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0名0]: | 工业4.0驱动下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4966054 |
| 图书定价: | 79元 |
| 图书作者: | 彭俊松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6/6/1 0:00:00 |
| ISBN号: | 9787111540243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0 |
| 版次: | 1-1 |
| 作者简介 |
| 彭俊松博士,现任SAP[0大0]中华区副总裁和行业价值工程部总经理,负责制定SAP在[0大0]中华区的行业发展计划、行业解决方案的技术支持以及软件价值工程服务。同时,他还着力帮助推动工业4.0及数字化变革在SAP中[0国0]市场的落地和推广。彭俊松于2008年加入SAP,先后担任汽车和装备制造行业[0首0]席专家及行业[0首0]席专家部门总经理。在加入SAP之前,彭俊松曾先后在中[0国0]惠普有限公司和甲骨文中[0国0]公司工作。 彭俊松拥有西安交通[0大0][0学0]机械工程博士[0学0]位,随后在复旦[0大0][0学0]管理[0学0]院和上海汽车工业集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近十年来,他出版了6本关于汽车行业信息化的*作,并积*参加多个SAP行业协[0会0]和[0第0]三方行业协[0会0]的活动。 |
| 内容简介 |
| 这一轮工业4.0浪[0潮0]的到来,在接下来的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对中[0国0]的制造企业来说,既是一次提高自身能力的难得机遇,也是一场来自[0国0]内外同行的竞争与挑战。为了抓住机遇和迎接挑战,企业不仅需要掌握工业4.0相关的基础理论和[0知0]识,更要了解各种技术的发展动态,提前布局,稳步推进。在实现和推动工业4.0的林林总总的技术中,能体现工业4.0精髓的,无疑是软件技术。来自德[0国0]的SAP公司,作为全球[0大0]的[0商0]业软件企业,不仅是工业4.0的发起者之一,也是工业4.0的核心软件供应[0商0],积[0极0]参与工业4.0的推广和实践。本书以SAP的相关软件技术为支撑,介绍工业4.0驱动下的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背景、理论、应用[0领0]域和关键技术。书中通过[0大0]量结合SAP的工业4.0解决方案在制造行业的具体落地案例,探讨如何实现工业4.0解决方案在企业中的部署,展示系统方案对业务运营带来的业务价值,为企业下一步部署“工业4.0/中[0国0]制造2025”战略提供实例参考。 本书不仅适合制造行业中从事信息化建设的人员阅读,也非常适合作为管理人员[0学0]习和了解工业4.0的参考书籍。 |
| 目录 |
序言 Foreword 前言 导读 1 [0第0]一篇 工业4.0的诞生背景、理论和方[0法0] [0第0]1章 工业4.0诞生的内外因分析 10 1.1 工业4.0的诞生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0 1.2 内因之一:以客户个性化需求升级为代表的来自市场的挑战 13 1.2.1 工业4.0时代,通过客户定制化需求的拉动来进行价值重构 14 1.2.2 产[0品0]多样化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巨[0大0]的挑战 16 1.2.3 [0大0]规模生产和[0大0]规模定制的变迁 19 1.3 内因之二: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0商0]业模式的转变 22 1.4 外因之一:CPS、物联网等新技术对传统技术的推动 26 1.4.1 网络物理系统 27 1.4.2 物联网 29 1.5 外因之二:提高制造业竞争力的[0国0]家竞争战略的需要 31 1.5.1 德[0国0]和欧盟对工业4.0的推动 31 1.5.2 美[0国0]政府提出的先进制造业计划 33 1.6 案例分析:德[0国0]奥迪的智能工厂愿景 34 [0第0]2章 基于CPS的工业4.0 36 2.1 CPS的产生背景 36 2.1.1 从工业3.0时代的控制论到工业4.0时代的分布式人工智能 36 2.1.2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研究进展 40 2.1.3 CPS研究的前身——智能主体 43 2.2 CPS的基本理论 45 2.2.1 CPS的定义 45 2.2.2 CPS的五层次结构 47 2.2.3 基于服务和支持实时运行的CPS 50 2.3 基于CPS的网络物理生产系统 51 2.3.1 从[0大0]规模定制1.0到[0大0]规模定制2.0 51 2.3.2 CPPS下的新系统架构 56 2.3.3 CPPS的实现道路 59 2.4 应用分析:CPS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和智能医疗中的应用 60 2.4.1 智能电网 61 2.4.2 智能交通 62 2.4.3 智能医疗 63 [0第0]3章 工业4.0理论的提出和要点 65 3.1 工业4.0的概念和目标 65 3.1.1 物联网和服务联网是实现工业4.0的两[0大0]基础和前提 66 3.1.2 CPS是实现工业4.0的核心技术 67 3.1.3 工业4.0不[0会0]孤立存在,而是作为智能、网络化世界的一部分 70 3.1.4 作为物联网的一个子集,M2M在工业4.0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72 3.1.5 工业4.0的五[0大0]核心特征 72 3.1.6 工业4.0可以带来新的[0商0]业机[0会0]和模式 74 3.2 工业4.0的[0[0双0]0]重战略 75 3.2.1 水平集成 76 3.2.2 垂直集成 77 3.2.3 端到端的开发 77 3.2.4 员工2.0 78 3.3 工业4.0下的智能工厂 79 3.3.1 自动化和互联的设备 79 3.3.2 产[0品0]智能化且可配置 80 3.3.3 智能的机器和流程 82 3.3.4 配备的人做好准备,并有相关技术来支撑 83 3.3.5 高级的分析和建模能力 85 3.4 工业4.0的新进展——智能服务 86 3.5 案例分析:IFM实现从传感器到SAP的透明连接 88 3.5.1 企业概述 88 3.5.2 从传感器到ERP 88 [0第0]4章 工业4.0时代下制造业价值网络的数字化转型 92 4.1 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概念 92 4.2 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三种重塑机[0会0] 94 4.2.1 重塑[0商0]业模型 95 4.2.2 重塑业务流程 100 4.2.3 重塑工作 105 4.2.4 重塑背后的技术创造价值方式的改变 106 4.3 以重塑业务流程为代表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108 4.3.1 工业4.0为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数字化创新机遇 108 4.3.2 目前的制造业对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存在不足 109 4.3.3 工业4.0对制造企业价值链的重构 110 4.4 以重塑[0商0]业模式为代表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111 4.4.1 智能服务的前身——产[0品0]服务系统 111 4.4.2 以IPSS为代表的面向使用或结果的制造业[0商0]业模式 112 4.5 案例分析:全球物流供应[0商0]DHL的数字化转型 114 4.5.1 DHL简介 114 4.5.2 案例背景 115 4.5.3 公路货代的业务特点和面临的挑战 115 4.5.4 DHL的数字化业务变革准备 117 4.5.5 工业4.0时代下DHL的物联网探索 119 [0第0]二篇 SAP的物联网和工业4.0战略概览 [0第0]5章 以S/4 HANA为数字化核心的SAP工业4.0系统架构 124 5.1 以SAP S/4 HANA为数字核心的工业4.0系统架构 125 5.2 SAP迈向工业4.0的产[0品0]升级改造历程 127 5.3 技术发展主线一:HANA技术 130 5.3.1 支持内存计算的HANA 130 5.3.2 支持[0大0]数据的HANA 132 5.3.3 支持云计算的HANA云平台 134 5.4 技术发展主线二:移动技术 135 5.5 技术发展主线三:云计算技术 136 5.5.1 云计算平台 136 5.5.2 SAP在SaaS软件上的进展 138 5.6 技术发展主线四:S/4 HANA 142 5.7 快速搭建面向工业4.0的企业的新一代数字化平台 145 5.8 案例分析:美[0国0]CenterPoint公司的SAP HANA之旅 147 5.8.1 公司简介 147 5.8.2 美[0国0]得克萨斯州电力市场概况 147 5.8.3 SAP HANA帮助CenterPoint提高客户管理水平 148 5.8.4 智能电网负载分析 151 5.8.5 智能电网IT/OT融合 153 [0第0]6章 SAP的物联网和工业4.0战略与解决方案概览 155 6.1 SAP对物联网的理解 155 6.1.1 网络经济 155 6.1.2 [0商0]业用途的物联网 156 6.1.3 物联网的技术构成 158 6.2 SAP眼中的物联网技术基础 158 6.2.1 交付物联网解决方案概述 159 6.2.2 物联网的三个[0领0]域 160 6.2.3 将不同的[0领0]域整合起来 161 6.2.4 SAP HANA平台为物联网转型做好了准备 165 6.3 SAP的物联网平台架构 165 6.3.1 物联网接入方案之一:基于SAP HCP的IoT版本 167 6.3.2 物联网接入方案之二:基于SAP的移动技术 168 6.4 SAP的工业4.0数字化解决方案的组成 169 6.5 案例分析:美[0国0]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公司的[0大0]规模定制生产重生之路 170 6.5.1 公司简介 170 6.5.2 战略转型之旅 170 6.5.3 哈雷从互联营销、智能制造到售后服务的全价值链创新 174 [0第0]三篇 SAP的六[0大0]工业4.0解决方案详述 [0第0]7章 工业4.0下的互联产[0品0] 180 7.1 SAP互联产[0品0]解决方案概述 181 7.2 支持端到端创新的集成的产[0品0]开发 183 7.3 支持[0大0]规模定制背景下的产[0品0]配置管理 185 7.3.1 产[0品0]变量配置的基本概念 185 7.3.2 面向[0大0]规模定制的产[0品0]数据结构 187 7.3.3 将设计与制造进行同步 191 7.4 提供支持物联网的工程控制中心 194 7.4.1 对多种开发工具的支持 194 7.4.2 对物联网多数据源的支持 196 7.5 加快创新速度的创新平台 197 7.5.1 产[0品0]组合计划 197 7.5.2 项目管理 198 7.5.3 打造面向员工参与的创新平台 199 7.5.4 打造基于[0大0]数据分析的创新平台 200 7.6 连接客户与厂家的资产智能网络 202 7.7 案例分析:德[0国0]宝马汽车公司在产[0品0]模块化和客户定制化上的数字化转型 206 7.7.1 公司简介 206 7.7.2 案例背景 206 7.7.3 基于产[0品0]生命周期管理项目,推动产[0品0]的模块化 208 7.7.4 基于面向客户的销售与生产,实现[0大0]规模定制业务 209 [0第0]8章 工业4.0下的互联营销 212 8.1 SAP互联营销解决方案概述 212 8.2 基于SAP CEC的全渠道[0商0]务 213 8.2.1 传统的实体零售市场在向全渠道迅速转变 213 8.2.2 搭建全渠道解决方案的思路 216 8.2.3 SAP的全渠道B2C[0商0]务解决方案 218 8.3 基于SAP HANA的[0大0]数据驱动的需求管理 220 8.3.1 从需求计划到需求感[0知0] 220 8.3.2 [0大0]数据下的需求分析 221 8.3.3 需求分析的技术和工具 222 8.3.4 [0大0]数据需求供应分析解决方案 223 8.3.5 基于[0大0]数据的精准营销 226 8.4 案例分析:德[0国0]HSE24公司利用SAP HANA实现[0大0]数据分析与精准营销 231 8.4.1 公司简介 231 8.4.2 电视购物客户与购买特点 232 8.4.3 面临的挑战 234 8.4.4 解决方案 236 [0第0]9章 工业4.0下的互联制造 238 9.1 SAP的互联制造解决方案概述 238 9.1.1 SAP的互联制造及其技术路线 238 9.1.2 基于SAP的互联制造解决方案建立开放式集成工厂 241 9.2 基于SAP IBP的供应与响应计划 243 9.2.1 响应与需求管理 244 9.2.2 产[0品0]计划与排程 247 9.3 基于SAP HANA的MRP 250 9.4 SAP的制造执行(ME) 252 9.4.1 MES和ERP的区别与互补 252 9.4.2 SAP ME在智能工厂中的应用 255 9.5 SAP的制造集成与智能(MII) 259 9.5.1 挑战:制造业孤岛 259 9.5.2 MII是制造企业的“粘结剂” 259 9.5.3 MII是制造企业的“巡视员” 260 9.5.4 MII是制造企业的“分析师” 260 9.6 SAP工厂连接解决方案 262 9.7 案例分析:德[0国0]Elster公司通过OPC UA实现SAP ME与车间自动化设备的连接 264 9.7.1 公司简介 264 9.7.2 项目背景 264 9.7.3 MES项目 265 [0第0]10章 工业4.0下的互联供应 269 10.1 SAP的互联供应解决方案概述 269 10.2 通过SAP Ariba搭建互联[0商0]务平台 270 10.3 通过SAP IBP搭建需求驱动的业务计划 272 10.3.1 使用集成的业务计划来取代传统的供应链计划系统 272 10.3.2 制订销售和运营计划 273 10.3.3 通过内部和外部的需求数据来提高决策水平 276 10.4 通过SAP IBP搭建供应链控制塔 279 10.4.1 预见问题的能力 280 10.4.2 获取对外包供应链的控制 281 10.4.3 获得敏捷能力 281 10.5 基于SAP SNC的供应网络协同 282 10.6 案例分析:美[0国0]高露洁棕榄公司的SAP全球供应链管理 285 10.6.1 公司简介 285 10.6.2 背景 285 10.6.3 高露洁基于SAP的供应链管理 287 [0第0]11章 工业4.0下的互联物流 292 11.1 工业4.0环境下物流的新特点 292 11.2 SAP的互联物流解决方案概述 293 11.3 基于SAP WMS/EWM的仓库管理 295 11.3.1 与互联设备的连接 295 11.3.2 与仓储自动化设备的连接 296 11.3.3 增强现实在仓库操作中的应用 298 11.4 基于SAP TM的运输管理 300 11.5 基于SAP EM的跟踪与追溯 302 11.6 SAP的物流网络中心解决方案 303 11.7 案例分析:德[0国0]汉堡港的智能港口物流平台 304 11.7.1 公司简介 304 11.7.2 智能港口物流项目背景 305 11.7.3 基于SAP物流网络中心解决方案打造的云平台 307 [0第0]12章 工业4.0下的互联服务 309 12.1 工业4.0对产[0品0]服务的要求 309 12.2 SAP的远程维修与服务解决方案 310 12.2.1 远程维修与服务的方案架构 310 12.2.2 远程维修与服务的业务效益 312 12.3 SAP的预测性维修与服务 313 12.3.1 方案概述 313 12.3.2 PDMS的应用 315 12.3.3 使用SAP PDMS解决方案的价值 317 12.4 SAP增强现实方案在服务中的应用 318 12.5 案例分析:德[0国0]凯撒压缩机公司通过[0大0]数据和实时业务,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业务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319 12.5.1 公司简介 320 12.5.2 [0大0]数据支持下的预防性维护 321 12.5.3 将产[0品0]开发与客户需求联系起来 323 12.5.4 通过洞察来加快获取价值的速度 323 [0第0]四篇 工业4.0应用效益分析和趋势展望 [0第0]13章 制造企业实施工业4.0和物联网的效益与挑战 326 13.1 工业4.0定性的效益分析 326 13.2 工业4.0定量的效益分析 329 13.3 物联网的行业应用效益 330 13.4 汽车零部件企业实现工业4.0的价值分析 332 13.4.1 集成的生产与物流流程 333 13.4.2 加强机器和人之间的协作 333 13.4.3 提高车间层的生产效率 333 13.5 技术、经济、组织、[0法0]律等方面对工业4.0的挑战 334 13.6 应用分析:工业4.0为汽车工业带来的变化 336 13.6.1 对复杂性的管理是汽车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336 13.6.2 基于无传送带的分布式汽车生产系统 338 [0第0]14章 下一阶段工业4.0的发展及其相关动向 340 14.1 工业4.0的发展路径 340 14.2 智能服务的成熟度 341 14.3 工业4.0参考架构模型 343 14.3.1 RAMI 4.0的结构 343 14.3.2 使用RAMI 4.0的好处 345 14.4 美[0国0]先进制造的发展方向 346 14.4.1 先进传感器、控制和制造平台技术 348 14.4.2 可视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制造技术 349 14.5 美[0国0]的工业互联网、中[0国0]的“中[0国0]制造2025”和“互联网+” 351 14.5.1 美[0国0]的工业互联网与德[0国0]工业4.0 351 14.5.2 “互联网+”的解读 354 14.5.3 “中[0国0]制造2025”与电子[0商0]务的成功之路 354 缩略语 357 参考文献 362 |
| 编辑推荐 |
| 彭俊松编*的《工业4.0驱动下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围绕着如何应用工业4.0的技术实现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而展开。本书分为四[0大0]篇,共14章,按照“工业4.0的诞生背景与理论”“SAP战略”“SAP解决方案”“效益与展望”的逻辑顺序加以组织。 **篇主要供读者了解和掌握工业4.0的基本[0知0]识。 [0第0]二篇从战略的高度回顾SAP近年来为了应对工业4.0的到来,对目前的产[0品0]所做的升级改造,以及所提出的物联网及工业4.0产[0品0]战略和方案概述。 [0第0]三篇介绍SAP具体的工业4.0解决方案,覆盖了工业4.0所倡导的垂直集成、水平集成和跨价值链的端到端开发的核心思想。 [0第0]四篇供有志于实施工业4.0和进一步研究工业4.0的读者了解工业4.0的实施效益,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对工业4.0概念的简单介绍,更是一次深入的行业洞察。作者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全景图。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分析“智能工厂”的建设时,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他认为,技术是实现转型的工具,但最终的成功还需要依靠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书中对于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员工的技能、赋能一线操作人员的论述,让我深受启发。我还对书中关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介绍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详细阐述了平台在连接设备、汇聚数据、提供服务等方面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平台实现价值的共享和共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商业的实用性,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多方面的启示。它让我看到了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一场关于组织、文化和战略的深刻变革,而这本书恰恰能够引导我们去思考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术和理论的书,更是一本充满实践智慧的指南。作者在描述工业4.0的宏大概念时,并没有止步于概念的堆砌,而是深入到制造业转型中每一个环节的细节。比如,书中对智能工厂的构建,从车间自动化升级到MES系统、ERP系统的深度融合,再到物联网在生产线上的应用,每一个部分都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数据驱动决策的那一章,它讲解了如何从海量的生产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如何利用这些信息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成本,甚至预测设备故障。这对于我们这种传统制造企业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以前我们总觉得数字化转型离我们很遥远,是那些大型跨国企业才能玩得转的游戏,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普通企业也能踏上数字化之路的希望。作者用大量的案例说明,即使是中小型企业,也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实现数字化。这种接地气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受用,仿佛作者就是坐在我旁边,手把手地教我如何一步一步地去做。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告诉你“为什么”要进行数字化转型,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做,而且做得具体、可行。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是一部充满前瞻性的著作,对于想要在瞬息万变的工业环境中保持竞争力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本必读之作。作者在阐述工业4.0的各项关键技术时,非常注重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价值,而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智能互联”的论述,它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生产设备、供应链、客户等各个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高度协同、智能化的生产体系。其中关于“预测性维护”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数字化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方面的巨大潜力。书中还探讨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商业模式的深刻影响,例如从传统的“卖产品”模式向“服务化”转型,以及如何利用数字化平台,构建全新的生态系统。作者的论述鞭辟入里,分析透彻,让我对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是理论的普及,更是战略的指引,对于企业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超我最初的预期。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全新认知。作者在梳理工业4.0的发展脉络时,不仅仅是列举了各种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他深刻地揭示了这些技术背后所蕴含的商业逻辑和战略意义。尤其在谈到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组织架构和人才培养的影响时,作者的观点让我茅塞顿开。他指出,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思维的革命。企业需要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建立更加扁平化、灵活化的组织结构,同时也要培养具备跨领域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敏捷制造”的章节,作者通过分析不同行业的成功案例,阐述了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个性化定制生产。这对于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来说,无疑是制胜的关键。这本书的论证过程严谨而富有逻辑,作者的语言也充满了洞察力,让我不仅能够理解宏大的概念,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读完之后,我仿佛站在了制造业发展的潮头,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憧憬。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路线图。作者在分析工业4.0的核心要素时,并没有回避挑战,而是直面问题,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供应链的数字化协同”那一章所吸引,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之间的信息互通和流程优化,从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的韧性和效率。书中还探讨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例如数据安全、人才短缺、投资回报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全面,既有宏观的战略视野,也有微观的操作指导。他用生动的语言和翔实的案例,将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从战略、组织、技术、人才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实施。它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而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