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建筑大师、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伊东丰雄新作品
一次摇撼日本东部的大地震,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令伊东丰雄四十余年的建筑师生涯迎来了某种“轮回”。在各个巨型都市中,建筑已然沦为巨大资本流动的可视化装置,与人脱离,不过是无形资本的具象体现。而相比之下,地方建筑项目的落实,却令人感到建筑与人之间依存关系的重生。让自己“艺术性”的建筑就此完结,以地方为立足点找寻建筑的意义,拓展未来的可能性,成为伊东丰雄今后的建筑转向。
(2)反思现代主义建筑的功过,用微小的建筑活动,重归人与建筑、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
不远的将来,东京会是什么样的面貌?伊东丰雄对此描述:“城市是被无休止重复着的均质格子所吞没的网格世界。身处无限均质的世界之中,无论选择在哪里工作,决定居住在某栋建筑的北侧还是南侧,或是弄清到了二层还是五十层,都改变不了同一的人工环境这一事实。”建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放任均质化的推进,世界将陷入一片死寂,人们在平静、安全、无欲、无求的苟活中走完一生。作者有感于此,在“歧阜媒体中心”、“信每新松本总部”等新地方项目中,寻求自然与建筑在当下的协调,具体到一座图书馆的光线分区,一间办公室对季节温度的顺应,于实实在在的建筑活动中,重系人与自然的温暖纽带。
现代主义的全速推进,令日本都市的面貌日新月异。玻璃覆盖下的高楼大厦,看似透明而轻盈,于其中生活的人们,却在这同质化的建筑风貌下,感受着日渐厚重的区隔,仿佛无生气的中性存在。这样的浪潮亦为建筑师们提供了展现个性的舞台,一件件“艺术品”造型精致,不断走向形式与技术的极限,却远离了体恤人情的本质。
人们对建筑彼岸幸福生活的寄盼,不断催发着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的反思。一间图书馆如何关顾人对光线的不同需求?一栋新的办公楼如何尊重人对季节温度的感受?一座岛屿如何重新焕发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光辉?
作者有感于自己近十年来的思想变化,通过对“大家的森林·岐阜媒体中心”、爱媛县“大三岛计划”等新建筑项目的梳理与沉思,指出现代主义建筑的极限,并展现出在这个时代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建筑可能性。
人们塑造建筑,建筑亦塑造人们的生活。回归质朴,重新思考人与建筑的未来。
伊东丰雄,1941年出生,日本第三代建筑师代表人物。
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科,1971年成立个人工作室,后正式更名为“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
曾获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皇家金奖等多项荣誉,2013年获普利兹克建筑奖。近年来代表建筑作品有日本仙台媒体中心、岐阜媒体中心,以及中国台湾的台中歌剧院。
前言
第一章 都市型建筑时代的终结
对都市东京的思考
与自然相协调的庭园都市江户
从奥运会到泡沫经济时期的东京
都市游牧民的居所
当时的思考
世界上zui为安全、安心的都市
均质的网格世界
可延续的都市,可存活的建筑
第二章 chaoyue现代主义思想的建筑可能
现代主义创造的现代都市
如工业制品般被制造的都市
都市持续繁荣的可能
资本主义的本质
都市型建筑的极限
从增长的束缚中解放
第三章 由地方发祥的去现代建筑
从仙台媒体中心到岐阜媒体中心
从空间的流动性到空气的流动性
去空间至上主义的建筑
街区般的建筑
大宅与小屋
象征小屋的灯罩
能源消耗减半的挑战
用当地材料建造木质屋顶
协作中诞生的建筑
市民参与的项目
为建筑注入生命的运营体制
第四章 回归本源的建筑
与小岛的相逢
回归建筑的本源
关注地方的潜在能力
大三岛的魅力
成为日本shouxuan宜居岛屿
作为活动据点的伊东美术馆
大三岛版“大家的家”
保存大三岛的建筑与风景
濑户内shou家“大家的酿酒厂”
岛民开创的饮食文化
向自然敞开的居住样板
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项目
思考岛内的交通方式
两地居住的生活方式
从“都市或地方”到“都市和地方”
第五章 由市民决策的市民建筑
令地域再生的新总部大楼
市民参与的建筑方案
信每新松本总部街头计划
“非公共的公共”的可能性
媒体·庭园
建筑师的赠礼
可感受风与光的空间
活用自然能源
市民建造的市民住所
第六章 根植于历史文化的建筑
与水户艺术馆相望
水户的骄傲:拥有“橹广场”的建筑
巨柱构成的仪式空间
第七章 大家的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的前行方向
构筑全新的建筑语言
建筑师的作用
将目光投向地方
建筑赋予共同体具体形态
从“大家的家”到“大家的建筑”
后记
我一直在思考,建筑究竟能带给我们什么?除了遮风挡雨的基本功能,它是否还能触及我们的灵魂?在读到《新民说:建筑,从那一天开始》时,我找到了答案。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建筑是历史的凝固,是文化的载体,是时代的见证。它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象征。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的建筑,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传递着先辈的智慧。我尤其对书中那些关于建筑革命的论述印象深刻,它让我明白,每一次建筑的突破,都伴随着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而《理想国:建筑改变日本》则让我看到了,当建筑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相结合时,会产生怎样令人惊叹的化学反应。伊东丰雄的设计,将日本传统的“侘寂”美学融入现代建筑之中,创造出了一种既有东方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设计。他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一种宁静、内敛的美,仿佛能够洗涤心灵的尘埃。这两本书的组合,让我看到了建筑的多样性和可能性,也让我对未来的建筑发展充满了期待。它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启迪。
评分伊东丰雄的名字,在建筑界如雷贯耳,他的作品总是带着一种超脱尘世的空灵感,让人惊叹于他将自然与建筑完美融合的能力。这本书,仿佛带领我走进了一个由伊东丰雄构筑的奇幻世界。我尤其着迷于他对于“轻盈”和“流动”的极致追求。那些如同漂浮在空中的屋顶,那些仿佛从大地中生长出来的有机形态,都颠覆了我对传统建筑的认知。它们不再是冰冷的、僵硬的,而是充满了生命力,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仿佛是自然的一部分。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材料的创新运用,那些半透明的材质,那些富有弹性的结构,都赋予了建筑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读这本书,就像在欣赏一首无声的诗,又像是在聆听一场流动的音乐。伊东丰雄的作品,不仅仅是建筑,更是一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他似乎在告诉我们,建筑不应该与自然对抗,而应该与之共生,相互依存。这种理念,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也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这本书让我对建筑的理解,从单纯的功能性,上升到了更深层次的精神层面。它不仅仅是关于建筑本身,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评分“理想国:建筑改变日本”这个标题,勾起了我无限的好奇。我一直对日本的建筑风格情有独钟,那种简洁、内敛,却又充满禅意的设计,总能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揭开了日本建筑发展脉络的神秘面纱。我看到了在经历了二战的创伤之后,日本的建筑是如何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浴火重生,如何用全新的设计理念,重塑着国家的形象。伊东丰雄,这位大师的名字,贯穿其中,他的作品,既是对传统的继承,又是对未来的大胆探索。我看到了他在东京设计的那些充满未来感的公共空间,那些能够与人产生互动的装置,都让我惊叹于他超前的设计思维。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了,建筑不仅仅是空间的构建,更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日本建筑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既有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吸收,又融入了日本传统的审美情趣,最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日本之美”。读这本书,我仿佛能感受到日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城市未来的期许,这些都被巧妙地融入到了建筑之中,成为了独特的风景。
评分当我翻开《新民说:建筑,从那一天开始》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历史画卷之中。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了建筑是如何从远古的萌芽,一步步走向现代的辉煌。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建筑革命的章节所吸引,那些颠覆性的设计理念,那些大胆的创新尝试,都让我看到了建筑师们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它让我明白,建筑的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修正,才得以实现的。而《理想国:建筑改变日本》,则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日本建筑的独特魅力。伊东丰雄的作品,总能给我带来惊喜。他擅长运用轻盈的材料和流动的线条,创造出既有诗意又充满未来感的空间。他的设计,仿佛能够将自然元素融入建筑之中,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建筑不仅仅是冰冷的结构,更是能够与人产生情感共鸣的艺术品。这两本书的结合,为我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建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让我更加热爱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建筑世界。
评分我一直认为,优秀的建筑作品,能够超越国界和文化,与全人类产生共鸣。在这两本书中,我看到了这种可能性。《新民说:建筑,从那一天开始》,让我回顾了建筑发展史上那些至关重要的节点,理解了建筑是如何从简单的功能性走向艺术性和人文性的。那些伟大的建筑师们,他们的思考和实践,不仅改变了建筑的面貌,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空间、对生活、对世界的认知。而《理想国:建筑改变日本》则让我看到了,当建筑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相结合时,所能迸发出的独特魅力。伊东丰雄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日本建筑的精致、内敛和对自然的尊重。他用他的设计,向世界展示了“日本之美”,也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看待建筑的可能性。这两本书的结合,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看到了建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让我对建筑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新民说:建筑,从那一天开始”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变革的张力。它让我开始思考,究竟是“哪一天”?又是怎样的“开始”?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建筑历史深处的大门。我得以窥见,在那些关键的时刻,建筑是如何随着社会的变革而转型,如何被新的思想和技术所塑造。那些曾经的辉煌,那些曾经的探索,都化为文字,呈现在我的眼前。我感受到了建筑师们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与创新,他们如何在旧有的框架下寻求突破,如何用建筑来回应时代的呼唤。书中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让我对那些著名的建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不仅仅是外在的形态,更是内在的逻辑和精神。我看到了建筑是如何成为社会进步的缩影,是如何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文化的基因。这本书让我明白,建筑的演变,并非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的变迁,也折射出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读完这本书,我再去看那些历史建筑,都会多一份敬畏和理解,仿佛能听到它们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承载着那个时代独有的印记。
评分一本关于建筑的书,能让我对这个世界有新的认识。我一直觉得建筑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它承载着历史的沉淀,也预示着未来的方向。特别是当我读到关于“那一天”开始的建筑变革时,我仿佛看到了无数先驱者们,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在时代的洪流中,为我们留下了那些令人惊叹的建筑奇迹。那些建筑,不仅仅是功能的满足,更是艺术的升华,是文化的载体。它们或雄伟,或精巧,或充满想象力,都在诉说着属于那个时代的故事,也影响着我们今天的审美和思考。读这些故事,就像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感受他们对理想的追求,对美的执着。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建筑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与每一个人的心灵产生共鸣。它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态度。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拓展我的视野,也让我更加期待,未来还能看到哪些令人震撼的建筑作品,它们又将为我们讲述怎样的故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对建筑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让我们在日常的钢筋丛林中,也能发现那些隐藏在建筑之下的诗意与远方。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建筑充满好奇但又非专业人士来说,能够读到这样一套深入浅出的书籍,实在是一种幸运。第一本《新民说:建筑,从那一天开始》给我带来了历史的厚重感,让我意识到建筑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时代的土壤和先驱者的探索。它不仅仅是关于砖瓦石木的堆砌,更是关于思想的碰撞、技术的革新以及社会文化的变迁。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建筑大师们,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如何用他们的才华和远见,为我们留下了那些影响深远的建筑。他们面对的挑战,他们提出的理念,都让我受益匪浅。而《理想国:建筑改变日本》则将我的目光聚焦在了日本,一个在现代建筑领域有着独特贡献的国家。伊东丰雄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轻盈”和“自然”感,让我看到了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可能性。他打破了传统的空间界限,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更具人文关怀的建筑体验。这本书让我明白,建筑的力量,不仅仅在于其宏伟的外观,更在于它如何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如何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两本书的结合,既有宏观的历史视角,又有微观的案例解读,让我对建筑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评分在我看来,建筑是人类文明的印记,是社会发展的缩影。《新民说:建筑,从那一天开始》这本书,就为我揭示了建筑发展的宏大叙事。它让我看到了,在历史的长河中,建筑是如何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演变的。那些伟大的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的结晶,更是思想的载体,是文化的传承。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今天的建筑,又将给后世留下怎样的印记?而《理想国:建筑改变日本》则将我的目光聚焦在日本,一个在现代建筑领域有着独特贡献的国家。伊东丰雄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轻盈”和“自然”感,让我看到了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可能性。他打破了传统的空间界限,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更具人文关怀的建筑体验。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了,建筑的力量,不仅仅在于其宏伟的外观,更在于它如何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如何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两本书的组合,既有宏观的历史视角,又有微观的案例解读,让我对建筑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评分在我看来,建筑是一门关于“如何更好地存在”的艺术。《新民说:建筑,从那一天开始》这本书,就为我揭示了建筑发展的内在逻辑。它让我明白,每一次建筑的革新,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对社会需求、技术进步以及文化思潮的积极回应。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建筑会成为经典,为什么有些建筑会随着时代而被淘汰。书中的案例分析,让我对建筑的历史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开始思考,在当下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去设计和建造未来的建筑。而《理想国:建筑改变日本》则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保留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并将之融入到建筑设计之中。伊东丰雄的作品,就是最好的例证。他用创新的设计理念,为日本建筑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它们在国际舞台上独树一帜。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的建造,更是精神的传承和创新的表达。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建筑,是能够与人产生情感共鸣,并能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