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中国传媒业的深刻变革,把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新媒体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探究1978年以后中国传媒变迁的路径与逻辑,并通过较有事件性的叙述再现这一变革过程。在错综复杂的冲突中,各类人物和机构都作为历史主体出场,从不同位置参与中国社会由封闭向开放、由一体向多元转化的行动,因而它不仅是一部传媒史,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春 著作 李春,男,1968年生于安徽滁县,毕业于安徽大学外语系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新闻学专业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新闻事业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有《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兴起、入宪与废除》等。所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中国传媒史》于2013年通过结项评审,并获很好等级。我原以为这是一本会比较枯燥的学术著作,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远超我的预期,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保持了一种令人意外的文学性。作者善于运用富有画面感的描述来重现历史场景,比如对早期电影放映场景的描绘,那种光影交错中的集体情绪,几乎可以穿透纸张扑面而来。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将冰冷的技术名词,转化为了有温度的社会事件。例如,当谈及某一重要媒介政策的出台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政策条文本身,而是立刻将镜头摇向了那些依赖该媒介为生的从业者,他们的命运起伏、他们的口头禅和他们对未来的期盼,构成了历史最真实的回响。这种“小人物”的视角,使得宏大的“传媒史”叙事变得可亲近、可感知,让读者能更深切地体会到媒介变迁对个体生活带来的震颤。它不是在谈论抽象的概念,而是在讲述一群人的奋斗与挣扎。
评分读完这本厚重的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方法论上的创新与坚韧。作者似乎拒绝使用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来框定这段历史,而是采取了一种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式的细致入微。对于那些早期印刷术的传播路径、地下刊物的生命周期,乃至广播进入家庭的具体场景,都有着令人咋舌的考据深度。它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将大量的原始材料铺陈在读者面前,迫使我们自己去构建理解的桥梁。这种处理方式对普通读者来说可能略有门槛,因为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耐心和对细节的敏感度,但一旦沉浸其中,那种抽丝剥茧的智力愉悦是无与伦比的。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发生”,以及“这种发生对后世产生了何种不可磨灭的印记”。书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媒介使用差异的对比分析,尤其值得称赞,它有效地避免了“一刀切”的概括,使得这段历史的纹理变得立体而真实。
评分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脱敏”的视角。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对新媒体的种种现象已经习以为常,甚至产生了某种程度的麻木。然而,当我们回溯到信息获取还需付出巨大努力的年代,那种对知识和传播的渴望,那种对单一信息源的敬畏或反抗,都被重新唤醒了。这本书细致描绘了“稀缺”时代的传播模式,以及这种稀缺如何塑造了社会共识的形成过程。读到那些关于早期通信社稿件传播的段落,我仿佛能闻到电报机“滴滴答答”的声音,那种信息传递的迟滞感,反而凸显了每一次信息抵达时的重要性。这种对信息“重量”的重新感知,极大地更新了我对当代“即时性”媒介的认识,让我开始反思,在信息过载的今天,我们是否也在无意中失去了对信息价值的真正判断力。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巧妙地将时间线索与主题线索进行了多重编织,避免了传统编年体可能导致的线性乏味。在回顾特定十年时,作者总能精准地提炼出那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媒介冲突或创新点,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全球媒介发展背景下进行参照。这种“点”与“面”的交替观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张力。特别是关于信息监管与表达自由之间微妙平衡的探讨,处理得极其老辣和审慎,没有采取简单的谴责或辩护姿态,而是呈现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情境合理性”。这种多维度的考量,让我对当前社会中关于信息权力分配的讨论,有了一种更深刻的历史回溯和理解。它不是提供了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更精致、更具穿透力的分析工具,引导读者自己去辨析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史书那样着眼于宏大的政治叙事或技术变迁,而是像一部生动的社会切片,细腻地捕捉了中国社会在特定历史阶段下,人们与“信息”和“媒介”之间复杂纠缠的关系。作者的笔触极为克制,没有过度渲染时代的戏剧性,而是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让我们看到了媒介形态的更迭如何悄无声息地重塑了个体的认知结构和社群的互动模式。尤其是在探讨大众传播的早期阶段,那种带着摸索和试验色彩的尝试,读来让人感触良深。它展现的不是一条平顺的进步曲线,而是充满了试错、妥协与意外收获的复杂过程。那种对媒介生态内部张力的精准把握,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历史回顾,更像是一部关于“人如何通过工具来定义自己”的社会学寓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一手资料时的审慎态度,它使得整部作品的论证基础异常扎实,读完后,对我们今天所处的媒介环境,多了一层历史的厚度与审视的距离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