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列車——徒手與動作治療的肌筋膜經綫(第三版)》
齣版社: 北京科學技術齣版社; 第1版 (2016年10月1日)
外文書名: Anatomy Trains:Myofascial Meridians for Manual & Movement Therapists
平裝: 332頁
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30486078
條形碼: 9787530486078
商品尺寸: 27.4 x 21.4 x 1.6 cm
商品重量: 1.1 Kg
《肌肉鏈與扳機點:手法鎮痛的新理念及其應用》
齣版社: 山東科學技術齣版社; 第1版 (2011年10月1日)
外文書名: Trigger Points and Muscle Chains in Osteopaty
精裝: 236頁
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533157648, 9787533157647
條形碼: 9787533157647
商品尺寸: 29.3 x 22 x 1.8 cm
商品重量: 885 g
《解剖列車——徒手與動作治療的肌筋膜經綫(第三版)》
本書清晰地描述瞭人在功能上的整體性,是由連續的筋膜網絡構成,形成瞭“有跡可循”的肌筋膜“經綫”。身體的穩定、張力、拉力、固定、迴彈及姿勢代償都是通過這些經綫來分配的。通過該經綫圖,本書為徒手和運動治療師提供瞭全新、整體的治療策略以恢復和改善人體姿勢與運動功能。
從肌筋膜的功能和力學傳遞的角度拓展瞭我們的思路——或好或壞——遠處的損傷或疼痛能夠乾擾張力的分配。本書寫給所有對人體結構和運動感興趣專業人士:物理治療師、運動教練、私人教練、康復師、整骨治療師、整脊師、徒手治療師、瑜伽與普拉提教練、按摩治療師、舞蹈與動作教師,以及亞洲身體治療師和針灸師。
《肌肉鏈與扳機點:手法鎮痛的新理念及其應用》
整骨醫師所極力推崇的功能整體性原則以及胚胎學、生理學、神經病理學原理都可用於解釋某些模式的起源。《肌肉鏈與扳機點:手法鎮痛的新理念及其應用》作者認為神經係統和肌筋膜結構在此過程中分彆作為組織者與效應器官均起重要作用。書中,基於頭部整骨療法中的屈麯與伸展兩種運動模式提齣瞭肌群模型。第二部分中介紹瞭一係列治療肌筋膜病變的方法,並就臨床上極具價值的扳機點療法做瞭詳盡的描述。有意僅講述其在整骨療法力學中的應用,因為力學在姿式維持中起重要作用且可作為診斷之用。
《解剖列車——徒手與動作治療的肌筋膜經綫(第三版)》
簡介:鋪設理論路基
1筋膜及其生物力學調控
2遊戲規則
3後錶綫
4前錶綫
5體側綫
6螺鏇綫
7手臂綫
8功能綫
9前深綫
10訓練中的解剖列車
11結構分析
附錄1水平經綫注釋
附錄2結構整閤
附錄3肌筋膜經綫與東方醫學
名詞術語
參考文獻
《肌肉鏈與扳機點:手法鎮痛的新理念及其應用》
第一部分 肌肉鏈
1 概論
1.1 肌肉鏈在人體中的重要性
1.2 Still博士的整骨療法
1.3 科學證據
1.4 移動性和穩定性
1.5 人體是一個整體
1.6 結構與功能的相互關係
1.7 脊柱和運動係統的生物力學
1.8 體內平衡的重要性
1.9 神經係統是控製中心
1.10 肌肉鏈的不同模式
1.11 本書內容
2 肌筋膜鏈的模型
2.1 本體神經肌肉易化
2.2 Godelive Struff-Denys
2.3 Thaomas W.Myers
2.4 Leopold Busquet
2.5 Paul Chauffour:骨性結構之間的機械連接
2.6 關於肌筋膜鏈不同理論的結論
3 生理學
3.1 結締組織的成分
3.2 結締組織的營養
3.3 “爬行現象”
3.4 肌肉
3.5 筋膜
3.6 器官的植物神經支配
3.7 Irvin M.Kon
3.8 Sir Charles Sherrington
3.9 Harrison H.Pryette
3.10 步態錶明全身的功能運動模式
4 顱骶模型
4.1 William C.Sutherland
4.2 顱骶係統的生物力學
4.3 顱骶機製的運動和功能障礙
4.4 顱功能不全和姿勢不良對外周的影響
5 John Martin Liyylejohn的生物力學模型——脊柱力學
5.1 曆史
5.2 脊柱力學和身體的力綫
5.3 力的多邊形
5.4 弓、支點、雙弓
5.5 Dummer特異性校正技術
6 姿勢肌、時相肌和交叉綜閤徵(Vladimir Janda對肌筋膜治療方法的貢獻)
6.1 姿勢
6.2 肌肉運動
6.3 骨骼肌縴維類型
6.4 交叉綜閤徵
6.5 臨床實踐結果
7 Zink模式
7.1 Zink模式的組成
7.2 Zink模式的實際應用
8 肌筋膜鏈——一種模型
8.1 肌肉鏈
8.2 總結與結論
8.3 扭轉
8.4 一些肌或肌群的特性
9 姿勢
9.1 關鍵區域
9.2 姿勢平衡
9.3 下肢長度差異
10 診斷
10.1 就醫史
10.2 體格檢查
11 治療
11.1 肌肉能量技術
11.2 肌筋膜鬆解技術
11.3 神經肌肉技術
11.4 肌筋膜鬆解技術治療缺血性壓迫
第二部分 扳機點及其治療
12 定義
13 扳機點的分類
13.1 活躍的扳機點和潛在的扳機點
13.2 扳機點癥候群及其維係因素
14 扳機點的病理生理學
14.1 扳機點局部緊張度增加及牽扯痛
14.2 扳機點局部緊張度增加及牽扯痛的原因
15 扳機點的診斷
15.1 詳細詢問病史
15.2 圖示疼痛類型
15.3 檢查肌肉活動
15.4 尋找扳機點
16 扳機點的治療
16.1 牽拉-噴霧技術
16.2 等長收縮後放鬆/肌肉能量技術/肌筋膜鬆解
16.3 缺血性壓迫/手法抑製
16.4 深壓按摩
17 扳機點的維係因素
18 節段易化
19 扳機點
19.1 與頭頸部疼痛有關的肌肉
19.2 與上胸部以及上肢疼痛有關的肌肉
19.3 與肘關節及手指疼痛有關的肌肉
19.4 與軀乾上部疼痛有關的肌肉
19.5 與軀乾下部疼痛有關的肌肉
19.6 與臀部、大腿和膝關節疼痛有關的肌肉
19.7 與小腿、踝關節和腳疼痛有關的肌肉
參考文獻
索引
這本書的齣版,在我看來,是手法治療領域的一大進步。我是一名從業多年的按摩師,一直在尋求更深層次、更有效的治療方法,以滿足客戶日益增長的需求。而《解剖列車》恰恰提供瞭這樣一個全新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指導。《解剖列車》打破瞭傳統上將身體視為孤立部分的觀點,它提齣瞭“肌筋膜鏈”的概念,將身體的各個部分有機地聯係起來,形成一個整體。這種整體觀讓我在處理客戶的疼痛時,不再局限於某個局部,而是能夠從更宏觀的角度去審視問題,找到疼痛的真正根源。書中關於“拉伸”和“運動”的論述,更是讓我對如何引導客戶進行自我康復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它不是簡單地告訴客戶“要做什麼”,而是讓他們理解“為什麼要做”,從而提高依從性和治療效果。此外,書中關於“手法鎮痛的新理念”的闡述,更是讓我耳目一新。它強調的是通過對筋膜的精細觸診和引導,來釋放身體的限製,從而達到深層的放鬆和鎮痛。這種溫和而有效的方法,對於一些對傳統粗暴手法不耐受的客戶來說,簡直是福音。這本書不僅提升瞭我的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對人類身體的復雜性和精妙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評分坦白說,初讀這本書時,我被它龐大的信息量和專業的術語稍微嚇到瞭。畢竟,“解剖列車”、“筋膜”這些詞匯本身就帶著一定的深度。但是,一旦你沉下心來,跟著作者的思路一步步深入,你會發現裏麵蘊含著無比精妙的智慧。它不僅僅是在講肌肉和筋膜,更是在講述身體這部“精密機器”是如何協同工作的。書中對“姿勢”和“動作”的解讀,讓我對自己的日常習慣有瞭深刻的反思。為什麼我會駝背?為什麼我的膝蓋會疼痛?這本書提供瞭非常清晰的解釋,而且不僅僅是告訴你“為什麼”,更重要的是告訴你“如何做”。它提供瞭一係列針對不同“筋膜鏈”的評估和訓練方法,讓我能夠針對性地解決自己的身體問題。我特彆喜歡它強調的“功能性”訓練,不是為瞭瘦身或者塑形,而是為瞭讓身體恢復到最自然、最高效的狀態。通過調整我的站姿、坐姿,以及一些簡單的居傢練習,我發現我的身體平衡感增強瞭,活動範圍也變得更大。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疼痛管理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活齣健康、活齣活力的人體說明書。
評分這本書的圖文並茂絕對是它的一大亮點。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是各種精細的解剖圖,肌肉的起止點、方嚮、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連接的筋膜,都描繪得一清二楚。作為一名對解剖學稍有瞭解的人,我非常欣賞這種嚴謹的科學態度。它不像一些通俗的健康讀物那樣,隻是泛泛地講一些道理,而是用紮實的解剖學知識作為支撐,讓每一個論點都有根有據。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肌筋膜鏈”的概念,它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有時候腳踝扭傷,會導緻肩膀也跟著不舒服。這種整體性的思考方式,徹底顛覆瞭我過去碎片化的疼痛認知。書中的手法部分,我也嘗試瞭一些,發現它的核心在於精準的觸診和對筋膜張力的理解。不是簡單地用力按壓,而是找到那個“對”的點,然後用恰當的力量去“引導”筋膜的釋放。雖然有些手法需要練習纔能掌握,但一旦入門,你會發現它能觸及到那些深層的、難以到達的僵硬區域,那種舒緩感是前所未有的。這本書不僅是知識的寶庫,更是一本實操指南,讓我能夠在傢就能進行有效的自我療愈。
評分我一直對運動損傷和康復有著濃厚的興趣,所以當看到這本書的介紹時,就毫不猶豫地入手瞭。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收獲,就是讓我認識到瞭“肌筋膜”在運動錶現和傷病預防中的核心作用。很多時候,我們隻關注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卻忽略瞭連接這些肌肉的“橋梁”——筋膜。書中對不同運動項目相關的肌筋膜鏈進行瞭詳細的分析,這對於運動員、教練以及物理治療師來說,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寶藏。它解釋瞭為什麼同樣的運動,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損傷風險,以及如何通過訓練和調整來降低這些風險。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扳機點”的討論,它揭示瞭許多看似無關的疼痛點之間可能存在的聯係,以及如何通過手法解除這些“觸發點”來緩解全身的僵硬和疼痛。這本書的知識體係非常完整,從基礎的解剖學,到復雜的生物力學,再到實用的手法和訓練技巧,層層遞進,引人入勝。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更科學、更深入地理解運動身體的運作機製。
評分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作為一名長年伏案工作的人,腰酸背背痛、頸部僵硬簡直是傢常便飯。之前也嘗試過各種按摩、拉伸,效果都隻能說是“暫時緩解”,用完沒多久又迴到原點。這次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入手瞭《解剖列車》,完全沒想到會有這麼大的驚喜。它不是那種簡單粗暴的“揉捏”或者“推拿”,而是從一個非常宏觀、係統性的角度來審視身體的疼痛和失衡。作者把身體想象成一張精密的網,疼痛點往往隻是“蛛網”上的一個小小節點,真正的原因可能隱藏在其他地方。這種“經絡”的理念,雖然聽起來有點玄乎,但書中詳細的解剖圖譜和案例分析,卻又無比清晰地闡釋瞭筋膜是如何像“軌道”一樣,將身體各部分的肌肉、骨骼、甚至內髒連接在一起。我開始嘗試書中介紹的幾個動作,雖然一開始會覺得有點陌生,甚至有點酸痛,但堅持下來,明顯感覺到身體的緊綳感在一點點消退。最讓我驚艷的是,它教會我如何“傾聽”自己的身體,去感受那些平時被忽略的細微信號,從而提前乾預,而不是等到疼痛難忍纔去尋求幫助。這種主動健康管理的理念,對於現代人來說,簡直是太及時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