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精装) 李泽厚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精装) 李泽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哲学史
  • 中国思想史
  • 李泽厚
  • 文化史
  • 历史
  • 哲学
  • 精装本
  • 学术著作
  • 中国文化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唐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ISBN:9787108058751
商品编码:13725264624

具体描述

下面是唐人图书专营店提供在京东平台上的图书基本信息,仅作参考。
图书名称: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作者或编译者: 李泽厚 (作者)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ISBN: 9787108058751
定价: 65元
出版日期[仅参考]: 2017年5月
装帧及开本: 精装16开
页数[仅参考]: 303页
其他参考信息:

内容简介及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从剖析孔子仁学开始,提出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问题,认为血缘、心理、人道、人格为四大因素,孟、荀从内、外两方展升为光辉的个体人格和伟大的人类特征,而以实用理性、乐感文化为部精神。《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并以此贯穿论说了自先秦至明清的各种主要思潮、派别和人物。其中着重论证了中国的辩证法是“行动的”,而非“思辩的”,论说了秦汉时期所形成具有机反馈机制的“天人感应”宇宙观流传至今,庄子、禅宗的哲学是对人生作形上追求的美学,宋明理学作为道德形而上学仍具有重要价值,以及在明清时期思想中“内圣”与“治法”已出现分离,标志着中国式的政教合一将逐动摇,认为这是走向近代的重要趋向等等。

作者简介

目录
内容提要
孔子再评价
一“礼”的特征
二“仁”的结构
三弱点和长处
四附论孟子
墨家初探本
一小生产劳动者的思想典型
二墨家思想并未消失
孙老韩合说
一兵家辩证法特色
二《老子》三层
三所谓“益人神智”
荀易庸记要
一人的族类特征
二儒家世界观的建立
三天、道、人
秦汉思想简议
一道、法、阴阳、儒家的合流
二天人宇宙论图式
三阴阳五行的系统论
四五行图式的历史影响
庄玄禅宗漫述
一庄子的哲学是美学
二人格本体论
三瞬刻永恒的zui高境界
宋明理学片论
一由宇宙论到伦理学
二理性本体的建立及其矛盾
三“心”的超yue与感性
四遗产的两重性
五《片论》补
经世观念随笔
一“内圣”与“外王”
二“治人”与“治法”
三经学与史学
试谈中国的智慧
一时代课题
二血缘根基
三实用理性
四乐感文化
五天人合一
后记

精彩内容及插图
问题是:既然当时在法家思想指导下的实践不断取得成功,为什么不在思想理论上继续应用和发展法家?这问题当然很复杂。一方面固然可以说是吕不韦这批思想家们的高明之处,他们看得比较深远,知道尽管法家耕战政策是成功的,但严刑峻法、专讲术势的高压诡诈手段,未必能长久奏效;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并且是非常有趣的方面,则是这样一个现象:新近出土的云梦秦简《为吏之道》中竟然也有“宽裕忠信,和平毋怨”、“慈下勿凌”、“恭敬多让,宽以治之”、“有严不治”等词语。这似乎表明,当年秦国的实际政治并不完全像韩非的理论和秦始皇的实践那样ji duan。无怪乎《吕氏春秋》说:“用民有纪有纲……为民纪纲者何也?欲也,恶也。何欲?何恶?欲荣利,恶辱害。……不得其道而徒多其威,威愈多,民愈不用。……故威不可无有而不足专恃。譬之若盐之于味,凡盐之用,有所托也,不适则败托而不可食。威亦然,必有所托然后可行。恶乎托?托于爱利。爱利之心谕,威乃可行。威太甚,则爱利之心息。”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