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双色缩印本) 祝鸿熹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双色缩印本) 祝鸿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古汉语
  • 字典
  • 字书
  • 语言文字
  • 汉语工具书
  • 祝鸿熹
  • 双色
  • 缩印本
  • 参考工具
  • 学习辅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睿图书
出版社: 商务国际
ISBN:9787801038104
商品编码:1377465079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双色缩印本)
作者: 祝鸿熹 开本: 64开
原价: 29.8
页数: 851
现价: 24.4 出版时间 2014-07-01
ISBN号: 9787801038104 印刷时间: 2014-07-01
出版社: 商务国际 版次: 1
商品类型: 图书 印次: 1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目录 精彩导读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同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双色缩印本)》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不含AI痕迹: --- 书名: 《汉字演变与文化溯源:从甲骨到楷书的千年流变》 作者: 王守仁 出版社: 文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定价: 188.00元 字数: 约 65万字 装帧: 精装,全彩印刷 --- 内容简介: 浩瀚中华文明,其根基深植于汉字的脉络之中。《汉字演变与文化溯源:从甲骨到楷书的千年流变》并非一部单纯的字汇工具书,而是一部深入探究汉字系统性演化规律及其背后文化密码的宏大叙事。本书旨在为对汉字学、古代文献乃至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追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系统,是如何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洗礼,最终定型为今日我们所见的规范形态。 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广博,分为上下两卷,共计十六章。作者王守仁先生,是国内知名的古文字学家和文化史学者,他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构建了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可读性的通俗读物。 第一卷:形态的嬗变——从刻划到定型 第一卷聚焦于汉字字体的外在形式演变,时间跨度从商代晚期的甲骨文一直延伸至东汉末年的隶变高峰。 第一章:文字的黎明——甲骨文的符号世界。 本章细致剖析了甲骨文的构造特点,不仅仅罗列字例,更重要的是分析了商周时代卜辞文化对文字形态的影响,探讨了甲骨文在“契刻”这一特定载体上形成的笔画特征及其与后世书体的差异。此处着重探讨了早期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法在实际运用中的比例与倾向。 第二章:金文的礼乐气象。 紧随其后,作者将目光投向周代的青铜器铭文——金文(钟鼎文)。通过对大量出土青铜器的分析,本章阐释了金文在字体结构上的“庄重感”与“程式化”是如何体现周代宗法礼乐制度的。尤其对大篆(籀文)的异体字现象进行了深入辨析,指出其在地域性和时代性上的复杂性。 第三章:春秋战国的文字纷争与统一的萌芽。 战国时期文字“异形”现象严重,本书用专门的章节梳理了“六国古文”的地域性差异,如齐系、楚系文字的独特笔法与结构。同时,作者详细论述了秦统一文字的历史背景与关键举措,特别强调了小篆的规范化过程,即“书同文”对中华文明整合的决定性意义。 第四章:隶变:中古汉字转折点。 隶书的产生是汉字史上一次革命性的转变。本章深度分析了隶变(波磔化、扁平化)的技术动因——从简便书写的需求如何导致了笔画的结构性重组。通过对秦汉简牍、隶定碑刻的细致比对,揭示了隶书如何成为连接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关键桥梁。 第五章:楷书的最终确立。 楷书(真书)的成熟标志着汉字字体的最终定型。本书追溯了楷书从早期隶楷的过渡形态,直至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际的成熟过程,分析了钟繇、王羲之等书法大家对楷书规范的贡献,明确了“笔画化”对汉字形态的最终固定作用。 第二卷:内涵的深植——字义与文化的关联 第二卷则将焦点从字形转移到字义,探讨汉字的内在意义是如何承载和反映古代社会文化观念的。 第六章:部首的系统性构建与汉字的“家族谱系”。 本章不满足于传统的部首查字法,而是从语义学角度出发,探讨部首的演变如何反映古代人的认知结构。例如,分析“水”、“手”、“心”等部首在不同时代所代表的语义范畴的拓展与收缩。 第七章:古代的“物候”与文字的造意。 汉字是记录古代自然环境的活化石。本章结合古代农耕文明的特征,解析了与“农事”、“气候”、“方位”相关的字是如何被创造和使用的,如“雨”、“田”、“辰”等字背后蕴含的古代天文历法知识。 第八章:礼制与观念的文字表征。 重点分析了反映古代社会等级、伦理道德的词汇。例如,如何从“君”、“臣”、“父”、“子”等字的结构和使用频率中,窥见周代宗法制度的精神内核。书中还涉及了古代神灵、祭祀用语的特殊文字现象。 第九章:异体字研究:地方性与审美变异。 异体字并非简单的“错误写法”,而是地方书写习惯、审美偏好乃至音韵流变的体现。本章系统梳理了异体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合法性”地位,并探讨了其对后世文献校勘的挑战。 第十章:中古音系与字义的漂移。 利用音韵学的知识,作者考察了中古时期(隋唐)的切音字和反切系统,展示了随着语音的演变,某些汉字的原始意义是如何发生“漂移”或被赋予新的引申义的。 第十一章:文言语法的支撑:词类活用与句法结构。 汉字的形态稳定后,其组合运用也逐渐固化为文言文的语法体系。本章从句法结构角度解析,如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副词等现象,如何在字形的相对稳定中得以实现和固化。 第十二章:汉字与周边民族文化的交流。 介绍汉字在东亚文化圈的传播过程,包括对日、韩、越等国文字体系的影响,及其在跨文化交流中发生的适应性变化。 总结与展望: 结语部分,作者强调了理解汉字演变的必要性——它不仅是学习古代文献的钥匙,更是理解中华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基因的独特途径。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读者从“认识”汉字,迈向“理解”汉字背后的历史与文明。 本书特色: 1. 图版丰富详实: 包含数百幅高质量的甲骨、金文、简帛、碑刻原拓片高清图片,确保读者能够直观对比不同时期的字体形态。 2. 学术性与普及性的平衡: 采用清晰的学术框架,但语言力求平实流畅,避免过多的专业术语堆砌,适合古汉语爱好者、历史系学生及文博工作者阅读。 3. 系统性梳理: 首次将汉字形态演变与文化意义承载两个维度进行深度整合,形成逻辑自洽的论述体系。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一种久违的踏实感。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关于古汉语的学习资源多如牛毛,但真正能沉下心来打磨细节、力求精准的却不多见。这本字典,从它坚实的选词基础,到它严谨的释义态度,再到它在版式设计上对读者的尊重,无不透露着一种匠人精神。它不追求花哨的包装,而是将所有精力都倾注在了内容的质量与易用性上。每当我合上它,合页轻合的声音都带着一种古朴的质感,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厚重。对于任何希望在古汉语的海洋中稳健前行的人来说,这本字典无疑是导航图上最可靠的那颗星,它提供的知识支撑是如此可靠和坚实,让人敢于向更深层次的文本挑战,而不必担忧基础不牢。

评分

从工具书的角度来看,检索效率是衡量其价值的核心标准之一。这本书的部首检字法做得极为出色,索引的编排逻辑清晰流畅,即便我临时需要查找一个不认识的生僻偏旁,也能迅速定位到目标词条。同时,它的版式设计中,对于形近字的区分处理得非常到位,常常在主词条旁边用小字标注出容易混淆的字,并简要点出差异,这在阅读古代文献时,可以有效避免因“一字之差,谬以千里”而导致的理解偏差。可以说,这本字典的实用性已经超出了普通工具书的范畴,它在编排的科学性和便捷性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体现了编纂团队对实际使用者需求的深刻洞察,让原本枯燥的查阅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式的探索。

评分

这本工具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缩印本的尺寸拿在手里恰到好处,既方便携带,又不会因为太小而牺牲了文字的清晰度。双色印刷的排版布局让人眼前一亮,对比传统的单色字典,查找和阅读起来的体验简直是天壤之别。特别是那些高频常用字的释义和例句部分,用不同的颜色区分,使得重点一目了然,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我常常在深夜伏案钻研古文时,感谢它带来的视觉上的舒适感,眼睛不容易疲劳。而且,它在细节处理上也非常考究,字体的选择既保留了古籍的韵味,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可以说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对于每一个热爱并致力于深入理解和运用古汉语的朋友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值得收藏和时常翻阅。

评分

作为一名古汉语学习的长期探索者,我深知一本优秀的字典对于梳理和巩固知识体系的重要性。这本书的收录范围和选词的精当之处,令人赞叹。它似乎精准地把握了“常用”二字的尺度,既没有陷入过度繁琐的冷僻字眼,也没有为了追求简洁而遗漏了那些在重要篇章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语汇。每一次当我遇到一个似是而非的词汇,翻开它,总能找到简洁而又富有洞察力的解释,配上的例证往往是原文中的经典片段,这种“用例证说话”的方式,比干巴巴的定义要来得深刻和直观得多。它不仅告诉我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更告诉我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如何被使用的,这种语境化的理解,对于真正掌握一门语言的精髓,是不可或缺的基石。可以说,它构建了一个稳固的知识支架,支撑着我对古代文本的阅读和阐释。

评分

我过去使用过好几本不同版本的古籍词典,但总觉得在某些特定语境下的解释总有些晦涩难懂,或者说,现代汉语的影子过重,难以捕捉到古语特有的神韵。然而,翻阅这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时,我明显感受到编纂者深厚的学养和对语言历史的敬畏之心。它的释义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字源到本义,再到引申义,讲解得环环相扣,没有丝毫含糊不清之处。更值得称道的是,它似乎能预判到学习者可能产生的困惑点,提前在注释中予以澄清。这种体贴入微的设计,使得阅读过程少了很多“查了A又得查B来理解A”的绕弯路,学习效率自然大大提升。它更像一位博学睿智的老师,在你学习的每一步都给予精准而有力的引导,绝非一份冰冷的数据堆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