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费正清 著
图书标签:
  • 中华民国史
  • 剑桥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
  • 政治
  • 文化
  • 社会
  • 1912-1949
  • 剑桥大学出版社
  • 费正清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发图书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社科
ISBN:7500414064
商品编码:1466078177
出版时间:1994-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4-01-01
作者:费正清 译者:刘敬坤 开本: 16开
定价: 113.00 页数:1124 印次: 2
ISBN号:7500414064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编辑推荐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是《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中的第13卷的中译本,叙述1912—1949年的中国历史,内容涉及国际关系、共产主义运动、国民党政权、中日战争、国共冲突,以及该时期的文化、教育等等。

全书由西方知名学者撰写,借鉴了中日学者的研究成果,包括当时中国学者的*新研究成果,可谓是一部代表西方学术观点、研究水平和趋势的历史专著。

内容提要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是《剑桥中国史》第13卷的译本。为保持原貌,我们未作删改。有关观点、材料取舍等方面的问题,请读者自行鉴别。原书地图所用地名有与当时所用地名不同者,内容也有与当时实际情况不符者,我们也未予改动。书中引用的中文材料,我们尽可能查出原文;少数查不到原文的,从英文回译,删除了引号。
本书内容:文字是划分和分析过去的呆板而含糊的工具。无论怎样精心推敲,近代中国历史的特点,不可能用寥寥数语来描述。用得过滥的“革命”一词,有时还不如“复兴”有用。而“近代改革”,其含意无非就是“贯穿近时的变化”,让我们仍然不清楚究竟是什么“时间”。不过撰与这套书第10卷到第13卷的28位作者,每一位都是以不过于简单化的水准,提供中国从1800年到1949年这一个半世纪的事件和趋势的概况。就一些范围不那么广的概括作出范围更广的概括,无疑是历史家的主要职责,但这四卷的大多数作者都会同意这样一种看法,

目录

总编辑序
第一章 导论:近代中国历史的透视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玛丽·B.兰金,哈佛大学名誉历史教授 费正清安阿伯 ,密执安大学历史教授 费维恺
变革与连续性:分期
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变革
社会结构与社会行为的变化
革命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

第二章 1911-1931年中国的国际关系
东京,青山学院国际关系教授 卫藤沈吉
溯源:作为东亚地区秩序的清帝国的衰落和灭亡
日本在满洲势力的崛起
日本的二十一条
日本的影响和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华盛顿会议与中国
莫斯科与中国的双重接近
中国的国民革命和列强

第三章 南京十年时期的国民党中国1927-1937年
厄巴纳,伊利诺斯大学历史教授 易劳逸
权力初步巩固
各省的斗争
有助于蒋介石政治统治的诸因素
南京政权的意识形态、结构和职能的行使
国民党诸派系
国民党政权的成就
中国的新心态,1936-1937年
对南京十年时期国民党统治的评估

第四章 1927-1937年的共产主义运动
多伦多,约克大学历史教授 陈志让
党的重建和领导
农村苏维埃的创建
寻找一种战略
苏区的毁灭
“白区”的地下工作
第二次统一战线的准备

第五章 土地制度
帕洛阿尔托,胡佛战争革命及和平研究所 马若孟
土地制度的状况
农业的商业化
农业危机

第六章 农民运动
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学校教授 吕西安·比昂科(珍妮特·劳埃德译)

第七章 地方政府的发展
哈佛大学历史和东亚语言文明教授 孔斐力

第八章 学术界的成长,1912-1949年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中国史教授 孙任以都

第九章 文学趋势:通向革命之路,1927-1949年
芝加哥大学中国文学教授 李欧梵

第十章 日本入侵与中国的国际地位,1931-1949年
芝加哥大学历史教授 入江昭

第十一章中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5年
易劳逸
第十二章 中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1937-1945年
斯坦福大学历史教授 莱曼·范斯莱克

第十三章 1945-1949年的国共冲突
香港,大学服务中心 苏珊娜·佩珀

第十四章 1949年以前的毛泽东思想
伦敦大学东方及非洲研究学院,政治学 教授宣道华

参考文献介绍
参考书目


《巨变的潮汐:中国近现代转型与国家重塑(1912-1949)》 这是一部宏大的历史画卷,它深入剖析了在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与深刻的时期——中华民国成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912-1949年)——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变革。本书以上卷所铺陈的宏观背景为基石,着重描绘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各阶层在内忧外患夹击下的挣扎、探索与抗争,以及由此催生的国家命运的跌宕起伏。 上卷回顾(隐含,不直接提及):上卷已为您细致梳理了清末的积弊与革命的萌芽,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历史性意义,以及民国初年政局的初步动荡与军阀割据的开端。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古老帝国在现代化的洪流中,如何步履蹒跚地迈出转型的一步,以及新生的共和体制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本卷(即下卷)聚焦:本卷将进一步深入考察,当革命的激情逐渐冷却,国家面临的现实问题愈发严峻。我们将跟随历史的脚步,审视南京国民政府在统一中国、建设国家过程中的努力与局限。在西方列强依旧虎视眈眈,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阴影日益浓重的背景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如何在战争的熔炉中淬炼。 政治的迷局与权力的角逐:本卷将深入剖析国民党政权的运作机制,国民政府内部的派系斗争、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以及其在巩固中央权威、推动国家统一方面的成就与失误。我们将考察不同政治力量——包括共产党、地方实力派、以及新兴的民主党派——在这一时期如何发展壮大,以及它们与国民党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直至最终在中国舞台上展开激烈的政治博弈。 经济的转型与社会的变迁:尽管战乱频仍,中国社会经济的变革从未停歇。本卷将考察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历程,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农村经济的艰难转型。我们将描绘中国广大民众在时代洪流中的生活状态,分析社会阶层的变动,以及新文化运动、教育发展等领域所带来的深刻影响。知识分子的命运、妇女解放的进程,以及社会风俗的演变,都将得到细致的呈现。 民族危机的步步紧逼与人民的奋起抵抗:本卷将浓墨重彩地描绘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全面展开,从“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到全民族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我们将展现中华民族面对外敌入侵时,所迸发出的巨大凝聚力与牺牲精神。无论是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还是敌后战场的游击斗争,都将还原出那个时代最真实的悲壮与英勇。国民党与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合作与分歧,以及国际力量在中国抗战中的作用,也将是本卷的重要内容。 战争的终结与新秩序的孕育: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中国并未迎来真正的和平。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再次激化,最终爆发了决定中国命运的解放战争。本卷将详细梳理这场战争的战略部署、关键战役,以及双方力量的消长。我们也将探讨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结构、政治格局以及未来发展道路产生的深远影响。 历史的镜鉴与启示:《巨变的潮汐》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陈述,更是对一个民族在现代化道路上所经历的曲折与奋斗的深刻反思。它揭示了国家转型过程中所必然伴随的阵痛与矛盾,展现了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过程中的不屈意志。通过对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的深入解读,读者将能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形成逻辑,以及中华民族迈向未来的历史必然。 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翔实的史料依据,辅以生动的人物刻画与宏大的叙事结构,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全面、立体、深刻的中华民国史画卷。它将带您一同穿越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感受历史的脉搏,理解那些塑造了今日中国的重大事件与关键抉择。

用户评价

评分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以其精细的笔触和深刻的分析,让我对民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被书中对当时中国工业化进程、农业生产、金融体系的详细考察所吸引。作者们并没有简单地套用现成的经济理论,而是结合中国国情,分析了民国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成就与挑战。读到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其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时,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中国企业家所面临的困境和勇气。书中也深入分析了国民党政府在经济政策上的调整与变化,包括其在财政金融、对外贸易等方面的举措。我特别关注书中对通货膨胀失控、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等问题的揭示,这些都为理解民国后期经济崩溃埋下了伏笔。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民国时期的经济困境,也直接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稳定。我也因此对那些在经济建设领域默默奉献的官员,或是那些在金融市场中摸索前行的创业者,产生了更多的理解和思考。

评分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历史的厚重与人物的鲜活。那些我们从小在课本上读到的名字,在作者笔下,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挣扎的个体。我尤其被书中对张作霖、阎锡山、冯玉祥等北洋军阀的刻画所吸引,他们之间的合纵连横,他们对权力的追逐,都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图景。作者们并非简单地评判这些人物的善恶,而是试图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所处的历史语境。在阅读关于“二次革命”的章节时,我感受到了那种政治理想与现实力量的巨大落差,以及革命者在失败后的迷茫与不甘。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进程往往是由无数个体的选择共同塑造的,而这些选择又受到时代大潮的深刻影响。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客观描述,那些关于井冈山斗争、关于长征的叙述,都让我看到了一个坚韧不拔的革命政党是如何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它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物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与思考,我甚至会去想象,如果他们身处我所处的时代,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评分

这套《剑桥中华民国史》真是打开了我认识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一扇窗户。虽然我还没来得及通读下卷,但仅仅是翻阅,就被那厚重的篇幅和严谨的论述所震撼。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民国时期复杂政治、经济、社会变迁的著作,而这套书无疑满足了我最深层次的学术渴求。尤其是在阅读了关于地方军阀割据、国民党内部权力斗争以及共产党早期发展的章节时,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亲眼目睹了无数历史事件的发生。作者们对史料的驾驭能力令人惊叹,他们能够从海量的档案、回忆录、报刊杂志中提炼出最关键的信息,并将其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读到一些关于民生凋敝、社会矛盾激化的描写,内心总是久久不能平静,深刻体会到那个时代普通民众所承受的苦难。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教科书,更像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将民国时代的人物群像、社会百态、思想潮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期待下卷中关于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的详细论述,相信那会是更加激动人心,也更加发人深省的部分。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视角之宏大,让我不禁对那位“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或是那位在南洋挥洒热血的革命家,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他们的身影在字里行间变得愈发鲜活。

评分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是一部让我重新审视近代中国历史的力作。我被书中对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斗争的细致描述所吸引,特别是关于其在农村地区的组织发展、土地改革、武装斗争等策略。作者们并没有简单地将中国共产党描绘成一个单一的意识形态符号,而是努力去呈现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做出的各种努力和选择。读到关于“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的章节时,我感受到了革命者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和坚定信念。书中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个人经历和思想演变,也有着深入的刻画,这让我对这些历史人物有了更立体、更丰满的认识。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的分析,以及其如何通过组织民众、发展根据地,成为抗战的中坚力量。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历史的进程是由各种力量的博弈共同塑造的,而中国共产党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我也因此对那些在战火中默默奉献的普通士兵,或是那些在革命道路上牺牲的烈士,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他们的牺牲,为后来的中国注入了新的希望。

评分

这套《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宏大的历史视野,为我展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民国画卷。我被书中对国民党政府施政方针的深入剖析所吸引,特别是关于其在经济建设、社会改革、外交关系等方面的政策演变。作者们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呈现了国民党政府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读到关于“黄金十年”时期,国民党在经济发展上的一些成就,以及在文化教育上的投入时,我感受到了那个时期中国社会在某些方面的进步。然而,书中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国民党统治后期,政治腐败、官僚主义、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这些都为后来的历史走向埋下了伏笔。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国民党内部权力斗争的描写,那些围绕蒋介石的权力核心,以及各地方实力派之间的博弈,都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政治画卷。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历史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充满了各种复杂的力量和难以预料的走向。我也因此对那个时代的一些经济学家,比如那些试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学者,或是那些在工业建设领域默默奉献的工程师,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敬意。

评分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的魅力,在于它以一种近乎冷峻的视角,剖析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结构性的困境。阅读过程让我深刻反思了“现代化”的内涵,以及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西方思潮与传统文化碰撞产生的复杂裂痕。我特别被书中对于经济政策的细致分析所吸引,那些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论辩,关于工业化进程中的阻碍,都让我对民国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努力与无奈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作者们并没有回避历史的残酷性,而是直面那些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和政治博弈。比如,在描述国民党政权后期,通货膨胀失控、社会腐败蔓延时,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仿佛看到了一个庞大机器在失控的边缘挣扎。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的必然性”产生了新的思考,很多看似偶然的事件,在作者的梳理下,都显露出其深层的逻辑。我一直在思考,如果当时在某些关键节点,决策者能够做出不同的选择,历史的走向又会如何?这种“假设”固然是一种历史学的禁忌,但正是这种对历史深度的探究,才让本书充满了思想的张力。我也因此对那个时代的一些文化精英,比如那些在战乱中依然坚持创作的作家,或是那些在教育领域默默耕耘的学者,充满了敬意,他们的坚守,也构成了那个时代不可磨灭的一道风景。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理解当代的中国,就必须深入了解民国时期。而《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正是这样一部能够帮助我建立起清晰认知的重要著作。我尤其欣赏它对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细致描写,那些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那些尔虞我诈的权力游戏,都让我大开眼界。在阅读关于“联俄容共”政策的章节时,我深刻体会到了那个时代政治决策的艰难和局限。作者们并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努力去呈现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选择和考量。那些关于孙中山先生晚年的思想演变,以及在他去世后,各方势力如何争夺政治遗产的描写,都让我感到非常震撼。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历史从来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充满曲折和反复的过程。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共产党早期力量壮大的分析,那些关于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的策略,都让我看到了一个新兴政治力量是如何在乱世中崛起的。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积,更是一种智慧的启迪,它引导我从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历史,去理解人性的复杂和历史的偶然与必然。读到关于那些在战火中依然坚持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或是那些在暗夜中秘密联络的革命者,他们的身影在字里行间,仿佛穿越时空与我对话,传递着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

评分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以其磅礴的气势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打开了理解民国历史的一扇重要窗口。我被书中对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复杂关系的分析所吸引,特别是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在民族存亡关头所进行的合作与斗争。作者们并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事件定性,而是试图去揭示隐藏在事件背后的人物动机、政治考量以及社会因素。读到关于“皖南事变”的章节时,我感受到了那种政治互信的脆弱,以及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下的复杂局面。书中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决策、力量对比,以及各自在民众中影响力的变化,都有着详尽的论述。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国民党政府在陪都重庆时期,所面临的内忧外患的描写,以及其如何在艰苦条件下维持抗战。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历史的演变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各种矛盾和冲突中不断前进。我也因此对那些在抗战期间,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的普通民众,或是那些在后方默默支持抗战的各界人士,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他们的坚韧和付出,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评分

这套《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以其广阔的视野和深入的细节,为我描绘了一幅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立体画卷。我被书中对当时中国社会结构、阶级关系、风俗习惯的细致描绘所吸引。作者们并没有仅仅聚焦于政治斗争,而是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展现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包括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存困境,以及他们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适应。读到关于城市贫民的生活写照,或是关于农村凋敝的描写时,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社会发展的巨大不平衡,以及底层民众所承受的压力。书中也描绘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潮的冲击下,所经历的思想困惑与价值选择。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当时社会思潮的梳理,包括各种新旧思想的碰撞,以及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潮在中国传播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历史不仅仅是宏大的政治叙事,更是无数个体生命轨迹的集合。我也因此对那些在乱世中依然努力生活、追求进步的普通人,或是那些在文化领域默默耕耘的创作者,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与敬意。

评分

这部《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犹如一面历史的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复杂光谱。我被书中对当时中国外交政策的深入解读所吸引,特别是关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作者们并没有简单地将中国定位为弱国,而是详细分析了中国在不同时期,如何运用各种策略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读到关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利,以及由此引发的“五四运动”的章节时,我感受到了民族屈辱与抗争的强大力量。书中也详细论述了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如何争取国际援助,以及其在同盟国中的地位变化。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作用的分析,以及其如何与苏联等国家进行联系。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也伴随着民族觉醒和抗争史。我也因此对那些在外交场合据理力争的谈判代表,或是那些在海外为民族奔走呼号的爱国人士,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他们的努力,为中国赢得了更多的尊重和支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