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508088761 《不偏不倚:成人偏癱康復治療的選擇性軀乾活動設計》華夏 69.009787508082189 《循序漸進——偏癱患者的全麵康復治療(第二版)》華夏 69.00
1.本書是偏癱康復治療經典圖書《循序漸進:偏癱患者的全麵康復治療》作者帕特裏夏·M.戴維斯的另一本書。
2.本書對參與偏癱患者康復治療的人士來說,是一本必讀書!
3.本書主題為選擇性軀乾活動設計,這在以往幾乎是被完全忽略的。
4.本書解釋瞭軀乾控製能力的喪失除瞭給上肢的功能性使用帶來問題外,還可引起呼吸、言語、平衡和行走的一係列問題。書中描述瞭改善這些功能的方法。
5.本書語言簡明扼要,附有大量真實患者康復治療的照片。
5.本書能夠幫助醫生、物理治療師、作業治療師等,觀察、分析及剋服由於軀乾控製不瞭引起的各種問題。
中風偏癱康復治療經典圖書!引進版權,20年不斷重印!神經損傷患者的**實用性治療指南!康復治療人員必備書,已經在世界範圍內的專業人員中贏得瞭良好聲譽! JürgKesselring教授,醫學博士作序(伯爾尼和蘇黎世大學臨床神經學與神經康復學教授;歐洲神經學會神經康復協會科學小組主席)。 國內著名康復治療專傢翻譯,康復醫學泰鬥南登昆教授審校。 本書以Boath觀念為基礎,全麵修訂並增補。
本書主要針對偏癱軀乾選擇性活動喪失的問題及康復治療活動進行瞭詳細、係統地設計並描述。軀乾控製對於病人康復至關重要,本書強調在偏癱的康復過程中既不應過多利用健側的代償性運動,也不應單純偏嚮患側肢體的活動,而是強調軀乾這一穩固中心的重要性。本書同樣配有很多圖片,形象直接,是康復領域培訓推介的重要圖書。
循序漸進:偏癱患者的全麵康復治療(第二版)全麵論述中風偏癱和神經損傷的康復治療。包含瞭早期和後期神經康復的中藥實用進展,詳細闡述瞭改善中風後功能能力和生活質量的治療性活動,並使用瞭750幅照片幫助說明治療期間患者的動作。闡述瞭David Butler的鬆動全身神經結構的觀念,有無法估量的價值。
帕特裏夏·M.戴維斯(Patricia M. Davies),是瑞士著名康復治療專傢。著有《循序漸進:偏癱患者的全麵康復治療》。
主譯魏國榮,香港康復會世界衛生組織康復協作中心著名康復專傢,我國第一代康復治療師,曾先後到澳大利亞和英國兩次留學。在英國攻讀瞭腦癱康復的碩士學位,對腦癱的康復經驗豐富。
《循序漸進——偏癱患者的全麵康復治療(第二版)》節選
我們看不到的問題
在中風患者或某些一側大腦損傷患者的康復中有一個很普遍的傾嚮,就是將注意力集中在那些能實際看得到的問題上。治療師觀察患者時會立即注意到其痙攣的上肢體位,手指不能活動或不能用手。她一眼就能看到患者步行時是否伴有膝過伸,足不能背屈抬離地麵。而現在許多治療觀念把重點放在降低痙攣、刺激癱瘓肌肉活動及教患者如何用健手獨立完成日常活動上。“偏癱”這個詞的原義——身體的一半癱瘓,就強調瞭運動問題。
不幸的是,對於許多偏癱患者來說問題更為復雜。Ruskin(1982)強調瞭大腦作為一個整體的相互作用及一個部位的損害將擴散到其他部位的作用,他解釋道:
中樞神經係統中數量最多的白質,不僅像以前認為的那樣是直接的通路,而且作為中間神經元參與信息交流的反饋和前饋,並在高層次綜閤所有細胞的互相聯係,以及在腦脊髓的各個水平聯係中樞神經係統的兩側。
當損害發生於大腦的任何部位,不僅原始損害區功能受損,而且整個大腦都與損傷部位失去聯係。大腦殘存的正常部分不能從損傷區域得到輸入信號,還受到産生於損傷區的異常信號和錯誤信息的乾擾。
齣於對神經元的這種基本理解,可見中風並不僅是隻有偏癱那樣簡單,中風患者不僅在身體兩側都有明顯的障礙,而且這些障礙將不同程度地影響到所有的大腦功能。兩側運動功能將受損。平衡和協調將有所不同。對感覺知覺和空間定位的損害將是廣泛的,並經常造成嚴重後果。記憶、認知和行為都將改變,這些常常是康復中最難以應付的挑戰。
不像肢體的運動喪失那樣明顯,知覺障礙本身我們觀察不到。它們的存在隻能通過觀察和解釋患者完成實際作業中發現的障礙,通過他在不同狀態下或其適應變化的環境的行為方式來推測。不能認識到那些我們不能直接看到的問題,將導緻治療師和患者在康復中的失望和挫摺。Coughlan和Humphrey(1982)在一個對患者及其傢庭長期的追蹤調查中,發現仍存在生活自理問題者在170位中風幸存者中占2/3,這些人已經治療瞭8年。
Jimenez和Morgan(1979)提齣的數據,隻有59%的中風患者在齣院時能照顧自己。Satterfield(1982)對2000名患者的調查錶明,隻有46%的中風患者齣院時被教過獨立地穿衣。
通常在患者完全獨立生活之前就停止積極治療的原因多種多樣。Adams和Hurwitz (1963)寫道:
認為某些患者糊塗或不閤作;另一些人不努力或無進取心;還有一些人具有不正常的心理狀態或缺乏主動性。這些術語暗示患者不能再有什麼進展。他們沒說為什麼,有時他們給患者安上癡呆這個易使人誤解的標簽,而其真正的問題是大腦有局竈性損害,引起理解障礙,失去短期記憶,失去姿勢平衡,失用癥,忽略癥引起的身體失認,疾病失認,或拒絕承認自己的患肢。
這些問題都可以說是感知障礙引起的,都是我們看不到的問題。這些問題隻能通過研究許多不同的動作、感覺過程的推理和比較,纔能間接地發現(Affolter和Stricker1980)。
與知覺障礙有關的問題
患者感知他自己的身體,他周圍的世界,以及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的障礙可能引起很多問題,其程度可能韆差萬彆。一些患者不能活動其肢體,而另一些患者能很好地活動肢體,但不能做功能性作業活動。還有一些患者在實際生活環境中難以做齣選擇或決定,盡管在實驗室檢查時做得非常成功(Damasio1994)。事實上,許多問題是如此微妙以緻能躲過現在應用的任何檢查形式。正如Sagan(1977)寫道:“例如,右側半球大腦皮質的損害可能導緻思維與行為的障礙,但在非語言區,其損害讓患者或醫生描述都是睏難的。”
Brodal(1973)報告瞭其患急性左側輕偏癱後的親身經曆:
……患者發現即使是大腦一小部分的破壞,也能引起很多功能改變,這些功能改變難以進行客觀的檢查,而對患者卻是明顯的問題。它們可能被稱為大腦功能的一般損害:注意力渙散,短期記憶力減退,容易疲勞,缺乏主動性,情感運動難以自製及其他現象。
多長時間能使這些癥狀得到明顯改善的記錄也令人吃驚。甚至10個月之後,患者除瞭隻遺留輕度癱瘓外,即使其他方麵看起來和以前一樣,而患者卻痛苦地知道自己並不是那樣。
Brodal中風後,其筆跡的改變所錶現齣來的問題提供瞭一個很有趣的例子,盡管他是右利手,常規評價隻有左側的癥狀。
重要的是要認識到,知覺障礙影響整個身體,而不像運動障礙所錶現的那樣隻是一側。雙側影響的一個例子是發現“辨彆感覺障礙常以某種形式發生於雙側,常見於單側中風的患者,甚至那些常規檢查無感覺受損的患者”(Kim和ChoiKwon1996)。
通常治療師將治療那些知覺障礙引起明顯睏難的患者。使用常遇到的具體事例可能有助於理解這種障礙的性質和影響。偏癱患者學習自己穿衣服常存在明顯的睏難。如果看到一個患者費力地穿衣服,就可以察覺到問題的復雜性。穿衣服的運動不連貫;患者不能以正確的順序穿上衣服;他可能找不到袖管,有時衣服前後穿顛倒。活動緩慢而費力,患者常常不能完成任務,在幾次不成功的嘗試後就放棄努力。通過比較,一個模擬一側身體完全癱瘓的正常人能夠用一隻手容易地在5分鍾內穿好衣服。活動進行得並不費力,能迅速調整方法以取得新的經驗。通過幾次練習之後,他在完成該活動過程中不會再遇到睏難。同樣的方法應用於有運動殘疾的患者,甚至不經專門訓練,他就能在短時間內學會用一隻手穿衣。實際上許多人就是這樣做的。
所以不能學習獨立地穿衣可以推測是知覺問題的結果,而不是由於運動障礙引起的。雖然不能獨立穿衣已經作為一個例子,但必須考慮這樣的問題對於一個特殊的功能決不是孤立的或個彆的。
這個關係並不總是像患者費力地穿衣那樣明顯。所以常常不能認識到,知覺障礙是患者在康復中錶現齣來的許多其他障礙的潛在原因。如果這些障礙産生的原因沒有被正確地理解,它們可能挫傷甚至激怒治療師、護士及患者的親屬。
常見問題舉例
張力過高
如果患者沒有從微小的變化中感覺到關於其身體的充分信息,他將嘗試提高他的感覺輸入。一種方式是增加肌肉的張力,很像我們在光滑的或不穩定的錶麵行走時所錶現的那樣,患者遇這情況錶現為張力過高。例如:
·患者平躺在床上,患者的腿錶現齣明顯的伸肌張力過高,並抵抗治療師對其進行被動屈麯。
·患者直立位時,其上肢屈麯。
·隻要患者失去平衡,其腕和手指屈肌錶現齣明顯的張力增高。
采取關節活動度末端位
患者要感覺其肢體的確切位置時,他可能保持一些關節在受到機械限製的位置上,這樣患者能感覺到完全的阻力,這給瞭他這些關節所在位置的更明確的信息。例如:
·當患者仰臥在防褥瘡床墊上時,他的肩胛骨迴縮,肘、腕及手指強烈屈麯。
·雖然患者能主動地控製腿上的相關肌肉,但當負重時其膝仍過伸。
·其足嚮下用力成蹠屈內翻,其踝關節側麵結構被拉緊使他更清楚地感覺到踝關節的位置。
用力按壓支撐麵
如果患者難以感覺到他在哪裏,他會使勁用手或腳按壓支撐麵。例如:
·在坐位,即使沒有要求他運動或保持平衡,患者的健手也使勁按壓在長凳上,以緻其手指都變白瞭。
·讓患者坐時,他的雙腳使勁蹠屈壓嚮地麵,以緻足跟很少與支撐麵接觸。
對指令反應過度
如果患者能很好地從運動覺而不是觸覺得到信息,即使沒有要求他運動,他也運動其部分身體。例如:
·患者經常在床上翻身,不待在護士仔細為他擺放的體位上。
·坐位時,他兩邊移動或手在無目的地活動。如果他能活動其偏癱手,他就不停地活動,有時以奇怪的方式活動。
患者對治療師的指導反應如此迅速,以緻治療師要他等治療師準備好瞭再做,但他已經完成瞭要求。例如:
·護士正在幫助患者從床上轉移到輪椅上,在他的雙腳被放在地上之前或在他的臀部被提起來之前,他就要移過去。
·治療師準備幫助患者站立起來,在治療師用手支持他之前,他就抬起瞭雙腳。
完成簡單的活動時過度用力
讓患者做一個相對容易的活動時,患者過度用力,肌肉緊張,屏住呼吸,盡管治療師的指導是舒緩的。例如:
·治療師要求患者坐直,他立即提起他的肩胛帶,用力伸直脖子,胸嚮前挺,呼吸帶有喘氣聲。
·即使讓患者平靜地呼吸,患者仍然使勁地吸氣及呼氣,並伴有胸腔的誇大性運動。
有充分的肌肉活動仍不能完成作業活動
患者可能已經恢復瞭患肢的選擇性運動,但仍不能使用患肢做功能性活動。他經常因為不能為自己多做一些而受到責備。例如:
·在坐位,患者能完全伸膝及背屈踝關節。治療師因為他仍不能行走而抱怨他不夠努力。
·盡管患者的患肢恢復瞭隨意活動,但患者仍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幫助。
·在傢庭中,患者不做任何事情以幫助其伴侶烹飪或其他傢務,雖然他在指導下能選擇性活動其偏癱手臂。
記不住約定、指導或以前給予的矯正
患者錯過不同的治療約定,因為他沒有去或遲到很多。另外一些患者可能很早就到瞭並焦急地等待。盡管治療師和護士反復告誡他,盡管反復練習矯正運動,患者仍常常犯同樣的錯誤。例如:
·醫師開始查房,卻哪也找不到患者瞭,盡管護士已經告訴患者在病床邊等待。
·患者在從輪椅上站立或轉移到床上時忘記拉緊車閘。
·當穿套頭衫時,患者先把健手穿進袖子,把襯衫套在頭上,然後卻不能把患手穿進袖口。
·每次從坐位站起來,患者都是以健腿負重,偏癱腿嚮前伸齣,站起來之後患腿膝過伸。
不能從患側感知刺激
不能感知刺激的情況有時被稱為單側忽略(Kinsella和Ford1985)。對患者來說其患側就好像不存在一樣。患者不能看到患側的物體,不能聽到彆人對他說話,也可能損傷到偏癱肢體,因為他沒有意識到手可能處於被捲進輪椅車輪或撞到門框的危險之中。例如:
·當有人從患側接近並問候患者時,他不能答謝問候,彆人可能認為他耳聾或不友好。
·當患者要離開屋子時,他可能推著輪椅撞到門框上,還不知道輪椅為什麼不動瞭。患者在推動輪椅時可能碰到在其患側的其他患者。
·雖然患者的手捲入輪椅輻條中,患者仍繼續推動輪椅嚮前。
·因為患者不能看到書或報紙的一側字,因而不能瞭解其內容,也就不再對閱讀有興趣瞭。
尿失禁
伴有明顯知覺障礙的患者很可能尿失禁,尤其在夜間。他不能控製膀胱不是由於單純的括約肌無力或該處感覺喪失,而很可能是他不能處理有關製約膀胱的復雜程序和時機。例如:
·患者言語治療後,去物理治療,這時已經尿濕瞭褲子,因為他這麼長時間就沒有意識到要去廁所。
·患者夜間尿床,因為沒有什麼東西能提醒他去廁所。
對不能完成作業活動進行不正確的解釋
像很多人一樣,患者也要對為什麼不能成功完成某些活動做齣解釋。這時,患者提齣的理由可能不閤邏輯或不相關。例如:
·當患者不能用健腿負重時,他可能告訴治療師,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受瞭槍傷。其實他在中風前那些年步行很正常。或者他可能說他很纍,沒有睡好覺。
·當他不能係上鞋帶時,他可能解釋為他的妻子一直為他係鞋帶,甚至從結婚時就開始瞭。
治療過程中完成的活動不能延續到日常生活中
在進行瞭一段成功的治療後,一旦患者離開治療大廳,就仍以異常方式運動,這常常讓治療師感到沮喪。例如:
·患者在治療時能活動手臂並用雙手穿衣服。隨後在遊泳池,可以看到患者隻用健手穿衣服。
·在治療師眼皮底下,患者的步行沒有膝過伸或提髖邁步。在外麵,可見患者明顯的跛行,腿始終強直於全伸位。
明顯地失去主動性
許多患者隻有在彆人指導下纔能完成活動或做齣決定。如果沒有指導或提示,患者就坐著不動,沒有齣去的願望。例如:
·治療師拿一物體讓患者抓握,在他做之前,治療師必須告訴他伸肘。
·如果護士(在傢時應當是他的妻子)早晨不叫他起床,他就待在床上。
不能迴憶詞語或組織正常長度的句子——失語
整個失語課題是非常復雜的,牽涉到許多因素。然而,失語卻取決於高等級的知覺過程,並不僅僅是一個與語言和說話能力有關的問題(Sonderegger1977)。
社會行為與所處的環境不協調
與患者以前的生活方式相比,他的行為已不同於他中風之前瞭。他可能說話過多並且不著邊際,打斷彆人的談話或使用粗魯的語言。例如:
·患者在討論其未來計劃的康復小組會上講黃色笑話。
·當治療師正忙於治療其他患者時,他來打斷治療,隻為告訴治療師關於他孫子的生日聚會。
不能調整行為以適應不同的環境或作業活動
某些患者已經學會並完成得很好的活動,但隻要換一個地方或環境,就很難完成這一活動。例如:
·患者在其屋內靠床坐時能自己獨立穿衣服;然而在醫生辦公室再檢查其穿衣時,他就穿不上瞭。
·一位治療師訓練患者在一隻凳子上練習一個活動已經許多次瞭,當另外一位治療師接手,讓患者在另一隻凳子上做同樣的活動時,他卻不能完成。他可能說他以前從未做過這個活動,好像對希望他做什麼模糊不清。
不能抑製對某種刺激的直接反應,尤其是視覺刺激
當患者受到刺激時立即做齣反應,並且不能阻止反應的發生。隻要刺激不消失,反應就一直存在。例如:
·在治療師幫助下步行時,患者看到一把椅子,他立即開始坐下,即使那把椅子離他還很遠,他還沒有適當地轉過身來。
·坐在餐桌前,餐桌中間正好放著一盤水果,患者吃瞭整整一公斤葡萄。
明顯地缺乏動機
由於患者不能完成相對簡單的任務、找藉口、忘記瞭對他的指導、不能主動運動,因而常被不正確地指責為無主動性及不閤作。每位患者都非常想取得進展,改善自己的狀況,所以任何明顯的缺乏動機很可能是由於缺乏知覺,而不是不配閤。必須考慮到,在大腦中並沒有單純的負責動機的“中樞”存在,沒有,Wall(1987)在說到疼痛及其機理時,說到是否要“考慮作為一個分離的特殊係統附在真正的大腦之外”。動機取決於環境,以及為達到目標給予患者幫助的數量。
知覺和學習的相互作用
如果首先考慮到正常的知覺和學習的某些相關特徵,可能就能很好地理解患者的睏難。我們學習和適應經常變化的環境的能力取決於完整的知覺功能。知覺的概念十分復雜,正像 Affolter和Stricker(1980)所述:知覺包含所有對客觀刺激進行加工的機製,包括不同的感覺形式,超分子組織水平,各個貯存係統和認知功能。同樣,Carterette和Friedman(1973)為知覺下的定義是“機體對外部世界的感性資料或記憶進行有機轉化、組織、構成信息的理解方式”。
在正常生活中,從早晨睡醒到晚上入睡這段時間,我們不斷地解決問題和做齣決定,以便對運動、偶然發生的事件和我們周圍的人做齣必要的反應。觸覺-運動覺係統是適應和發展更為復雜行為的基本知覺過程。視覺和聽覺信息是第二位的和定性的,盲人獨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從事不同職業以掙錢養傢糊口的能力已經反復證明瞭這一點。同樣,聾人也是如此,即使他們從孩童時期就聾瞭。有人提齣姿勢和平衡取決於視覺,這種假設似乎不閤邏輯,事實上許多盲人能參加體育運動並使用公共交通工具。Boccelli,著名的意大利男高音,他在孩童時期就失明瞭,不用幫助就能站在舞颱上獨唱。Dennet(1991)以他獨特的方式解釋瞭過度強調視覺重要性的趨勢:“視覺是一種感覺形式,我們人類的思想者們幾乎總是把它挑選齣來作為我們知覺知識的主要源泉,盡管我們容易藉助於觸覺和聽覺來確定眼睛已經告訴瞭我們什麼。”另外,“視力主導瞭我們的智力活動,以緻我們很難想象有什麼能替代它。”他感到“在頭腦中通過視覺暗示看到任何事情”的習慣是失真和精神混亂的主要根源。
描述視覺知覺為“我們看到的一種身體感覺”,Damasio(1994)解釋說:“當你看的時候,你不僅僅是在看;你通過眼睛看到的東西來感覺。”當看到一件物體時,我們辨認其形狀、重量及意義,不僅僅因為信號被傳輸到瞭視網膜,還因為以前以其他方式已經經曆過。例如,一隻瓶子,從純視覺的觀點看,像直綫,但我們知道它是圓的,因為我們已經拿過許多瓶子,所以我們能認齣其形狀,並能預計齣用多大勁能把它拿起來。“當我們估計要用多大的努力纔能完成一項活動時,我們利用瞭以前的經驗作為答案,因為我們現在的知覺來源於過去。”(Brooks1986)同樣的事可見於我們的運動方式,正如Brooks所說:“中樞神經係統以周圍感覺運動信息與基於過去經驗的中樞模式之間的關係為基礎産生運動動作。”
主動運動時,在輸齣運動模式和輸入模式之間存在自然的聯係,這種聯係能測定齣它們的感覺因果關係(Morasso和Sanguinetti1995)。這種“感覺-運動對話”,像Paillard(1986)下的定義那樣,是在活動中,尤其是在早期的發育中主動探索環境而學習感覺-運動轉變的一種方式。
輸齣—輸入環“可以看作是一種自我組織或自我管理的方法,以便學習在感覺刺激和運動之間的聯係,感覺刺激作為目標,運動能達到這些目標”(Morasso和Sanguinetti1995)。這兩位作者拒絕這樣的觀念:運動行為是對一係列直接的感覺-運動轉變的必然反應,是對任何給予的刺激的單一運動模式,該刺激不允許任何類型的活動依賴適應。他們建議以身體圖的觀念代替,身體圖潛在地錶現許多輸入-輸齣轉變,並且可在不同的活動內容中有不同的運用。“以我們的觀念,身體圖是一種內在模式,需要啓動和計劃以目標為導嚮的運動”,其中之一“不僅僅與運動覺和軀體覺暗示有聯係,更可能是綜閤暗示的一種框架”。
這些運動程序的術語可以由“習得的運動常規或運動程序記憶”替代,並且“隨意運動動作不是意念的結果,就是由其他大腦區域對目標積纍的結果或對周圍事件的反應”(Roland 1993)。另外,該作者解釋瞭運動結構如何因活動需要被非運動結構産生的激活(和鈍化)模式所激活。
“知覺對活動是必需的,正如活動對知覺也是必需的一樣”,及“運動控製形成於個體、活動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Shumway-Cook及Woollacott1995)。另一方麵,正如Damasio(1994)解釋的:“知覺作用於環境,同時又從環境中接收信號。”Brooks(1986)也強調瞭二者的關係:“從以前的經驗中學習,因而取決於感覺和運動,不隻是感覺。通過感覺和運動係統之間不停的交流而促進瞭這兩個過程。”
産生於形成長期記憶、學習及發育中的結構變化是相似的,為瞭所有這些“一個目標是必需的——一個有助於可塑性的特徵,或適應環境變化的非常重要的能力”(Ackerman1992)。
Bach-y-Rita(1981)寫道:“現在清楚瞭,神經元的樹狀生長源於功能的需要。而且,廣泛的樹枝狀生長甚至可見於老年人。這種生長明顯伴隨著突觸的形成。”
總之,學習是以活動為導嚮的,並且需要運動和感覺。
目標的內在錶達與啓動神經命令支配肌肉的運動程序一起,顯示齣體位覺是其復閤體的一部分,前溯而不是後溯的機製,其作用不僅是短期控製運動,而且還存在於長期過程中,像運動學習及運動記憶(Jeannerod1990)。
如Moore(1980)所說:
神經係統通過做來學習。對於神經係統的學習、成熟和保持活力、主動的參與勝於被動的參加,這已被反復證明。一個人可以通過觀察而學習,但這絕不會比主動學習更有效。可以說機體需要“從事活動”,在形成永久記憶之前反復經曆一種活動的過程。
事實上,有人提齣“觀察的過程不能對運動控製産生適當的感覺修正,運動控製在運動變化方麵是非常重要的”(Newell 1996)。視覺實際上能降低許多習得的技能的發揮,因為通常由肌肉-關節覺矯正的熟練運動可以因被視覺控製的注意力轉移而遭到破壞(Bernstein 1996)。
知覺障礙與學習
適應建立在完整的知覺過程,所以有知覺障礙的偏癱患者將不能充分適應其日常生活。有人猜測,患者所以難以完成復雜行為,是由於他們從環境中接受瞭不適當的或失真的觸覺-運動覺信息(Affolter和Stricker1980)。Damasio(1994)還強調瞭感覺對於患者的學習或再學習的重要性:“不知何故,不是通過基本感覺自然地和自動地得到的東西就不能保留在頭腦中。”他解釋說,用語言錶達的或通過視覺直接麵對的新事實很快就會遺忘。
許多專業名詞,如“失用癥”、“失認癥”和“心理-器質性綜閤徵”附屬於偏癱患者所體驗的知覺問題,但這些名詞僅描述瞭一組癥狀,並沒有說明引起這些睏難的潛在原因,而這些原因正是治療師應該知道的,以便於恰當地治療患者。不管患者錶現齣的是這些問題中的哪個問題,它都將與感覺障礙有關。例如最近的研究結果揭示,視野缺損不加重忽略,但是,“有視野缺損的許多患者,其功能恢復差是因為感覺喪失與引起忽略的潛在因素的共同作用”(Halligan等1990)。
本體感覺是運動和學習的基礎。按照Bernstein(1996)的說法:“肌肉-關節覺是大部分運動控製的最主要的和最基本的感覺。所有器官的這種類型的感覺在生理學上都被稱為本體感覺係統(本體感覺的意思是‘感覺自身’,即對自己身體的一種感覺)。”失去這種感覺的影響,Sachs(1985)用他的話對一位患者做瞭生動的描述,這位患者因一種異常類型的多神經炎而永久性地喪失瞭所有的本體感覺,患者覺得自己“感覺與肉體分離”。Sachs引用患者描述自己的狀態時的話:“我感覺自己的身體對其本身來說就是瞎子和聾子,它對自身沒有感覺。”Banister(1974)描述這種狀況為“或許這是人類能忍受的最大煩惱和睏擾”,因為,如他所述,活在這個莫名其妙的世界上已經夠擔驚受怕的瞭,如果再加上無法解釋的自身就更加令人不安瞭。
對於失去本體感覺,因而失去“自己軀體的感覺”及其與周圍世界的相互作用的患者來說,將體驗到深深的大腦程序的中斷(Damasio1994)。觸覺及運動覺係統在感覺係統中是特殊係統,是唯一與真實感覺直接相關的感覺。
重申一下,必須記住作為這種障礙的結果,患者難以完成一個作業,也將難以完成另一個有相似復雜程度的作業。例如,像前麵提到的那樣,患者自己不能穿衣服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這隻是整個問題的可以看得見的部分。大腦中沒有哪個部位隻是專門控製一種功能的。正如Mountcastle(1978)所說:“……人們能給一個損傷定位,但不能給一個功能定位。” Ruskin(1982)闡述:“從碗中拿起一個蘋果這樣最簡單的活動,也要求幾乎整個中樞神經係統和肌肉骨骼係統的參與。”
同樣,記憶和貯存信息的能力,或曰學習的能力,並不隻依賴於大腦的一部分,像以前確信的那樣。例如,現在用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所做的研究已經證明,即使是做最簡單的迴憶,實際上大腦許多區域而不是特殊的神經叢細胞在工作。根據StevenRose教授(Geary 1997年引用)所述,不可能確定一種特殊記憶位於大腦的何處:“記憶是大腦作為一個整體而不是某一特殊區域的有機功能。”
Bach-y-Rita(1981)強調在治療中利用大腦潛力進行恢復的重要性:
傳統神經病學強調損傷局部與功能缺損之間的關係。這種方法對於理解神經病學癥狀和綜閤徵無疑是重要的,然而卻常常伴隨著對治療的懷疑論。應該特彆強調大腦的可塑性 (尤其是其功能恢復的能力),以增加獲得受損神經係統殘留功能的最大恢復和重組的努力。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