統地歌頌它們,較少注意二者的復雜關係及由此而來的思想發展和曆史後果。本文試圖對此作些初步探討。 一 啓濛與救亡的相互促進 1915年9月陳獨秀創辦《青年》(2捲起改名《新青年》)雜誌,在《敬告青年》這實際的發刊辭中,以中西文化對比的方式,抨擊瞭各種傳統觀念,提齣“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六項主張,鼓吹“科學與人權並重”,這即是不久後提齣“賽先生”(科學)與“德先生”(民主)的先聲。《新青年》以披荊斬棘之姿,雷霆萬鈞之勢,陸續發錶瞭易白沙、高一涵、鬍適、吳虞、劉半農、魯迅、李大釗、錢玄同、瀋尹默、周作人等人的各種論說和白話詩文,di yi次全麵地、猛烈地、直接地抨擊瞭孔子和傳統道德,di yi次大規模地、公開地、激烈地反對傳統文藝,強調必須以口頭語言(白話)來進行創作。以道德革命和文學革命為內容和口號的新文化運動,洶湧澎湃地開展起來。 這在中國數韆年的文化史上是劃時代的。如此激烈否定傳統、追求全盤西化,在近現代世界史上也是極為少見的。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運動就其實質說,至少在其發展初期,卻又隻是上一階段譚嗣同、嚴復、梁啓超的曆史工作的繼續。譚嗣同對封建綱常的沉痛攻擊,嚴復於中西文化的尖銳對比,梁啓超所大力提倡的“新民”,就都是用“西學”(西方近代文化)反“中學”(中國傳統文化)的啓濛運動。新文化運動與它們並無根本的不同,甚至在形式主張上(例如上述陳獨秀提齣的六項標準與梁啓超的許多論說)也相當接近或相似。那麼,為什麼新文化運動會有空前的氣勢、作用和影響呢? 當然,量變為質。新文化運動的啓濛要求和主張的徹底性和全麵性,為譚、嚴、梁階段所不可比擬。它以與傳統徹底決裂的激烈新姿態和新方式,帶來瞭新的性質。而它之所以能在當時作為一個“運動”而興起,獲得廣泛的注意和傳播,則又是特定曆史環境的具體産物。我在《中國近代思想史論》中曾認為,“每個時代都有它自己中心的一環,都有這種為時代所規定的特色所在。……在近代中國,這一環就是關於社會政治問題的討論:燃眉之急的中國近代緊張的民族矛盾和階級鬥爭……把注意和力量大都集中投放在當前急迫的社會政治問題的研究討論和實踐活動中。”並指齣從變法(維新運動)到革命(推翻清朝),政治鬥爭始終是先進知識群興奮的焦點。其他一切,包括啓濛和文化,很少有暇顧及。例如鄒容《革命軍》中的民主啓濛思想並沒有得到重視和普及,完全淹沒在呼號革命的軍事鬥爭中。孫中山在辛亥後贈以“大將軍”的美謚,倒正好是這樣一個象徵。宋恕《六齋卑議》中反宋明理學的突齣的啓濛思想,更被擠到角落裏麵,幾乎至今無人注意。 辛亥之後,盡管並沒有多少真實的進步,但曆史畢竟翻開瞭新頁。皇帝沒有瞭,“學而優則仕”的舊封建路途不再那麼正規,但政局一塌糊塗,思想異常混亂,控製相對放鬆,意識形態似乎成瞭空白。一方麵,舊的體製、規範、觀念、風習、信仰、道路……都由於皇權崩潰,開始或毀壞或動搖或日益腐爛;另方麵,正因為此,強大的保守頑固勢力便不斷掀起尊孔讀經、宣揚復闢的浪潮,想牽引局麵恢復或倒退到“前清”時代去。對知識者特彆是年輕的知識一代來說,國傢和個人的前景何在?路途何在?渺茫之外,彆無可說。 上一代革命者的熱忱衰退瞭。除瞭一些仍圍繞在孫中山的身旁,做些力不從心、效果不大的政治、軍事鬥爭外,很大一批消沉下來。範愛農、呂緯甫、魏連芟……是魯迅塑造的這種典型形象,具有很深刻的代錶性。連魯迅本人也沉默幾乎十年,以讀佛經、拓碑刻、抄嵇康來排遣時日。正是在這萬馬齊喑、悶得透不齣氣來的黑暗王國裏,陳獨秀率先喊齣瞭民主與科學。這一呼喊是中國先進知識者們深思熟慮,經過重新長久考慮思索的結果。陳獨秀在1916年春發錶瞭兩篇非常重要的論文。 其中說: ……吾國年來政象,惟有黨派運動,而無國民運動也。……不齣於多數國民之運動,其事每不易成就;即成就矣,而亦無與於國民根本之進步。 今之所謂共和、所謂立憲者,乃少數政黨之主張,多數國民不見有若何切身利害之感而有所取捨也。……立憲政治而不齣於多數國民之自覺、多數國民之自動,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賢人政治,其卑屈陋劣,與奴隸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聖君賢相施行仁政,無以異也…… 這裏強調提齣瞭“多數國民之運動”問題。也就是說,以前的洋務、變法、革命,zui多也隻是運動群眾去實現反帝或反清朝的目的;結果“多數國民”並沒有得到民主權利,也沒有自覺的民主要求,自然讓極少數人主持宰割。民國號稱“共和”、“立憲”,招牌雖異,實質仍同。人民仍然不過是盼望好皇帝和清官,仍不過是“希冀聖君賢相之施行仁政”而已。這怎麼能談得上政治進步國傢富強呢?所以,首要的問題便不是彆的什麼,而隻能是喚起民眾的覺悟,來自覺自動地爭取民主。那麼,“覺悟”什麼呢?陳獨秀接著說:儒者三綱之說為吾倫理政治之大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獨立之說為大原……此東西文化之一大分水嶺也……此而不能覺悟,則前之所謂覺悟者,非徹底之覺悟,蓋猶在徜徉迷離之境。吾敢斷言日,倫理之覺悟為zui後覺悟之覺悟。 這也就是新文化運動之所以要打倒舊道德提倡新道德的理論論據。即要改變中國的麵貌,以前的變法、革命都不行,必須首先要“多數國民”産生與“儒者三綱之說”的傳統觀念相決裂,轉而接受西方的“自由、平等、獨立之說”的“zui後覺悟之覺悟”,纔有可能。從而,主張徹底扔棄固有傳統,全盤輸入西方文化,便成為新文化運動基本特徵之一。有的研究者因而稱之為“全盤性的反傳統主義”。所以,與上一階段譚、嚴、梁相比較,不但其反傳統文化的徹底性大不相同,而且更重要的是,這時先進的知識者整個興奮的焦點不再集中在政治上,而是集中在文化上瞭。陳獨秀便曾明白無誤地宣稱,他辦《青年》雜誌,“批評時政,非其旨也”,以此要求與當時其他一些報刊明確區彆開來。新文化運動中的許多主角人物,與上一階段康、梁、孫、黃也不同,他們或終其生或一開頭並非重要政治人物。陳獨秀、鬍適、魯迅、李大釗、錢玄同、吳虞、劉半農、易白沙、周作人以及傅斯年、羅傢倫等人,均大體如此。他們是一批職業的教授、學者、學生,即純粹的近代知識分子。 問題的復雜性卻在,盡管新文化運動的自我意識並非政治,而是文化。它的目的是國民性的改造,是舊傳統的摧毀。它把社會進步的基礎放在意識形態的思想改造上,放在民主啓濛工作上。但從一開頭,其中便明確包含著或暗中潛埋著政治的因素和要素。如上引陳獨秀的話,這個通過“zui後覺悟之覺悟”所要達到的目標,仍然是指嚮國傢、社會和群體的改造和進步。即是說,啓濛的目標,文化的改造,傳統的扔棄,仍是為瞭國傢、民族,仍是為瞭改變中國的政局和社會的麵貌。它仍然既沒有脫離中國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固有傳統,也沒有脫離中國近代的反抗外侮,追求富強的救亡主綫。扔棄傳統(以儒學為代錶的舊文化舊道德)、打碎偶像(孔子)、全盤西化、民主啓濛,都仍然是為瞭使中國富強起來,使中國社會進步起來,使中國不再受外國列強的欺侮壓迫,使廣大人民生活得更好一些……所有這些就並不是為瞭爭個人的“天賦權利”純然個體主義的自由、獨立、平等。所以,當把這種本來建立在個體主義基礎上的西方文化介紹輸入,以抨擊傳統打倒孔子時,卻不自覺地遇上自己本來就有的上述集體主義的意識和無意識,遇上瞭這種仍然異常關懷國事民瘼的社會政治的意識和無意識傳統。 例如,五四前後之激烈抨擊孔子,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因為自袁世凱到張勛都用孔子做他們搞政治復闢活動的工具。“民國三四年的時候,復古主義披靡一世,什麼忠孝節義,什麼八德的建議案,連篇纍牘地披露齣來,到後來便有帝製的結果。可見這種頑舊的思想,與惡濁的政治往往相因而至”。“我總覺得中國聖人與皇帝有些關係,洪憲皇帝齣現以前,先有尊孔祭天的事;南海聖人與辮子大帥同時來京,就發生皇帝迴任的事;現在又有人拼命在聖人上做工夫,我很駭怕,我很替中華民國擔憂”,“中國一部曆史,是鄉願與大盜結閤的記錄。大盜不結閤鄉願,做不成皇帝;鄉願不結閤大盜,做不成聖人。所以我說,真皇帝是大盜的代錶,聖人是鄉願的代錶。到瞭現在,那些皇帝與聖人的靈魂,搗復闢尊孔的鬼,自不用提,就是這些跋扈的武人,無聊的政客,哪個不是大盜與鄉願的化身呢!”此外,這批舊學深厚、飽讀詩書的知識者之所以能如此徹底否定傳統,接受西方文化,又仍然與自己文化中缺少宗教因素,不受盲目信仰束縛,積極追求改善自己(“自強”、“日新”)、一切以理性的考慮作標準和依歸有關。即不管傳統的、外來的,都要由人們的理智來裁定、判決、選擇、使用,這種實用理性正是中國人數韆年來適應環境而生存發展的基本精神。它zui早成熟在先秦各傢的社會政治哲學中,而在孔學儒傢傳統中錶露得zui為充分。所以,有趣的是,這些反孔批儒的戰士卻又仍然在自覺不自覺地承續著自己的優良的傳統,承續著關心國事民瘼、積極人世、以天下為己任的儒學傳統。 |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